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书院的介绍
东坡书院导游词

东坡书院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文化历史名城杭州的著名景点——东坡书院。
我是负责本次导游的ChatAI,将为大家带领参观这座千年古建筑和文化的圣地。
东坡书院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是为纪念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东坡而兴建的,苏东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巨大丰碑。
苏东坡,江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相信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对社会的作用,因此他创办了这所书院。
书院的建筑是典型的宋代风格,其中包括厅堂、楼阁、花园等建筑群,整个布局规整有序,展示了宋代时期士人的生活状态。
首先,让我们来参观书院的正殿——大成殿。
大成殿是整座书院的核心建筑,它是苏东坡举行讲学、讲学术、讲治国安邦之道的地方。
殿中悬挂着苏东坡的画像和一幅幅他的诗词墨迹,让人能近距离感受到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
在大成殿后面,我们来到了苏东坡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东轩和西轩。
东轩是苏东坡办公的地方,他在这里授课、讲学、批改学生的文章。
西轩是苏东坡的寝室和书房,他在这里度过了许多艰苦的日子,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和文章。
现在,这里保存着苏东坡当年使用过的家具和文物,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除了建筑物,东坡书院还有一些重要的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东坡诗刻,这些诗刻分布在书院的墙壁和石碑上。
苏东坡的诗词深情而抒怀,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社会状况融为一体。
这些诗刻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情感,无论是对人们的思考还是审美上,都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除了诗刻,东坡书院的松树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苏东坡曾经写下:“志士尽如斯,松柏附书堂。
”这里的松树有上千年的历史,与书院相辅相成,为书院增添了一份静谧和博大。
通过对东坡书院的参观,我们更能深入了解苏东坡的伟大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他不仅在文学上才华出众,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崇尚人文精神、弘扬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东坡书院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群,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场所。
海南东坡书院简介

海南东坡书院简介
海南东坡书院是一所位于海南省定安县的学院,建于唐代,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经留学海南时所建立的私塾。
书院位于定安县城南,占地面积约400余平方米,有主楼、东楼、西楼、后楼、前楼、花园等建筑。
书院主楼为三进三院的大宅院,居中处有一座四面观音的寺庙,寺庙两侧有两个卧室,其中东侧的卧室是东坡书院的主讲室。
书院内设有“东坡书院”、“茶香斋”、“梅香堂”、“竹香轩”、“琴香阁”等多个独立的学习场所。
书院内收藏了大量与苏东坡相关的文学书籍和史料,如《东坡七集》、《东坡诗集》、《东坡传》等。
此外,书院还收藏了宋代名画、古籍碑刻等文化艺术品。
书院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来学习交流。
如今,书院已经成为海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 1 -。
东坡书院简介

东坡书院简介
江苏宜兴杏坛东坡书院(East Poetry Academy of Apricot Blossoms),又名宜兴杏坛书院,是中国历史古迹,文化地标和名人书院,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杏坛镇,坐落于宜兴东坡
碑前,配套设施完善,拥有江南水乡情调和文化精髓。
宜兴杏坛东坡书院始建于元末明初,是晚清诗人苏轼撰写的《东坡书
院碑记》中提及的Sanyuan College,建院之初,宋江苏宜兴大夫徐知业
修建了大学,又因苏轼撰写的《东坡书院碑记》,而被称为“东坡书院”,还曾在杏坛建造过苏轼大学,遗存下一代书院。
书院全部仿古建筑,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位于宜兴东坡碑前,横
跨梅山江安段,有窗、门、斗拱、回廊、石阶、砖墙、石碑、牌坊、廊柱、雕栏、水亭数十处,组成书院的建筑文化,展现了江南古典气息。
杏坛东坡书院也是一座集文化、休闲、教育的书院,提供有书院游览、博物馆、诗歌赏析、摄影、文艺演出等,是宜兴文化旅游、休闲交流的中
心区域,也是极具文化DOC品牌、文化新地标。
东坡书院导游词

东坡书院导游词
欢迎各位来到东坡书院!东坡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文化名人苏东坡的学习和著作之地,也是中国古代书院的代表性建筑。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东坡书院的历史和特点。
东坡书院建于北宋时期,原名为石门书院。
苏东坡在此任职时为了改善学习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对书院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并将其更名为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典雅,是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典范之一。
书院内主要包括大门(也称为清风门)、后殿、东西廊、学宫和藏书楼等。
学宫是书院的核心建筑,是教授学生的场所。
藏书楼是书院的重要部分,收藏了大量文献和书籍,其中还包括苏东坡的著作和手稿等珍贵文物。
除了建筑,东坡书院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传统。
书院内设有文物展览馆,展示了苏东坡生平事迹、他的文学成就和他的收藏品等。
书院还定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书法展览和传统节日庆祝等,吸引了很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
在参观东坡书院过程中,您可以欣赏到许多有关苏东坡的文化遗产。
您可以欣赏到他的书法作品、以及一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诗词。
同时,您还可以了解苏东坡的人生故事、他的世界观和他的学术思想等。
最后,我希望您在东坡书院的参观中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书院的独特魅力,领略到苏东坡的卓越才华和文化影响力。
谢谢大家!。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海南岛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弯弯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铺成,古庙古寺石碑随处可见。
古老的东坡书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
书院简介东坡书院坐落在宜兴市丁蜀镇东北隅的蜀山山麓,建于北宋年代。
东坡书院所处环境十分雅致,树木葱茏,鸟语啁啾,一条小河从院门前静静的流过;院内建筑整齐壮观,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东坡书院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天灾人祸,但代代乡党重文厚教,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东坡书院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才华横溢,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散文,为世人称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东坡书院位于那大45公里处,占地2500平方米.1996年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
为纪念北宋大文豪、谪臣苏东坡而建于北宋(1098年),后经重修,明代(1549年)更名现名。
东坡书院,为海南重要的人文胜迹之一。
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竞秀。
载枉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建筑古色古香。
载酒堂,为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
《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载酒亭,为重桅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
亭的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
堂中绘了苏东坡居儋三年的生活情景图录。
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
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
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边,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使整个庭院显得幽静肃穆。
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功儒家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东坡书院文案

东坡书院文案
东坡书院,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故居,位于中国绍兴市鲁迅街。
这座古老的建筑富有历史意义,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坡书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在这里,苏东坡创作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赤壁赋》、《临安牧歌》等。
书院内保存了苏东坡的书籍、字画和个人文物,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在东坡书院,游客可以欣赏到苏东坡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这里设有展览厅、图书馆和艺术工作室,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和他的作品。
此外,书院也经常举办文化讲座、书法展和诗词比赛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一个与文化艺术接触的机会。
步入东坡书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宋代的风云时代。
这座古老的建筑和充满韵味的园林景观,让人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苏东坡的灵感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品味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东坡书院是一座让人怀念和敬仰的地方,它承载了苏东坡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价值。
无论你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迷,都不容错过这个重要的文化遗址。
前来东坡书院,感受历史的魅力,体验文化的力量,让苏东坡的智慧和梦想继续在这里薪火相传。
【精品文档】东坡书院简介word版本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东坡书院简介篇一:东坡书院的介绍东坡书院的介绍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
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 850 多年的历史。
苏东坡,名轼,四川眉山人。
他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
他看到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的迷人景色,曾感慨地说:“此山似蜀”。
他在《桔颂》是声称,要在这里买一小园,种桔三百本以度晚年。
他吟有“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之句,后因仕途坎坷,未得如愿以偿。
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
明天顺年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占地三十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清康熙、乾隆间都曾修葺,后毁于咸丰太平军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绪八年再修,每逢东坡诞辰举行纪念活动。
1983 年,丁蜀镇政府再修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
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
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 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
左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
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
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第一进与第二进倚东墙有屋二间,栋梁窗格较讲究。
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
上悬三块匾额,是第一进三块匾的复制品。
大厅宽畅,可容三、四百人。
檐下斗拱,东西枋上雕云鹤、卷草,中枋刻人物画像,中间神座,朱漆贴金,出于名匠之手。
正面墙上,嵌碑刻七块,皆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
东边是三间二层楼房,西面二间是“湖山拱秀厅”。
东坡书院研学感受

东坡书院研学感受一、前言东坡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曾经居住和讲学的地方。
作为一名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东坡书院的研学活动,深刻感受到了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二、东坡书院简介东坡书院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拙政园路14号,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至1063年),原为苏州府教授孔目官员讲学之所。
南宋时期,因为苏轼曾在此居住讲学,故而得名“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包括正厅、西厢房、后花园等部分。
正厅为三开间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采用“四柱三梁”式结构,屋顶覆盖青瓦。
正门上方悬挂着“东坡书院”匾额。
三、研学活动内容1. 东坡书院历史文化介绍在研学活动开始前,我们先参观了东坡书院的各个建筑和景点,了解了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们的导游详细地介绍了东坡书院的建筑风格、布局、装饰等方面的特点,还讲述了苏轼在此居住和讲学时的故事。
通过这些介绍,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东坡书院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介绍完东坡书院的历史文化背景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其中包括:(1)中国画体验:我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中国画基本技法,并尝试着画出自己心中所想。
(2)茶道体验:我们学习了茶道基本知识和技巧,并亲手制作并品尝了一杯香浓的龙井茶。
(3)剪纸体验:我们学习了剪纸基本技法,并制作出自己心仪的剪纸作品。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我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3. 学术讲座在东坡书院的研学活动中,我们还参加了一场学术讲座。
讲座的主题是“苏轼与苏州文化”,由一位专业的历史学者进行讲解。
讲座中,我们了解到苏州在宋代时期是文化繁荣的中心之一,而苏轼则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通过听取这场学术讲座,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苏州和东坡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书院的介绍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
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
苏东坡,名轼,四川眉山人。
他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
他看到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的迷人景色,曾感慨地说:“此山似蜀”。
他在《桔颂》是声称,要在这里买一小园,种桔三百本以度晚年。
他吟有“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之句,后因仕途坎坷,未得如愿以偿。
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
明天顺年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占地三十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清康熙、乾隆间都曾修葺,后毁于咸丰太平军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绪八年再修,每逢东坡诞辰举行纪念活动。
1983年,丁蜀镇政府再修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
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
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
左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
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
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第一进与第二进倚东墙有屋二间,栋梁窗格较讲究。
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
上悬三块匾额,是第一进三块匾的复制品。
大厅宽畅,可容三、四百人。
檐下斗拱,东西枋上雕云鹤、卷草,中枋刻人物画像,中间神座,朱漆贴金,出于名匠之手。
正面墙上,嵌碑刻七块,皆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
东边是三间二层楼房,西面二间是“湖山拱秀厅”。
第三进天井的东西,各有侧室三间。
第三进建筑古朴,前部原为“讲堂”,后部名“似蜀堂”。
由此上行,地势渐高,登上石级可上最后一进。
第四进原是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楼早已焚毁,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建,建国后政府加以修葺。
在宜兴闸门乡永定村,有宋元丰七年,苏东坡手植于邵氏庭院的“西府海棠”,所以又称“东坡海棠”,每逢春日海棠盛开。
历史沿革宜兴简称宜。
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
秦置阳羡县,属会稽郡。
东汉顺帝四年(公元129年)改属吴郡。
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之功,设义兴郡,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
隋废郡,改为义兴县,属常州。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讳,取“义者宜也”之义改名宜兴县,仍属常州。
元初升宜兴府,元贞元年(1295年)立宜兴州,属常州路。
明复称宜兴县,属常州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置宜兴、荆溪二县,1912年省荆溪县入宜兴县。
19 14—1927年属苏常道。
1949年属苏南行署区常州专区,1953年1月26日属江苏省苏州专区,1956年2月17日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至2007年10月,全市辖1个国家级环保科技工业园、2个省级开发区、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有246个行政村、87个社区居委。
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万公顷,山林4万公顷,总人口1062363人。
宜兴文臣武将代不绝书。
现全市有高级知识分子1369人,宜兴籍两院院士23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级知识分子逾万,“教授之乡”美誉驰名中外。
自然地理宜兴市位于北纬31°07’--31°37’-,东经119°31--120°03’。
地处江苏省南端,苏、宁、杭三角中心。
北面与武进相傍,滆湖镶嵌其间。
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
年末耕地99.14万亩。
地势南高北低。
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东部为太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圩区。
龙池山位于宜兴城西南35公里的茗岭乡境内,为江苏省森林自然保护区。
山海拔488米,年平均气温15.7℃,森林覆盖率达95%,总面积1800多亩。
因属中亚热带北缘,常绿宽叶带生长茂盛,珍稀濒铖植物众多,故有“天然植物王国”和“绿色氧吧”之称。
以“稀、奇、古、怪”著称的龙池山自然风景区是苏南地区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
“稀”指的是区内众多的珍稀树种和植物;“奇”指的是山顶有池,池中有学名蝾螈的小龙;“古”指的是山上有曾闻名于世的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怪”指的是摄人魂魄、横空壁光的“白云寺”和可预报天气构成荆溪古十景之一的“龙池晓云”等其他鬼斧神工的神秘巨石。
宜兴市境内河流密布、纵横交叉,灌溉、运输方便。
有河道215条,总长1058公里,总面积19.49万亩。
其中主干河14条,5公里以上的68条。
荡20多个,水域面积73.43亩。
有水库20座,总库容1.26亿立方米。
天然水质较好,矿化度为1 00-200毫克/升,属很低矿化度水;总矿化度小于1.5毫克当量/升,属很软水;酸碱度值为6.5-7,属中性水。
宜兴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热量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5.7oC 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8.3oC。
年平均无霜期2401多天,生长期可达250天左右,积温5418oC,日照较足,7-8月日照时数最多。
农作物一年可2-3熟。
降水丰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
地面水、地下水丰富。
行政区划宜兴市辖4个街道、14个镇:宜城街道、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庄街道、张渚镇、西渚镇、太华镇、徐舍镇官林镇、杨巷镇、新建镇、和桥镇、高塍镇、万石镇、周铁镇、芳桥镇、丁蜀镇、湖父镇。
其中,屺亭街道委托宜兴经济开发区管理;新街街道委托环科园管理徐舍镇(XúshèZhèn)2007年,鲸塘镇、芳庄镇与徐舍镇合并设立新的徐舍镇,镇政府驻徐舍。
原徐舍镇(XúshèZhèn)徐舍镇位于宜兴市西部。
东靠新街镇,南连鲸塘镇,西邻溧阳市、北接高塍、官林、芳庄镇。
面积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68万。
镇驻地建成区面积3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徐舍虹新路,在市政府驻地西北15千米处。
邮编:214241。
相传明中叶徐姓逃蒋冲圩搭舍安家,后成村庄,故名。
文化教育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
英雄辈出的阳羡山水不仅赋予了宜兴人忠爱的精神,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门七博士”,耕读传家,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名进士,23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 0余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乡”名扬天下。
新中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兴人。
中国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台湾教育部次长、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出生于小镇的同一条街……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对这片土地惊叹不已。
宜兴人聪慧的灵气,更源于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
在绘画、科学、社会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成为领袖人物和开创者,为中国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宜兴名人著名人物徐悲鸿潘汉年蒋南翔周建南周小川潘梓年钱秀玲吴冠中沙祖康顾景舟尹瘦石钱松嵒吴大羽丁俊晖卞兰古代人物古代状元4人:佘中蒋重珍周延儒陈于泰宰相10人:许域蒋伸周葵蒋芾徐溥周延儒吴宗达吴炳堵胤锡吴贞毓著名人物:周处卢象升蒋澄陈庆之单锷蒋防陈维崧蒋捷旅游资源4A级景区宜兴善卷洞风景区4A宜兴竹海风景区4A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4A宜兴团氿风景区4A宜兴市陶祖圣境景区4A宜兴旅游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64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
陶的古都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
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茶的绿洲宜兴是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
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
竹的海洋太华山区,是江苏最大的毛竹基地。
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
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
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省庄满山遍野都是竹林,竹林面积约有两万余亩。
山中曲径通幽,溪水潺潺,登高远眺,绿浪起伏,满眼生机。
当春天来临,嫩竹拔节,破土而出,让人充分体验重归自然的乐趣。
宜兴南部盛产毛竹,约有20多万亩竹林,素有“竹海”之称,尤以省庄村的竹海为最著名。
洞的世界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
尤以“江南第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宜兴百合宜兴百合与兰州百合、龙牙百合一起,为我国现时三种食用型百合,然而能入《本草纲目》者当数宜兴百合。
宜兴百合含有多种生物碱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具有滋补强壮、润肺止咳、清热利尿、理脾健胃、宁心安神等功效,能起到人参的部分作用。
鲜百合、百合粉、糖水百合罐头、百合羹等都很畅销。
宜兴紫砂陶宜兴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
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紫砂陶有壶、杯、瓶、盆等上千个品种,其中紫砂茶壶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等独特优点。
1984年,竹简紫砂茶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赢得金奖。
除紫砂陶外,还有被誉为“东方的绿宝石”的宜兴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艺美术陶。
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坐落在中国著名的“陶都”--宜兴丁蜀镇丁山北路50号,内有10个展厅,荟萃了三万余件宜兴生产的古今名陶精品,其中“五朵金花”--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早就饮誉海内外,五千余年的陶艺风貌,在此一览无遗。
自1988年以来,宜兴市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
玉女潭玉女山庄位于宜兴市莲子山上,距城区2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