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lasepillo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广义先秦:1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河(《汉书·(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2、间献王传》颜师古注))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3、,后亦应之,此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4、“杭育杭育派”:《淮南子·道应训》)重权力之歌也”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5、重要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原始时代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集体性、综合性等。

它们具有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是指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先秦文学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古代神话、古代歌谣、《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先秦寓言和《楚辞》等,这些作品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

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

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

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

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
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 谓物化。
庄周梦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 “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出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 成群,草木遂长。”(《马蹄》)
的歌颂,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揭露;从形式上说,既有类似《诗经》的诗体
赋,也有类似楚辞的骚体赋,还有汉代发展起来的散体赋;从作家和作品 看,汉代辞赋作家有300多人,比较杰出的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
衡等等,汉代辞赋的作品有3000多篇,形成了汉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景观。
汉朝的政论哲理散文已趋于成熟。比较杰出的政论散文作家有贾谊、晁
《庄子》一书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多为门人所著,不完全代表庄
子的思想。
《庄子》一书文学性很强,不仅结构灵活,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而且时常借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之中,
有着浓郁的诗意和开阔的意境,给后世诗人和小说家以无穷的启发
彪》,王粲的《七哀诗》和《登楼赋》等。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成就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作305篇。因所配乐曲
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前 11 世
纪-前6世纪) ,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周初)——诗三百(春秋)——诗经(西汉)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概念题:1、三家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三家诗”或者“今文三家”。

2、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诗经》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1)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 .《论语》“诗可以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

1.《庄子》文艺观的主要内 容
• A、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 学思想之核心。
• B、“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 C、“得意忘言”论。 • D、《庄子》文艺思想具有浪漫主义和
象征主义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 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均与 《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
• (三)《庄子》的道家文艺观
(一)《论语》中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的文艺观
•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 • 2.《论语》的“兴、观、群、怨”
说 • 3.《论语》的“思无邪”说 • 4. 《论语》的“尽善尽美”说 • 5. 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 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 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 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 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 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 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 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一、先秦文论
• ㈠ 何谓先秦
•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 建社会初期)。
• ㈡ 先秦文论的特点
•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各个部门的界限不是很清 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科学 的文学观念。
• [影响]“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 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 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 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 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 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 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 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 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 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

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

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

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

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乐府,秦汉时期指音乐机关。

汉代把在乐府合乐演唱的歌辞称为歌诗。

后来汉朝人把合过乐的歌辞也称为歌诗。

到了六朝,人们对此机构采集的合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

早期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四愁诗》、秦嘉的诗《赠妇行》。

简答1、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一、诗乐舞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如吕氏春秋古乐描绘了在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

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二、文史哲不分就散文而言,先秦时期,没有纯粹的散文著作。

散文与史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没有明确界限,有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

2、《诗经》的艺术特点:一、《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这种创作态度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二、《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中,往往交往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三、《诗经》的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八言的不等。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字的形式,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3、《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抒情诗传统《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从《诗经》开始 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 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 来进行文学革新。

三、比兴的垂范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中触物动情 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 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4、《春秋》的特点:一、“微言大义”《春秋》记事,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二、“春秋笔法”《春秋》采善贬恶,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反对诸侯兼并篡位夺权犯上作乱。

这种见之于行事或称属辞比事的写法就是春秋笔法三、“简而有法”《春秋》记事简略但极为有序5、《孟子》的艺术特征:一、巧于辩论,长于说理。

孟子在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极会说理。

二、气势浩然的文风。

孟子曾自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三、《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

6、《庄子》的文学价值:《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从文学意义上看,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一书大多是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所谓“寓言十九(十之有九)”。

《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200多则。

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

这使《庄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形象思维。

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

庄子寓言想象奇特构思诡异创造了一大批怪异奇特的艺术形象,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

神奇变幻的散文笔法。

庄子散文看起来并不严密,汪洋姿态变化无端,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雄奇壮阔的意境。

庄子善于把自己对自由无限精神的追求贯注笔端,以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开阔的意境7、汉代文学的样式:一、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的一种新文体二、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叙事散文。

三、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

孔雀东南飞标志着五言诗在民间发展成熟8、《史记》的思想核心:一、实录精神司马迁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二、批判精神:史记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而是一部批判性的史书三、人本精神史记的首创一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的地位与租用的高度重视9、《史记》的风格艺术:一、抒情色彩史记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并在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中寄寓了司马迁本人极大地同情,实际上他是在借助历史人物的遭遇写自己的不幸二、悲剧色彩1历史的先行者2行为壮烈但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3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4身上具有明显的弱点三、传奇色彩他常把传奇故事写入人物传记,又偏爱写富于传奇经历的历史人物四、宏大的气魄史记创造了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善于叙写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10、汉乐府诗的思想性:一、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辛二、表现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痛苦。

两汉时期战争不断,汉乐府民歌直接表现了人民对战争的不满三、对两性爱恨的坦露和表白汉乐府民歌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很多,感情真挚,大胆直率四、表达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11、汉乐府的艺术性及其影响: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二、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诗经》的编集:A、采诗说。

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B、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志。

C、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经》的分类:“诗”最初都是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A、“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B、“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C、“颂”即宗庙祭祀之乐,“颂”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3.《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后称《尚书》,原为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主要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来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

《尚书》在汉代形成了两种版本:一种是今文,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文本包括典、谟、誓、训、诰、命六种。

4.《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

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鲁国史官所整理修订的。

它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

《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发生在鲁国和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的重大事件,其中有国家重要的祭典、盟会,国君的嗣立、丧葬,各诸侯间的交往和互访,以及大量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

5.《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多对此说有疑义。

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的历史,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它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备的编年史书。

6.《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实则大约成书在战国初年。

7.《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

《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人收集的一部史料汇编,这些资料大部分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所记,来源不一,零散错乱,名称各异,有所谓《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称呼。

到西汉,刘向第一次对这些史料进行系统整理、修订成书,共33篇。

因其主要记载“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为《战国策》。

8.《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经》、《德经》两部分组成。

《道经》主要讲哲学,《德经》主要讲政治和军事。

从全书内容与涉及的某些问题看,可能编定于战国初年,但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重要思想。

9.《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思想之记录。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0.《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