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

合集下载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4、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3、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自己的收获。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落叶红烛梅花太阳翠竹雄鹰孔雀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学习北方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梳理线索,分析结构.
难点: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复习导入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10分钟左右)
1、文章开头为了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而着力描写
了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壮美,给人的感受是雄壮
通过提问、板演、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1、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2、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本文作者要通过白杨树赞美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
上游,可见是在写人。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
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在写作中这是什么手法?补充背景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docx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docx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和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师临时指定字词。

)2.师生共同完成“思考探究”的第一、二、三题。

3.指名概述本文的中心意思后听朗读录音,熟悉全文内容。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①自然段后,思考问题。

这段仅有一句话,交代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交代白杨树的特殊性“不平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赞美”,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开启全篇。

这是全文的总起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②~⑧自然段,给该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共同指正。

明确:第一层(②~④):写高原景色,交代生长环境。

第二层(⑤~⑥):具体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第三层(⑦~⑧):由白杨树过渡到人,突出其象征意义。

3.指名朗读第②~④段,回答相关问题。

⑴教师提出问题,全班学生思考:课题是“白杨礼赞”,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转写高原景色呢?这是不是与中心无关呢?⑵指名回答,其他同学点评并指正,教师肯定小结。

明确:作者在这儿转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展示了一个生长的环境,即白杨树能在这样的高原上傲然挺立,确实是不平凡的,为后面赞美“不平凡”做好了铺垫(烘托);另外,高原旷野的面积使人“恹恹欲睡”的感觉与文后白杨树的品质使人精神振奋形成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主旨。

4.学生齐读第⑤~⑥自然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⑴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思考题,全班同学思考。

①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②白杨树在作者的笔下有怎样的外形特点?③你如何理解“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中的“普通”和“不平凡”?⑵同桌互相交流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准备作答。

⑶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①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白杨树的。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

三、精读精讲第5 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节课白杨树已在我们头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了解。

二、自主探究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和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①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②北方的农民、守为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2.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明确: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三、品读感悟1.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②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

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那种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又构成了排比句。

②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

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

2.第2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扑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黄沙遍地。

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3.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学情分析本班共40人,学生基础较薄弱,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

重点难点探究白杨树为何“不平凡”。

教学过程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学习革命人民朴质、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时重点理解白杨树为何“不平凡”。

学时难点1、托物寓意散文的特点。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播放《小白杨》歌曲的MV。

活动2【活动】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白杨树为何不平凡?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句子。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2、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3、作者在写白杨树的不平凡时就只单纯的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吗?还写到了什么?白杨树象征着什么?树(本体) —人(象征体)朴质、严肃—北方的农民坚强不屈坚强不屈—哨兵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4、白杨树为何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他们有何共同点?请找出相关语句。

极普遍,不被人看重。

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本课小结本文运用,抓住白杨树的,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歌颂他们、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的感情。

活动3【练习】思考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楠木象征了什么?有何作用?。

语文统编版初二上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初二上册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总结
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抚今追昔,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回顾课前学习任务,阅读链接材料,深入解读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任务二
任务二:分析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特点
1.什么是象征?
2.如何读懂文章的象征意?
3.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任务三
任务三:通过比较阅读,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1.比较《白杨礼赞》《爱莲说》《赠从弟》,寻找相同点。
2.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3.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象征手法的写作技巧,学会使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了解以《白杨礼赞》为文集名称的缘由,明确学习任务。
任务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任务一:了解写作背景,解读文章“弦外之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在七年级已接触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爱莲说》、《紫藤萝瀑布》、《陋室铭》等,作为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习托物言志散文《白杨礼赞》应该不难。

全文的写作思路等都清晰易懂,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读文的能力。

4.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相关资料。

2.学生:熟读本词,扫清字词障碍,搜索有关简介茅盾的资料。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感悟对抗日军民的崇敬
3.品味散文优美抒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仙人掌,无论是夏日骄阳的淫威和沙漠般的枯竭,还是狂风暴雨的偷袭,就像在最平
凡岗位辛勤劳作的工人们,尽管它的位置总是在不惹眼的地方。

我以为它象征着正义、勇敢和顽强;它不讲条件,不求虚荣;它不做作,不奉承,身上永远披奉献的绿装。

它的美在于不同凡俗,独具一格,它的绿象征着奉献不息的生命。

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茅盾先生笔下白杨树的独特象征意义。

二、再读课文,领悟深情
阅读并思考(7-9自然段)
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明确: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2.第8自然段一连用了四个“难道”,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明确: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同时,四个“难道”运用反问、排比修辞,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①对比。

楠木是贵族化的,赞美楠木的人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而白杨树是常见、极易生长的,赞美白杨就是在赞美广大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呼应篇首。

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国民党反动派的“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无骨表现。

4.简述什么是象征?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
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品味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明确:“不平凡”,点明赞美白杨的原因。

“实在”进一步强调“不平凡”。

开篇语言简洁质朴却不失力度,直抒胸臆又自然真诚,毫不矫揉造作。

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明确:“极普通”和“不平凡”,看似矛盾,仔细想来又可以理解。

白杨树“极常见”、“极易生长”,它当然“极普通”;但它的外在美、内在美又是不平凡的,特别是它所象征的广大抗战军民以及他们的精神和意志,是非常“不平凡”的。

③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作者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从干、枝、叶三方面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团结的特点。

同时又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的精神美、内在美。

三、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以梅、兰、竹、菊、松、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左右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示例1:肆意的伸展树杈,浑身长满小刺,枝杈上还长满了椭圆形的小叶,到开花的冬季,便挂满了黄色或白色的小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杜甫曾赞过你溅泪的场景,李白曾与你月下共享一壶酒,陶渊明在东篱下因你悟得一方闲适天地。

示例2:没有牡丹富贵,没有没玫瑰妖娆,梅花也算花中的奇女子,你看那风雪中傲人挺立的梅花。

难道你丝毫没感受到它的美吗?在漫无边际的白中,你突然看到远方有这么一株挺立的梅花,你就不被他那种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感染吗?难道你不曾想到,他与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很相似吗?难道你没有想到,这临雪笑傲的梅花象征着那些顽强不屈,勇敢拼搏的精神吗?
示例3:风雨来了,花、草都被风吹得伏地求饶,而你即便被雷电撕扯,都依然顽强地挺立着,不曾有丝毫的歪斜。

根根钢针般的叶,让风雨都簌簌发抖。

到了冬天,花草都
凋零了没有一点绿意,寒冬大雪纷飞,对你而言不过是一层白色的棉被。

四、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希望我们不仅仅能欣赏这种美,也能在外面之下,掩藏一段让人敬佩的高洁灵魂与高贵思想。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象征”手法的古典诗句。

2.完成相关作业。

3.课下阅读茅盾的其他著作。

板书设计
景美:西北高原
形美:力争上游
神美:坚强不屈象征:抗日军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