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6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6篇一、教学背景。
我教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但传统的识字课往往比较枯燥,孩子们容易走神。
所以我想让识字课变得有趣起来。
二、教学过程。
那天我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叠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生字。
我神秘兮兮地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生字王国探险啦!”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我拿出第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日”字。
我笑着说:“小朋友们看,这个字就像天上的太阳,圆圆的。
那谁能给这个‘日’字组个词呀?”一个小男孩高高举起手说:“日月。
”我马上表扬他:“哇,你真聪明,就像个小天才呢!那大家一起跟我说,日月。
”全班小朋友大声跟着说。
接着我拿出“目”字的卡片,把它和“日”字放在一起对比。
“小朋友们,这两个字很像哦。
你们看,这个‘目’字像什么呀?”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像眼睛。
”我拍手说:“太对啦!那我们怎么区分这两个字呢?大家看,‘日’是太阳,只有一个圆圈,而‘目’是眼睛,里面还有眼珠呢,有两横。
”孩子们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然后我又拿出“人”字卡片,说:“这个字呀,就像一个站着的人。
你们看,一撇一捺多像人的两条腿呀。
”我还做了个站着的姿势,孩子们被我逗得哈哈大笑。
我又请小朋友们用“人”字来造个句子,一个小朋友说:“我是中国人。
”我激动地说:“说得太棒了,你真是个爱国的好孩子。
”三、教学反思。
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对生字的记忆比以前好多了。
通过这种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把生字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孩子们更感兴趣,参与度也很高。
但是我也发现,在对比相似字的时候,有些孩子还是有点迷糊,以后可以多找些方法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比如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画一画这两个字所代表的东西。
一、教学背景。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作文写作,可很多孩子一听到作文就头疼,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
所以我想在作文课上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圆圈。
我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圆圈像什么呀?”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10篇)

小学语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10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篇一《树和喜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多种方法反复诵读中复习生字、词语,奠定牢固的语文基础。
2、通过观察图画,结合生活实际,与小组伙伴共同交流等方法来领会课文内涵,同时获得阅读方法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白有朋友才有快乐,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团结友爱会使同学的相处更加快乐。
教学难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会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出示谜语。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
看看谁的小脑瓜最聪明,第一个猜出来。
二、复习旧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树与喜鹊》,跟着老师写课题。
1、读课题。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树和喜鹊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那就让老师看看大家准备工作做好了吗?3、考察字词掌握情况:(1)开火车领读不带拼音的字宝宝。
(2)男女同学赛读词语。
(3)挑战读含有生词的句子。
4、听故事录音。
5、自由读课文:(1)数一数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品读课文: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孤单?为什么树和喜鹊都很孤单?体会“只有”的意思(相机板书: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孤单)2、你有过这种经历吗?周围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感觉如何?3、看图体会树和喜鹊的心情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4、树和喜鹊会一直这样孤单下去吗?让我们自语阅读后面的课文找出答案吧。
出示自读要求:(1)树和喜鹊后来有了什么变化?(2)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产生变化的?(边读边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5、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上面两个问题。
6、汇报交流结果:7、是啊,树和喜鹊都有了朋友他们很快乐,同学们,你们快乐吗?能不能把你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快乐) 8、让我们来看看树和喜鹊与他的朋友们是怎样在一起快乐生活的?(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9、出示第五自然段:(1)这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的什么事?(2)“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照样子说词语。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摘要】课程改革将给教育教学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
为学生开辟自由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质疑问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关键词】自由空间情景动机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
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
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
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
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
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
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
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
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优秀11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优秀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的写作思路。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篇一《彩虹》教学目标1、通过随文识字、字理识字、形声字特点识字等方法,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好读懂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和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4、积累词语“荡来荡去、飘啊飘”,并仿照拓展。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读出问句的语气。
感受想象的美好纯真。
教学准备:写好句子的磁力贴教学时间:2课时一课时一、猜字导入,引出课文1、教师写甲骨文“虹”,学生猜是什么字,怎么猜出的。
教师讲字源。
2、板书“彩虹”,谈话:彩虹什么样?3、出示一自然段:(1)指名读,齐读。
(2)识记“座”,积累“一座……”的词语。
(3)理解“美丽的桥”就是彩虹。
指名读一自然段。
4、引出课文:你想过走上这座美丽的桥吗?这篇课文中的小姑娘就有奇妙的想象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文中的“我”想走到桥上干什么?2、同桌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师:别急着说,先跟同桌轮流读一遍课文,想清楚,和同桌练习说说,再举手吧。
3、指名读课文,回答问题“我”想到桥上干什么?三、读懂第二自然段1、读好一句。
(1)师:文中的“我”想象多奇妙。
课文写得也很有意思。
你能读懂吗?先来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标出句子。
出示:浇花用的水壶那把浇花用的水壶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学生自读,齐读。
(2)师:“我”要的是什么?她要水壶干什么?读第二句吧。
2、读好第二句(1)出示第二句。
自读齐读。
师做动作,学生齐读。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词语解释与运用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词;
2. 能运用所学的词语,写出一篇内容连贯、语句通顺的短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先将课文中的生词和难词做一个简单解释,并用例句进行运用,让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二、学习
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段文段,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找出文段中的生词和难词,解释并讨论其意思和用法。
2.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知识的练习,进行课文词语的默写和造句。
三、巩固
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编写一个故事,然后要求他
们在故事中使用今天所学的词语。
四、作业
将课本课后练习作为当天的作业。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收获颇丰。
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对课文生词和难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了所学的词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集《菜园里》教学案例

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集《菜园里》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菜园里》是一篇识字课文,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一些蔬菜的名称和特点。
这篇课文不仅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也能让学生在认识蔬菜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但对于蔬菜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有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认识“菜、园、豆、角、萝、卜、心”等 14 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4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 14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
2、教学难点:了解蔬菜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蔬菜的图片、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蔬菜。
2、游戏教学法:采用猜谜语、开火车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情境教学法:创设菜园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有趣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蔬菜。
(出示菜园的图片)这就是菜园,让我们一起走进菜园里看一看吧!2、板书课题:菜园里(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5、开火车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蔬菜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菜园里有哪些蔬菜?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出示蔬菜图片,并板书蔬菜名称。
3、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些蔬菜的特点。
例如:豆角长长的,黄瓜绿绿的,茄子弯弯的,辣椒红红的。
(四)游戏巩固1、猜谜语(1)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境。 把 学生引入情 境之 中 , 使学生 积极主动 地参 与到教 学过程 评价制作 统计表来 向学生展示 小组学 习的结果 。我认为作 为 中 。我是 这样导入新 课的 的 : “ 小朋友 们 ,你们 去过 自选 商场 教师 只要 精心付 出 , 学生 定会还你 一个惊喜 。 2 、 质疑 问难 , 发 现 问题 自主 学 习创造性 思维 是人 问题 开 吗 ?今 天 , 李想小朋友 将带我们 到 自选商 场里去逛一 逛 , 她说 ‘ 她 要买 好 多 东西 ’ ,请 小朋 友 们看 仔细 了 ,她买 了 哪 些商 始 的。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 、 提 出问题的能 力 , 首 先要鼓励 他们
品 ?” 接着 , 我就开始 放录像 。录 像一放 完 , 不用 我问 , 学生们 敢于 和善于质疑 问难 。 中国古人 说 : 学贵有疑 。 小疑 则小进 , 大 都争 先恐后地 回答 。学生 对文 中的九 种商 品名称 已有了初 步 疑则 大进 。要培 养学生善于从 无疑处 生疑 ,从看似平常处 见 这 是发现 问题 的起点 。如教 学 《 狐 狸和 乌鸦》 时, 学 生问 : 感性 认识 。 通过 录像情境 的创设 , 把学 生带入 自选商场 的情 境 奇 , “ 课题 为什 么 以狐狸 和乌鸦为题 ?”在初读 课文后 学生又 问 : 中 。都想去 了解 自选商场 。 2 、 利 用情境 , 激发学生 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 的原动 力。 学 “ 课文 写的是狐狸 和乌鸦 的故事 , 与爱听好 话有什么联 系? ” 教 我 多想 去看 看 》 提 示课 题 后 , 学生 问 : “ 课 题 中的 ‘ 我’ 是 习动机是 推动学生参 与学 习活动 心理动 因。学生 学习 的积 极 学 《
新课 改 下 的小 学语 文课 堂教 学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完整版精选15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完整版精选15篇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
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
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15篇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完整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篇一教学目辬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二)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母亲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听花开的声音——民和县川垣学校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漾着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2002年秋季,川垣学校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也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
十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川垣学校全体老师肯钻研,勇创新,对课程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理清了头绪,抓住了特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教师们以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实践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改以来,我校的实验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自主探究,寓学于乐。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本次课改的中心任务之一。
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来自活动的结果或事物,而是来自活动本身。
为此,我校实验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游戏、活动于语文学习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
案例1:川垣学校李洁老师展示的声母学习的起始课“b p的发音和拼读”时,课堂上,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找宝贝”、“贴花瓣”、“摆字母”、“做试验”……独特、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着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吸引着每位观摩课的教师,原来只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空间,枯燥、难学的拼音也可以在这么轻松的玩中学会。
李老师教学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的拼音时,就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皮卡求带进课堂,由他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在进入创声母这一关时,老师便把学生易混的d、b、q、p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演示猜一猜,自己看看还有哪个拼音字母也可以变个魔术,考考大家,此时,即使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变起魔术来,孩子们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着有效的自主学习。
案例2:川垣学校李玉兰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学习较为枯燥的拼音时,创编了“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创造性的识记拼音。
案例3:川垣学校霍瑾老师在执教《窃读记》时,把生字熟词编成了儿歌:“踮脚尖,钻腋下,贪婪窃读心惧怕。
饥肠辘,腿难撑,挨饿受罪终长大。
”案例4:川垣学校安玉娴老师在持教《触摸春天》时,也把生字教学融入其中,寓教于乐。
“小小盲童创奇迹,花间流连触春意。
生活权利要珍惜,缤纷世界属于你。
”编成了儿歌学生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愉快的读着,兴奋地做着,在同时巩固了生字,复习了熟字,渗透了识字,还进行了健身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2、尊重差异,以学定教。
一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程度也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当然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校实验教师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定教。
案例5:川垣学校陈晓荣老师在执教《字与画》时,根据学情摸底调查,发现本班大多数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识字,课本上的字大多数学生已基本认识,因此,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因为本课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而逐图逐字领着学生学习,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八幅图同时出示,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图与字的关系,然后让已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学生识记生字。
因省却了教师繁琐的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上,教师还安排拓展练习,让学生给“门”、“墙”、“黑板”、“窗”、“课程表”等字在教室里找到“朋友”,为学生创设渗透识字的氛围,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案例6:民和县教育局在对本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后,提出了“让位教学法”,教师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带领小伙伴学习。
因为教师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小小的教者兴致盎然,在带领别的同学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相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学习。
与此同时,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促使小小的学者鼓足学习的劲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争当教者。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案例7:川垣学校李晓红老师在执教《特殊的考试》一课的写字时,没有逐字指导,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难写的字,比如“考、试、及”等字,组织学生重点交流,其他的字则让学生当小老师或自学的形式解决了,虽然本课生字较多,而且笔划比较复杂,但因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差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课堂上,看似教师“教”的少了,实际上是把“学”的权利留给了学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的能力和信心,而由此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更会促使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学习。
3、平等交流,师生互动。
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市语文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在语文课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诵读、一起奇思妙想……语文学习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案例8:川垣学校郭秀萍老师在执教“梦想”这一单元时,当教师问及学生自己的梦想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的梦想是到月球上看一看”,有的说“我的梦想是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这时有位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你的梦想是什么?”管老师高兴的回答:“老师的梦想就是希望你们快快长大,超越老师。
”提问的学生满意的坐下了,学习在融洽的氛围中继续着。
这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的瞬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展。
案例9:学习《乌鸦喝水》时,川垣学校马玉花问:“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有位不太喜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怯怯地说:“回家找妈妈。
”轰的一声,同学们都笑起来,那个孩子立刻脸涨的通红,头陷得很低很低。
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多听话的孩子呀,遇到事情先想到妈妈,你们能做到吗?”同学们静下来,乖巧的像妈妈怀里的宝宝。
“让我们继续来帮乌鸦想办法吧,想到办法乌鸦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
”……就这样,同学们又动脑筋为乌鸦想起办法来,而那个可爱的孩子也慢慢抬起了头,不再羞涩。
案例10:川垣学校郭秀萍教师在教学《雨铃铛》这首欢快的儿歌时,学生有声有色的诵读完后,还沉浸在儿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师不失时机的问:“读完后,你还想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想起了五彩的春雨。
春雨是无色的,却给大地带来了万紫千红。
”教师不由自主的说:“这么美的语言,吴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感谢你使我增长了知识。
能说说你现在的感觉吗?”“老师常让我们阅读课外书,我觉得把课外阅读书上的文章说给大家听,我很骄傲。
”“老师也为有你这样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女孩感到骄傲。
”一个学生听到这,以不服气的口吻说:“我要为大家献上一首歌《春雨沙沙》,这是在艺术课上学的。
”说着就唱了起来,同学们也跟着唱了起来。
听完歌,教师随机说:“你看,她将艺术与语文结合起来学习、记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这种学习方法可真奇妙。
”教师适时的评价,将师生的距离越拉越近,双边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有序的进行着。
这时又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的说:“我还知道《春夜喜雨》。
”说完就绘声绘色的背了起来。
在座的同学都被他抑扬顿挫的背诵迷住了。
她背完后,有一个学生起来说:“马小萍背诵的古诗很有感情,我想为他鼓鼓掌,大家同意吗?”“同意!”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从那一张张喜形于色的小脸上,看到的是他们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掌声。
二、走出教材,教师“活”起来了。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
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更大了,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也更大了。
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实践上也更具开放性。
可以说对于教材,老师们更多的是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完成教学目的的凭借。
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材的内容、进度以及相关的思维训练点。
这在过去,可是大多数老师不敢想也不会去做的事。
1、发挥个性,重组教材。
案例11:张雪莲老师在执教《丁丁冬冬学识字》第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认识7个生字,张老师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识字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一节课认识7个生字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就把第二课中带月字旁的字提前到第一课来学习。
如果说学生通过第一课的3个带月字旁的字发现了月字旁表义的规律,那么第二课调整上来的字,则给了学生运用规律实践的机会。
这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案例12:川垣学校的许多教师打破教材顺序,在冬天下雪的那天,适时安排学习《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先领学生到校园观察雪景,玩雪,再学习课文。
学生学得特别有劲。
学生给课文进行补充,说冬天这个魔术师还会变可爱的雪人、白茫茫的大地和光秃秃的树枝。
案例13:川垣学校何青芳老师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冬天的各种图片、资料,上课伊始,在学生交流所得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了一段亲自录制的雪景,树挂、积雪、雪人等这些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下子进入了课堂,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冬天的世界,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地想探究大自然的神奇,这种学习的劲头一直保持到下课,他们用朗读、画画、表演等形式由衷地表达了对冬天的喜爱之情。
2、抓住时机,拓展教材。
案例14:川垣学校张小梅老师在《春天的手》一课中设计了“画一画春天到来时你身边的变化,照课文的样子编一句儿歌”,学生简直就是天才小诗人。
他们编道:春天的手抚摸着天空,天空高兴的哭了。
春天的手抚摸着柳树,柳树发芽了。
春天的手拂过广场,广场上放风筝的人多了。
春天的手掠过树林,小刺猬从冬眠中醒过来了……在讲《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张青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怎样帮助小鱼呢?”学生想出了许多奇妙的方法:“青蛙买了一台防水摄像机,把岸上的样子录下来,再到池塘里放给小鱼看。
”“青蛙把岸上的样子画下来给小鱼看。
”“青蛙把小鱼装在一个玻璃鱼缸里,带着它到处游玩,把岸上的样子看了个够。
”案例15:《珍贵的纪念》一课学生学完后,川垣学校秦永敏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想对这些小动物说些什么?学生这样说:“谢谢小刺猬,你为大家建了小亭子,还种上美丽的鲜花,把亭子打扮得更漂亮,你的心真好。
”“其他小动物也很好,因为他们为大家盖了一间小亭子,让大家有一个休息的好地方。
”“如果他们也像小刺猬那样不乱写乱画就更好了。
”“写下名字让别人看了,会觉得这个人很讨厌,破坏了公物,这不是纪念。
”“小刺猬种上了花草树木以后,人们更喜欢到小亭子来玩了,而且也喜欢小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