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实习总结

合集下载

三峡实习报告(5篇)

三峡实习报告(5篇)

三峡实习报告(5篇)第一篇:三峡实习报告三峡实习报告2013年3月4日——3月7日,我们在三峡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毕业实习。

本次实习的行程安排为:3月4日上午从学校坐车出发,下午到长江三峡工程展览馆参观。

3月5日上午现场参观三峡五级船闸和三峡库区的建设,下午听了一位参与三峡大坝建设的老教授的讲座。

3月6日上午参观了三峡大坝建设时的起重机设备。

3月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葛洲坝水利工程及其发电厂。

一、三峡水利枢纽概况三峡水利枢纽坝址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距宜昌市28㎞,是一座集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及养殖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三峡水利工程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具体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坝,两岸坝后式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一座永久性五级船闸和一架一级垂直升船机。

大坝坝顶宽度为15米,底部宽度为124米,从右岸非溢流坝起点至左岸非溢流坝段终点,大坝轴线全长2309米。

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充分发挥其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坝后式水电站左岸设机组14台,右岸设机组12台,右岸地下厂房设机组6台,机组总装机32台(注:地下厂房还有2台单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厂用发电机组),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

,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航运能力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

通航建筑物——双线五级船闸和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位于左岸。

三峡工程分三期完成,总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2—1997),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船机及左岸部分混凝土坝段的施工。

一期工程在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完成,长江水位从原来的68米提高到88米。

大学生三峡实习报告

大学生三峡实习报告

一、前言作为我国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三峡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让我对三峡工程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使我感受到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和体会。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趋势。

2. 通过参观三峡大坝、水电站、三峡展览馆等,增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熟悉水利枢纽的组成与总体布置,各种水工建筑物的作用,水电站的典型布置方式,组成建筑物及运行管理。

4. 了解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基本步骤,加深对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知识的理解。

三、实习内容1. 三峡大坝参观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三峡大坝。

首先,我们了解了三峡大坝的工程概况,包括其建设背景、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等。

随后,我们参观了三峡大坝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泄洪闸、发电机组、船闸等。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听取了解说员的讲解,了解了各个部分的功能和运行原理。

2. 水电站参观接着,我们参观了三峡水电站。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水电站的发电原理、设备运行方式等。

我们还参观了发电机组、变压器等设备,对水电站的发电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3. 三峡展览馆参观在三峡展览馆,我们通过图片、模型、视频等多种形式,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

这次参观让我们对三峡工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4. 专家讲座在实习期间,我们还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

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讲解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我们受益匪浅。

四、实习体会1. 增强了对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通过实地参观,我对水利工程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对水利枢纽的组成、水工建筑物的功能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通过参观和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考古实习报告4篇

考古实习报告4篇

考古实习报告4篇考古实习报告篇1为了丰富广大研究生同学的业余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的国球精神,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于x月x日在校体育馆举办了冬季乒乓球比赛。

__年x月x日至x月x日,由22名考古专业03级本科生和9名04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四川大学考古实习队,由考古系白彬和于孟洲带队,前往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进行了为期x天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

1月6日下午,金沙遗址考古实习汇报会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马继刚、副处长廖沐川,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霍巍、副书记鲍成志,考古系主任李永宪,考古系资深教授张勋燎、宋治民等60余人出席了汇报会。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西二环路与西三环路之间,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41′,东经104°。

该遗址发现于__年,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5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沙遗址20多个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已超过15万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区、大型墓地等,出土珍贵文物上万件,其中太阳神鸟金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初步研究表明,这里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又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当公元前1200—前850年)古蜀王国都邑之所在。

此次四川大学考古发掘实习所在的蓝光工地,位于金沙遗址中部摸底河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与金沙遗址黄河地点仅一墙之隔,为金沙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大实习发掘区位于蓝光工地的东南部,共布设5×5 ㎡探方55个, 10×10 ㎡探方12个。

实习队队长白彬副教授从实习的基本情况,教学大纲内容的执行情况,业务考核标准的执行情况,考古工地、文物库房及学生、民工的管理情况,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情况,发掘的主要收获等六个方面总结和汇报了此次考古发掘实习的情况。

考古实习报告(通用7篇)

考古实习报告(通用7篇)

考古实习报告考古实习报告(通用7篇)紧张而又充实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回顾过去的实习经历,倍感充实,收获良多,感觉我们很有必要对自己的实习生活做一下总结。

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考古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考古实习报告篇1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二者兼注意之。

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一直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

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xx年12月7日在考古学专业老师的安排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

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

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面积75400平方米。

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

它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物参观:在盘龙城遗址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对盘龙城博物馆陈列室进行了参观。

里面包括石器展厅、铜器展厅,玉器展厅,陶器展厅。

展厅里陈列了古代先民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所用的遗物及制造这些东西所需的模具。

工具和武器有臿、斨、斧、锛、凿、锯、钺、戈、矛、刀、镞;礼器有鼎、鬲、簋、斝、爵、觚、盉、罍、卣、盘等。

在这些遗物中,特别最引人注目有一个青铜大圆鼎,高达85厘米,是迄今出土的我国商代前期最大的圆鼎;长达94厘米厚仅1厘米的玉戈,显示了高超的琢玉技术,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商代前期最大的玉戈;高达1米的大陶缸,系商代陶器之精品,显示了精湛的制陶工艺水准。

三峡实习心得(优秀5篇)

三峡实习心得(优秀5篇)

三峡实习心得(优秀5篇)三峡实习心得篇1三峡实习心得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在一家著名的水利工程公司实习,负责协助管理三峡水利工程。

在这短暂而紧张的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三峡水利工程的知识,也感受到了实践与理论的不同。

以下是我的实习心得。

一、实习背景三峡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

三峡工程集防洪、发电、航运等多个功能于一体,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电力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而投资的大型项目。

实习期间,我主要跟随团队进行三峡水利工程的日常巡查和数据分析。

二、实习内容1.日常巡查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巡查队伍定期对三峡水利工程进行巡查。

其中包括了对大坝、水库、发电设备等设施的检查和维护,以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监管。

通过巡查,我了解到了三峡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情况,也感受到了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数据分析公司安排我参与三峡水利工程的数据分析工作,其中包括了对工程运行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等的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我对三峡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数据处理和分析技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实习感悟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理论上的知识和原理在实践中需要更深入的推敲和实践,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我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要学会与团队成员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此外,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巡查过程中,我目睹了一次严重的洪水灾害,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环境保护,我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意识到工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最后,实习期间,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技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和原理上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2篇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2篇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三峡考古实习记略精选2篇(一)我参加了一次在三峡地区的考古实习,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对考古学一直很感兴趣,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次实习。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一个已经发掘的遗址。

遗址周围有很多遗迹和文物,有的已经清晰可见,有的则需要进一步清理和修复。

我们的任务是根据实地勘探和考古工具,进行一些必要的清理和修复工作。

在整个实习期间,我们和一些专业的考古学家在一起工作。

他们非常有经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每个遗迹的特点和价值。

他们教会了我们一些基本的考古技能,例如如何使用考古工具、如何进行勘探和发掘等等。

我们也学到了一些关于古代文明和历史的知识,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和文化。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片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陶罐。

这个陶罐非常精美,看起来非常古老。

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挖掘出来,并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清理工作。

最后,我们将这个陶罐送到了当地的博物馆,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个古老的文物。

整个实习过程非常辛苦,我们需要在户外长时间工作,经常需要处理一些重物和泥土。

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魅力。

通过亲身参与考古工作,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遗址保护的重要性。

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非常感谢有机会参与到这个考古实习中。

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继续学习和参与考古工作,为保护和传承古代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峡考古实习记略精选2篇(二)在三峡考古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许多令人激动的考古工作,对这次实习我有以下几点总结。

首先,三峡考古实习给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亲身参与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中。

我有机会亲眼目睹和参与了三峡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古代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

我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实地考古知识和技能。

这次实习不仅增加了我的专业知识,也加深了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其次,三峡考古实习让我体验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和挑战。

大三峡博物馆工作实习报告

大三峡博物馆工作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成为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

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大三峡博物馆肩负着展示长江三峡地区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选择了大三峡博物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了解大三峡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布展流程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学习博物馆工作中的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基本技能。

3. 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展览策划与布展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博物馆一次临时展览的策划和布展工作。

首先,我们进行了展览主题的讨论,确定了展览的核心内容和展示形式。

随后,我们参观了藏品库,对展品进行了筛选和评估,确定了展览的展品清单。

在布展阶段,我和团队成员一起负责展品的搬运、摆放和调整,同时参与了展览现场的环境布置和灯光调整等工作。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了解了博物馆展览策划和布展的整个流程,提高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2. 文物保护与修复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文物的清洁、加固、修补等基本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我了解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增强了自己对文物的敬畏之心。

同时,我还参与了博物馆的定期巡查工作,学会了如何检查文物的安全和保存状况,提高了自己的文物保护意识。

3. 宣传教育与服务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现场讲解、举办讲座等方式,向观众传播博物馆文化和历史知识。

在服务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观众沟通,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此外,我还参与了博物馆的社交媒体运营工作,学习了新媒体营销的基本技巧,为大三峡博物馆的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了贡献。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博物馆工作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峡实习心得体会

三峡实习心得体会

三峡实习心得体会篇一:三峡实习总结实习总结时间:2月25日----3月22日地点:三峡大坝,葛洲坝,西科所,向家坝为其三周的实习终于落下了帷幕,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不仅得到了理论知识的升华,还同时得到了思想意识的提高,素质能力的锻炼,爱国爱民的觉悟的提高.可以说,这次实习充分体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信条的力证.叫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学一个阶段的那种精神,知识的凝聚.实习期间,同学们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实习地点的相关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等知识,做到有备而来,同时同学们遇到平时不解的问题,在现场面对专家积极提问,寻求解答,通过具体实物的观看,使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实习期间,我们听取了高级工程师李君林李老的精彩讲座,李老不紧把三峡大坝的建造规划史讲得面面俱到,同时我们从他那精神矍铄的慷慨激昂的讲座中,看到了一种爱国爱民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精神,似乎在他们这老一代建设者心中,自己始终是放在后面,先顾大家,才有小家,这种精神,我们在学校是很难得到的,从李老的讲座中我们还收获了一种民族自豪感,特别是他讲到的向家坝水电站80万千瓦机组已投入使用,是完全依靠中国人的创造能力时,我们无不为之兴奋,深感祖国的强大富足,我们心里底气也足了.我想,这次实习,在这里我先不讲我们得到了什么理论技术方面的收获,想讲讲我们思想认识的改变.当我们来到葛洲坝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是李老师,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开关站,发电厂房,坝顶,在讲解相关知识间隙,李老师还问我们签了什么单位,将来的规划,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们回答了可能以后都在水边工作了,李老师点头称是,然后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们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就会围着水边转.但是我们从他眼中看到的是对这份与水的不解之缘的肯定,那种惺惺相惜,似乎他就是专门为水而生似的!!!是啊!!我们看到了上一代水利人得坚持,我们又何尝不能为了下一代人得那种梦想而坚持呢,叫他们有所期待呢!!工作环境是苦了点,但是我们心中有着那种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何尝又不是收获一种快乐,得到一种精神的富足,同时得到的还有下一代人对我们的无限崇敬与憧憬,我们做的是高尚的事业,而不是为了养活自己的肉体而去唏嘘残喘的工作着,所以我们通过这次实习,得到的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提高,这是用什么都换不来的.下面我对这次实习的其他方面收获做一个总结.众所周知,三峡大坝的修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是伴随着争议而来的产物,最后用了四个字来总结大坝修建的必要就是”利大于弊”,也就说,大把的修建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存在一定弊端的,但是,有些事情不能说,他不够完美,或者我们不能接受不完美,就去否定它的意义,三峡大坝关于防洪调蓄,发电通航的意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有时候我们往往只关注事物好的一面,却忘了另一面,而这次实习我也着重关注了三峡大坝的弊端,但是有弊端不怕,我们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把影响降到最低就行.三峡最大的问题和最难得问题和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移民问题,我们从一个例子看这个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早在三峡工程动工前,三峡库区进行了8年移民试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考古实习总结
三峡考古实习对我而言已不像三年前那么神秘,时隔三年后故地重游,亲眼见证山川变化和物是人非,想起曾经的爱恨和轻狂,首先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失落感。

三峡工程的顺利开展针对我个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少三年前曾流连忘返的地方永远只能在回忆中追寻了,包括江边巨石上的岩画、宽阔柔软的银灰色沙滩以及巴阳旧镇曾经熟悉的街道等等。

虽然难免有些伤感,但是XX年在此度过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还是在我的头脑、心灵和巴阳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残存了一些尚未被磨灭的印迹,再见熟悉的老乡,喝酒拉琴,重回山巅的青河寨,仰天长啸,登山临水,扪心求索,回忆起曾经的温暖和遗憾,正是许多年来没有改变的理想与追求重新把我带回到这里。

XX年,Z老师带领我们成为了畲家嘴遗址发掘工作的开拓者,20XX年,仍是Z老师带领我们回到了这里,进行该遗址的最后一次发掘。

从开始到结束,总共10,000平方米的发掘任务使XM大学考古专业的所有老师和98-01级的各位同学都与巴阳这个紧守长江的小村庄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许大家将来会走上不同的道路,但是总难以忘怀那段一起度过的时光,共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会渐渐变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既联系着我们彼此也联系着我们与那片他乡热土。

从98级的本科生到02级的硕士生,我个人有关实习的感触大多
与回忆有关,还记得上次离开时曾许下20年后再见的诺言,但是没想到仅隔三年,命运就急不可耐地安排了这次重逢,执意要我体验个中的尴尬和怅惘,所幸今天永远不是昨天的重复,与新的、更多的伙伴在一起,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实习。

也许因为这次实习中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较多私人的成份,我在以文字形式进行回忆和思考时没有采用宏伟叙事的形式,仅就专业和生活两方面的一些片段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在我看来,使研究者对某一学科保持纯洁兴趣并不断探索的是一种融入了个人经验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来源于我们所观察、研究的那些事物身上所包含的奇妙与和谐。

物理学家被电子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整齐规律深深吸引,生物学家惊叹于物种进化中天才般的精巧设计,考古学无疑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具体而言,一种是发现的惊喜和快乐,一种是思考的收获和满足,打个比方,前者属于双手,后者属于眼睛。

张光直先生曾说过,“考古学家的生命和考古学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田野的发掘”。

在那片长江浩荡,青山常在的氛围里,暂时告别乡村外喧嚣的世界,专心致志地寻觅、探索和解读古代先民身后留下的蛛丝马迹,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行为。

我们就站在先人曾生产生活、喜怒哀
乐过的地方,虽然无法亲眼看到他们多年前生息劳作的景象,但是凭着细致的发掘我们的双手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到他们的指痕足印,我们的双眼可以凭借缜密的思考穿越历史的迷雾,见证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漫长的时光一方面不断掩埋历史,一方面还不停地破碎历史,面对残存的碎片,我们最理想的真相应该包含着无数古人拼搏求索的经验和生命不息的热量,只有在探方里的细心观察和遗址上的冥思苦想才能使我们真切感受到生命原初的脉动,发现把我们与他们融为一体的规律。

20XX年10月10日下午,阵雨,LHN同学负责的24号墓葬进行了清理,因为墓葬遗物丰富,清理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以后,天色变黑后大家就借用手电筒坚持工作,在陆续出土了铜蒜头瓶、铜鍪、铜钫、铁剑等精美的器物后,常浩同学从泥土中捧起一件扁圆平整的铜器,在把它翻转过来的时候,所有人齐声欢呼,原来是一面完整无缺的铜镜,铜镜背后精美的缠枝花纹和乳钉在手电筒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无比灿烂!发现的那一刻使大家遗忘了工作中所有的辛苦和疲惫,万分兴奋!这件铜镜的铸造工艺高超,后来经白醋浸泡、清洗后即可照出人影,看着镜中自己模糊的面庞不由浮想联翩,两千多年前是谁曾顾镜凝思整顿花容,又是谁把这面铜镜带入了这座幽深潮湿的墓穴?
M24的出土器物中我最偏爱的是一件铜蒜头瓶,它的曲
线优美从容,在舒展的器形中仿佛包含着人类永恒向上的积极追求。

田野发掘工作虽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轻松、浪漫,但是在发现的那一刻,考古工作者会觉得之前付出的所有努力以及承受的所有辛劳都是值得的,这是一种难以复述也难以为他人所分享的幸福,因为它深深浸渍了我们的汗水和心血。

在用竹签刮掉陶器表面上泥土的时候,在用小刀剔除铜器上锈渍的时候,暴露出来的就是历史——真实的历史、感性的历史,但是考古学的探索不只如此,观察和记录细节是为了后续的分析以及思考。

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可以形象地用实习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拼对陶片为例说明,想从大堆破碎的陶瓷片中拼对出可以修复的器物看似困难,其实有规律可循,工作的第一步是按陶质、陶色、胎质、釉色、可能属于何种器形等标准进行详细的分类,在逐步缩小范围后才能提高拼对的成功率,但最后的成功还是离不开对陶片的细致观察和不断的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判断力、记忆力和想象力都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和锻炼。

对照于考古学研究,比如此次实习中我负责的11号房址,就是将分布在近10个探方内的石条、居住面等遗迹进行归并、总结才呈现出来的,单个探方内看似缺乏规律的遗迹就像一块块陶片,如果从整片遗址的高度上进行观察并把它们按方向、材质、建筑方法等标准进行分类和重组,就能从中“拼对”出一处长30余
米、宽近20米的大型房屋遗址,不仅如此,进一步的分析还会发现房屋不同的功能分区并且再现房屋不断扩建的过程。

田野考古发现的永远只是历史的物质碎片,重现历史原貌是对这些碎片基础性的研究和分析,地层学和类型学都可以视为遗物和遗迹的分类办法,是为进一步的规律性研究所作的必要准备,只有不断的观察和思考才能从混乱中发现规律,在局部中洞察整体,才能真正拥有一双可以穿越历史迷雾的眼睛。

回到XX年曾经工作、生活过100多天的地方再次实习,我不会像三年前那样在离开学校时还对自己的理想和命运满心好奇,也不会像当年那样对未来有些不安和担心,我很快就与三年未见的老乡们重新相认,很快熟悉了已被三峡大坝改变的山形地貌,认真工作,纵情山水,我也更多地享受到实习工作、生活中的快乐。

这些快乐部分来自清新、美丽的田园环境,部分来自于轻松、自由的精神状态。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快乐甚至有些荒唐的点点滴滴,嘻笑之余深感自己没有辜负这段与长江做伴、与青山相对的良辰美景。

在宜昌等待客轮的时候,我们在凌晨2、3点钟还在踢足球、打羽毛球。

我们曾在客轮上欣赏巫山的夜景,水波揉碎了灯影,铺
成出一片金雕玉砌般的富丽景象;我们还恳求船长用探照灯为我们照亮神女峰,企盼在无边的黑暗中看到那个已在传说中凝固千百年的身姿。

我们曾在初到巴阳的时候发足奔跑,那天的阳光分外清澈草木分外葱郁,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宫琦峻描绘的童话世界。

我曾在探方内发掘到一件石雕的文官俑,它一度被虔诚的乡民抬进了土地庙。

我们曾指挥民工在工地旁修筑简易的“大坝”以对抗不断上涨的江水,但后来“大坝”成了比赛打水漂和掷远的阵地。

在工地终于被长江水拦腰冲毁后,我们挽起裤管,艰难地趟到已被江水包围的孤洲,伸开双臂,想拥抱长江也想飞上蓝天。

我们曾在挥挥洒洒的秋雨中爬山,雨雾凄清道路迷漫长草湿滑怎奈我们兴致勃勃互相援助不肯服输,终于登上山顶,浑身湿透衣衫肮脏仍要仰天振臂狂热嘶吼,“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每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全村的各色家犬都闻风而动,或蹲在门口或卧在桌旁,摇尾乞食。

晚饭后,我们聚会在电视机前品评红楼戏说三国,高谈阔论妙语珠联。

忽然停电的时候,我们坐在黑暗中唱歌,努力回忆那些许久未唱的经典歌曲,那些曾感动过我们的曲调和歌词忽然又如当年一般真挚、纯粹。

我们常常在饭后到村庄附近散步,到老乡家里看电视,与老乡聊天、喝酒,听老乡演奏二胡。

有时我们会在午饭后去江边散步,低头寻找,希望慷慨的江水赠送我们几件可资炫耀的“纪念品”。

我们还曾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江边,看到沐浴在银色月光下的工地,听到对岸凄婉的歌声,欢喜与悲伤一起涌上心头,令人不知是真是幻。

在实习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用青竹挑起自制的小桔灯,在一座东周时期的窑址里烧烤红薯,熊熊火焰让我想起了很多,对这些年轻的日子、大家共同拥有的日子分外满足,也分外感怀。

这些就是我们在三峡在巴阳共度的那段日子中部分令人难忘的片段,时至今日,重返学校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不时还会想起那段被理想和激情支配的日子,那段随着时间的渐行渐远越会让我们怀恋的日子。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