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做功以及表演艺术

合集下载

粤剧表演工艺

粤剧表演工艺
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
表演工艺
——粤剧知识建构(四)
坦洲镇林东小学
表演工艺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 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 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 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 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 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 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粤剧唱腔
17世纪初(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 传入广东。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 创出粤 剧独特唱腔“马腔”的马师曾唱腔仍以梆子为主。 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 为基础唱调。公元1911年~1912年初,志士班的改良从 演唱语言入手,在将官话变为广州方言,又称为新腔。 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 自己的唱腔。
唱腔:甜、脆、圆、润、娇。
“星腔”
小明星: 籍贯:广东三水县人 代表作: 《痴云》、《秋坟》、 《前程如梦》、《故国梦重 归》等 唱腔:感情细腻,低回宛转, 荡气回肠。
“虾腔”
罗家宝: 籍贯:广东顺德人
代表作: 《祭玉河》、《苏小 妹三难新郎》、《再进沈园》 等。 唱腔:自然流畅,共鸣强烈, 行腔不事雕饰但却有华采.
粤剧身段
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
谢 谢
“马腔”
马师曾:
籍 贯:广东顺德人
行当:生旦皆能,擅演丑生
代表作:《搜书院》 唱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
“薛”
薛觉先:广东顺德人, 行当:文、武、生、旦、丑、 净,样样皆演,样样皆精。 代表作:胡不归,

中国传统剧种粤剧与越剧的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剧种粤剧与越剧的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剧种粤剧与越剧的表演艺术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粤剧和越剧是其中两种非常有代表性的剧种。

粤剧源于广东,越剧则起源于浙江和上海地区。

这两种剧种在表演艺术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传统剧种粤剧与越剧的表演艺术。

一、粤剧的表演艺术粤剧是广东地区最著名的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表演形式多样。

粤剧的表演艺术主要包括唱腔、表演和化妆等方面。

1. 唱腔:粤剧的唱腔以婉转、清悦、情绪丰富为特点。

演员通过声腔、音调和节奏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粤剧各种唱腔类型繁多,有“青衣腔”、“花脸腔”、“老生腔”等,每种唱腔都有着严格的表演要求。

2. 表演:粤剧的表演风格以“细腻”为主,演员注重肢体表达和面部表情的细腻描绘。

粤剧表演注重姿态、动作和舞蹈的协调配合,通过动作的丰富多样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动态。

3. 化妆:粤剧的化妆艺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的妆容精致考究,通过不同的面部妆化和戏装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越剧的表演艺术越剧是浙江和上海地区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其表演风格独特,以婉转凄婉、细腻柔美而著称。

越剧的表演艺术主要包括唱腔、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

1. 唱腔:越剧的唱腔注重音调的准确与传情的细腻,演员通过婉转流畅的声腔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个性。

越剧的唱腔以高亢激昂的“快板”著称,唱腔变化多样,富有感染力。

2. 表演:越剧的表演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角色的塑造。

演员通过细致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越剧表演独特的身段、手势、眼神等,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个性。

3. 舞台美术:越剧非常注重舞台美术的创新和设计。

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够很好地营造出戏剧场景,并与演员的表演相互呼应。

三、粤剧与越剧的共同点与区别粤剧和越剧都是中国传统剧种,它们不仅在表演艺术上有一些共同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共同点:1. 都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角色的塑造,通过声腔、表演和舞台布景等手段来传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谈粤剧武生行当的舞台表演艺术

谈粤剧武生行当的舞台表演艺术

谈粤剧武生行当的舞台表演艺术粤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流传广泛并且深受观众喜爱。

武生行当作为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从粤剧武生行当的舞台表演艺术角度进行讨论。

粤剧武生行当是指扮演武将、戏曲英雄、义士、侠客等角色的演员。

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功底、娴熟的武打技巧以及高超的表演艺术。

在传统的粤剧中,武生行当被视为男性行当,但现代粤剧已经开放了女性武生的角色,使得这一行当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

粤剧武生行当的舞台表演艺术之一是武打表演。

武生扮演的角色通常都是勇敢而武力强大的人物,所以他们需要通过高质量的武打动作来展示角色的英勇和力量。

他们需要掌握拳脚、刀枪棍棒等多种武器的使用技巧,同时还要懂得按照剧情需要进行演技的配合,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加逼真、精彩。

粤剧武生行当的舞台表演艺术还包括唱腔和身段。

唱腔是粤剧的一大特色,武生行当需要用优美动听的唱腔来演绎各种情感,包括愤怒、悲伤、喜悦等。

他们还需要掌握特定的发声技巧和吐字清晰的技巧,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表演。

武生行当的身段也非常重要,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体态和形象,展示出角色的风采和气质。

武生行当的表演艺术还涉及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

武生行当的角色通常都是正直、勇敢和坚韧的,他们需要通过表演将这种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们还需要在表演中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他们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沉浸在角色的故事中。

粤剧武生行当的舞台表演艺术还涉及舞台布景、服装和化妆等方面。

粤剧的舞台布景通常非常精美,能够营造出剧情所需的氛围和场景。

武生行当的服装和化妆也是独特而精致的,他们需要根据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来选择适合的着装和化妆。

这些都是为了使观众更好地进入角色所在的时代和空间中,增加观赏的乐趣。

粤剧武生行当的舞台表演艺术涵盖了武打表演、唱腔和身段、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以及舞台布景、服装和化妆等方面。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小知识科普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粤剧小知识科普,一起来看一下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行当分类
戏剧内的角色,在粤剧及中国戏曲中被称为行当。

粤剧的行当原为一末(老生)、二净(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导角)、六员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八贴(二帮花旦)、九夫(老旦)、十杂(手下、龙套之类),合称十大行当。

后来被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末”代表年老角色。

“生”代表男性角色。

“旦”代表女性角色。

“净”
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丑”就是滑稽角色。

唱念做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

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

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

中国的民间艺术广东的粤剧和粤剧表演艺术

中国的民间艺术广东的粤剧和粤剧表演艺术

中国的民间艺术广东的粤剧和粤剧表演艺术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粤剧是一种备受瞩目的表演艺术形式。

广东的粤剧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民间艺术之一,粤剧,以及广东的粤剧表演艺术。

粤剧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广东地区,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结合了唱、念、做、打、舞、表等多种表演元素。

粤剧的舞台上经常出现的角色包括丑角、行家、正面角和花旦等。

这些角色各有特色,展现了粤剧的丰富多彩。

粤剧的表演艺术十分独特。

首先,它注重音乐的表达。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经常会演唱一些特定的曲调,这些曲调既具有传统的特色,又能够与剧情相结合,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其次,粤剧注重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表达。

演员会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和身体动作的灵活运用,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粤剧注重服饰和戏曲道具的运用。

演员穿着精致的戏服,配以精美的道具,使整个舞台呈现出华丽、瑰丽的景象。

广东的粤剧表演艺术更是粤剧艺术的瑰宝。

广东的粤剧表演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备受赞誉。

首先,广东的粤剧表演更加注重音乐的表达。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凭借着天生的音乐细胞,能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情感,将音乐与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表演更加饱满和动人。

其次,广东的粤剧表演注重语言的表达。

广东方言作为粤剧表演的基础,更加贴近广东观众的生活,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广东粤剧还十分注重舞蹈的表演,演员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能够将舞蹈动作与歌曲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最后,广东的粤剧表演还注重服装和道具的运用,演员们着装华丽,道具精致,使舞台效果更加出色。

总体来说,中国的民间艺术中的粤剧以其丰富的表达形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广东的粤剧表演艺术更是粤剧艺术的精髓所在。

通过粤剧,人们可以了解和欣赏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

希望粤剧能够在广东传承发展下去,为人们带来更多欣赏和思考的机会。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的特点
表演形式
粤剧以唱、做、念、打为基本 表演形式,其中唱腔是最重要
的部分。
角色划分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等行当,其中生和旦是最主要 的行当。
服饰与道具
粤剧的服饰和道具非常精美,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曲牌与唱腔
粤剧的曲牌和唱腔独具特色, 旋律优美动听。
粤剧的流派与传承
流派
粤剧有不同的流派,如广派、潮派和 海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
道教色彩
道教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粤剧中的一些神仙鬼怪题材也反 映了道教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神祇 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粤剧中。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05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1 2 3
观众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选择增多,粤剧观 众数量减少,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比较严重。
技艺特点
粤剧的技艺特点在于细腻入微的表 情和丰富多样的身段,演员需要具 备高超的演唱和舞蹈技巧。
唱腔与音乐
唱腔特点
粤剧的唱腔具有韵律优美、抑扬 顿挫的特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 的唱腔设计,以表现角色的性格
和情感。
音乐元素
粤剧的音乐元素包括粤曲、粤乐 和广东音乐等,这些元素为粤剧 的音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剧本结构与特点
严格的戏曲结构
01
粤剧剧本一般遵循严格的戏曲结构,包括唱、做、念
、打等表演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唱腔独特
02 粤剧的唱腔具有独特的特点,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是粤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表演形式多样化
03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单人表演、双人表
演、多人表演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粤剧有关资料

粤剧有关资料

粤剧有关资料戏服一般小武的造型,他穿上的戏服成为靠。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朝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

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而然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1、“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大典穿着。

2、“靠”:又称“甲”,即将士用的铠甲,是剧中武将的战袍。

分“大靠”、“靠仔”、“改良靠”等。

亦有人用“扣”字代替“靠”字。

它的式样是:圆领、围靠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宽,称“靠肚”,靠肚上绣虎头形谓之“武靠肚”;只绣一般花纹的谓之“文靠肚”。

但现今粤剧已无此分别了。

双腿的两侧各有一块保护腿部的“靠腿”,京剧称“靠牌子”。

背部有“背虎壳”,上插三角形靠旗四支,早期曾有插六支旗,亦有四方形的靠旗,后只有三角形靠旗,旗的颜色是与靠相同,旗内多绣祥纹或龙纹。

靠旗即是“令旗”,是将帅重要象征之一。

插旗的方式是将旗插在背虎壳上而向外扩散,因而给人有威武的感觉。

有些靠有“护心镜”在胸前。

而不用靠旗的称“软靠”。

靠的纹样多用鱼鳞纹或丁字纹,以模仿真甲上的甲片。

而色彩是与蟒袍一样,有正五色及间五色的靠。

3、“褶子”:又称“海青”,是剧中广泛使用的便服。

4、“开氅”:又称“海长”,是剧中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穿着的便服。

5、“官衣”:又称“圆领”或“补子”,是剧中文武百官办理公事时穿着的官服。

6、“帔”:又称“帔风”,是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家居穿着的便服。

7、“衣”:凡不入以上六类的各式人等穿着的服装。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

在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

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

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

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

粤剧

粤剧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粤剧的发源与发展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1]。

清雍正五年间,北京名伶张五,人称摊手五,因躲避清迁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

其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这一盛况:“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剧做功以及表演艺术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粤剧做功以及表演艺术,一起来看一下吧。

粤剧做功粤剧做功五法
戏曲演员的舞台动作,称为「做」,也称「做手」、「做功」。

传统艺人认为做功有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关目
「关目」,即是眼睛的各种表演动作。

演员透过眼神把角色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向观众和同台演出的演员交待。

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员的眼睛较细小,不容易看得清楚,所以要以手部动作配合,使观众从演员的「出手」看到眼神的变化。

做手和身段
「做手」和「身段」是通过演员的动作来表达剧情的表演方法。

每一个行当有自己的「做手」和「身段」;即使同一行当的演员,表演方法及风格也有不同。

传统基本动作有「拉山」、「扎架」、「走水波浪」等等。

水袖功
「水袖」的表演动作有很多,常见的有「滚袖」,演员双手滚动,表示紧张、发怒等情绪;另一种「惊袖」是表现震惊、惊栗、惊惶失色等情绪。

水发
「水发」是缚在演员头顶一束长长的头发。

「水发」有不同的表现方法,跪着、站着、坐着都可以。

演员用颈力及腰力把「水发」逆时针方向转动,愈转愈快。

「水发」是用来表现人物异常激动或颓丧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