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76页PPT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泄泻

中医内科学PPT-泄泻

临床表现与分类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样,可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等。
分类
暴泻、久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泄泻的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原因、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
需与痢疾、霍乱等疾病相鉴别。
02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等 邪气,导致脾胃运化功
03
现代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肠道运动异常
肠道中的肌肉收缩不正常,可 能导致腹痛、腹泻或便秘。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压力、焦虑和其他心理因素可 以影响大脑与肠道之间的相互 作用,可能导致腹泻。
肠道感受性增加
患者对正常的消化过程反应过 于敏感,可能导致腹痛和腹泻。
肠道感染
某些感染,如急性肠炎,可能 引发腹泻。
肠内菌群失调
某些细菌过度生长或外来细菌 的入侵可能导致腹泻。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可能的实验室检查来诊断泄泻 。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可能导致腹泻的疾病进行鉴别,如克罗恩病、溃 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治疗方法可能 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 改变等。
葛根芩连汤
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等中药 组成,具有解表清里、升清降浊的 功效,适用于湿热泄泻、腹痛下痢、 肛门灼热等症状。
常用缩尿、养血 止血的功效,常用于肾阳不足所 致的泄泻、尿频尿急、腰膝冷痛
等症状。
肉豆蔻
具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的功效, 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泄泻、脘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主要病因
01
02
03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过度进食生冷 、辛辣、油腻等食物,或 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导致 胃痛。
情志不畅
长期精神压抑、过度焦虑 、暴怒等情绪波动,会影 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素虚,或因病后 体虚、劳累过度等导致脾 胃功能减弱,都容易引起 胃痛。
胃痛的病机分析
胃痛的中医认识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 通则痛。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晚期常为 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04
05
发病率:胃痛是一种常 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发 病率较高,尤其在生活 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的 人群中更为常见。
情志调养
情绪不稳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胃痛症状。患者应保持心 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生活调养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6
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 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注重因人而异、辨证论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 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食欲不振
胃痛患者常因胃部不适而导致食 欲不振,食量减少。
脘腹胀满
胃痛时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 ,可导致脘腹胀满。
胃痛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变化,判断病 情轻重及病因病机。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以助病因诊断。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胃痛PPT课件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
21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日久入络


加重

-
12
病机要点
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变脏腑:病变部位在 胃 ,但与 肝、脾 的关 系极为密切。
病理性质:胃痛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 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
13
病机转化:
▪ 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便血、 呕血、呕吐、反胃、噎膈。
-
1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论论治
-
19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1.辨虚实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2.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3.辨气血 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
20
4.辨脏腑 辨在胃、在肝、在脾。
▪ 基本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
同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祛寒勿过辛燥, 养阴谨防滋腻, 补脾注意运脾, 化瘀宜兼理气- 。
散寒 、除湿、 泄热 、消食、 化瘀 养阴益胃、 温阳益气
22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 实证
▪ 1.寒邪客胃证 (重点讲述) ▪ 2.饮食停滞证(重点讲述) ▪ 3.肝气犯胃证 ▪ 4.肝胃郁热证 ▪ 5.瘀血停胃证 ▪ 6.湿热中阻证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病例的中医内科学思路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 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 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因,进行 辨证分型,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 治疗方法。
三因制宜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以及季节变化 等,调整治疗方案。
胃痛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药物是治疗胃痛的主 要方法。
内镜治疗
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可采用内 镜下治疗。
手术治疗
当胃痛严重威胁生命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方面,其中饮食不节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痛的病机主要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浊气内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 系密切。
胃痛的中医内科学定位
胃痛定位
胃痛属于中医学“内伤”范畴,主要涉及脾胃系 统,但也与肝、胆、胰等脏腑密切相关。
2
胃痛病因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可以明确胃痛的病因,如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3
胃痛程度诊断:根据疼痛程度,可以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疼痛,并可根据疼痛性质和伴随 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胃痛的鉴别诊断
要点一
与胸痛鉴别
要点二
与腹痛鉴别
胃痛与胸痛有时难以鉴别,需注意胸 痛可能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有 关,需要紧急处理。
02
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优质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优质ppt]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节胃痛
[概 述]
•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 1、自觉症状:疼痛 •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三、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 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 一、病因
[病因病机]
• 1.外邪犯胃
• 2.饮食伤胃
• 3.情志不畅
• 4.脾胃素虚
•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
通 则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 二、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 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 冷,病情危急。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 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 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疼痛性质有胀痛、刺
痛、隐痛、剧痛、冷痛、灼痛等不同。 2.常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3.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
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药食不当等。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B超、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有助于 相关疾病的诊断。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呕吐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呕吐PPT课件

-
25
3 辨可吐与止吐
1.降逆止呕—祛除病因—和胃止呕 2.胃有痈脓、痰饮、食滞、毒物—邪去呕止—探吐 之法
-
26
4 辨可下与禁下
1.病在胃不宜攻肠,会引邪内陷 2.欲吐者不可下之 邪去呕止—排积食,败脓 3.属虚不宜下 4.兼表者不可下 5.胃肠实热、便秘、浊气上逆—通其便,浊气下行
-
27
(二)、 治疗原则
-
6
(三)《千金方•呕吐哕第五》治疗多有精辟论述:
“凡呕吐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胃寒呕吐——生姜+吴萸,丁香 胃热呕吐——生姜+黄芩、黄连
-
7
(四)《丹溪心法•呕吐》处方用药中肯,后世多用:
“胃中有热,膈上有疾者,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 生姜;有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者,用人参、生姜、黄 芪、白术、香附之类。“
方药:保和丸
-
33
方解
保和丸加减
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 茯苓、半夏、陈皮 酒食 肉食 面食 食热
消食化积
和胃降逆
-
34
3.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涎,头眩心悸, 兼次症: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呕而肠鸣有声 舌脉:苔白腻,脉滑。 治则: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
35
方解:
-
48
▪ (4)玉枢丹:适用于感受暑湿时邪、秽浊之气,忽然呕吐, 用此药以解毒辟秽止呕,每次0.6克,每日2次,吐止停服。
▪ (5)生姜嚼服:适用于干呕吐逆不止。
▪ (6)干呕不息,蔗汁温服半升,日3次,人姜汁更佳。
▪ (7)胃冷呕逆,气厥不通,母丁香3个,陈橘皮1块,去白, 水煎热服。
-

《中医内科学》呕吐--ppt课件全文

《中医内科学》呕吐--ppt课件全文

• 中成药:保济丸、木香槟榔丸、枳
实导滞丸、沉香化滞丸。
2024/8/18
医学
52
3.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涎,头眩心悸, 兼次症: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呕
而肠鸣有声 舌象:苔白腻 脉象:脉滑。 治则: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2024/8/18
医学
53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 茯、桂、术、甘温脾化饮。
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 等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 胃虚不降所致。
2024/8/18
医学
25
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 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
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 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 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2024/8/18
医学
26
• 但无论邪气犯胃,或脾胃虚弱,
发生呕吐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
2024/8/18
医学
48
• 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 去桔梗之升提加橘皮、竹茹清热和 胃;
• 兼食滞:脘闷腹胀,嗳腐吞酸,去 白术、甘草,加神曲、鸡内金、莱 菔子以消积导滞;
• 暑热犯胃:壮热口渴,可用黄连解
毒汤。
2024/8/18
医学
49
2.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
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 次症: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 舌象:苔厚腻 脉象: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本病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厌 食泛酸、嘈杂等,呕吐多偶然发生, 但也有反复发作者。
其证候特征尚由于寒、热、虚、 实之异,而有不同的表现。
2024/8/18
医学
11
三、病因病机
• 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气以降为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