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地坪承载力计算(第一版)

合集下载

PKPM(jccad参数设置)

PKPM(jccad参数设置)

JCCAD参数设置说明第一版2006年3月3日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是基础设计计算的重要依据,可以用人机交互方式或填写数据文件方式输入地质资料有两类,一种是供有桩基础使用的,另一种是供无桩基础(弹性地基筏板)使用。

两者的格式相同,不同仅在于有桩基础对每层土要求压缩模量、重度、状态参数、内摩擦角、内聚力五个参数,而无桩基础只要求压缩模量一个参数。

建立*.dz文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 每个勘探孔柱状图的土层分布及各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土的重Gv(用于沉降计算)、相应压力状态下的压缩模量Es(用于沉降计算)、摩擦角φ(用于沉降及支护结构计算)、内聚力c(用于支护结构计算)及计算桩基承载力的状态参数(对于各种土有不同的含义)。

(2) 所有孔点在任意坐标系下的位置坐标,在桩基设计时可通过平移与旋转将勘探孔平面坐标转成建筑底层平面的坐标。

(3) 以勘探孔点作为节点顺序编号,将节点连线划分成多个不相重叠的三角形单元,并将三角形单元编号。

程序将以这种三角形单元为控制网格,利用形函数插值的方法得到控制网格内部和附近的地质土层分布。

土层参数压缩模量、重度、摩擦角、粘聚力、状态参数、状态参数含义桩基础设计应该使用Ez(自重压力~……),天然浅基础应使用Es0.1-Es0.2。

土层布置土名称、厚度、极限侧摩、极限桩端、压缩模量、重度、摩擦角、粘聚力、状态参数、状态参数含义,标高及图幅(坐标系:相对坐标系,单位米。

标高与结构标高相同)孔点输入输入孔位:打开坐标,将孔点的大体形状输入即可修改参数:按照勘查报告中的相关数据输入即可网格修改点柱状图选中可以进行桩基承载力与沉降验算。

土剖面图画等高线基础人机交互输入本菜单根据使用者提供的上部结构数据、荷载数据和有关的地基基础的数据,进行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承台设计,桩长计算以及布置基础梁、筏基、桩基等基础。

程序可对平板式基础进行柱对筏板的从冲切计算以及柱对独基、桩承台、基础梁和桩对承台的局部承压计算。

地坪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二)

地坪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二)

地坪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二)地坪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1. 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地坪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用于确定地基的承载能力,以确保地面能够承受上面的荷载而不发生沉降或破坏。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地坪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2. 承载力计算公式•室内混凝土地坪计算公式室内混凝土地坪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concrete_formulaconcrete_formula其中,Q为承载力(kN/m²),f为混凝土的强度(MPa),A为地坪的面积(m²)。

举例:假设混凝土地坪的强度为25MPa,面积为100m²,则承载力计算公式为:Q = 25 * 100 = 2500 kN•室外地坪计算公式室外地坪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outdoor_formulaoutdoor_formula其中,Q为承载力(kN/m²),C为地坪基底的背压系数,q为均布荷载(kN/m²)。

举例:假设室外地坪的背压系数为,均布荷载为10kN/m²,则承载力计算公式为:Q = * 10 = 12 kN/m²•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foundation_formulafoundation_formula其中,Q为承载力(kN/m²),N为土壤承载力系数(kN/m³),B为地基底面积(m²),H为地基的高度(m)。

举例:假设土壤承载力系数为200kN/m³,地基底面积为50m²,地基高度为2m,则承载力计算公式为:Q = 200 * 50 * 2 = 20000 kN3. 结论地坪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根据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通过使用适当的计算公式可以准确确定地基的承载能力。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以确保地坪地基的安全可靠性。

桩基础设计计算书

桩基础设计计算书

桩基础设计计算书1、研究地质勘察报告地形拟建建筑场地地势平坦,局部堆有建筑垃圾。

、工程地质条件 自上而下土层一次如下:① 号土层:素填土,层厚约为1.5m ,稍湿,松散,承载力特征值a ak KP f 95=② 号土层:淤泥质土,层厚5.5m ,流塑,承载力特征值a ak KP f 65=③ 号土层:粉砂,层厚3.2m ,稍密,承载力特征值a ak KP f 110= ④ 号土层:粉质粘土,层厚5.8m ,湿,可塑,承载力特征值a ak KP f 165= ⑤ 号土层:粉砂层,钻孔未穿透,中密-密实,承载力特征值a ak KP f 280= 1.3、 岩土设计参数岩土设计参数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地基承载力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2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sk q 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pk q 单位KPa土层编号 土层编号桩的侧 阻力sk q桩的端 阻力pk q土层编号 土层编号桩的侧 阻力sk q桩的端 阻力pk q① 素填土 22 - ④ 粉质粘土 58 900 ② 淤泥质土 20 - ⑤ 粉砂土 75 2000 ③粉砂52-1.4水文地质条件⑴拟建场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⑵地下水位深度:位于地表下4.5m 。

场地条件建筑物所处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内无可液化沙土、粉土。

上部结构资料拟建建筑物为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长30m ,宽9.6m 。

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 。

柱截面尺寸均为400mm 400mm ,横向承重,柱网布置如图所示。

2.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 、承台埋深根据地质勘查资料,确定第⑤层粉砂层为桩端持力层。

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截面为方桩,400mm ×400mm 桩长为15.7m 。

桩顶嵌入承台70mm ,桩端进持力层1.2m 承台埋深为1.5m 。

3.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3.1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Q根据静载力触探法公式:p pk i sik pk sk uk A q l q u Q Q Q +∑=+==4×(×20×+52×+58×+75×+2000×× = KN3.2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aRa=K Q uk =248.1444= KN式中安全系数K=24. 确定桩数n ,布置及承台尺寸4.1 桩数n最大轴力标准值,KN F k 2280=初步估算桩数,由于柱子是偏心受压,考虑一定的系数,按规范取~。

c30混凝土承载力计算

c30混凝土承载力计算

c30混凝土承载力计算混凝土承载力计算的权威依据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国内常用的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和《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55-2011)。

混凝土承载力计算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混凝土承载力计算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围绕混凝土承载力计算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混凝土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

一、混凝土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原理1.1混凝土承载力的定义混凝土承载力是指混凝土结构在承受外部荷载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能力,也是混凝土结构的抗压承载能力。

在混凝土承载力计算中,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受压性能、强度和变形等因素,以确保结构在承受外部荷载时不发生破坏或失稳。

1.2混凝土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原理混凝土承载力的计算是根据混凝土的受压性能和结构的荷载情况来进行的。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规范的要求进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选择,并根据结构的具体荷载情况,计算混凝土结构在受力状态下的承载能力。

混凝土承载力计算通常包括混凝土构件的受压承载能力、抗弯承载能力和抗剪承载能力等多个方面。

1.3混凝土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在进行混凝土承载力计算时,需要基于一定的假定条件进行。

常见的假定条件包括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变形等方面的假定,以及构件受力状态下的假定条件等。

这些假定条件是混凝土承载力计算的基础,对于误差的控制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混凝土承载力计算的相关理论知识2.1混凝土受压区的应力分布混凝土在受压状态下,其应力分布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在受压区的应力分布是呈抛物线形状的,即越靠近受力面,应力越大,呈增大趋势。

这是由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越来越小,导致应力随变形的增大而增大。

2.2混凝土受压区的应变分布混凝土在受压状态下,其应变分布也是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

地基承载力试验

地基承载力试验

地基承载力检测一、地基土载荷实验地基土载荷实验用于确定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征等,包括:载荷实验;现场浸水载荷实验;黄土湿陷实验;膨胀土现场浸水载荷实验等。

检测内容:天然地基承载力,检测数量不少于3点;复合地基承载力抽样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0.5%~1.0%,且不少于3点,重要建筑应增加检测点数。

CFG桩和素混凝土桩应做完整性检测。

1.地基土载荷实验要点用于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1)基坑宽度不应小于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

应注意保持实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

宜在拟试压表面用不超过20mm厚的粗、中砂层找平。

(2)加荷等级不应少于8级。

最大加载量不应少于荷载设计值的两倍。

(3)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0.5h读一次沉降,当连续2h内,每h的沉降量小于0.1mm 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①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的侧向挤出;②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③在某一荷载下,24h内沉降速度不能达到稳定标准;④s/b≥0.06(b:承压板宽度或直径)(5)承载力基本值的确定:①当p~s曲线上有明显的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②当极限荷载能确定,且该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1.5倍时,取荷载极限值的一半;③不能按上述二点确定时,如压板面积为0.25~0.50㎡,对低压缩性土和砂土,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值;对中、高压缩性土可取s/b=0.02所对应的荷载值。

(6)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实验点不应少于3点,基本值的极差不得超过平均值的30%,取此平均值作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2.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用于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浸水时的膨胀变形量。

依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附录三“现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其操作重点:(1)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

桩承载力抗拔计算书

桩承载力抗拔计算书

桩承载力计算书持力土层6层边长400抗拔(工程桩) 22m(-5.70)C9Rtk=4x0.4x(25x12.72x0.7+45x4.2x0.7+80x1.7x0.75+70x3.38x0.7)=4x0.4x622.5=996G=0.4x0.4x(22-0.05)x(25-10)=52.7Rtd=(996+52.7)/2=524kN取Nk=520kN桩接头焊缝长度连接BQ=520x2/1.6=650kNQ=Lw’*he*fwt/1.2 fwt=170MPa he=0.75s=0.75x6=4.5mm Lw’=16Lw/2=8Lw Lw=650x1000x1.2/4.5/170/8=127mm图集Lw=160mm桩顶锚固筋As=Q/fy=520x2/1.6x1000/360=1805mm2取8d20 As=2513mm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3.5.3条工程桩裂缝控制值为0.3mm《建筑桩基技术规范》4.1.5条混凝土保护层厚度30mm地下室抗浮(水位标高室外地坪下0.5m):一般部位柱网尺寸8.1x8.1水位高度 6.0+0.1+0.6-0.5=6.2m板自重25x0.6+20x0.1+20x0.02+25x0.25+16x1.0=39.6kN/m2柱、梁自重25x0.5x0.5x3.3+25x0.35x(0.8-0.25)x(8.1+8.1) =98.5kNG=39.6x8.1x8.1+98.5+520x4=4776kN F=6.2x10x8.1x8.1=4067kNG/F=1.17>1.05 安全抗拔(试桩) 26m(-1.900)C9Rtk=4x0.4x(32x0.5x0.7+25x15.1x0.7+45x4.2x0.7+80x1.7x0.75+70x3.58x0.7)=4x0.4x685.1=1096G=0.4x0.4x26x(25-10)=62.4 Rtd=(1096+62.4)/2=579kN试桩加荷值为1200裂缝控制验算计算书(工程桩)1.1 基本资料1.1.1 工程名称:工程一1.1.2 矩形截面轴心受拉构件,构件受力特征系数αcr =2.7,截面尺寸 b×h = 400×400mm 1.1.3 纵筋根数、直径:第 1 种:8Φ20,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 deq =∑(ni·di2) / ∑(ni·υ·di) = 20mm,带肋钢筋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υ= 11.1.4 受拉纵筋面积 As = 2513mm2,钢筋弹性模量 Es = 200000N/mm21.1.5 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 cs = 30mm,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 as = 40mm,h0 = 360mm1.1.6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tk =2.01N/mm2 C301.1.7 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的轴向力值 Nq = 550kN1.1.8 设计时执行的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1.2 最大裂缝宽度验算1.2.1 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te,按下式计算:ρte = As / Ate (混凝土规范式 7.1.2-4)对矩形截面的轴心受拉构件:Ate = b·h = 400*400 = 160000mm2ρte = As / Ate = 2513/160000 = 0.015711.2.2 在荷载准永久组合下受拉区纵向钢筋的应力σsq,按下列公式计算:轴心受拉:σsq = Nq / As (混凝土规范式 7.1.4-1)σsq =550000/2513 = 219N/mm21.2.3 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按混凝土规范式 7.1.2-2 计算:ψ= 1.1 - 0.65ftk / (ρte·σsq) =1.1-0.65*2.01/(0.01571*219) = 0.7211.2.4 最大裂缝宽度ωmax,按混凝土规范式 7.1.2-1 计算:ωmax =αcr·ψ·σsq·(1.9cs + 0.08deq / ρte ) / 1.5Es= 2.7*0.721*219*(1.9*30+0.08*20/0.0157)/ 1.5 *200000= 0.225mm ≤ωlim = 0.3mm,满足要求。

地坪承载力计算

地坪承载力计算

地坪承载力验算一、构件编号: B-1二、依据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三、计算参数1.几何参数:地坪计算面积1500mmx1500mm柱底板的长边尺寸: a=300mm柱底板的短边尺寸: b=300mm板的截面高度: h=250mm板的截面有效高度: ho=200mm2.材料信息: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 ft=1.43N/mm23.荷载信息:局部荷载标准值: Fl=100.000kN对应局部荷载设计值: Fl=135.000kN 4.其他信息: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1.0四、地坪承载力计算地坪能承受柱最大轴力标准值50*1.5*1.5=112.5kN地坪实配钢筋面积(D12@150)754mm2>375mm2满足规范要求五、地坪冲切和剪切计算1.计算βs:βs=a/b=300/300=1.000<2,取βs=2.000。

2.确定板柱结构中柱类型的影响系数αs:对于中柱αs=40。

3.计算临界截面的周长Um:Um=(a+ho)*2+(b+ho)*2=(300+200)*2+(300+200)*2=2000mmUm1=(a+b)*2=(300+300)*2=12000mm4.计算影响系数η:η1=0.4+1.2/βs=0.4+1.2/2.000=1.000η2=0.5+αs*ho/(4*Um)=0.5+40*200/(4*2000)=1.500η=min(η1, η2)=min(1.000,1.500)=1.0005.计算截面高度影响系数βh:h=250≤800,取βh=1.0。

6.验算冲切承载力:(6.5.5-1)0.7*βh*ft*η*Um*ho=0.7*1.0*1.43*1.000*2000*200=400.400kNγo*Fl=135.000kN≤0.7*βh*ft*η*Um*ho=400.400kN,冲切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7.验算剪切承载力:0.7*βh*ft*η*Um1*ho=0.7*1.0*1.43*1.000*1200*200=240.240kNγo*Fl=135.000kN≤0.7*βh*ft*η*Um*ho=240kN,剪切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

水泥混凝土地坪厚度标准

水泥混凝土地坪厚度标准

水泥混凝土地坪厚度标准水泥混凝土地坪厚度标准是指建筑工程中用于地面铺设的水泥混凝土层的最小厚度要求。

这些要求可以确保地面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并满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

以下是水泥混凝土地坪厚度标准的详细说明:一、地坪厚度的计算方法1.1 计算地坪厚度的公式:地坪厚度=(设计荷载×1.5)÷(地坪材料的承载力×1.1)其中,设计荷载应考虑地坪使用的重量、设备、人员等因素;地坪材料的承载力是指混凝土地坪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1.2 地坪厚度的测量方法:可以使用测厚仪对地坪进行测量。

在地坪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地形勘测,确定地表高差。

二、地坪厚度标准的要求2.1 普通厚度地坪普通厚度地坪是指地坪厚度在10cm以下的地坪。

普通厚度地坪应满足以下要求:(1)地坪厚度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最小值;(2)地面平整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地面高差应小于5mm;(3)混凝土地面表面应平整,无明显裂缝和松散部分。

2.2 厚地坪厚地坪是指地坪厚度大于10cm的地坪。

厚地坪应满足以下要求:(1)地坪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的最小值;(2)地面平整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地面高差应小于5mm;(3)混凝土地面表面应平整,无明显裂缝和松散部分;(4)厚地坪的混凝土应采用高强度、高性能的混凝土;(5)厚地坪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加强和加固,以保证地坪的承载能力。

三、地坪的施工3.1 材料选择地坪的施工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应使用符合要求的水泥、砂子、石子等材料。

3.2 施工工艺(1)地坪的施工前应进行地面平整处理,确保地面平整度符合要求;(2)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先进行混凝土地面的湿润处理,以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导致地面龟裂;(3)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进行养护处理,以确保混凝土地面强度和平整度。

四、地坪的检验和验收4.1 检验在地坪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验。

检验内容包括地面平整度、地坪厚度、混凝土强度等。

4.2 验收地坪的验收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地坪承载力计算对于500T吊机地面承载力计算1.道路构造(1)——对应1#、3#支腿2.道路基础承载力:本次重点分析混凝土路面的承载力情况及道路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由原设计单位设计的底基层250厚碎砾石碾压密实,30厚粗砂垫层应该符合道路基础的要求。

3.查表可得C25混凝土参数如下: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ck=16.7N/mm2抗拉强度标准值ftk=1.78N/mm2抗剪强度ft=4N/mm24.假设3.5*2.5*0.3钢板为基础,以道路结构层为持力层,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进行近似计算,已知吊车支腿最大荷126t,相当于1260KN,钢板重量20.6T,相当于206KN。

①计算混泥土地面附加应力:(1260+206)/2.5*3.5=167.5KN/M2<16700KN/M2 满足抗压要求②计算混泥土地面剪切应力:(1260+206)/((2.5+3.5)*2*0.2)=610KN/M2<4000KN/M2 满足抗剪要求③下卧层承载力验算:1)已知基础宽度b=2.5M,长度L=3.5M,基础埋深d=0M,持力层厚度z=0.2+0.03+0.25=0.48M,下卧层承载力取fak=110kpa2)持力层为混泥土结构,查表取其重度r=24KN/M33)按下卧层土性指标,对粉砂夹粉土的地基承载力修正:fa= fak+ηbγ(b-3)+ηdγm(d-0.5)=110kpa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按本规范第 5.2.3 条的原则确定;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 5.2.4 取值;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础底面宽度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大于 6m 时按 6m取值;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d——基础埋置深度(m)4)计算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z=r*dz=24*0.48kpa=11.52kpa5)确定地基压力扩散角度θ:依据规范6.5条:岩石一般可视为不可压缩地基,上部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岩石地基上时,基底应力以直接传递为主,应力呈柱形分布,当荷载不断增加使岩石裂缝被压密产生微弱沉降而卸荷时,部分荷载将转移到冲切锥范围以外扩散,基底压力呈钟形分布。

验算岩石下卧层强度时,其基底压力扩散角可按θ 30°~40°考虑,Tanθ=(0.577-0.839)。

6)计算基底平均压力Pk和土的自重压力PcPk=(Fk+Gk)/A=(1260+206)/3.5*2.5=1047.14KpaPc=r*d=0 Kpa7)计算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PkzPkz=b*L(Pk-Pc)/(b+2Ztanθ)((L+2Ztanθ)=3.5*2.5*(1047.14-0)/(3.5+2*0.48*0.577)(2.5+2*0.48*0.577)=740.08Kpa8)验算下卧层承载力:Pkz+Pcz=740.08+11.52=751.6Kpa>110Kpa 不满足承载力要求。

通过增加第二块钢板以扩大地坪抗剪截面,钢板6.0*2.4*0.03,剪切强度320MPa9)计算基底平均压力Pk和土的自重压力PcPk=(Fk+Gk)/A=(1260+206+33.9)/6.0*2.4=104.16KpaPc=r*d=0 Kpa10)计算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PkzPkz=b*L(Pk-Pc)/(b+2Ztanθ)((L+2Ztanθ)=6.0*2.4*(104.16-0)/(6.0+2*0.48*0.577)(2.4+2*0.48*0.577)=77.47Kpa11)验算下卧层承载力:Pkz+Pcz=77.47+11.52=88.99Kpa<110Kpa 满足承载力要求。

1.道路构造(2)——对应4#支腿2.道路基础承载力:本次重点分析混凝土路面的承载力情况及道路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由原设计单位设计的底基层200厚碎砾石碾压密实应该符合道路基础的要求。

3.查表可得C30混凝土参数如下: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ck=20.1N/mm2抗拉强度标准值ftk=0.20N/mm2抗剪强度ft=4.5N/mm24.假设3.5*2.5*0.3钢板为基础,以道路结构层为持力层,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进行近似计算,已知吊车支腿最大荷126t,相当于1260KN,钢板重量20.6T,相当于206KN。

④计算混泥土地面附加应力:(1260+206)/2.5*3.5=167.5KN/M2<20100KN/M2 满足抗压要求⑤计算混泥土地面剪切应力:(1260+206)/((2.5+3.5)*2*0.2)=610KN/M2<4500KN/M2 满足抗剪要求⑥下卧层承载力验算:12)已知基础宽度b=2.5M,长度L=3.5M,基础埋深d=0M,持力层厚度z=0.2+0.2=0.40M,下卧层承载力取fak=110kpa13)持力层为混泥土结构,查表取其重度r=24KN/M314)按下卧层土性指标,对粉砂夹粉土的地基承载力修正:fa= fak+ηbγ(b-3)+ηdγm(d-0.5)=110kpa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按本规范第 5.2.3 条的原则确定;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 5.2.4 取值;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础底面宽度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大于 6m 时按 6m取值;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d——基础埋置深度(m)15)计算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z=r*dz=24*0.40kpa=9.6kpa16)确定地基压力扩散角度θ:依据规范6.5条:岩石一般可视为不可压缩地基,上部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岩石地基上时,基底应力以直接传递为主,应力呈柱形分布,当荷载不断增加使岩石裂缝被压密产生微弱沉降而卸荷时,部分荷载将转移到冲切锥范围以外扩散,基底压力呈钟形分布。

验算岩石下卧层强度时,其基底压力扩散角可按θ 30°~40°考虑,Tanθ=(0.577-0.839)。

17)计算基底平均压力Pk和土的自重压力PcPk=(Fk+Gk)/A=(1260+206)/3.5*2.5=1047.14KpaPc=r*d=0 Kpa18)计算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PkzPkz=b*L(Pk-Pc)/((b+2Ztanθ)*(L+2Ztanθ))=3.5*2.5*(1047.14-0)/(3.5+2*0.48*0.577)(2.5+2*0.48*0.577)=740.08Kpa19)验算下卧层承载力:Pkz+Pcz=740.08+9.6=749.68Kpa>110Kpa 不满足承载力要求。

通过增加第二块钢板以扩大地坪抗剪截面,钢板6.0*2.4*0.03,剪切强度320MPa20)计算基底平均压力Pk和土的自重压力PcPk=(Fk+Gk)/A=(1260+206+33.9)/6.0*2.4=104.16KpaPc=r*d=0 Kpa21)计算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PkzPkz=b*L(Pk-Pc)/(b+2Ztanθ)((L+2Ztanθ)=6.0*2.4*(104.16-0)/(6.0+2*0.48*0.577)(2.4+2*0.48*0.577)=77.47Kpa22)验算下卧层承载力:Pkz+Pcz=77.47+9.6=87.07Kpa<110Kpa 满足承载力要求。

1.道路构造(3)——对应2#支腿2.道路基础承载力:本次重点分析混凝土路面的承载力情况及道路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由原设计单位设计的底基层200厚碎砾石,块石垫层300厚,碾压密实应该符合道路基础的要求。

3.查表可得C30混凝土参数如下: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ck=20.1N/mm2抗拉强度标准值ftk=0.20N/mm2抗剪强度ft=4.5N/mm24.假设3.5*2.5*0.3钢板为基础,以道路结构层为持力层,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进行近似计算,已知吊车支腿最大荷126t,相当于1260KN,钢板重量20.6T,相当于206KN。

⑦计算混泥土地面附加应力:(1260+206)/2.5*3.5=167.5KN/M2<20100KN/M2 满足抗压要求⑧计算混泥土地面剪切应力:(1260+206)/((2.5+3.5)*2*0.22)=555.3KN/M2<4500KN/M2 满足抗剪要求⑨下卧层承载力验算:23)已知基础宽度b=2.5M,长度L=3.5M,基础埋深d=0M,持力层厚度z=0.22+0.2+0.3=0.72M,下卧层承载力取fak=110kpa24)持力层为混凝土结构,查表取其重度r=24KN/M325)按下卧层土性指标,对粉砂夹粉土的地基承载力修正:fa= fak+ηbγ(b-3)+ηdγm(d-0.5)=110kpa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按本规范第 5.2.3 条的原则确定;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 5.2.4 取值;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m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础底面宽度小于 3m 时按 3m 取值,大于 6m 时按 6m取值;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d——基础埋置深度(m)26)计算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Pcz=r*dz=24*0.72kpa=17.28kpa27)确定地基压力扩散角度θ:依据规范6.5条:岩石一般可视为不可压缩地基,上部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岩石地基上时,基底应力以直接传递为主,应力呈柱形分布,当荷载不断增加使岩石裂缝被压密产生微弱沉降而卸荷时,部分荷载将转移到冲切锥范围以外扩散,基底压力呈钟形分布。

验算岩石下卧层强度时,其基底压力扩散角可按θ 30°~40°考虑,Tanθ=(0.577-0.839)。

28)计算基底平均压力Pk和土的自重压力PcPk=(Fk+Gk)/A=(1260+206)/3.5*2.5=1047.14KpaPc=r*d=0 Kpa29)计算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PkzPkz=b*L(Pk-Pc)/((b+2Ztanθ)*(L+2Ztanθ))=3.5*2.5*(1047.14-0)/(3.5+2*0.48*0.577)(2.5+2*0.48*0.577)=740.08Kpa30)验算下卧层承载力:Pkz+Pcz=740.08+17.28=757.36Kpa>110Kpa 不满足承载力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