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粤剧博物馆——博览建筑小组调研
九江文化

慈悲宫牌坊年代:明代地点:九江镇下西村慈悲宫观音庙内慈悲宫牌坊座落于南海九江下西村翘南大伸生产组的慈悲宫(观音庙)内。
该庙建于明代,该牌坊亦建于明代,从未进行过维修。
该牌坊是四柱三间楼式歇山顶牌坊,通高6米,中进门高2.65米,宽1.6米,左右进门高2.35米,宽0.7米。
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是用粗面岩石,特级青砖、琉璃滴水、砖雕斗拱结构。
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匾下有龙凤浮雕,字匾上石板有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
该牌坊建筑体保存完整。
九江双蒸博物馆地址:南海区九江镇沙口工业区广东九江酒厂有限公司内九江双蒸博物馆坐落在素有鱼乡和侨乡美称的南海九江镇,是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主持建设的企业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博物馆展示了九江酒厂与时俱进,开拓向前,锲而不舍的企业精神,传统的九江酒文化与现代的企业管理精神在九江双蒸博物馆里得到完美的体现,现已成为了九江酒厂辉煌的企业文化的美好缩影,是远航企业和九江镇的一张精美的企业名片和文化名片。
吴家大院吴慎德堂宅第(简称吴家大院)位于九江城区人民路40号,由旅越华侨吴庚南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占地约7000平方米,尚存6幢“镬耳”大屋、4幢高层洋楼及花园、亭阁等。
院内既有极具广东传统特色的雕花木“趟栊”、木门窗,也有饱含西方元素的意大利瓷砖、雕花玻璃门窗、圆拱飘窗露台,是近代岭南建筑文明与西洋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
初期兴建的是“锅耳”式封火墙风格的住宅。
建成的锅耳屋已有十多栋,大小一致,整齐排列。
锅耳屋均以红石为建筑基石,再以青石、青砖建筑而成,均为两层结构。
大院的正门向东便是“九曲十三湾,湾湾有财主”的九江涌。
过去的陆路运输不发达,一切出行、货运等均以水路为主。
吴家人返乡、出行、货物运送,均乘搭船只,为方便出入,在吴家大院门口特意修建了一个水埠头,竖立雕刻有“吴慎德堂水埠”的青石石碑。
登上水埠头,便以青石板铺砌成路,由三元桥沿涌而上,一直进入到吴家大院。
广东十大著名博物馆介绍

广东十大著名博物馆介绍
1.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华西路,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也是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馆。
该馆始建于1928年,新馆于1994年落成,新馆占地面积近7万平方米。
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广东美术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218号,是一座大型
现代化艺术博物馆。
该馆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由主展馆、藏品库和多功能厅三大部分组成。
该馆于1987年建成开放,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和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艺术专业博物馆。
广东省地质博物馆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国内唯一的集地质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
该馆设有“地球家园”、“矿物晶体”、“岩石世界”三个常设展厅和“广东省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专题展厅。
—— 1 —1 —。
沙湾古镇——岭南民间建筑文化博物馆

沙湾古镇——岭南民间建筑文化博物馆作者:谢浩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2013年第1期图文/谢浩早已听闻沙湾古镇很美,虽然到那里的路程并不远,但几次都错失了机会。
最近,我终于如愿领略了古镇的风采。
沙湾古镇始建于宋代,因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古海湾的半月形沙滩之畔,故名“沙湾”。
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镇,独具广府乡土韵味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特质文化遗产资源,砖雕、木雕、石雕和灰塑等民间工艺精湛,是著名的“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醒狮之乡”、“兰花之乡”。
游客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笑容可掬,周到地提供资料并加以说明。
游人只要购买了65元的门票,即可参观留耕堂、衍庆堂、三稔厅等10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分别解读沙湾的民俗风情、宗祠文化、建筑艺术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等。
我拿着门票和游览图,顺着鳞次栉比的商铺进入古镇。
因为镇上的房屋刚翻修过,似乎没有古镇的感觉。
话说回来,对于一般民居,本来其建造质量就比官吏财主的房屋差,若不加固又怎能保证几百年屹立不倒呢?徜徉古镇,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时间仿佛在不经意间慢慢地凝固。
我在古老的清水井旁踮起脚尖,试图透过一个个镬耳屋顶,瞭望远方的青山。
其实,在参观常规景点之余,我更喜欢在有故事的小巷里穿梭。
悠然自得,没有任何负担,只有淅淅细雨和浓浓乡情。
鞋跟敲击着麻石铺就的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使古巷显得尤其悠长。
透过各家各户的门窗,可以了解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民宅的门联通常贴上“神荼、郁垒”,这是出自《山海经》的传说,它们是能降伏恶魔的神圣,后来成了门神。
墙上还写了一些老广州的童谣,我小时候曾经念过,颇感亲切。
一位骑自行车的老汉从身旁匆匆通过,留下了清脆的铃声。
街巷的名称反映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同德巷、仁和巷、达义巷、升平人瑞巷、敦厚里、文林坊大街、进士里巷、孝友巷、步云里巷、华光巷和承芳里等,彰显出儒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观念,也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崇尚。
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认为子孙后代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道。
广东省博物馆参观调查报告范文

广东省博物馆参观调查报告范文篇一:广东省博物馆参观报告一、参观时间2022年10月18日星期五二、参观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参观过程10月18日,周五下午2点,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从学校动身,乘坐地铁前往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博物馆)。
经过也许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胜利到达省博物馆。
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参观了“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毛利碧石”——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以及“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
其中我们参观的重点是“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
直到五点,省博物馆的闭馆时间到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再次搭乘地铁返回学校。
四、参观感想我们这次参观的是省博物馆的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
其设计运用“宝盒”的理念,采纳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
由于展馆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中间没有一根结构柱,为陈设展现供应了很好的条件。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省博物馆,从馆外看,方方正正的,的确像一个“宝盒”,再走近看,就感觉一个“宝盒”迎面而来,壮丽而雄伟。
灰色与红色的色调让省博物馆布满了历史的气息,神奇的气氛。
走进馆内,入眼便是宽敞的大堂,四周挂着红灯笼,满满的中国传统气氛;抬头望去,每一层均呈四方环形,既整齐又别致。
除了一个个展览厅外,馆内还设有纪念品区、用餐区、咖啡厅以及几家小商铺,果真是设想周到,参观、休闲、购物皆不误。
依据我们事先的了解,知道目前有一个关于服饰的展览备受关注,所以我们毫不迟疑地往该展厅走去。
雍容华贵的旗袍、威猛气派的马褂、别致美观的旗鞋,这些只在古装戏里看到的华美服饰,我们均在“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中一一亲眼目睹。
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展的富强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突变。
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直接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演化和进展,是中国服饰进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广州 宗教

广州宗教【2005•发现•广州】发现点主题:宗教广州的宗教形态可谓非常丰富,除了天主教和基督教传入广州稍晚之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广州均有上千年历史:255年,西域人支疆梁接到广州从事翻译佛经,是目前所知佛教传入广州的最早记载;306年,葛洪从中原南来广州从事道学研究和写作;隋末唐初,西亚各国商人来到当时已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的广州,伊斯兰教从此传入广州……可以说,宗教文化是广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而众多保存至今的寺、观、教堂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融合了优秀的建筑、绘画、雕塑、园林、音乐等艺术元素,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荔湾区1.华林寺(荔湾区佛教)3分南朝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印度名僧达摩从海路到广州,在华林寺附近登岸并建“西来庵”,是达摩在我国最先传播佛教之地。
后人为纪念这位高僧,称其登岸处为“西来初地”,一直沿用至今。
西来庵历代均有扩建,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701年)改称华林寺,是当时的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
地址:广州下九路西来初地华林寺前街31号要求:请在寺门口合照,相片中出现“华林禅寺”四个金字2.仁威庙(荔湾区道教)3分该庙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年),仁威庙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
自宋以来,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修葺或重建。
清乾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
后两进和东序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
现主体建筑略呈梯形,占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
仁威庙内的木雕十分精致,头门均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吉祥纹饰,遍施金彩。
而顶部为五山风火山墙。
正脊是石湾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样。
其木雕、石雕、砖雕各具特色,陶塑、灰塑工细劲秀,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仁威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领取名单(广东部分)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领取名单(广东部分)工程勘察
二等奖
三等奖(共160项)
岩土工程
三等奖(共3项)
建筑工程设计
公建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住宅与住宅小区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绿色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
市政公用工程
道路桥隧
二等奖
三等奖
给排水(含固废)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轨道交通
二等奖
三等奖
园林和景观工程设计
二等奖
三等奖
工程勘察设计计算机软件二等奖
建筑智能化专业一等奖
三等奖
建筑电气工程专业一等奖(共8项)
二等奖(共14项)
三等奖(共18项)
水系统工程
二等奖
三等奖
证书还没发放到广东省的名单
建筑工程标准设计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广州历史

经济
赵佗是中原先进耕作技术、打井灌溉技术和冶 金、纺织技术的传播者、推广者。他和首批南 迁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铁制农具 的技术传播到岭南,极大的促进了岭南农耕业 的发展,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 改变以前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耕作 方法。
经济
经济政策
赵佗是中原先进耕作技术、打井灌溉技术和冶金、纺织技术 的传播者、推广者。他和首批南迁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 田和使用铁制农具的技术传播到岭南,极大的促进了岭南农 耕业的发展。 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改变以前的“刀耕火 种”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 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交通运输和商 业外贸,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他还出动官兵助民凿井,修渠灌田,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
广州古迹
1、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 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 至今已有1414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 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 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 的重要见证。 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 3万平方米,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 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 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现存建 筑多为清代结构。
著名人物
文学界:梁佩 兰 哲学界:湛若 水 戏剧界:红线 女 音乐界:冼星 海 医学界:黄振 龙 起义界:洪秀 全 革命界:孙中 山
梁佩兰
梁佩兰(1629年-1705 年),字芝五,号药亭。 晚号郁州,广东南海人。 清初诗人。著有《六莹堂 集》
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 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 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 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人。孝 宗弘治间进士,选庶吉士擢 编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 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 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 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 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讲 " 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 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 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 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 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 吾之说为外"(《答扬少 默》)。强调以主敬为格物 功夫;说:"故善学者,必另 动静一于敬。"(答于督 学》),著有《湛甘泉集》。
跟着小记者漫步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

跟着小记者漫步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作者:来源:《都市人》2024年第06期说起永庆坊,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独具粤韵情调、彰显岭南文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永庆坊的横街小巷里,藏着许多“非遗”文化宝藏,包括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
众多“非遗”大师进驻永庆坊,开设工作室,让这些“非遗”文化与西关风情完美融合,增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同學们是否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呢?下面,请跟随“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们的脚步,一起去看看藏在永庆坊里的“非遗”文化宝藏。
威风凛凛的广东醒狮“广青融媒”红领巾小记者、天河区骏景小学万哲明指导老师:谢莹广东醒狮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醒狮表演通常需要合作完成,一般是两个人舞一头狮。
舞者舞狮时注重马步,会踩各种道具,如高跷、梅花桩等配合表演,以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和精气神韵。
早闻广东醒狮威风凛凛,其传承人是赵继红宗师,他被称为“南狮王”,因此,我决定到永庆坊的“赵家狮非遗生活馆”一探究竟。
一进到展厅,我就被墙上悬挂的各种色彩艳丽、造型威猛的狮头所震慑。
我了解到,广东醒狮中最经典的狮头是“刘关张”,这是以传统戏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脸谱为借鉴,经过油彩上色,勾画花纹,配以毛须、绒球、镜子等装饰物,看起来色彩艳丽又不失风采。
狮头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皆可动,头顶还有一只角,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威严感。
展厅的文化墙上还展示着各种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醒狮表演的照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作为主色调而设计的“奥运五环狮”。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群众游行中,“东方雄狮”方阵就是运用了180头“奥运五环狮”。
通过参观,我对广东醒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也希望有机会能穿上表演服饰,亲身体验一把广东醒狮。
小记者的游览攻略“赵家狮非遗生活馆”虽然面积不大,可是内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