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训练

合集下载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2)(3)(4)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这段话选自,作者,课文告诉了我们。

(1)答案:弗若之矣非然也《学弈》孟子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出自《学弈》,是孟子的一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3.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

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嗜鱼( ) (2)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3)免于相( ) (4)恃人不如自恃也(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鱼、但从来不买鱼的人B.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固执、甚至有些不识好歹的人C.公仪休是一个明智的、目光长远的、能够拒绝诱惑的、保持清廉品格的宰相读了这则故事,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喜欢送被罢免依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重点字的解释。

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八篇带答案

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八篇带答案

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八篇带答案第一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第二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第三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第四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B.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C.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答案:A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写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的意思。

答案: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其他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解析:“为是“指”难道这是”;“其”代词,指他的;“智”指智力“弗”否定副词,指的是没有、不;“与”语气词。

3.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答案:纤毫必偿时刻不易解析:略4.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解析:略5.学而时习之,?答案:不亦说乎解析:略6.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欲取蝉( )(2)黄雀延颈( )(2)(3)(1)(2)(3)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罢兵,先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又是怎么说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所说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用一个8字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捕伸长脖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公》)
(1)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是知也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死而后已
⑥其恕乎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从《论语》十则中选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出理由。
(1) 答案:通悦,愉快 传:传授 这 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停止 那
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解析:考查了思维拓展。不自相矛盾,言之成理即可,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
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 量。
(4) 答案: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解析: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楚人的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 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1) 答案:心志,情志 像大山一样高峻
解析:略 (2) 答案:A
F C B E D 解析:略 (3) 答案:A C 解析:略 (4) 答案: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能真 正懂得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钟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后世人们把真正了解 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解析:略

巍巍乎若太山 空类2
••
(2)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 B巍巍乎若太山 C善哉乎鼓琴 D破琴绝弦 E汤汤乎若流水F钟子期 文中的 空类2 与 空类2 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 空类2 ,伯牙鼓琴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 空类2 ;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 空类2 。锺子期死,伯牙 空类2 。 (3) 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 ) A.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 流水高山心自知。 (4) 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解释下列词句中划线的字。

故:①问其故 ②故居③事故决:①决堤 ②决赛③孔子不能决也答案:缘故,原因过去,从前意外的事水冲破堤岸决定最后的胜负决定,判断解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故:①问其故(缘故;原因)②故居(过去;从前)③事故(意外的事)决:①决堤(水冲破堤岸)②决赛(决定最后的胜负)③孔子不能决也(决定;判断)。

2.轻诺必。

(《老子》)答案:寡信,多易必多难解析:略3.解释带下划线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吾:之:答案:我的解析: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不一会儿又称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什么东西也能戳穿它。

”“吾”我。

“之”的。

4.古文认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仿照前两句,用“/”划分横线处句子的朗读节奏。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绝:复: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断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再(1)(2)(3)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意思是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正确划分节奏应为: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绝:断。

复:再。

(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学习中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5.课文精品回放。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2) 答案: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应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往”,去。
(3) 答案:渔夫一天收入也不多,他给渔夫这些钱渔夫应该满足了,不应该一下子得那么多钱。 是许金不酬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笫一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可结合对“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的理解来回答;第二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结尾渔夫的话便可作为答案。
2. 请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答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 开。 句意: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根据意义划分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1) 答案:房子 原因
解析:略 (2) 答案:何晏想回家,不想做魏武的儿子。
解析:略 (3) 答案:何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
解析:略
6. (一) 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 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
3. 阅读文言文,完成训练题。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①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

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5.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三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四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1江者,其 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 功2契(q i )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 者5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6乎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蛇添足楚有祠(c 1)者 二赐其舍人2卮(zh i ) 3酒。

舍人相谓 4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5酒且6饮之,乃左手持卮, 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 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 .亡7其酒。

1祠者: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1 •字义解释: 2 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古代盛酒的器具。

45弓1:拿起。

6且:准备。

7亡:失掉,指未喝上。

成()之(2 •句子翻译: )固( ) 终(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3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1。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I e i ) 2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3。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3笑:耻笑1 •字义解释: 释()冀( )以( )治( )2 •句子翻译: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执竿入城3 •寓意文言文训练(1)3契--用刀刻。

4这里5契者:刻的记号6惑:迷惑,糊涂1 •字义解释:其()自( )止() 2 •句子翻译:之()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 遽--立刻,匆忙。

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1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2。

俄4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5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5依而截之。

1初:开始时2 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

指想不出办法 3 俄:不久4但:只5 遂:于是1•字义解释:执()之()至()截()2•句子翻译: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鹬蚌相争赵且1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2,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3其喙4。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5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6。

渔者得而并禽7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8大众,臣恐9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1将要2 曝:晒3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4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5即:就,那就。

6 舍:放弃。

7禽:同“擒”,捕捉,抓住。

8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9恐:担心1•字义解释:伐()过()并()愿()2•句子翻译: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渔者得而并禽之。

4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训练(2)1迂公修屋有迂氏①者,世称迂公,性吝啬。

篱败不修,瓦裂不葺。

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

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②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

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

旦日,延人治屋。

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③。

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注释】:①迂氏:姓迂的人。

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

迂,迂腐。

②适:嫁。

③雨兆:下雨的征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妻子东藏西匿( ) ②妻且号.且诟(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旦日,延人治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迂公家为什么会“屋漏如注”(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笑话讽刺了什么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华还金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①大醉,去,遗所提囊。

取视之,数十金也。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 “求尔金耶”为指其处。

其人喜,②【注释】:①以:因为。

②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遗所提囊( ) ②公迎谓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人喜”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华具有_____________ 和的品质。

3、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屦:麻鞋。

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③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而欲徙于越( ) ②游与不用之国(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岳正大胆岳正,字季方,为翰林修撰。

英庙甚重之,尝曰:“好个岳正,只是大胆。

“好个岳正,只是大胆。

从今以后,再敢不敢!”公性不能容人,或谓公曰:“顺撑来可容,使纵横来,安容得邪”(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后谪戍召还()②自题其像曰()(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公曰:“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纵横来”中的“纵横”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正是个怎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谪戍召还,自题其像曰: “不闻宰相腹中撑舟乎”曰:文言文训练(3)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 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3)宁信度( ) 2、翻译下列句子。

(1)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 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 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4、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 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 哉 1、 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之鄙有二僧 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 ④子何 恃而往 ____________ 2、 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3、作者分别举“贫者” “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 ____________ 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人之为学,关键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 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 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 仕: (2 ) 席上食菱 食: (3)欲以去热也 以: )欲以去热也 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四、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 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③饯行于郊衢.()④声振林木,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五、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