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非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_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读图,明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及自然环境特征,培养、检验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2.知道本区是以黑种人为主的地区。
3.了解本区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后果及解决途径。
4.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尝试运用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图资料,培养、检验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阅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类型为例,深刻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状况的分析,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4.通过综合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等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和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综合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通过对非洲黑种人文化、风俗、艺术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等知识的讲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本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
2.理解本区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教学难点1.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本区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课时教学策略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学情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课标引领下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标准,而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
《非洲》教学反思

非洲(1)教学反思
本堂课上课题目设计少了些,没有让学生自己做相应的地图填充,是课程设计上的失误。
学生应自己找到相应的非洲地理事物的名称和位置后,教师应该让全体学生来做地理填充图,然后派学生代表到讲台上测试,这样效果会更好,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讲非洲的殖民统治时,讲的过于简单化了,这里应该要培养学生民族自立自强的意识,加深学生的民族觉醒的品德教育。
通过对非洲长期被殖民统治的历史命运,了解非洲贫困落后的原因,这样学生就可以反过来认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民族独立意识。
同时非洲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大洲,有非常独特且美丽的自然景观,应该多利用一些非洲的景观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时紧扣一些有趣的地理事物,如东非大裂谷,索马里半岛等,讲解一些有趣的地理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
初中地理_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理念一、注重知识点形成框架:二、教学过程中问答题的设计,要注重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潜力。
三、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注重综合性,充分考察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题目设计要强化重点。
四、教学内容设计围绕课标,突出重难点。
五、课堂教学结束时,要突出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本班共三十八人,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分出三个层次,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基础较好,注意力集中,善于动脑,是班内的领头羊;再一部分学生,课堂纪律好,也有上进心,但基础差一点,所以思考问题困难,表现机会少一些;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课堂随意,经常自己就悄悄的走神。
针对这种状况,我设计了不同档次的题目,课堂提问时注意关照不同水平的学生,效果较好吧。
效果分析我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着力构建的是自主的课堂,因此教学效果有可喜的一面,如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回答问题积极,新旧知识练习运用,部分学生表现突出;当然,也有不足的一面,如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所以学生不能百分百的参与,另外,学生有胆怯心里,面对录像课在开始的时候不能自如的表现,但他们也很快的扭转了自己,课堂气氛总体较好。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国家最多的大洲;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丰饶的资源;亟待发展的经济。
我本节课讲的是非洲的第一课时,只讲前三个方面。
课本在这三个方面都给予了清晰地地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文字叙述。
评测练习1、观察欧洲、非洲的轮廓图,看看两大洲的海岸线各有什么特点?2、观察下图思考:(1)说出非洲气候类型名称(2)总结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3)下面右图是什么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左图中的什么位置?(4)当滨州市是冬季的时候,动物迁徙到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5) B河流的名称是什么?它流经什么气候区?为什么会定期泛滥?教学反思1、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还是比较注重知识形成体系,有益于学生形成学习思路。
初中地理_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非洲》教学设计课题名称:非洲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非洲的地理位置,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2.运用地形图,归纳非洲的地形特征和海陆轮廓特征,了解非洲极具特色的地形区。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等资料,归纳非洲的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方法,能够从地图等资料中得到有用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非洲,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教学难点: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思维导图、比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媒体:视频、PPT课件、微课、Xmind思维导图教学活动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1(能够体现出非洲特色,包括沙漠、雨林、草原、动物及动物迁徙等,最后是大洲示意图)。
播放完毕后,问:大家认出了这是哪个大洲吗?打开PPT,展示图片,说:文明千年的纸莎草纸画,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非洲。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非洲的学习,学生们既了解了非洲的特色,又有了学习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展示学法指导和目标导航,回顾之前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方法,说明本节课通过政区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并归纳非洲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国家和人口。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做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三、导学探究1.学生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第一部分地理位置的内容,如有疑问可小组交流。
完成后,由学生进行答案解析,如有错误,教师订正。
其中,第三题(在书P14图6-17中找到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并分析它们的重要交通地位)由学生上台在图中指出。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说明需要完成的内容并给予指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搜集有用信息,从而养成读图、分析材料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第二部分地形的内容,如有疑问可小组交流。
完成后,由学生进行答案解析,如有错误,教师订正。
最新《非洲》教学反思

《非洲》教学反思在非洲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地图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成功的完成了非洲的教学。
教学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总结这一节课的得失。
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前几节课刚学过亚洲与欧洲的相关内容,以及总结亚洲地理位置等知识的方法。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非洲地图,设置了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学生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只是在课件选图时,由于时间短暂,下载图片有些凌乱,清晰度有些欠缺,可能在教学时,牵扯部分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但从学生反映看,也影响不大,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影响,整体效果良好。
二、注意知识的拓展。
地理知识联系比较紧密。
讲课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联系到本课之外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契机,把相关内容以不同方式介绍给学生。
例如这节课再讲非洲地形特征时,一学生提到非洲是世界三大雨林带之一,我就趁势向学生补充世界三大雨林的有关内容,另外两个雨林带分布在哪里?雨林带的分布特点,雨林带的气候特征?过程中启发学生查找地图自己寻找结果,这样,即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自信。
初一上册地理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1.下列四幅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其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A.宿迁市地图B.江苏省地图C.中国地图D.世界地图2.下列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赤道是最长的经线B.本初子午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C.20ºW、160ºE经线圈是东西半球分界线D.经线指示东西方向3.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比例可以粗略描述为A. 各占二分之一B. 三分之二海洋C.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 四分之一陆地4.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A.巴西高原B.伊朗高原C.东非高原D.青藏高原5.在分层设色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绿色区域表示的地形常常是A.高原B.平原C.丘陵D.山地6.大陆漂移假说是由A. 哥伦布提出的B. 加加林提出的C. 魏格纳提出的D. 我们的祖先提出的7.下列地区不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A. 寒带气候区B. 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地区C.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D. 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8.关于目前人口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增长过快,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B. 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C. 世界各国都要控制人口数量D. 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全部集中在发达国家9.关于人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洲只有黑种人分布B.白种人是“高等”人种,黑种人是“低等”人种C.黄种人都分布在亚洲D.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10.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大力推广学习英语活动,其原因是A.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B.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非洲》教学反思

《非洲》教学反思《非洲》教学反思范文《非洲》教学反思范文1在刚上课时,有几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今天是不是学习非洲啊”?我说:“是”。
我发现站在学生后面的几个男生在偷偷笑。
于是我笑着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老师没有什么”!其实我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啊!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些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友谊: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五大常人理事国”的地位,大多都是非洲国家支持的,非洲国家是中国的老朋友。
中国无偿在非洲修建的坦赞铁路,这些都见证了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友谊。
当我讲完这些事我发现下面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在听,没有一个说话的。
我的几分钟演讲对整个课堂来说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勾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非洲》教学反思范文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设计了以“读写结合”为特点的这份教案,从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到运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方面都有所收获和提高。
上完课后,我发现用视频导入和用图片说明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厌烦课堂,不愿思考的现象非常典型,而有效运用多媒体能够帮助我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并给以他们最直观的感受——非洲是彩色的,在理解课文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整堂课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去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尤其是“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从分析课文的总分总结构到学习课文的首尾呼应和过渡句的承上启下,同学们都明白了一篇优秀作文的常规结构可以这样搭建。
在分析重点句时,我通过“修改原句,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认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发现各种素材与众不同的美,同时在平时也要积累好词好句,用上各种修辞,这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东西写具体,写生动。
我还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准性,启发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一定要斟酌词句,做到用词严谨,从而增加语言信服力。
我又通过“蝴蝶”与“其他动物”的笔墨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写作要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否则将会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
初中地理_ 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第二节《非洲》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的第二节《非洲》,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非洲的地理位置;国家最多的大洲;高原为主的地形。
二、【学生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认识的课程,对此还比较陌生,我们如何把握呢?“兴趣”是最主要的学习动力,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图激趣,既加深学生对新课的印象,又使课堂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设计《非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图文结合学习地理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关系。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知道非洲是国家最多的大洲。
(3)运用地图分析非洲地形特征,能在地图上找到非洲著名地形区。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课外书籍、互联网等多渠道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五、【学习重点】:(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非洲地形特征,能在地图上找到非洲著名地形区。
六、【学习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七、【学习过程】:激情导入:成群的斑马,原始的热带雨林,黑人的故乡,沙漠之舟——骆驼,乞力马扎罗山山麓的自然风光,非洲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许多世界著名自然景观,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非洲。
学习一:非洲的地理位置(展示非洲自然景观图片导入)阅读教材P13“非洲国家和地区分布”图,知道非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赤道穿过非洲,所以地跨两个半球,大部分地区处于“五带”中的带,被称为的大洲,而且非洲的全称阿非利加洲也是这个意思;从东西半球看非洲大部分属于半球的部。
非洲教案

《非洲(第一课时)》单位:山东省临朐县龙岗初中姓名:宿万华【课题】:非洲(第一课时)【教案背景】:本教案是在提倡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以学生互助、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以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依托湘教版初中地理所撰写。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运用地图,分别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
⑵.通过资料和地图分析,了解非洲的分区概况及非洲主要人种的分布。
⑶.通过非洲地形图的判读,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区及分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种族平等的观念;知道非洲历史上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发现法、小组合作【教学用具】:多媒体、地图册【板书设计】:一、国家最多的大洲1.位置①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②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③所处半球:东半球,南、北半球2、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二、高原为主的地形1、地形特征①高原大陆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大高原)2、特有地形区①东非大裂谷—世界陆上最长的裂谷带(成因:板块张裂运动)②撒哈拉沙漠【课前延伸】:回顾亚洲的地形特征,总结分析亚洲地形特征的方法。
【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课件展示非洲的有关图片,包括热带沙漠景观、非洲草原的动物、古老悠久的部落及鼓、木雕、图腾等各种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非洲大陆的轮廓图。
师引导学生判断出图片所示内容为非洲。
屏幕展示:“非洲全称阿飞利加州,阿飞利加是阳光灼热的意思”。
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为什么称非洲为阿飞利加州呢?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种,这又是为什么呢?”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图。
学生认知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一)1、自主读图(P15),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综合强、知识跨度大,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
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优良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在非洲一课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地图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胜利的完成了非洲地理位置的教学。
以及非洲地形特征的教学。
教学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总结这一节课的得失。
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前几节课刚学过亚洲与欧洲的相关内容,以及总结亚洲地理位置等知识的方法。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非洲地图,设置了以下小问题:1、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在哪里?非洲位于东西半球的那个半球上?2、在非洲大陆上,还有哪两条分外纬线?有这两条纬线你想到了哪些内容?问题逐渐加深,步步相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学生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剧烈。
二、注意知识的拓展。
地理知识衔接性强,联系比较严紧。
讲课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联系到本课之外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契机,把相关内容以例外方式介绍给学生。
三、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
虽然大部分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掌握,但是还没有充分的利用到课堂之中,比如可以制作动画练习题,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趣味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力求将课件做的完善,授课环节节节求精。
增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转化,让学生主动参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能主动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