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我表露的部分研究

合集下载

网络自我表露心理探析--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网络自我表露心理探析--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网络自我表露心理探析--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何享【摘要】网络自我表露是现实自我表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微信朋友圈是当前网络自我表露的主要传播平台。

国内学者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微信展开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机制、微信对社会生活及传统媒体的影响等。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现象,剖析个体在朋友圈中自我表露的心理动机,以期获得对朋友圈自我表露行为的批判性认识。

%As the extension of self-disclosure offline in cyber space,online self-disclosure has enjoyed an increasing reputation and become a fashionable lifestyle for many people.The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 has become the princi-pal platform for online self-disclosure.At present,the domestic researches about Wechat are mainly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and can be briefly classified as the followingaspects,namely the prop-agation mechanisms of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the impacts of Wechat popularity on social life and traditional media,and etc..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this paper tries to re-examine the self-disclosure in Wechat from the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analyze the individuals'motivation for their self-disclosure so as to win the critical comments on the self disclosure of Friends Circle of Wechat.【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年(卷),期】2016(029)003【总页数】4页(P113-116)【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自我表露;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作者】何享【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知目标人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身份、性格、个人经历、未来打算、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信息[1]。

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综述

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综述

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综述网络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在互联网上表达个人想法、观点和情感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自我表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进行综述。

网络自我表露的定义和特征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网络自我表露是人们主动选择在互联网上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其特征包括公开性、可追溯性和持久性。

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不同,网络自我表露更加便捷和灵活,使人们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研究者关注网络自我表露的动机和影响。

研究发现,个体在网络上自我表露的动机主要包括获取社会支持、自我表达和获得反馈等。

网络自我表露对个体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方面,网络自我表露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支持感和幸福感;过度的自我表露可能导致个体的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

研究者对网络自我表露与个人特征的关系进行探索。

个体的性格特征、自尊心和社交焦虑等因素对网络自我表露行为有着显著影响。

外向的个体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进行自我表露,而内向的个体则更喜欢保持隐私。

个体的社交焦虑程度也会影响网络自我表露的频率和内容。

研究者还对网络自我表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个体在网络上自我表露的内容主要涉及情感、个人经历和观点等。

个体选择不同的网络平台和工具进行自我表露,如社交媒体、博客和论坛等。

总结而言,网络自我表露是当代社会中的重要现象,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网络自我表露的动机和影响机制,同时也应关注个体特征与网络自我表露的关系。

我们还需要合理利用网络自我表露的优势,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

自我表露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质性研究

自我表露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质性研究

自我表露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质性研究作者:侯艳芹汪启荣张淑敏杨阳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自我表露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

方法:采用质性研究对谈提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通过对比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大学生认知、行为上的感受和改变,说明团体心理对大学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在增强大学生自我表露、促进心理健康上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表露团体心理辅导质性研究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72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 - disclosure of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thod Research by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provid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ffect. Results By comparing the group'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before and after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on, behavior and change, it shows that the group psychology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Conclusion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self - disclosure, and promote mental healt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lf - disclosure;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质性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而言的,由于量化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强调事实的客观实在性,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有一定的把握。

护生自我表露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护生自我表露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护生自我表露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朱宇; 黄丽; 朱继民; 李白坤【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9(017)023【总页数】4页(P2821-2824)【关键词】共情; 自我表露; 沟通; 护生【作者】朱宇; 黄丽; 朱继民; 李白坤【作者单位】230012 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230012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1958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等[1]认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是(个体)让交流对象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随后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有关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2]。

自我表露能提高自我认知、利于双方信任关系和心理健康[3-4]。

共情(empathy)最早由Titchener于1909年提出[5],尚无公认的共情概念[6]。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同身受、认知理解和协调行为反应的能力[7-8]。

根据临床实践可知,敏锐地感知他人的状态和情感、理解其产生的原因(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有助于帮助主体有效地与对方进行符合事宜的自我表露。

研究表明,只有在高度共情的情况下高自我表露的帮助方式才能得到积极评价[9]。

Haynes等[10]曾将共情与自我表露作为干预共同体,通过系统的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自我表露和共情技能相关的概念性知识以及行为实践。

因此,自我表露和共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

然而,目前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临床实习前的护生进行调查,以期描述护生共情与自我表露的现状以及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际沟通技能的干预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安徽省某校即将进入实习单位的护生,该校护理学院学制4年。

以班级为单位共发放问卷133份,回收问卷133份,有效问卷129份。

其中男12人,女117人;年龄(20.19±0.92)岁;农村80人,城镇49人。

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综述

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综述

网络自我表露研究综述网络自我表露是指个体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我、表达情感、分享生活和思想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自我表露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视频网站等平台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交流方式和心理需求。

本文将对网络自我表露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概念和特点网络自我表露的特点还可以从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分析。

在内容上,网络自我表露涵盖了个体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等多个方面。

个体可以通过发布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将自己的生活状况展示给他人,还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和情感抒发来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方式上,网络自我表露具有随时随地、高度互动的特点。

个体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自我表露,与他人进行即时的互动和反馈,这为个体的社交和情感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影响因素网络自我表露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质、社会环境和网络平台特点等方面。

个体特质对网络自我表露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等个体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体在网络上的自我表露行为。

一些研究发现,女性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情感表达和自我展示的行为更为频繁,而男性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成就。

社会环境也会对网络自我表露产生影响。

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支持程度、社会认同感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体在网络上的自我表露行为。

网络平台的特点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表露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有着不同的用户群体、功能特点和使用规则,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体在该平台上的自我表露行为。

三、研究综述在心理学领域,关于网络自我表露的研究逐渐增多,并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内容。

一些研究着重探讨了网络自我表露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发现,适度的网络自我表露行为可以帮助个体释放情感、获得社会支持、促进心理调适,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

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

有关“自我暴露”的文献综述付楚航 6202115042摘要: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自我表露”既是一个健康人格的特征,又是实现人际沟通和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

本文将总结有关自我暴露的研究文献,简要说明自我暴露的研究内容、方法、现状以及领域,以此掌握对自我暴露在心理学或社会运用方面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自我暴露测量方法人际社会国内外研究1.心理学概述1.1自我暴露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词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西尼·朱拉德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就是让目标人了解有关自己的信息,目标人就是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

通俗的说,自我暴露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1.2量表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常用的量表为朱拉德的“自我表露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表露的维度态度和观点、兴趣和爱好、学习和工作、金钱、个性、身体。

每个维度有十个项目组成,共六十个项目。

针对不同目标人分别回答自我表露的程度。

然而,这份量表之后也经过多次修正,在自我暴露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都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情况对量表的不同标准进行更改。

例如在陶佳雨的《大学生自我表露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是李林英修订后的问卷。

1.3测量方法自我表露研究主要有采用的测量方法有:自我报告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其中自我报告法使用多,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日志和交互作用法。

自我表露问卷主要有Jourard的Self-DisclosureQuestionnaire(JSDQ)、Chelune 的Self-DisclosureSituationSurvey(SDSS)和Miller等人的MillerTopicsInventory (MTI)。

其中JSDQ被广泛用于测查自我表露的个体差异。

实验法在情绪表露和创伤表露研究中运用较多。

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是Pennebaker的结构化的书写表露范式。

北京市初中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动机及内容研究

北京市初中生网络自我表露的动机及内容研究
的不 同动 机 中 ,不 同性别 的学 生在各 个维 度上 表现 不一 , 男生 在 “ 交 ” “ 社 、追赶 潮流 ” “ 求情感 支 持 ” 、寻 、
初 中生 在 “ 是否 独生 子女 ” “ 庭常 住人 口数 ”“ 、家 、父 母 受教 育程 度 ”“ 、每次 上 Q Q时长 ”等 变量 上 的 Q Q
统计 软件 进行 分析 处理 。
三 、 究结果 研
上的表露 内容及其表露动机的探讨 ,试 图揭示初 中
生网络 自我表露的特点。
张 莉 E 师范 大学 教育学 院硕士生 。( 京 北京 10 7 ) 0 8 5
1 中生的 Q 自我表 露动 机 . 初 Q
2 1年1 0 1 月

品德与心理 ●
了在 “ 每周 上 Q Q次数 ” 量 上 存 在显 著 差 异 以外 , 变
潮流”“ 、寻求 情感 支 持 ” “ 享 与 获得 信 息 ” “ 、分 、匿名
与逃避 ” 等维 度进行 了深 层分 析 。在这 五个维 度上 ,
被 调查 学 生 “ 寻求 情感 支 持 ” 的动 机最 强 , 次 依序 其 为“ 获得 信息 ” “ 交 ”“ 、社 、匿名 与逃避 ” “ 、追赶潮 流 ” 。 在 “ 交 ” 机层 面上 , 体 间 的差 异最 小 , 在 “ 社 动 个 而 追 赶 潮流 ” 面上 , 体 间差 异最 大 。在 Q 自我 表露 层 个 Q
中生 的 QQ 自我表 露程 度并 不 高 ,六个 维度 的平 均
图 1 不同性别 学生的表露动机
得分均小于 2 即表露程度介于“ , 几乎不说” 说 了 与“

从不 同年龄组初 中生表露动机的 比较结果来 看 ,6 1 岁年龄组的学生除 了在“ 寻求情感支持” 这一 维度略高外 , 其表露动机在其他各个层面上均较低 , 尤其值得 注意 的是 ,2 1 岁年龄组在 “ 1~ 5 匿名与逃 避” 动机 上 相差 无 几 , 但是 1 年 龄组 的这 一动 机 6岁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暴露行为及其动机研究——以某地方高校为例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暴露行为及其动机研究——以某地方高校为例
k同学说微信带给她的首先是方便和家人老友的联系求学在外和父母老朋友的交流因为有微信变得非常有趣不仅可以使用文字还可以实时发送图片说明自己在干什么甚至是小视频直接对话清晰明了实在想念了还能视频比打电话更方便只要有网随时随地就能见到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暴露行为 及其动机研究
———以某地方高校为例
由此看来,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 中的自我 暴 露 行 为 的 主 要 目 的 (动 机 ) 是自我倾诉,其次才是进行社会交往。
四、深度访谈 为了更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微信“朋 友圈”中 自 我 暴 露 的 具 体 内 容 以 及 “朋 友圈”对大学生的影响,本研究通 过深 度访谈对问卷调查结果做进一步补充。 为保证访谈的真实有效,本次深度访谈 随机选择笔者微信“朋友圈”中的 10位 本校大学生微信好友作为访谈对象,主 要围绕问卷中没有明晰的问题展开,主 要包括:大学生在发布哪些内容时会收 到“朋友圈”熟人关系的影响;除了自我 倾诉和社会交往,影响大学生进行自我 暴露的 动 机 还 有 哪 些;使 用 微 信 “朋 友 圈”后对自己现实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在深度访谈 中,当被 问 到 “你 会因 为朋友圈 中 有 熟 人 所 以 考 虑 不 发 某 些 内容吗”时,10位被访者均表示会,因为 在微信 上 发 布 的 信 息 会 受 到 家 人、老 师、同学的关注,会考虑他们看到 朋友 圈的感受 和 态 度。 X同 学 说,她 就 不 会 发自己受伤了或生病了的图,因为她觉 得发这样 的 内 容 会 让 关 心 自 己 的 人 担 心,但也会让不怎么熟的人觉得自己矫 情。S同学 则 说,因 为 爸 爸 妈 妈 还 不 让 谈恋爱,所以现在不会在朋友圈发有关
■廖 莎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本文参考朱拉德(Jourard)的自 我暴露问卷,结合我校实际,综合 运 用 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探究大学生 在微信“朋 友 圈 ”中 的 自 我 暴 露 内 容 倾 向及其 动 机。了 解 大 学 生 在 强 关 系 网 络社交中的行为特点,为引导大学生正 确使用微信“朋友圈”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信 自我暴露 动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自我表露的部分研究
当人们把有关自己的秘密信息展示给另一个人时,他们就在进行自我表露。

表露者要考虑信息的隐秘程度。

另外,把谁作为表露对象也要经过慎重选择。

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体体验到成长和快乐的重要环节。

例如,罗杰斯提出,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然而,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朋友、爱人的自我表露。

当然,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通常会尽力避免让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许多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点或者坏习惯。

我们害怕自己陷入难堪境地或失去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的尊重。

但是罗杰斯认为,所有这些欺瞒的结果是,我们更担心,更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

更为重要的一点,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

通过把感情转变为文字,我们会更加认识这些情感,仅仅在头脑中思索这些情感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的。

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们就无法成长并成为充分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表露在心理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来访者能够毫不隐瞒地投入与咨询师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时,来访者会受益更多。

来访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就会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当前,许多不同取向的咨询师都认同自我表露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治疗关系不是单向的。

罗杰斯认为,治疗师恰当的自我表露对治疗是很有益的。

这种表露可以营造信任的气氛,从而鼓励来访者更多地自我表露。

许多研究者发现治疗师的自我表露与来访者的进步呈正相关。

但是,有的心理学者担心治疗师谈论自己的私人信息会对治疗进程有负面影响。

治疗师自我表露到什么程度才适宜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1、表露的相互性
根据这一社交规则,人们在初次结识时的交谈中,所表露信息的隐秘程度大致在同一水平。

只有你逐渐地把隐秘信息告诉我,我才会把我的告诉你。

一些研究表明,那些年仅8岁的儿童似乎已理解并遵循着表露的相互性原则,
我们为什么是互相交换地表露私人信息呢?
一种解释是因为表露会使得交流者感受到相互信任和吸引。

当人们把自己的信息表露给别人时,别人就被他们吸引,并形成信任感。

作为回应,别人也把自己的私人信息表露给对方,这就形成了相互性效应。

与此解释相一致的是,有几项研究发现:人们一般会向喜欢的人表露自己,也喜欢那些向自己自我表露的人。

单向表露是无法形成亲密和相互喜爱的感觉的。

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能够做出回应的同伴。

当对方以关心或表露自己私人信息来回应谈话者的自我表露时,交流双方的亲密程度会提高。

而不合适的反应却会失去可能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

2、朋友和恋人间的自我表露
研究者发现,表露相互性原则并不总是适用于好朋友。

当两个朋友的亲密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不需要对方做出相应的表露就能无拘无束地对朋友进行自我表露。

一项研究发现,最高程度的表露相互性常常发生在那些彼此有点认识,但关系仍在发展中的同伴间。

显而易见,虽然这些人为多了解对方做出了努力,但毕竟他们相互了解不深,在没有任何保证的情况下,不敢断定自己与双方已建立起了相互信任。

这些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陌生人比朋友之间表露更多。

相反,朋友间更可能谈及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和性经历等隐秘话题。

好朋友间的谈话也包括许多明显的亲密迹象,这正是在和陌生人的交谈中缺乏的。

这些迹象包括使用熟悉的暗语,在同一个地方发笑,以及了解什么时候该说和什么时候谈话要结束了。

对有长期爱情关系的夫妻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模式。

婚姻中自我表露的总量,是婚姻满意度的一个强有力的指标。

夫妻间彼此越多地谈到个人的、重要的事情,对婚姻的感觉就越好。

当然,夫妻间的表露,也可能是因为彼此感觉很好。

但是,研究者特别指出,表露越多在恋爱中不一定就越有成效。

如果夫妻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有更多恋爱史,则没有过多表露的必要。

研究者发现,关系良好的夫妻通常是有选择地对彼此表露,而不是泛泛地成为高表露者。

最后,就像好朋友之间一样,夫妻之间也不需要在每次谈话中,都相应地做出表露。

3、创作经历的表露
一项实验表明,几乎每个参与者都能说出一个秘密的创伤。

对人们的这些情感秘
密,心理学提出什么建议?他们应该对人敞开心灵,还是保守秘密?很多研究都显示,把这样的秘密埋在心底,对身体健康有害。

人们已经习惯于不用自己的困难去麻烦另人,因为和别人讨论自己的创伤经历会很尴尬,大多数人都不向别人——或许不向任何人,倾诉自己最严重的创作经历。

但是不说出这种经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受其影响。

在多项研究中发现,多种群体的被试在自我表露创伤性事件后,健康状况得到了提高。

表露的作用还不仅限于身体健康方面,那些把自己令人不快的信息小心隐藏起来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抑郁和较低的幸福感。

积极地抑制对创伤经历的想法和感受,需要大量的生理和心理努力。

压力的影响既是即时的又是长期的。

一项研究发现,当被试写下自己的创伤经历后,免疫力会立即增强。

随着时间推移,内心秘密的长期积累会带来负面影响,它会增加疾病的发生,导致其他与压力相关的问题。

表达出对创伤事件的想法和感受还有其他好处。

如,当人们表达出对创伤事件的想法和感觉后,就会使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想法,知道怎样做才能克服创伤经历带来的影响。

正如人本主义理念家所说,用词汇来表达内心的感觉将使人“看见”自己的情感,并且有效地应对它们。

在一项研究中,写出创伤经历的被试在控制感、个人成长和自我接纳量表上的得分高。

写出这些经历改变了他们对自我的思考方式。

谈论或写下创伤事件可能是治疗心理创伤的重要步骤。

把模糊不清的情感意象转变为完整的解释,经常能带来顿悟。

可以给病人提供一个坦诚地探讨自己内心情感的机会,这也许就是心理治疗为什么能为人服务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