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
浅谈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

浅谈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作者:张榕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迟子建是游弋在东北世界中的精灵,她的文学作品中始终保留着一份炙热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宗教情怀,这构成了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也是她创作的精神动力。
本文将重点对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迟子建;文学作品;乡土气息;宗教情怀迟子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其作品中具有浓厚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和别具风情的宗教属性,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其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研究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我们时刻能够被其真挚的情感和思想所折服,那种朴素真实的生命意识和布满真善美的人生态度,真实地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悲悯意识,散发着温暖的希望之光。
一、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来源于其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正是这些元素的存在让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乡土情结,从而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迟子建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她与生俱来的“童话生活”。
她的出生地北极村,便是童话的象征,她在北极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那里有河流、山川、明月、清风,这都给她的美好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而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迟子建对自然万物都有着极强的感知能力,她对故土的热爱在作品中有多处体现:比如《赫尔古纳河右岸》中这样描写故乡的河流,“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比如得尔布尔河,敖鲁古雅河,比斯吹雅河,贝尔茨河以及伊敏河、塔里亚河等。
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中的支流”。
又如,“我生于一个月光稠密的地方,它是我的生命之火。
我的脚掌上永远洗刷不掉月光的本色,我是踏着月光走来的人。
”可见,迟子建对故乡的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感知力和热爱。
第二,迟子建作品的乡土气息是独特地域文化的重要呈现。
迟子建的出生地漠河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既有本土人的风俗,同时还有少数民族的存在,更有外来人的冲撞,这都让迟子建笔下的乡土气息变得愈发浓烈而多元。
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

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死观迟子建小说中大量的死亡描写表明作者对这一终极问题的关注与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
迟子建诸多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就是死亡,她的关于生存或死亡的意识在作品中涌动,成为我们理解其小说的切入点。
死亡固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可谓千差万别。
迟子建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对于生死的思考,集中表现了迟子建的人生态度。
一、感悟生死在迟子建笔下,我们的生命在任何时刻都在走向死亡。
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面对周遭死亡的人逐渐认识和感悟到的。
首先感受到死亡并感到恐惧的是儿童。
在他们的意识中,死亡是神秘的也是惨痛的,它意味着不幸、凄惨、悲哀和绝望。
《北国一片苍凉》中,芦花被父亲囚禁起来眼看着母亲被烧死却无能为力;在《守灵人不说话》中,迟子建以儿童的视角描述了亲人的一个个离去,自己对死亡由恐惧到接认知的感情进展。
“他人之死是人类童年或个体童年的原始性的死之经验,它使人类或个人最初知道了死亡的事实,产生了最初的关于死亡的体验和认识,也可说它是原初性的死亡意识。
”对死的意识标志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程度。
《树下》中七斗就是伴随着死亡逐渐成长的。
小说开篇就写到了七斗母亲的死亡,其后一连串的死亡伴随七斗的成长。
如果说第一次面对母亲的去世,七斗感到特别的忧伤和痛苦;那么面对姥爷去世,七斗表现得就不那么悲伤;第三次写到靳开河女人的死亡则是用冷静客观的叙述语气,仿佛在描写一件平常事件一样。
死亡对生者生活和精神上的冲击力是有限的。
知道父亲死亡的信息传来,她的悲伤几乎用尽。
七斗姨妈一家四口被邻居朱大有杀害、船长自杀、画家死去、栾老太太的死讯、白马主人的意外、儿子多米病逝……七斗的一生都在见证着死亡,她不再对死亡感到好奇或恐惧,而是感到死亡无处不在,随时可以发生。
在迟子建看来,死亡并不是刻意的设计,而是日常生活中突然的遭遇。
海德格尔曾经指出:“日常生活就是在生和死之间的存在。
从文学的文化意义看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Vol.29No.1Mar.2011从文学的文化意义看迟子建的小说创作王艳峰(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迟子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视角,展现了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她始终站在民间立场上,以平等的态度审视着故乡底层民众的生活变化,以她温情的笔触表现着人类共同的普遍情感,以自己生命的体验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她借助东北边城特有的文化符号,把读者的期待视野引向更幽深复杂的人性层面和更神秘内在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迟子建;文化意义;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016(2011)01-0052-03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文学展现的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及其文化生活。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如语言、神话、艺术和科学,都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种种体验,概念不过是符号的一种特殊运用。
符号行为的进行,给了人类一切经验材料以一定的秩序:科学在思想上给人以秩序,道德在行为上给人以秩序,艺术则在感觉现象和理解方面给人以秩序”,也即人类运用符号来创造文化。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既是特定文化本身的体现,同时也以其语意内蕴成为文化意义上的符号载体。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创作既不同于“新写实”的池莉、方方,也不同于“先锋作家”徐坤、徐小斌等,而是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体验,特立独行于文坛。
她始终执著于自己的使命和精神立场,以故乡特有的木刻楞房、雾月、极光、渔汛、碗窑等文化符号来阐述北国边城的地域文化,以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对人类永恒的命题进行追寻和探索,通过对童年往事的追忆和特殊的情感体验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向我们展示了大兴安岭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生存状态,用温情的笔触去抚摸长年被冰雪覆盖,孕育着勃勃生命力的黑土地,从而为读者抽象出北国铺天盖地的大雪、连绵不断的秋雨和极光、渔汛等特有的符号文化。
[道家思想精髓]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精髓]道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051890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46.png)
[道家思想精髓]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篇(一):迟子建小说中的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一派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给忧国伤感,粗狂激昂的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一种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一种舒缓宁静之风,同时也带来了飘逸洒脱之美。
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正是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所以迟子建一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塑造她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背景。
《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采浆果的人》、《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边境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恒常与变动、寒冷与温暖,风格质朴,充满性灵感。
非常值得�P注的是,迟子建的小说世界总是飘荡着浓郁道家思想的空气,她的许多小说人物、情节乃至主题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对迟子建小说的道家色彩的勾描无疑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迟子建的文学秘密,也可以促进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自觉意识。
一、反智主义思想人类总是在不停的追寻着人世间的各种知识,他们认为只有拥有更多知识,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实践知识,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都是一把双刃剑。
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着弊端。
老子和庄子更早的预见了事物存在的这种特性,因此在道家的思想中存在着“反智主义”的思想。
余英时曾指出:“反智论,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
认为“智性”以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都是有害的而没有利。
”老子也曾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同时老子还倡导为腹不为目的生活,从老子的主张上看,可以知晓这是他对知识乱人本性的强烈批判。
迟子建的小说中也存在着这种“反智主义”,而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她小说中的主人公或配角反映出来。
她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弱智者,精神病患者,失意者或者是疯癫者。
《雾月牛栏》中的弱智小孩宝坠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
论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

论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论文报告: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摘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颇有影响力的一位,其小说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底层写作风格深受读者青睐,但是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本文通过对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其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以期能够深入理解迟子建底层写作的内涵和特征。
提纲:一、引言二、底层写作的历史和定义三、迟子建及其小说作品介绍四、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解析1. 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缺失2. 社会的冷漠与无情3. 生命的馈赠与疲惫四、迟子建伦理观的文化根源和历史意义五、迟子建底层写作伦理观的反思1. 伦理观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复杂性2. 底层人物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批判六、结语关键词:迟子建,底层写作,伦理观,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反思论文报告正文:一、引言底层写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其代表作家以叶圣陶等为代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底层写作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融合中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当代底层写作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迟子建的小说作品既反映了当代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又呈现了一种关乎伦理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迟子建底层写作中的伦理观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小说作品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以期能够对迟子建底层写作的理解和评价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二、底层写作的历史和定义底层写作是指以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写作活动。
该文学流派的历史可追溯到1920年代,当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20世纪50年代,底层写作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扶持,成为了新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底层写作经历了不断复杂和多变的发展过程。
底层写作的主要特征是以草根人物为主角,描绘他们生活的真实状态和思想情感。
底层写作通常将社会底层人民视为文学创作的主体,通过描绘他们的“出身、生存、斗争、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来反映人类的深层次文化心理。
迟子建小说的民间情怀是怎样的

迟子建小说的民间情怀是怎样的迟子建小说的民间情怀是怎样的迟子建的小说富有田园牧歌的情调,温婉而柔美,始终回荡着一种忧伤而不绝望的感情旋律。
迟子建的作品深含着极为丰富深邃的生命文化意蕴。
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作家在对底层民众的书写中,呈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的原始形态,显示出迟子建生命中所拥有的坚定的民间立场与浓厚的民间情怀。
一作为一位作家,这种从心灵上自发的对于民间立场的认同与坚守,对于民间情感的眷恋与倾斜,绝非取决于理性的思考,而主要来自于作家所拥有的生命历程,特别是来自儿童少年时期所经受的生活遭遇。
作家对于人生的记忆与体验,便在潜移默化中进入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成为深层的、稳固的情感积淀,从而制约着作家对创作题材、价值判断与艺术方式的选择。
迟子建出生在漠河这个被称为北极村的中国最北端的村镇。
小时候曾多年随外祖母生活在离俄罗斯仅有几步之遥的偏僻的乡村,在她的记忆中那是一个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于是,风雪弥漫中一片苍茫穹庐的黑土地便成为迟子建童年记忆中永不退色的风景。
在和农民的长期相处中,深刻地体验了乡村生活的艰难与酸辛,特别是亲眼目睹了这块冻土上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又埋葬于斯的人们于生死轮回中的苍凉与悲壮,感受他们人性中的朴实与单纯以及承受苦难的顽强和坚韧,于是,在作家鲜活的生命中,涌动着对下层百姓的怜悯与同情、热爱和敬重。
迟子建深情的回忆道: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的写在他们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和苦恼,比如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为没有成熟的庄稼而惆怅,亲人们故去的野外,他们会抑制不住自己悲哀的情绪,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从这段话中不难体验,所谓民间立场与民间情怀乃是出身草根世界迟子建与血脉中的自然承传。
浅谈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

浅谈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论文关键词:迟子建小说价值立场超越精神论文摘要:中国当代文学中,迟子建营构出了较为独特的文学世界。
温情书写、塑造畸异人物与回归自然是三个核心因素,从不同侧面把她的价值立场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超越精神角度反思了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价值局限,指出可能的超越之路。
创造独特的文学世界往往是作家的夙愿,支撑着此世界的就是他的价值立场。
如果说一般读者可以沉迷于文学形象世界,开阔视野,更新体验,丰富精神,那么研究者就得深入把握隐含在文学世界中作家的价值立场,显扬其普遍性与独特性,掘发得失,瞻望可能。
迟子建作为当代大有作为的作家,已积聚二十余年心血建构了颇为独特的文学世界。
通观她五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神韵生动的小说,笔者认为,书写温情、塑造畸异人物与回归自然是三个核心因素。
那么,这三个核心因素暗示出迟子建文学世界的何种价值立场?它能给我们带来何种启示?局限何在?可能的超越之路又何在?一、温情书写的价值反思对人性温暖湿润部分的执著关注构成迟子建小说极为引人注目的特质之一,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温情主义。
迟子建小说中的温情主要是指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宽容、谅解、体贴、同情、关爱等蕴含着鲜明道德色彩的正面情感。
这种温情就程度而言具有鲜明的儒家所弘扬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风格,是与乡土社会中日常生活高度相融的情感,是对日常人性的呵护。
从总体上看,迟子建小说中的温情是中庸温文、和谐优雅甚至略带忧伤的情感,它没有内在冲突,没有炽热力度,具有鲜明的安柔守雌的女性气质。
这也是迟子建对人性的期望。
但真正需要追问的是,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具有内在的真实性和价值建设意义吗?其实,温情书写的局限性首先是从迟子建钟爱的温情人物身上显现出来的。
像秦山(《亲亲土豆》)、吉喜(《逝川》)、徐五婆(《鸭如花》)等人物形象最根本特点就是缺乏主体性人格。
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自由,也就是说,存在于精神整体之中的一切本质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达到它们的权利。
中考热点作家迟子建作品

中考热点作家迟子建作品 迟子建 作品是中考热点,那么她的作品主要有哪些呢? 作家档案: 迟子建,中国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
她的作品多以山村生活为题材,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从不矫揉造作。
创作 风格朴实大方,文笔简练而流畅,不张扬,不拖泥带水。
她常常借物喻人,借助 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怀, 对人与社会的诠释视角独特, 给读者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她的长篇小说 《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 奖,她还曾多次获得过鲁迅 文学奖和冰心 散文 奖,获过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 文学奖等各种奖项。
她的散文《灯祭》被选入语文教材。
枕边的夜莺 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 是少不了的。
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
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 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
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 围却历历在目。
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 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刷拉拉响。
疲 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
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 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
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1/8叠叠的。
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
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 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这二十多年来, 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 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 。
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我最喜欢的词人, 是辛弃疾。
一句“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
屈原、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商隐 、陆游 、苏轼、李清照 、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返回自然和与物同情
道家思想家深深洞察功利世界对人的真实本性的扭曲 后,不约而同地倡导返回自然,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心 灵的解脱和自由。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陶渊明也 说: “久 在 樊 笼 里,复 得 返 自 然。”迟 子 建 对 大自然也是满怀深情,她的大部分小说背景都是与大自然相 交融的乡村世界,像《采浆果的人》、《一匹马两个人》等小说 若没有美丽的大自然为背景几乎就很难想象。迟子建对她 故乡的月光痴迷不已,曾屡加描写。在小说《原始风景》中, 她写道:“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种月光比我故乡的月光更令 人销魂。那是怎样的月光呀,美得令人伤心,宁静得使人忧 郁。它们喜欢选择夏日的森林或者冬天的冰面来分娩它们 的美丽,在上帝赐予人间的四季场景中,月光疯狂,庞大的黑 夜被这绝色佳人给诱惑得失去了黑暗的本色,黑暗在它明亮 热烈的胴体前被烧炙得漏洞百出,月光就这样透过漏洞丝丝 缕缕地垂落人间。”[6]220 这种描写的背后暗含着多少对大自 然的深情! 对月光的这种描绘在文学史中恐怕是绝无仅有 的,没有人与大自然间的深度交流也是写不出来的。迟子建 似乎充分地展开了自己的生命窗口,让大自然的种种存在纷 纷涌入她的存在之中,成就她丰盈她完美她。
与道家安柔守雌的处世哲学相应,迟子建倡导一种“必 要的丧失”的人生观。迟子建有一篇散文《必要的丧失》,叙 述作者在云南大理看到个精神失常者,旁若无人地笑嘻嘻凭 眺桥下流水,见人还友善地问好。“我想象他为何而精神失 常? 爱情? 金钱? 权力? 事业? 这世俗生活中能制约、桎梏 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番,最后仍然是一团迷雾, 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 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 等等这一切为人所累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点是 什么? 也许仅是爱情了。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 恒的、执著的。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 而到达这种境界却必须以丧失作为代价。”[3]175 作者甚至由 此透视人生,得参妙道:真正的人生需伴以必要的丧失。这 种“必要的丧失”的人生观简直就是道家安柔守雌的人生观 的一种现代表述。
收稿日期:2009 - 11 - 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 2008 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迟子建小说研究”(11532070) 作者简介:汪树东(1974 - ) ,男,江西上饶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 —
道家思想特别注重赤子之心,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对 天真淳朴之人大加赞赏,迟子建总是到这些弱智者、精神失 常者身上去寻找道家热衷的赤子之心。在迟子建笔下,功利 世界的人往往情感贫瘠,语言索然无味,受种种道德伦理、风 俗习惯的束缚,自然人性很难不被扭曲;而那些弱智者却往 往情感细腻丰富,语言灵性十足,率性而为,展示出别样的生 机盎然的世界。《伪 满 洲 国 》中,酱 菜 园 阿 永 和 宾 县 屠 夫 家 的儿子拳头可说是该小说中最动人的两抹亮色。长篇小说 《额尔古纳河右 岸 》中 的 弱 智 者 安 道 尔、安 草 儿 和 西 班 在 鄂 温克乌力愣中为人平和,厚道善良,心灵淳朴,开 朗 大 方。 “我们乌力楞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被死亡的阴影所深深 地笼罩了。如果不是因为有了安草儿,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 的压抑。在那个时候,安草儿的愚痴就像穿透阴云的几缕明 媚的阳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5]198 西班最后痴迷于给 鄂温克族造字,则简直具有反抗绝望、创造历史的勇气。最 后是安草儿和鄂温克族老女人坚持留守在森林中,守护着森 林、驯鹿与大地,这也显示了迟子建对弱智者的偏爱。在迟 子建看来,安草儿这些弱智者才真正有能力救渡这个世界。
从而反观世人执著之愚蠢的话,迟子建就从祸福相倚的循环 中看到世界的神秘和诗意,由衷地赞美那些能够依循大道的 弱智者。
道家洞察了自 然 和 人 世 中 的“月 满 则 亏、水 满 则 溢 ”的 大道,因此总是倡导远离雄强、安柔守雌的处世之道。老子 曾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 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无独有偶,迟子建也深 谙此道。她总喜欢呈现那些平常人看来完美的人的悲剧命 运,打破常人的幻觉,展示道家的洞见。《逝川》中的吉喜年 轻时是阿甲渔村的美貌出众、各种能力都极强的女人,虽然 引得小伙子个个追慕,但竟没有人娶她为妻。后来胡会曾对 她说了不能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 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 能过头了。”[6]240 结果吉喜终生未嫁,只能不断地给别人接 生,而自己却无儿无女。与吉喜的命运相似的,还有《秧歌》 中的小梳妆、《伪 满 洲 国 》中 的 于 小 书,她 们 都 是 美 貌 绝 伦、 才艺双全,但恰恰是这种美满造成了她们的悲剧命运。迟子 建通过她们的命运道出了道家对人世的洞察,对道家的高超 认识表示认同。
一、反智主义与弱智者
人类总是在寻求着各种知识,也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知识 才能较好地生存于世。但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早就认识 到知识对于人生的负面效应,因此道家思想中存在着鲜明的 反智主义主张。余 英 时 曾 指 出,反 智 论,是“对 于‘智 性 ’本 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 对人生 皆 有 害 而 无 益”[1]。老 子 曾 说:“为 学 日 益,为 道 日 损。”老子还倡导为腹不为目的生活,这就是对知识乱人本性 的批判。庄子 也 曾 说,“故 天 下 每 每 大 乱,罪 在 于 好 知 ”,也 极力批判知识。迟子建的许多小说也存在着道家的这种反 智主义主张,这主要是通过她小说中的许多弱智者、精神病 患者、失忆者、疯癫 者 形 象 表 现 出 来 的,如《雾 月 牛 栏 》中 的 弱智小孩宝坠等。中国现代文学中,似乎没有任何作家像迟 子建一样对弱智者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文 学,给感时忧国、激昂粗犷的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另一种舒 缓、宁静、柔和、恬淡的超脱素质,带来了另一种飘逸、洒脱之 美。出生于黑龙江大兴安岭的迟子建二十几年来精心营构 着独特的文学世界,《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采浆果的 人》、《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小说展示出了边地 乡土世界的恒常与变动、温暖与寒凉,风格质朴,满蓄性灵。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迟子建的小说世界总是飘荡着浓郁道家 思想的空气,她的许多小说人物、情节乃至主题带有鲜明的 道家色彩。对迟子建小说的道家色彩的勾描无疑有利于进 一步理解迟子建的文学秘密,也可以促进中国当代作家的文 化自觉意识。
其实《雾月牛栏》也是塞翁失马故事的另一种诠释。宝 坠原是个虎头虎脑很爱笑的乡村小孩,后来因意外事故伤及 脑袋丧失记忆,智 力 受 损 成 为 弱 智,便 不 能 上 学 在 家 放 牛。 让人惊奇的是,迟子建不但没把宝坠的遭遇处理成悲剧,反 而尽情渲染 他 塞 翁 失 马、因 祸 得 福 的 过 程。 宝 坠 成 为 弱 智 后,功利世界的规约与训导对他不起作用了,他以自然性情 化解繁文缛节的桎梏,任由天机萌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交 往中保存着素朴的意念。他不需像正常人那样为明天忧虑, 心地单纯至极,快乐的生命像山涧清泉一样汩汩流淌。更让 人惊奇的,在迟子建看来,那个世界里像宝坠这样的弱智才 是生命的应然状态,才是生命的理想状态。如果说老庄等道 家思想家从祸福相倚的循环中看到世界和人生的变动不居,
在迟子建看来,平常的知识对人生并没有益处,更多是 使人陷于蝇营 狗 苟 的 无 谓 纷 争,遮 蔽 了 本 真 人 性。 《热 鸟 》 中,赵雷到古崖屯后,看到乡下人那些没有知识的人的生活 质朴天真、快乐单纯,而他父亲那样的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 却那么呆板无聊,乏善可陈,“他想是不是有知识的人都这样 板起面孔生活? 他们的快乐究竟在哪里? 而乡下人的快乐 却屡屡出现,如此简单:他们吃了点好吃的,又喝了点酒,就 快乐了;他们随便开上一句带着粗话的玩笑,就快乐了。”[2] 这种对知识的批判,无疑与道家思想的反智主义是一脉相承 的。与之相对,迟子建小说中的那些弱智者几乎都是快乐无 忧、率真淳朴。在散文《傻瓜的乐园》中,迟子建曾说:“傻瓜 成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成傻后的快乐却是相同的,喜 欢游逛,喜欢笑。”[3]158《树下》中,迟子建塑造了大欢与二嫚 这对生来是痴 呆 的 孪 生 兄 妹,“他 们 两 人 外 出 同 行,归 家 同 路,形影不离,两个人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仿佛他们生就是 为了开心似 的。 他 们 从 不 惹 是 生 非,他 们 最 喜 欢 的 就 是 漫 步。”[4]这简直就是《庄子》中那些理想的得道之人与物为春 的景象!
关,迟子建喜欢塑造弱智者形象,借之表达人生理想。道家深谙祸福相倚之道,倡导安柔守雌,迟子建也强调“必要
的丧失”。迟子建还像道家一样主张返回自然,寄希望于那些与物同情的小说人物。道家思想使迟子建小说具有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关键词:迟子建;道家思想;反智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 7836(2010)02 - 0098 - 03
二、祸福相倚和安柔守雌
如果说弱智者等人物表达了迟子建的道家理想,那么祸 福相依的循环论更是迟子建理解纷纭世界的道家视角。老 子、庄子就很善于从祸福相依的循环论来看人生,“祸兮福所 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邪? 正复为奇,善复为 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更是典型的 道家寓言。迟子建的小说《灰街瓦云》写的就是另一个塞翁 失马故事。小说讲的是灰街小镇,地处高岗,水淹不到,但居 民的田地在低处河流边。夏天洪水暴发,镇长刘签强令居民 修堤防洪,最终抗洪成功,河流下游的几个镇子房屋和田地 却被淹遭灾。谁知洪灾结束后,受灾的镇子都得到国家的救 助,居民不但住进国家帮助修建的新房子,还领取了救助金, 生活比未受灾时还好;而辛苦救灾的灰街居民却因防洪成 功,无法得到救助,一时眼红,肆意辱骂镇长,他也因病住院。 灰街镇和其他镇子的祸福变化远远超出常人的预测,恰好显 示了塞翁失马的道家世界观,也就是一切都是循环变化的, 人不能执著于某一种状态,而应该接受循环变化,处变不惊, 宠辱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