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收获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中国文化概论篇1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自己民族精神内核的了解应该是从这门课开始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都有学习文言文,高中的历史教材也都有中国文化史的学习,但是总有一种感觉就是那些都是古代的东西,虽然内心深处为之感到骄傲,但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而进入大学之后这种距离感逐渐消失了,同时又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感:那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居然这么不懂中国;作为华夏族的人,居然这么不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是,越学文化,越感到自己没文化,于是每上一节课,内心的惶恐就增加一份,对于教中国文化的老师的崇拜也就越加一分。

因为越感到自己没文化,越感到老师有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复杂的,但他是从不间断的向前发展的。

正如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而中国文化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他的人文情怀。

无论是占中国文化的主流的孔孟之道,还是影响深远的老庄哲学,他们探索的方向其实都是一种为人之道,探求的是如何做好一个人,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孔子主张的“仁”,庄子探求的“逍遥”,都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做好君王,要对天下仁。

做好社会中的.一份子,要尚礼守纲伦。

做好自己要达到逍遥之境,追求一种自由的人格。

诸此种种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本体的尊重。

另一方面中国的学派多为唯心学说,直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才提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里追求内心修养,注重内心境界的提升,所以中国传统的道德感也是有心而生的,做人做事也会更多的追寻内心的道德感,而这种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笃”。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人的评价是内向,我想这种内向的性格应该和中国传统多为注重内在的探求有关系,而另一反面这种传统使得中国人极为智慧,含蓄,难以捉摸。

这种内在的探求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对生命自身的认知和探求,这体现了极为鲜明的人文情怀。

当然人文情怀最大的体现莫过于中国古代没有想西方那样遭受宗教神学的桎酷,没有想西方那样对上帝的超自然力量的绝对信仰。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感悟和体会】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接触,培养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爱好,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里面的许多知识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对阅读其他书籍有很大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这门课令我更加的了解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国家。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习和掌握了儒、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份的来源、产生与发展过程和主要思想内容,认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的地位、影响及其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这门课让我进一步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提出礼、仁观念,互为融合,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

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阳货》:为人庄重,就不致受到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受到良好的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驱使用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

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如下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这也是“家国同构”的必然反映。

关心政治,这正是千百年来,众多文人穷独达兼的思想根源。

2、植根血缘基础。

因此,仁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基础。

是其两千多年来兴盛不衰的根源。

3、着眼伦理本位。

发挥主体能力。

强调主观精神,自身修养的发展,是重人轻神思想的表现。

侧重抑制个体。

这也是中国常讲的“大局”意识,与西方文明的群体民主和个体自由完全相左的,而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民族,依靠一种文化长期来具有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

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进的结晶。

这门课程通过介绍中国文化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恕”等价值观,提倡和谐相处、孝道、忠诚等品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强调“人间正道是沧桑”,倡导修身养性、解脱苦难。

道教追求自然和谐与纯净无为。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其次,中国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经典著作带给我许多启示。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录,劝导、教诲、启迪了无数中国人。

《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是我最喜欢的读物之一,其中充满了智慧和道理。

这些经典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

读经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这些文字的传承,我们能够从古人的经验中获得智慧。

再次,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音乐、戏曲、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我在课程中学习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和特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京剧、昆曲、豫剧等不同地区的戏曲形式。

这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最后,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让我对生命、人生观有了新的思考。

中国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学派,各有其独特的思想观点。

其中,我特别喜欢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使我意识到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与成就,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思想观念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对问题和处理困难时有着很大的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

《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作文近日我读完了由张岱年、方克立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该书是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核心主要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认识民族自身、提高人文素质,创造美好未来,挖掘经济价值所以在阅读该书时极度认真,感悟尤多,故而写下这篇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一下,探讨一下。

我的感悟有以下几条:首先是古人的文化魅力在于坚持与传承是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壮大完善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发扬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最早的中国文化只不过是是二层次: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而后期就是三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再到后期就是四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这是历史和人类不断改革进步的必然体现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难道不应该更好的发扬和维护这种精神吗?这便是我的第一个感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更好的维护坚持改革创新的文化精神。

接下来是我的二个感悟:制度文化是把双刃剑。

在文化的传承当中少不了制度的功劳,正是因为有好的制度,古人的思想才会开放,才会进取这就好像是科举制度,能为国家网络人才创建文化但制度也有另一方面是不好的消极的',列如:宗法制亦为专制制度也就是说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这样的制度从一定角度来说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取用。

对文化的交流发展给以屏障性,这样的制度就明显没有后期唯才是举的科举制好,当然这些都是没办法和现代比的。

所以说古代制度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把好的一面无限扩展,争取用到最大。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第三个感悟文化应有斗争精神这体现在以下三点,我归纳总结为:1.与自然斗争,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精选5篇)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篇1】观看陈大慧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后,感触很深,同时也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观看,重新接受圣贤教育,重新认识人类的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和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通通纠正过来。

在影片中陈老师讲到《三字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会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却很少。

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个人性,那个天性,那个人性是本善的,本来就是善的。

善是什么呢?纯净纯善,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与生俱来就这样。

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就像一杯清水,无色,无颜色,无味,无味道,无嗅,也无这个气息,没有气味。

透明的,这就像人性一样。

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样的我们,现在却面临着重重“污染”,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天天充斥着我们视野的是:一件件罪恶的事件,一段段见不得光的丑闻,扭曲的价值观,罪恶的金钱观,老无所依,少无所养。

为什么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现在人们,精神文化却如此的可怕。

陈老师讲到“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让他保持他这个纯善的人性的话,他那个刚出生的时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变了,特别是传统文化匮乏的今天,人们脱离了圣贤教育,抛弃了世界观、价值观,放纵了自己,丢失了本性。

受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周围的朋友,周围人的错误的价值观、不道德的价值观的影响,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会噬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现在的人们更应该接受圣贤教育,改变自己的错误价值观与自私自利,多学习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中国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更是一本让我们思考自己文化认同的书籍。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这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但是在当今社会,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些疑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_1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_1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大学语文》激起了我对学习语文的激情,提高了我对语文课的喜爱。

你了解有关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是啥吗?下面便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关于关于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供大伙儿阅读文章!有关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培训体会心得范例篇 1 这学年我提早修了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整体觉得还不错。

说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物品就是你平常应考而没去学,那麼到高校,语文学习不会再有应考的了。

临时学会放下平日学业的繁杂,我彻底是怀着享有的来的,里,你能用的逻辑思维去想难题,人再说评价你的对与错,这些死板的规范是应考而制订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逻辑思维吧,在中国文化概论的课堂教学。

学习培训个人所得中,感受较大的是诗文。

诗歌的特点是最颇具文学性。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唐高宗和杨玉环的悲情故事,在唐高宗想念杨适合抒发感情的地区,用了“夕殿萤飞思悄悄地,昏灯挑尽未成眠。

一拖再拖暮鼓初如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来描述。

设个的表现手法之代表。

戴望舒的《雨巷》在浑厚而唯美的样子里,依靠唐诗宋词的诗意“丁香花空结在雨中愁”坐骑出丁香姑娘,创作者期待逢着结着愁怨的物品,她是愁怨的化身为,是忧伤,是代表意境。

学习培训诗文还要领略到诗意的性。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创作者围绕“春江花月夜”的题型泼墨挥毫,以月为管理中心来统摄宽阔的当然景色,促使所勾勒景色在时光上无尽拓展“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几万里,哪里春江无月明。

”“江畔初遇远,江月何今年初照人?人生道路子子孙孙无限已,江月年年只类似。

”春夜的温暖平静,春江的浩瀚无垠,桃花的光鲜亮丽鲜丽,统统在皓月的笼罩着下透漏出缥缈若隐若现的风韵。

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作家觉得心身都融进了宇宙空间当然,感受着永恒不变和无尽。

觉得还着难题: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能力较弱。

普通高中时应考,教师大篇幅的而言古代诗歌,促使见到诗文便会定项的往古人的观念去想。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等5篇文集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等5篇文集

高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5篇篇一:中国文化概论读后感这本书是由高教司组编的,因此书中所述皆是当今权威之论证,而众多作者亦可算是中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我个人认为文章很有可读性。

尽管我在读第一遍时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本书的价值。

确实,姑且不谈读完后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肃穆和庄严之感。

用半年的时间读完千年的历史,恍惚中总感觉半年的时光就如同已过了千年。

也许这种感觉并不奇怪,用一个半年用一双眼睛去见证中国人从上古到今日的千年文化史,怎会不令人慨然?其中点点滴滴记载了中国的辉煌,透射着历史中灿烂的光芒,也详述了中国千年文明中所走过的所有曲折的路,让人读来自然会感到几分沉重。

不难看出,同样沉重的是历史,是文化。

然而,在一种浩瀚的沧桑感之后,其实我觉得更有必要去思考一下文化本身的内涵和它在人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一种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寄托和行为的指导,没有文化的民族应该是不会存在的,即使是有,也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到今天其实也同样面临着一场文化的抉择。

中国人其实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的文化该走向何方?在本书的末尾,本书的编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为中国新时代的文化指出了方向。

然而抛开一种言论的说教以及思想上的控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经不住推敲的。

一种文化的真正走向或形成往往并不会因为一种貌似客观甚至超脱的语言解释而定型。

它需要的是实践的考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它的决定者是历史。

笔头落下上述文字之时,正听着那首小刚的《黄昏》,多少有种伤感,所以读史一定不能再听着伤感的音乐,否则那份慨叹足可令人窒息,因为人总是在不经意中把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际遇相结合,两相交映,便是一个沧桑的时代。

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在今天发展的状况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

人们曾经把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定位为迷茫的一代,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生活在一个古今文化碰撞,中西文化冲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波动与混乱,也就因此造就了一批思想波动混乱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院工业C081班田青 087169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收获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喜欢看一些那类的书籍。

虽然上大学读的是工科专业,但是一直没放弃文科的学习,所以看到选修课有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个!上课的第一节老师讲的知识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连续听下来,才明白原来文化如此深奥!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成果,主要侧重精神方面的。

而老师讲的第一讲便是佛教的形成何在我国的传播。

佛教的创始人是佛祖释迦摩尼,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本事净饭王太子,为释迦族,释迦摩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摩尼贵为太子,虽然享受人间荣华富贵,并不缺乏任何东西,无忧无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成熟,太子却开始思考人世间苦恼现象所产生的根源。

他看到四种景象:首先他看到一个完全无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个极端不幸并患有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队悲痛的人群,抬着他们亲人的尸体去火化。

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

但是第四种景象,却使他长久难忘。

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态度安静、沉着、超然和自立。

他得知这是一位出家过清净生活的人,是要寻求真理解决生命之谜的人。

后来经过多次拜访老师和学习,还经过苦行的修炼,最后他认为这些已有的宗教思想都不能解决人的苦恼,经过6年时间最终自己成就了觉悟,开创了自己的理论。

释迦摩尼而后开始传授自己的理论,在传道四十年后逝世,而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经过整理他的理论,成立了教团的组织,最终形成佛教的原始状态。

这就是佛教的形成,而在中国的传播就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了,其中唐玄奘是很重要的人物,他对佛教传入我国起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了。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

书中那一百单八将,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条张顺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坚石刻技术拔群,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但其中引人入胜的远不止这样。

需要我们认真去体会那些。

看完这些,我想了很多。

108将的英雄气概让人佩服,结合今天的社会现时,我们想象看,如果让108将来到现今的时代,他们将会如何.单说李逵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忠心赤胆)。

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中国文化古典精深,远不是这几节课就能学好的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学下去,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学习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祖国文化的过去和今天有一定的了解。

更不用说从事某些专业的人,如旅游,财税,金融,贸经,企管等等,都应当把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必修课程。

因为各门知识互相渗透,相互交叉,文化知识的各个部分,都是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互相交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

很难设想,一个缺乏中国文化起码知识的人,他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什么发展。

假如中国土地上用的都是英文、吃的都是麦当劳,过的都是洋节,那么中国文化就消失了。

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现在全国的各类学校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在各类院校大面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中国文化概论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继承传统是我们每个人起码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是我们的目的。

1997年9月1日在十五大上的报告,报告共分10个部分,其中第七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也就是说,报告中设专章讲“文化”建设,报告中说:“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显然,十五大报告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创造绚丽多彩的新文化。

而且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多年以来,高等教育陷入了“智育第一”的误区,长期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这种状况在财经、政法、理工、农医院,尤其严重。

人文教育是什么呢?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轻一代,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教育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和文化教育。

人可以说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类世界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最基本特征。

人的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

人类创造了文化,创造了一个文化世界,又把人从自然界的生物群落中分化出来,改变了人作为动物的属性变成了文化的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递。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人的文化素质。

也就是人的完善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