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感谢观看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可编辑版课件
15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久病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可编辑版课件
11
• 三、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 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可编辑版课件
8
• 三、 相关检查
•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 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等 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 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可编辑版课件
1
[概 述]
•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 1、自觉症状:疼痛 •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可编辑版课件
2
三、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 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中医内科学之胃痛

中医内科学之胃痛

01
症状: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02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03
方药:良附丸、理中汤等
04
饮食停滞
病因: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症状:胃脘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肝气犯胃
病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01
症状:胃脘胀痛,嗳气,吞酸,呃逆,胸闷,善太息
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02
谢谢
02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03
方药: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04
3
胃痛的预防与调养
饮食调养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03
食物选择: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02
饮食温度:食物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
04
饮水:适量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05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06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1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02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03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分享心情,寻求支持和帮助
04
适当运动
04
03
01
适度运动有助于消化,减轻胃痛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胃痛
中医内科学之胃痛
演讲人
目录
01.
胃痛的病因
02.

中医内科学----胃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课件

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辨证分型
01
02
03
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 温痛减,遇寒加重。
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 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 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
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 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胃痛的辨证分型
01
02
03
04
湿热中阻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脘 闷灼热,口干口苦。
中医内科学----胃痛
汇报人: 20XX-X-XX
目录
• 引言 • 胃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胃痛的诊断与辨证分型 • 胃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胃痛与相关脏腑关系探讨 •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胃痛是一种中医病证名,主要表现为胃部疼痛或 不适感。
胃痛通常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 胃素虚等病因引发。
肝气犯胃证
以胃脘胀痛、痛连两胁为主要表现,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各类胃痛的证候特点
湿热中阻证
以胃脘灼痛、脘闷灼热为主要表现, 伴有口干口苦等湿热症状。
瘀血停胃证
以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为主要表 现,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胃阴亏耗证
以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为主 要表现,伴有口燥咽干等阴虚症状。
脾胃虚寒证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强调了胃痛患者应注意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 及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学术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胃痛的现代研究
介绍了现代医学对胃痛的研究进展,包括胃痛的发病机制、新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等。
中医胃痛诊疗的新思路
探讨了中医胃痛诊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 推拿等非药物治疗等。
以胃痛隐隐、绵绵不休为主要表现, 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通过切除大部分胃组织来达到治疗胃痛的目的。
内镜下治疗
通过内镜下激光、高频电切、注射疗法等手段治疗胃痛。
营养治疗
饮食调整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和咖啡、浓
茶等。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2
如维生素B1、B6、C、E和铁、锌等矿物质,有助于修复胃黏
膜和促进康复。
肠内营养
03
对于胃痛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液进行补充营养。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 寒邪内阻:散寒止痛法,用良附丸、姜枣丸等方剂加减。 •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法,用三黄泻心汤加减。 •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法,用失笑散加减。 • 食积不化:消食导滞法,用保和丸加减。 •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用理中丸加减。 • 胃阴不足:滋阴养胃法,用益胃汤加减。 • 脾胃气虚:益气健脾法,用四君子汤加减。
03
胃痛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药
抗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抑 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症状。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可中和胃酸,缓 解胃痛症状。
胃黏膜保护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铋剂、硫糖铝等,可保护胃黏膜,缓解胃 痛症状。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 ,缓解胃痛症状。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表现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后 痛减,大便不爽或便秘,苔厚腻, 脉滑。
治则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
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半夏 、陈皮、茯苓等。
病例三:肝气犯胃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行业专业

中医内科学胃痛行业专业
2、张仲景《金匮要略》涉及到胃痛的论治,提出“按 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行业”专业。创立了大建中汤、小2 建
源流
3、唐代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说,但总的说来这九 种心痛多指胃痛。
4、李东垣《兰室秘藏》立“胃脘痛”一门,创益气、 温
中、理气、 和胃之法。 5、《医学正传》认为孙思邈所指的九种心痛“皆在胃 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6、 《景岳全书》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张 治 以“理气为主”。 7、李中梓《医宗必读》、行业专孙业 一奎《赤水玉珠》对“3 胃
行业专业
14
2)辨气滞、血瘀
气滞痛:胃脘胀痛或连胁或走窜不定,口 苦心烦,脉弦。多为初病。
血瘀痛: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或夜间痛 多,舌暗或有瘀斑。多属久病。
行业专业
15
3)辨脏腑
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爽,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胃阴不足
胃 失
不 荣
脾阳不足
濡 养
则 痛
行业专业
7
胃 日久入络 血 痛 加重 瘀
行业专业
8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主要病机有二: 不通则痛(实) 不荣则痛(虚)
行业专业
9
【诊断】
1 、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 受寒等因素有关。
2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 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泻心汤用芩连黄,胃中蕴热此方尝。 金铃子散用延胡,理气止痛多用途。
行业专业
24
4、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饮食积滞证
总结词
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
详细描述
由于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导致食物 积滞于胃肠,脾胃运化失常,引起腹 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常用方剂如保 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肝郁气滞证
总结词
腹部胀痛窜及两胁,情绪诱发或加重疼痛。
详细描述
情志不畅或抑郁等情绪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引起腹部胀痛窜及两胁,情绪诱发或加重疼痛。治疗以疏 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区别
胃痛主要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而 腹痛则涵盖了整个腹部疼痛,因此腹 痛的病因和症状更为复杂。
02
胃痛中医辨证施治
寒邪客胃证
症状
胃痛暴作,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胃胀闷,打 嗝,呕吐清水,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剂
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减。
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空腹疼痛,得食则缓,喜温喜按,泛吐清水 ,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
健脾温中,和胃止痛。
方剂
黄芪建中汤加减。
湿热中阻证
症状
01
胃痛,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
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02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剂
03
清中汤加减。
肝气犯胃证
症状
胃脘胀痛,痛连胸胁,胸胁胀满疼痛,嗳气频作,大便不畅或大 便溏泄,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胃痛腹痛概述 • 胃痛中医辨证施治 • 腹痛中医辨证施治 • 胃痛腹痛预防与调护 • 胃痛腹痛的针灸治疗与推拿疗

中医内科学胃痛2

中医内科学胃痛2

胃痛的非药物疗法研究
针灸治疗的现代研究
针灸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与评价 针灸作用于胃痛相关穴位的作用机制研究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推拿按摩的现代研究
推拿按摩对胃痛患者的即时疗效及长期影 响 推拿按摩治疗胃痛的作用机制探讨 推拿按摩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趋势
中医外治法的现代研究
中医外治法如拔罐、贴敷治疗胃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外治法治疗胃痛的作用原理与方法创新 中医外治法在胃痛治疗中的综合运用与效果评价 """
推拿按摩治疗
按摩腹部,促进消化 按压穴位,缓解胃痛 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外治法
敷贴疗法
选用适当药材,制成敷贴 贴敷于特定穴位,起到治疗作
用 方便快捷,易于操作
药膳食疗
选用有益脾胃的食材 合理搭配,调理脾胃功能 安全无副作用,适合长期食用
运动疗法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胃痛症状 注意运动量和运动方式,避免
谢谢大家
主讲人:AiPPT
时间:202X.XX
中医治疗原则
调和脾胃,理气止痛 辨证施治,整体调节 补益肝肾,温中健脾
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 情志调节,缓解精神压力 生活习惯改善,合理安排作息
针灸治疗
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针灸 调理脾胃,缓解胃痛
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症状
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型:健脾和胃,益气止痛 肝胃不和型: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脾胃湿热型:清热除湿,健脾和胃
胃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01
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医理论中的胃痛病因病机与西医的胃溃疡、胃炎等疾病的病 理机制相互印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及其临床应用 综合运用中医辨证施治与西医精准医疗的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
依据脾胃的生理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胃痛(吐酸、 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 、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脾胃病证的发生与感受外 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薄弱等密切相关,其 治疗强调胃以通为用,脾以升为健,恢复脾升胃降的 正常功能。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 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
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便
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 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与脾相表里, 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 六腑、四肢百骸皆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 要是受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提出根据温病的病变发展特点,可 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家 ,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垣 《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 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南 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煦则运化健旺。胃喜润恶燥,不仅需阳气的温煦,更 赖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胃气 通降。故脾阳(气)易虚,而胃阴易亏。脾的运化水谷 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纳呆、便溏、腹胀、倦怠、消 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可产生湿、痰、饮等 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 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胃气壅滞,而 发生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 ,可致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小肠司受盛、化 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 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
【病因病机】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 胃素虚等,致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
(一)病因
1.外邪犯胃寒、湿、暑、热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郁滞,不通 则痛。《素问•举痛论》日:“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 ,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不当,则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胃气壅滞 ,不通则痛。五味过极,嗜食辛辣,肥甘油腻,过量饮酒,则蕴湿生热 ,伤脾碍胃,气机壅滞。亦有进食不洁之物或有毒之品,损伤胃腑,胃 气失和,胃络受损而致胃痛。
3.情志不畅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滞 ,失于和降,而发胃痛。或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健 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 ,可致胃络血瘀。
4.脾胃素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亦可因他脏久病,药石不当,胃气受损,胃失濡养所致。
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 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症 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辨治。
知识链接
叶天士论养胃阴、和胃络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江苏吴
县(今苏州市)人。清代名医,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叶氏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所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指出:“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 痛。《内经》则目举痛,一日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日心痛 ,其实非心痛也。”
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 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 了胃痛的内容,如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 脘痛然乎?日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 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虞抟《医学正传·胃脘痛》明确指出:“古方九种心 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对本病的治则提出了“气在上 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 之,留者行之”。清代高世械《医学真传。心腹痛》则提出应辩证地理解“通则 不痛”之法:“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 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 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二)病机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为阳土,主受纳、腐 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性喜润而恶燥,其气以和降为顺。若外邪 伤中、饮食伤胃、郁怒伤肝,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则生胃痛,此所 谓“不通则痛”。而若中阳不足,或胃阴受损,则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