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师密斯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 1886-1969)简介: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 ,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van der Rohe 是他母亲的姓。
密斯原本为一石匠,年轻时苦学出身,甚至没有正式的高中学历。
但是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已很难有人能超越。
密斯·凡·德·罗是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齐名的著名建筑师之一。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三人在风格上还是不尽相同,但在建筑理念上,总体还是差不多的。
与柯布西耶一样,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并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
后来,他又采纳了鲍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尤斯(Walter Gropius)遗留的风格。
这位德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于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艺术中国网/]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包浩斯第三任校长。
因包浩斯的乌扥邦倾向及社会主义色彩不容于纳粹当局。
而被迫关闭。
密斯与创校人格罗皮乌斯等人流亡到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密斯的全名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四个建筑大师中,他对建筑文化和建筑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几乎改变了“世界近2/3城市天际轮廓线”。
从形式上来看,在目前建筑理论界,密斯的思想似乎最为透明和简朴,这是因为密斯把建筑思想表达得通俗易懂。
密斯的建筑思想能够全世界的迅速的传播开来,应该得益于密斯理论上这种近乎透明性。
本文拟研究密斯建筑思想的来龙去脉,期望能够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理论基托和密斯建筑的根。
背景阐述和理论依据当密斯从圣·托马斯那里看到真理的定义即“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时,表现为欣喜若狂。
同时,圣·奥古斯丁的“真的光芒就是美”也是密斯喜欢的名言。
从上述两段句子中,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对“真”或“真理”的阐释,泄露出密斯思想上的哲学偏好。
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隐秘入口。
一、真或真理与形式圣·托马斯是经院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现实中的事物分为形式(Form)与质料,形式是事物的主要决定因素,质料则是被动的因素。
事物的性质是由形式所决定的。
比如,石凳和石桌,虽然质料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一个是桌子另一个是凳子。
“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所要说明的是“真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事实或者事物的意义,这里要指出的是“事实”其实就是“事物运动造成的现实”,它被看作为一种抽象的“事物”,也可以分为质料与形式,在此把“事实”理解为抽象事物。
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事物的“真理”,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事物的“真理”就是事物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这样,就可以看出密斯其实就是把“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领悟成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圣·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家,他的哲学以柏拉图的思想作为基础。
密斯·凡德罗个人简介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 1886-1969)简介: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 ,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德·罗(M ies van der Rohe),van der Rohe 是他母亲的姓。
密斯原本为一石匠,年轻时苦学出身,甚至没有正式的高中学历。
但是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已很难有人能超越。
密斯·凡·德·罗是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齐名的著名建筑师之一。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三人在风格上还是不尽相同,但在建筑理念上,总体还是差不多的。
与柯布西耶一样,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并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
后来,他又采纳了鲍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尤斯(Walter Gropius)遗留的风格。
这位德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于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艺术中国网http://www.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包浩斯第三任校长。
因包浩斯的乌扥邦倾向及社会主义色彩不容于纳粹当局。
而被迫关闭。
密斯与创校人格罗皮乌斯等人流亡到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导语:密斯流动空间是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提出的概念,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密斯以简约、功能、美学等理念塑造了众多标志性的建筑作品,密斯流动空间也成为他设计原则的精髓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密斯流动空间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密斯流动空间是指建筑内部区域没有明确界限的设计手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划分方式,使得空间在功能和视觉上具有更大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往往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人们在空间内自由地流动和交互。
二、密斯流动空间的特点1. 开放性与连续性密斯流动空间强调开放性和连续性。
通过去除墙壁、隔间和其他空间隔断,创造出一个开放的整体空间。
这种设计手法使得空间在视觉上延伸,让人们的视线和活动可以自由流动,形成一种通透的开放感。
2. 功能与美学的融合密斯流动空间注重功能和美学的统一。
空间的布局和家具的安排都要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美学效果,使得空间既舒适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和美感。
3. 简约与精致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风格通常以简约为主。
建筑材料的选择、家具的设计都追求简洁而精致的效果。
通过精心的细节处理,使得整个空间呈现出简洁、大气的美感。
三、密斯流动空间的应用领域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建筑项目中,特别是办公楼、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
1. 办公楼办公楼是一个需要灵活空间的场所。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特点能够满足办公楼内不同需求的空间划分,同时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开放的工作环境。
2. 展览馆展览馆作为展示艺术品和展览的场所,需要提供灵活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可以帮助展览馆实现空间的多功能性和流动性,使观众在展览中能够自由地浏览和欣赏。
四、对密斯流动空间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密斯流动空间在现代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学家密斯

三. 评价与综述
密斯也是现代建筑的一位先驱者,他提出的“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 面 空间”理论,以毫不妥协、简洁高雅的形式语言,对现代建筑产生强烈的影响。 密斯后期的建筑风格鲜明反映出大工业时代的特点,追随者众,形成所谓的 “密斯风”,以讲究技术精美著称,大跨的一统空间及钢铁玻璃摩天楼为其具体 体现。力图创造非个性化的一体化、制度化、统一化的建筑产品,但在精神上 与现代主义的民主、经济、功能原则逐渐脱离。
第四节
密斯· 凡· 德· 罗(Mies 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罗(1886-1969),现代建筑大师,现代建筑的一位 先驱者,不是一位全面的建筑师,也不是卓越的理论家,但他是一位 对现代建筑产生广泛影响、具有独特个性的建筑师。
一. 生平
1886/3/27日,生于德国亚琛,是一个石匠的儿子。 1901-07,在B.Paul工作室工作; 1908-11,在P.贝伦斯事物所工作; 1911,起在荷兰与伯拉赫一起工作; 1913,在柏林开了一间工作室,但很快由于战争的原 因而中断。 1926-32,任德制联盟第一副主席; 1930-32,任包豪斯校长; 1938-58,赴美国,曾长期担任芝加哥伊利诺工学院 建筑系主任。
二. 理论与实践
1. 一次大战之前的活动与倾向 没有追求新奇的欲望,热衷于研究结构细节,以功能为出发点, 但对于比例有独到的感受。 一次大战之后对现代建筑的探索 关注三个特殊主题:
2.
• 玻璃作为弯曲的,或平直的建筑构件的影响; • 以建筑层的水平线条阐明新的空间概念—— 墙体是独立的构件,向周围环境伸展,以此联系室内外空间。 • 战后初期: 玻璃摩天楼方案,1919——“用玻璃作为外墙,新的结构原则清 晰可见。” 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纪念碑,1926——砖砌的碑身采用立体主义 的构图手法。
密斯的启示3篇

密斯的启示3篇密斯的启示1密斯的启示密斯·凡·德·罗的作品被誉为20世纪建筑的代表之一,他开创了现代建筑的先河,奠定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基础。
在学习和欣赏密斯的作品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建筑空间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密斯的作品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1. 空间的定义密斯的建筑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对空间的独特理解。
他讲究空间的清晰边界,提倡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他的设计注重建筑空间内在的秩序和结构,一步步推导出形式上的正确性。
例如,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明确界定了公共空间和议会空间,让空间定义更清晰。
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建筑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让建筑和环境相得益彰。
2. 实用性和美感的平衡密斯的建筑作品在追求实用性的基础上,完美平衡了美感和人性化。
他注重人的舒适感,同时也关注建筑的美感。
他的建筑作品既实用又美观,比如德国柏林国会大厦连接议会大厅和议员的办公室,让政治家更快地交流,同时也让游客欣赏到美丽的景观。
3. 空间的流动性密斯的作品注重空间的流动性,主张人的行动要顺畅,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让人在空间中具有某种流动感。
他在空间的设计中,通过有机地组合立柱和墙壁创造出结束和开放的空间,建筑和自然相互融合。
例如,纽约的西奥菲斯楼大厦,建筑物和街道之间通过廊柱相联的设计,形成了一个流畅的过渡状态,建筑的空间也更加宽敞明亮。
4. 素材的选择密斯的作品素材的材质简洁,大量运用了钢、玻璃等工业材料。
他崇尚材料的自然本质,表面处理尽量少用装饰性,让结构和功能显得更直观。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式可以表现出建筑物的性格和特性,例如柏林马丁·格罗比厅的玻璃屋檐在天空中似乎漂浮,与整个建筑和环境相融合。
通过学习和欣赏密斯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建筑设计的深入思考。
他的建筑作品对于现代建筑的启示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设计灵感,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密斯凡德罗ppt课件

15
大厦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密斯·凡·德·罗一贯的主张,那就是基 于对框架结构的深刻解读,发展出一种强有力的建筑美学 那就是用简化的结构体系,精简的结构构件,讲究的结构 逻辑表现,使之产生没有屏障可供自由划分的大空间,完 美演绎“少即是多”的建筑原理。
在西格拉姆大厦设计中,试图传达出高层设计的精髓。大 厦经常被冠以理性和无特色的,实际却在其场地性和广泛 性上萦绕着一种含糊感。
2019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Speaker:WX
精品ppt
1
现代设计大师 密斯 凡德罗
“Less is more” 少就是多
01
人物简介
02
设计思想
03
案例分析
精品ppt
2
01 人物简介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德国建筑 师 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现代主
义建筑大师之一。
精品ppt
3
X
人物简介
Lorem ipsum dolor sit
他凭借这个时代最持久的建筑风格:现 代主义而闻名。 密斯出生于德国,他的职业生涯由著名 的彼得·贝伦斯工作室开始,在这里,密 斯与另两名现代主义的泰斗: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 和 勒·柯布西耶共事。 近一个世纪间,密斯的极简风格大受欢 迎,他的著名格言“少即是多”仍广受 流传,甚至有不认识他的人也在使用这 句话。
精品ppt
7
功能化
在科学领域的认识上,人们对于建筑结 构的实用性、功能性特征及视觉美学的 追求上有了较大的转变,这促使了现代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精品ppt
8
古典建筑风格的发展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 求,不能及时对功能与结构的科学进行转变,不 能适应变化中的社会发展新思维,因此它显得有 限与单一。于是人们就开始追求简单、坚固、耐 用、易于安装与拆卸的方式来作为建筑结构发展 模式的方向。这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相吻合。 紧接着现代建筑潮流逐步从建筑学、建筑图案、 装饰、雕塑为一体的古典主义风格中走了出来。
密斯凡德罗

(1)全面建筑观与“少就是多” 格罗皮乌斯认为建筑艺术应该是包容各 项艺术在内的全面建筑。他主张从城市 规划到建筑、家具、日用品、织物、壁 画、雕塑、照相、印刷等都应有统一风 格的设计。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 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 求精心制作结构,因此给人以“匀质的 秩序”和“清晰的建造”之感觉。
格罗皮乌斯
技术和经济效益。讲究充分
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
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
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
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
间的最小极限。
主张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
件和预制装置的建筑方法,
认为技术上的成功就是艺术
上的成功。
同现代简约风格对比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3)功能至上与形式至上 学术界往往习惯于用“功能主义”来界定 格罗皮乌斯的作品。所谓“功能主义”是 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 流派。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大于形式感。 相校与格罗皮乌斯,密斯尽管也讲究建筑 的功能性,但是却没有把建筑的功 能性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对于建筑的 形式是讲究的,绝对不会因为功能好就 可以牺牲形式美。他认为空间只有脱离了 装饰和功能要求,才是永恒的建筑
作品简介
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范斯沃斯住宅
Lonely
as a Clou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1926年 沃尔夫(Wolf)住宅(已毁),古本 1925年-1927年 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主持人,斯图加特 1928年-1930年 吐根哈特住宅,捷克 1928年-1929年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巴塞罗那 1939年-1958年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 ,芝加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隔墙和绿色的墙配以挺拔光亮的
钢柱和丰富多彩的大理石墙面,显 得高雅华贵,具有新时代的特色。 他还设计了平椅和靠椅布置在室 内,其造型舒展优美,很快便流传开来, 被人们称为“巴塞罗纳椅”。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第二阶段作品
第3小阶段 墙壁与水平楼板的完全 分离
柏林建筑展览会独户住宅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第二阶段作品 第3小阶段
巴塞罗那德国会馆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第二阶段的作品 第3小阶段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与室内设计
密斯不仅擅长建筑设计,同时也是一名造诣很深的室内设计师。他一直 在建筑设计中遵循他的座右铭“少就是多”,这种建筑设计原则他也用来布置 室内。在1927年的德制联盟展览会上,他和利利赖克一起做了精彩的设计。 展览会上的展品力求少而精,要求每一件东西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用最 少的隔断墙,架子和橱窗,以达到最大的使用与艺术效果。所有衬托展品的 构件都考虑到和展品的性质的一致,例如玻璃展品的衬托隔墙都是用玻璃材 料;丝绸展品的衬托隔墙都是用丝织品饰面。而且所有隔墙与橱窗细部的设 计都同样是非常简洁的,以标志和建筑特征的一致。
解体 变为具有可一称其为“离心性”的特性,其运动性质进一步减弱,最终趋于
“水 平楼板空间”“匀质性”的我空们反间对构一切成审体美方系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 其他作品分析
密斯的设计特点:密斯早期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主张建筑必须具有时代性,他在 1919-1921年提出的钢和玻璃摩天大楼方案具体反映了这个特点。他认为今天的 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而它是一个材料问题,他找到了他认可的工业化新材料,即 钢和玻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是光亮式的玻璃摩天楼在50年代以后成为 当代世界最流行的一种风格。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第三阶段作品
连排式庭院住宅周围墙壁 形成的明确轮廓
连排式三院住宅方案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第四阶段的作品(1937——1952)
以范斯沃斯住宅为代表的“水平楼板空间”在密斯去 世之 前被反复使用,以致形成了一种空间构成上的原型。 此时期空间构成特点: 1. 所有边界都是透明玻璃 2. 支柱为紧贴边界设置的H兴断面支柱 3. 原设在两侧有墙壁围合的空间被集中到中央,形成H形 的服务性核心与周围的开放性空间。 4. 壁炉的轴线作用被减弱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密斯作品的分析方法
分析他的作品的着重点 居住整体的外形轮廓 空间单位的轮廓 a) 垂直面(墙壁)的分离 b) 水平面(水平楼板)的分离 墙壁、水平楼板、玻璃面的位置关系 入口路线的方向与墙壁的关系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密斯作品的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时期)1907——1921年 外墙形成明确轮廓 自里尔住宅(1907)至肯帕纳住宅(1921) 的7件作品
第二阶段(变革期) 1921——1931年 复杂轮廓 自皮特曼住宅方案(1921)至柏林建筑展览会独户住 宅(1931)的16件作品
密斯.凡德罗 思想及其作品赏析
--- 走向匀质空间的建筑大师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路德维西.密斯.凡德罗生平简介
1886年密斯出生于德国,后入美国籍。 密斯早年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只上过五年学, 之后就跟父亲学习石工技术,后来在建筑事务所的 实践活动使他走上了建筑的职业生涯。 1908年,密斯在著名的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四年。 1930—1933年他担任德国包豪斯学校校长。 1938年密斯迁居美国,长期担任著名学府伊利诺 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1928—1929年巴塞罗纳展览馆——德国馆的设计 1950年建范斯沃斯住宅 1954—1958年设计并建设西格拉姆大厦,它是密斯 设计高层建筑的代表作。 1969年,密斯逝世。他技术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 和严谨的造型手法对后来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轮廓复杂化,在这个阶段密斯采用框 架结构,使得墙壁的分离在技术上变得非 常简单,特别是巴塞罗那德国会馆,墙壁、水 平楼板几乎完全分离。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巴塞罗那德国会的内部
密斯提出了“流动空间”的建筑新概念。 这体现在巴塞罗纳展览馆——德国馆的设计中。
该馆建于1928—1929年,长约130英尺,最宽边 为60英尺,有一个主厅和二开间附属用房组成, 二者之间由一条纵向的大理石墙面联系成整体。 主厅承重结构为八根十字形截面的钢柱。大理石 墙和玻璃隔段都不承重。它们只是作为空间划分 的手段,有的独立布置,有的从室内伸到屋顶以 外,形成了似分似隔,似封闭似开敞的流动空间
以建在山坡上的玻璃盒住宅方案为对象分析总结如下特点: 1. 巨型轮廓的形成不是依靠周围墙壁,而是依靠水平楼板。 2. 玻璃面被大量使用 3. 支柱被移至边界,形成内部无柱空间 4. 支柱与斜撑成为外部表现元素 5. 建筑物全体从斜面上探出,形成悬浮箱体表现 6. 玻璃与墙壁的边界移至水平楼板廓线,加强了立方体的特点
第三阶段(过渡期) 1931——1935年 连排式庭院住宅周围墙壁形成的明确轮廓 自连排式庭院住宅方案 (1931)至哈贝住宅方案(1935)的11件作品
第四阶段(成型期) 1937——1952年 水平楼板形成的明确轮廓 自里索住宅方案(1937——1940) 至罗伯特.马科米库住宅(1951——1952)的5件作品
密斯的建筑特点:大多是矩形的,从平面到造型,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表现出理性的 特点。他这种讲究技术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严谨的造型手法对全世界的建筑师们 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密斯的摩天楼之梦
密斯在一次设计比赛中曾 梦想设计出直至天空的摩 天楼,也许这也是人类心 底渴望的接近上帝的愿望 吧,密斯为此曾作出一模 型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 制并为实现,但在评委和 所有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第二阶段(变革期) 第2小阶段
墙壁的部分分离
沃尔夫住宅 1925—1926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第二阶段作品
第3小阶段 墙壁的分离、采用框架结构
吐根哈特住宅 1928——1930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吐根哈特住宅
继巴塞罗那展览馆之后,密斯于1930年在捷克斯 洛伐克布尔洛城所作的吐根哈特住宅中,发展了流动空 间的概念。它的特点主要是在起居部分的空间处理和室 内材料的应用,尤其表现在底层室内设计上,密斯将它 设计成一个开敞的大空间。在客厅与书房的分界处用一 块独立的墙体分隔,这块墙体是由精美的条纹玛瑙石石 板拼成的。另外在餐厅部分则用乌檀木作成弧形墙体来 分隔,因此整个起居部分就被划分为四个互相联系的空 间:书房,客厅,餐厅和门厅。内部流动的空间同时也 被玻璃外墙引向花园,进一步加强了联系,于是它成了 一个经典的现代内部设计。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第四阶段作品
水平楼板形成
范斯沃斯住宅 1945——1950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范斯沃斯住宅
范斯沃斯住宅:(1945-1950)范斯沃斯住宅坐落在距芝 加哥47英里的普兰诺,在福克斯河的岸边。房子四周是一 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一丛丛茂密的树林,旁边还有小河流 过。整幢住宅是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玻璃盒子,像水晶一 般纯净。外部的钢结构都漆成白色,与周围的树木草坪相映 成趣,实乃点睛之笔。整个建筑视野开阔,置身室内就像大 自然之中。建筑外观也简洁明净,高雅别致。
“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它的具体内容主要寓意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结构上,即 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讲究结构逻辑,使之产生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 建筑空间,由此这个空间,不仅可以按多种不同功能需要而自由划分为各种不同的 部分,同时也可以按空间艺术的要求,创造内容丰富与步移景异的流动空间和建设 时空感。一方面是在建设艺术造型上,这就是净化建造形式,使之成为不具有任何 多余东西,只是由直线,直角,长方形与长方体组成的几何构型图。另一方面,精 确与严谨的施工,选材与对材料颜色,质感与纹路的精心暴露,却使造型显得更加 明晰精致纯净与高贵,具有百看不厌的形式美。这种思想都分别表现在魏森霍夫住 宅新村的多层公寓,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和吐根哈特住宅中。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伊利诺理工学院 (1939-1958)
密斯认真研究了该建 筑的浅黄色砖和暴露的黑 色钢梁柱,一丝不苟,做 到精美的程度,这种处理 的实质在于其规则性、艺 术性而不是功能性。斯沃 斯住宅是1945年密斯为单 身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 渡假别墅,建成至今受到 的无数的赞扬和非议。
我们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 形式主义 密斯 凡德罗
密斯的独立住宅作品分析总结
如果将第一阶段至第四阶段的变化过程进行归纳的话,在第一阶段继承了 传统砌块结构中“中心性”所具有的构成。
第二阶段,这种中心性解体,同时出现了与之抗衡的具有“离心性”的构成 在第二阶段后期、第三阶段直至第四阶段的前半期,这种离心性减弱 第四阶段,形成了“水平楼板空间”的“匀质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是个墙体逐渐分离,同时分离 出来的墙体缩小至最小限度的过程;是一个以垂直面为主体的构成向以水平面 为主体的构成变化的过程;是一个闭合空间逐渐开放的过程;是个第一阶段的 单纯且静止的空间在第二阶段趋于复杂、运动,在第三、四阶段重新回归单纯 与静止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墙体空间”的“中心性”经过复杂的操作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