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居住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的赏析

中外建筑的赏析
为其他类. 按照杂项类的功能和作用,大致分为以下
四个类别:
1置物类:书箱、衣箱、官皮箱、百宝箱、 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盘、提
盒等;
屏风的诞生,开始是专门设 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史记 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 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 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 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 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派
只是一个泛称,不仅 指山西一带还包括 陕西、甘肃、宁夏 及青海部分地区,只 是在这些地区当中 山西一带的建筑风 格较为成熟. 晋派 建筑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山西的城市 建筑,这是狭义上的 晋派建筑; 另一类
是陕北及周边地区 的窑洞建筑,这也是 西北地区分布最广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孔庙、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 庙---中国传统文人及帝王的治国儒学的精神家园 中国特有的世界
京派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
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 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 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 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 区的传统住宅. 北京四 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 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载
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 讲究风水的,从择地、 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 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
时代风格3种
①秦汉风格. ②隋唐风格. ③明清风格.
中国建筑的构造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 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 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 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 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 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 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 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 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 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 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 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 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
木雕屏风是古时建筑物内 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 屏其风也.最早大多放在床 后或床侧,后逐渐由固定的 发展为活动的,式样和助能

十大住宅建筑风格

十大住宅建筑风格

十大住宅建筑风格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建筑的含蓄。

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

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割与有机协调等。

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处理中,也吸纳了更多现代生活流线的创新之笔,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内游廊等,让中式建筑以一种更自然、更现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现。

新中式建筑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

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了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续了传统住宅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但不遵循守旧,根据各地特色吸收了当地的建筑色彩及建筑风格,能自成特色。

新中式建筑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大派系:北方的合院派和南方的园林派。

北方的合院派建筑在外观上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顶、筒子瓦及一定高度的墙院围合方式;材质上多选用地域色彩浓厚的灰砖,形成雄浑、宏大的气势;空间结构上则是尽可能多地设计庭院空间,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围形式。

南方园林派则以其“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精致的景观和空间处理手法独步天下。

该派建筑多以苏州园林为主要传承对象,亭、台、楼、阁、轩等也多仿造苏州园林样式。

景观营造手法借鉴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处理方法,如借景、漏景、对景、隔景等。

白墙青瓦、高大的马头墙、飞檐是建筑中的突出特色。

整体建筑形象可用“粉墙黛瓦”来形容,如同中国水墨画,淡丽清雅,诗意油然而生。

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nean Style)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中国历代民居建筑表现形式各异,因势而建,具备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优良因素。

特优选出中国十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摄影照片。

土楼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碉楼NO.2 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组成,四面围合,中间形成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2.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利用黄土的特殊地
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建造而成。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窑洞,以及天井地坑式窑洞等。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震和防盗等特点。

3.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尤其在云南、
广西等地区较为常见。

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竹楼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具有防潮防震等特点。

4.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

天井式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与天井之间一般都有走廊或檐廊相连。

这种民居布局有利于通风和排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

60款新中式庭院设计,相当简洁·十分大气·很上档次

60款新中式庭院设计,相当简洁·十分大气·很上档次

60款新中式庭院设计,相当简洁·十分大气·很上档次
有朋友让我介绍一下新中式庭院设计,这里我大概罗列一些,希望对您有用。

新中式园林风格是从中国的传统古典园林演变而来,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简洁大方,少了些古典园林的扭捏与优柔。

多了份沉稳与内敛。

新中式园林的元素还是那几样:小桥流水,锦鲤池塘,假山跌水,影壁亭廊。

铺装的形式由繁入简,庭院的格局由合向开,开合有度,方显天地人和之气度。

紫铜大门,规矩荷塘,品茗休憩,淡淡花香
假山流水,小桥荷塘,高朋雅座,竹影半廊
锦鲤池塘在中式园林中时常出现,国人讲究动静结合,喜水爱鱼,且鱼在中国文化中有十分吉祥的寓意,所以锦鲤池塘几乎成了中式园林的标配,但做的时候要注意留出安全水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园
路边上留出宽度1.5米以内的安全水域,安全水域水深控制在50公分以内,池子最深处不能低于1.5米,以利于锦鲤过冬,水太浅就冻上了。

同时净水系统要隐藏到木平台或者铺装下面,方便检修也比较美观。

砾石汀步,石灯明路,前有榉树,彩蝶花簇
不想写了,自己看吧!慢品,细品
太湖石在古典园林中时常见到,因其虚实有度且造型婀娜多姿,时常作为独立摆件置于庭院之中,或通过框景透景等形式而置于景墙之后,十分符合国人审美品味。

这里再多句嘴,如果您的别墅靠近山体,那么外有大山,庭院内就不要再设置小山,别问为什么,大师说的。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国传统民居类型非常丰富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它是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的,通常有一个中心庭院。

四合院常见于北方地区,如北京的胡同里。

2. 土楼,土楼是福建土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块和木材组成,外墙厚实,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个层次,每层都有独立的住宅。

3.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如苏州、杭州等地。

这种民居常见于河流和湖泊的岸边,建筑多以木材为主,具有独特的水上特色。

水乡民居一般有两层,底层用于储物和船只停泊,上层为居住空间。

4. 茅草屋,茅草屋是中国农村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类型。

它以茅草覆盖的屋顶为特色,墙体多用土坯或砖石建造。

茅草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

5.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如云南的彝族村落。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楼下用于养殖或储物,楼上为居住空间。

吊脚楼的特点是楼下悬空,支撑于高大的柱子上。

6. 瓦屋,瓦屋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以瓦片覆盖的屋顶为特色,墙体多用砖石或土坯建造。

瓦屋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风格和结构会有所不同。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民居类型的一部分,每个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民居风格和特点。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智慧和追求。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八大建筑流派详解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国各地建筑特色

中国各地建筑特色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二)、内蒙民居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蒙古包西南侧安门,帐顶有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

毛毡一般为牧民自制,上面还有棕色毛线缝的吉祥图案,有些骨架和绳尾还系着五彩丝带,意喻五色经幡。

(三)、宁夏民居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居住· 八大中式宅院赏析引言丨故乡的眷恋不管是藏匿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还是散落于苏杭街巷的粉墙黛瓦,总有一方让人魂牵梦萦的土地,是游子心中神秘且无法割舍的存在,而记忆里的生活点滴,便是我们心灵的栖居之地和情感的寄宿之所。

回溯丨此处心安是吾乡人们常说,每一缕炊烟背后,都是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想回到孩童时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在青草芬芳的小河桥边,细雨滴答的青石板路上,找回心中那份怅然若失的力量和情感。

我们满怀欣喜,回到家乡。

儿时的小桥流水却早已不知了去向,昔日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也早已变成了华丽复古的西式洋房。

日益西化的生活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可经济的腾飞和城市面貌的多元,却依然难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缺失。

我们不禁自问,那些丢失已久的传统文化自信,又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安吉桃花源」作为中国式居住系列作品的伊始,设计以具有禅意的、略带野逸的中式园林为整体基调,用相对现代简约的语汇,传达中国传统建筑的气质神韵,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艺,实现了功能与审美间的创造性突破;「苏州桃花源」我们基于对苏州传统街道布局、水巷组织和庭院营造的研究,在园区的组织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吸取老城肌理,以小尺度的体量空间,谦逊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展现隐于都市的大儒风范;两棵迎客松苍劲翠绿,与一镜池水相互映衬。

造境取法古建礼制,古人空明澄澈的境界追求不言而喻。

穿过迎宾厅,移步园林内,一派白墙黛檐错落有致,万千气象徐徐舒展。

树取一枝,石取一角,一石一木,山川精华所致。

这一次悄无声息的桃花源,毫无疑问让世界醉倒在中国文化之美的意境里。

「杭州云栖玫瑰园中式大宅」我们恢复了以内院为核心的传统居住建筑实质,重拾了对原有场地精神的关怀,再现了经典的中国传统园林,希望营造静谧天地之间的世外桃源,满足用户闲云野鹤的居住情怀;空间主序列是按传统四合院以轴线为引导,一进进的院落:前庭—门厅—中庭—家庭室—主花园,前庭紧凑低调,中庭尺度适宜,把尽可能多的用地留给主花园。

「杭州元福里」我们通过与老照片的对比研究,完整保存了明清“坊巷制”架构,以原生态自发生长形成的“低层高密度”城市肌理,再现传统街区的空间记忆,将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在闹市中心得到延续;「杭州江南里」我们基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群组聚落” 的认知,首次将“传统街巷与江南园林”的传统设计精髓,运用于总图设计中,以进退错落的街巷关系和曲折幽深的庭院格局,展现大隐于市的精致城市园林;江南里地处百多年前的洋关,一脉武林,市肆繁错,是典型的城市宅院。

相比云栖玫瑰园富于戏剧性的飞檐,江南里的建筑要内敛得多。

一共76 户中国院子,歇山顶结合悬山顶,粉墙黛瓦,朱栏小楼。

「杭州桃李春风」作为小镇文化的发源,我们将中产阶级对“中国式居住”的向往,装进了83 方的小别墅里;将城市居民对“邻里共聚、人情复兴”的怀恋,安放进这个比城市更温暖,比乡村更文明的地方;中国园林,盛于王苑皇宫,却在文人庭院里留情最久,成为文人雅士无需鸿篇大论却能纵情生活的情诗。

现在,这篇情诗历经岁月的删减润色,被藏于绿城•桃李春风的青砖小院。

桃李春风,当我们在唇齿间轻吐出这四个字的时候,一个粉墙黛瓦、桃李满院的意向,似乎霎那间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桃李春风向人们许诺了一个“青砖小院,诗酒风流”的未来生活,也为人们勾勒了一幅未来美好生活的梦田。

「杭州十里风荷」以“二进大堂、三会馆、四重庭院”的规划格局,将“宅与园”的核心思想贯穿始终,以共享“公园”和独享“私园”的多重院境,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追求,与住户共赴一场花前月下的风荷之约。

【视频欣赏】▼「莫干山观云小镇」作为蓝城“百镇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我们顺应山地地形高差,营造户户有景的山地院落典范,以更简约、现代、飘逸的气质神韵,营造与自然只有一墙之隔的江南小院。

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回归,是对“情与景”、“意与境”相承相载的传统空间意向的重塑,然而这种重塑并不是剥离于现实或背离于时代大背景的臆想,中国式居住建筑中的空间意向,是根植于内心的感受,进而将其外化为空间布局的丰富境域,意境相合、道器并举。

在西方化、集约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将中国传统居住理念从偏废的尘土中带回现代都市,以当代建筑师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承载起对传统居住美学的美好向往;在自然与城市的微妙平衡间,唤起大家对城市文脉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寻求一份情感的共鸣,铺就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归心之路。

本文选自:gad 建筑设计,转载请注明回复前面对应的数字,自动看热门内容。

1.061 浅谈魏晋玄学与园林1.062 虚实相生:江南私家园林中窗的功能美1.063 苏州古典园林隐逸文化探析(一)1.064 苏州古典园林隐逸文化探析(二)1.065 江南私家园林楹联匾额的艺术特点1.066 浅析中国山水画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1.067园林楹联匾额与私家园林1.068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之“美善相乐之美” 1.0中69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比德与比兴之美”的文化理念1.070 苏州古典园林分析1.071 中国园林的禅学意境,比枯山水更胜一筹1.072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礼乐之美”的文化理念1.073 禅理与传统园林的“妙造自然” 1.07中4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1.075 意境的追寻1.076 禅的“心境”到园林的“意境” 1.07中7 国古典园林石景艺术的审美取向 1.078中国画中走出的园林山水1.079 唐诗宋词浸淫中的江南园林1.080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古典园林1.081 盘点:中国园林在国外的十个园子(上)1.082 盘点:中国园林在国外的十个园子(下)1.083 云光落茗杯:晚明文人尚茶之风对园林的影响1.084 画意文心一一谈《园冶》的文人造园思想1.085 古典园林意境之创造1.086 园林空间的哲学思想意境1.087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文化内涵1.088 古典园林中的雨1.089 中国古典园林——月1.090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1.091 园林——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画1.092 园林空间的宇宙观1.093 宋徽宗的书法造诣在造园活动中的体现1.094 宋徽宗绘画审美在园林中的体现1.095 园林——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画1.096 园林诗与中国古典园林1.097 中国传统思维与园林的艺术个性1.098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1.099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因1.100 竹子与中国园林1.101 人园合一,浑然天成——小议《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1.102 古典园林与古典诗词之融合1.103 大观园与清代园林(一)1.104 大观园与清代园林(二)1.105 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影响1.106 竹与园林1.107 古代风水林探析(一)1.108 古代风水林探析(二)1.109 中国园林的动态美1.110 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水三大原则1.11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龙文化1.112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系列一——世界海拔最高的苏州园林上海中心“半亩园” 1.11中3 国古典园林赏析系列二——世界最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1.11中4国古典园林鉴赏系列三——世界最大中国古典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小园里承载的文人梦想1.116 中式庭院的风水元素1.117 中国古代匾额简说(一)1.118 中国古代匾额简说(二)1.119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葫芦1.120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1.121 闽南传统园林的营造1.122 苏州耦园:中式的浪漫1.123 苏州园林:退思园1.124 上海五大古典园林——“醉白池” 1.125 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二)——“秋霞圃” 1.12上6海五大古典园林(三)——“古漪园” 1.12上7海五大古典园林(四)——“曲水园” 1.128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五)——“豫园” 1.12中9 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1.130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1.131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1.132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二)1.133 扬州个园:中国园林的孤例1.134 镶奇嵌秀的中式铺地1.135 假山王国:苏州狮子林1.136 苏州曲园:曲则全1.137 一个字读懂中国建筑1.138 园林冬雪!仙境!景1.140 让人痴迷的中式古典园林1.141 中国十大吉祥植物寓意及诗选1.142 这才是我喜欢的园林醉美.. 1.139 中国古典建筑的“仙兽” 1.1 内窗外皆风2.035 蹑山落水自蜿蜒——苏州园林中廊的形态和作用(二)2.036 风水格局与园林规划(一)2.037 风水格局与园林规划(二)2.038 园林尺度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研究2.039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实例分析2.040 古典园林之铺装2.041 中国园林的传统设计理法2.042 中国古典园林——廊2.043 以留园为例谈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应用2.044 何园——借景2.045 园林——障景2.046 浅谈苏州园林中的框景2.047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对景”手法——以苏州拙政园为例2.048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培植的比较2.049 由《芥子园画传》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一)2.050 由《芥子园画传》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二)2.051 中国古典园林中墙的作用2.052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明清家具(上)2.053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明清家具(下)2.054 苏州园林洞门的形与意2.055 中式窗格图案——『格心棂花』(一)2.056 中式窗格图案——『格心棂花』(二)2.057 中式窗格图案——『格心棂花』(三)2.058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一)2.059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二)2.060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香景2.061 古典园林文化骄傲的印章——园井2.062 古典园林元素——栏杆2.063 中式建筑的精华——影壁2.064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窗艺术2.065 中国古典园林布置的隔(一)2.066 中国古典园林布置的隔(二)2.067 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石舫2.068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月造景2.069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一)2.070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二)2.072 苏州园林:诗意地栖居2.073 苏州园林的历史及其国际中的地位2.074 相地因借——相地篇2.075 相地因借——因借篇2.076 苏州园林的声境美2.077不入园林不懂园林之美2.078风起不语•音氲园冶2.079 透过《我不是潘金莲》,看中国传统『圆』美学2.080 “欲语还休”的障景艺术2.081 硬花活的精巧与中式韵味2.082 藻井,世界上最美的天花板2.083 万园之胜:圆明园四十景图3.024 养生理念之《闲情偶寄》3.025 养生理念之《闲情偶寄》(二)3.026 中国古典园林中养生文化的应用3.027 中国古典园林理想景观模式与生态智慧3.028 中国古典园林养生4.029造园之美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概述4.030造园之美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之美4.031造园之美丨一扇闲窗巧打开造园家微信公众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