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点评(二)(第四-六章)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答案(一)(第一~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B;2、A;3、D;4、D;5、A;6、D;7、A;8、D;9、C;10、D;11、D;12、C;13、B、14;A;15、C;16、D;17、C(二)多项选择题1、ABCE;2、BCD;3、ABCDE;4、ABD;5、ABCD;6、ABD(三)名词解释1、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2、经济流量和存量,经济流量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3、购买者价格,是指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4、生产,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5、中间消耗,是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6、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四)简答题1、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什么?答:(1)从总体上说,目的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监测、分析、比较,为制定和分析政策及宏观调控管理服务;(2)从内容上说,是揭示运行系统的主要经济功能及相互联系;(3)从方法上说,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实现对运行系统的描述;(4)从发展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将是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三等价原则。
答:(1)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2)一国常住机构单位所生产的全部增加值总量,与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的国民原始收入或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相等;(3)初次分配、再分配会改变机构单位之间的收入比例关系,但并不改变其价值总量。
国民经济核算》第六章

一、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理论 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原则和方法 三、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范例 四、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应用分析
2012-4-3
1
一、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理论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包括资产负债的存量 核算和资产负债变动的流量核算。 核算和资产负债变动的流量核算。 国民资产负债是国民财富( 国民资产负债是国民财富(产)的一部 对国民财富的估算可追溯到17世纪 世纪。 分,对国民财富的估算可追溯到 世纪。 完整的国民财富概念包括全部国民资源, 完整的国民财富概念包括全部国民资源, 即含全部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即含全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国民资 产负债。 产负债。
具体估价核算(P178~80)
资产 性质 非金融资产 生产资产 非生产资产
o有形固定资产按重置 价值计价 o产出库存按产出时的 基本价格计价 o投入库存按现时购买 者价格估价 o在制品库存应按制成 品现时基本价格或现时 生产成本估价 o贵重物品按现时出售 的实际或估计的购买者 价格估价,若无时价, 可按保险价值估价
金融资产
核 算 方 法
货币—按票面价值计 价 存贷款—按存贷条件 计价 按现时市价 证券—按现时市价计 或现值法估 价,无市价时按同类 价 证券市价适当下调 保险专门准备金—按 现时市价计价 货币黄金特别提款 权—按规定价格计价
返回
三、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存量核算—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或帐户 存量核算 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或帐户 期初 流量核算—即 流量核算 即国民资产负债变动核算或积累核算
解:
国民财产 =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 非金融资产+ 有形资产+非金融无形资产) 对外金融资产总计-对外金融负债总计) =(有形资产+非金融无形资产)+(对外金融资产总计-对外金融负债总计) =(50000+680)+(300-360)=50620亿元 50000+680) 300-360)=50620亿元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引言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系统性统计工作,通过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和国民消费等指标,揭示了一个国家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增长情况。
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进行评析,包括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及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等。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将经济活动分为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环节,通过统计各个环节的数据,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国民消费等核算指标。
具体而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1.生产活动核算: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我国采用生产法进行GDP核算,即按行业部门划分经济活动,统计各个行业部门的增加值,然后累加得到GDP。
这样的核算方法使得我们可以准确地了解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活动的贡献和发展情况。
2.分配活动核算:通过计算国民收入,反映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如何被分配给不同的经济主体。
我国国民收入核算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经营余额、财产净收入和税减补项等。
这种核算方法可以揭示出经济发展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程度,从而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3.使用活动核算:通过计算国民消费总值,反映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如何被最终使用。
我国国民消费总值核算主要包括最终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等。
这种核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发展对不同用途的支出贡献度,进而指导投资和消费政策的制定。
二、现有体系的缺陷尽管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争议。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问题:1.统计数据不准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统计方法和技术的限制,我国的统计数据经常面临抽样误差、估计误差等问题,导致核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计算题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计算题参考答案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P30-33第1题:(1)中间投入=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25663-11424=14239(亿元)(2)固定资产消耗=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11424-5888-810-3533 =1193(亿元)(3)总投资=固定资产形成+库存增加=3803+507=4310(亿元)(4)总消费=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出口-进口)-统计误差=11424-4310-(1571-1789)-(-4)=7336(亿元)根据以上计算的指标,编制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第2题:(1)生产法:农业增加值=200-50=150亿元工业增加值=600-200=4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00-80=120亿元运输邮电业增加值=200-40=160亿元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200-60=140亿元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200-40=160亿元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300+300×10%=33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150+400+120+160+140+160+330=1460(亿元)(2)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营业盈余=700+(200-120)+400+280=1460(亿元)(3)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1000+640+(220-400)=1460(亿元)第3题:(1)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营业盈余=472+(114-50)+96+282=914(亿元)(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914-96=818(亿元)第4题:(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1200-700=500(亿元)(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消耗+营业盈余=300+40+60+100=500(亿元)(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300+210+(80-90)=500(亿元)第5题:本年度工业总产出=当年销售收入+当年库存变化+当年来料加工收入=25+[(10-16)+0+(11-8)]+5=27(万元)第6题:农业总产出=粮食总产出+其余农产品总产出+林产品总产出+森林培育费+畜产品总产出+畜牧存栏期初期末差额=103×1300+8.7+3+6+6+(17-15)=133925.7(万元)第7题:(1)中间消耗=生产成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小型工具支出=542-68-25+5 =454(万元)(2)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0-454=406(万元)第8题:(1)该金融部门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350-128=222(亿元)该金融部门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222-120-15-12=75(亿元)(2)金融部门生产账户第9(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自产自用=866.89+459.16+196.0+231.34=1753.39(亿元)(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492.04+381.20+192.64)+(22.30+111.89+333.76+171.23)+48.33=1753.39(亿元)第10题:(1)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9159-4381=4778(亿元)(2)净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4778-3858-889=31(亿元)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净出口=1124-31=1093(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4778-589=4189(亿元)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五)计算题:5.02000100011111===X x a 2.0100020021212===X x a 2.050010031313===X x a 1.0200020012121===X x a 1.0100010022222===X x a 1.05005032323===X x a 1.0200020013131===X x a 1.0100010023232===X x a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第1题:(1)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非金融企业:1700亿元;金融机构:95亿元;政府:320亿元;居民:620亿元;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3亿元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Σ各部门增加值=2738亿元 (2)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非金融企业:975;金融机构:35;政府:90;居民:510;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1 (3)各机构部门综合收入形成账户:略第2题:(1)各部门财产收入净额分别为:非金融企业:(200-350)+(360-1150)-300+(20-100)=-1320亿元 金融机构:(500-400)+(1000-130)-10+(5-10)=955(亿元) 政府:(30-150)+0+0+(110-5)=-15(亿元) 居民:(200-50)+(800-130)+0+(30-20)=830(亿元)(2)国外自该国得到的财产收入净额=(-1320)+955+(-15)+830=450亿元第3题:(1)可支配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50+〔(500+50+100)+250〕-300=650(亿元)(2第4题:(1)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80-60-(10-0.2)=110.2(亿元)(2=91.5(亿元)(3=91.5+0-(30+5+0.1)=56.4(亿元)第5题:该地区住户最终消费=购买消费品支出+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支付保姆工资+支付房租=100+30+18+8=156(万元)第6题:总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额-消费总额=388-(212+156)=20(亿元) 储蓄净额=可支配收入净额-消费总额=358-(212+156)=-10(亿元)第7题:(1)根据公式:可支配收入净额=可支配收入总额-固定资产消耗,计算各部门及经济总体的可支配收入净额分别为:非金融公司:72;金融公司:33;政府:537;居民:1746;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60;经济总体:2448 (2)计算各部门及经济总体的最终消费支出居民部门的最终消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1395+8+18+6+10+2+115+3=1557(亿元)政府部门:个人消费=105+125+75+35=340(亿元)公共消费=100+45+70+22=237(亿元)最终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340+237=577(亿元) 非营利机构的最终消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50亿元经济总体:个人消费支出=340+1557+50=1947(亿元)公共消费支出=237(亿元)最终消费=个人消费+公共消费=1947+237=2184(亿元)(3)根据公式:储蓄总额=可支配收入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计算各部门及经济总体的储蓄总额分别为:非金融公司:277.5;金融公司:48;政府:5;居民:252;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14.5;经济总体:597 (4)计算储蓄净额:储蓄净额=储蓄总额-固定资产消耗非金融公司:72;金融公司:33;政府:-40;居民:189;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10;经济总体:264第8题:(1)国民可支配收入=900+2500+800=4200(亿元)居民最终消费=2500×70%=1750(亿元) 政府最终消费=800×90%=72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率=%8.5842007201750=+整个国民经济的储蓄率=%2.414200)7201750(4200=+-(2)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4200×50%=2100(亿元)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4200×20%=840(亿元) 居民最终消费=2100×70%=1470(亿元) 政府最终消费=840×90%=756(亿元)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率=%5342007561470=+计算结果的变化说明收入的部门占有结构状况对经济整体的消费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1、(1)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1、国民生产总值(GDP)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 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
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秋《国民经济核算》平时作业评讲

《国民经济核算》平时作业评讲(4)责任教师陈丽虹《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第四平时作业是两套综合练习题,涉及了全书所有的内容,考察了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全面了解和灵活应用。
第一套综合练习题完成较好,因为学习指导上有参考答案,而第二套练习题错误较多主要体现在需要灵活分析应用的题掌握较差,如选择题、计算题等。
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评讲。
1.综合练习题1单项选择3,本题主要考核MPS体系和SNA体系的区别。
MPS体系与SNA体系的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即(1)核算范围不同:MPS以物质产品生产为核算范围,把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以外,影响了对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完整性。
SNA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核算范围,使社会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紧密衔接,从而形成全面、完整、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核算内容不同: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
SNA增加了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核算相联结,全面巨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3)核算方法不同: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并设置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不够严密。
SNA采用复式记账法,运用账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综合练习题1单项选择4,本题主要考核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的区别。
常住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非常住单位:是作为国外来处理的。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3.综合练习题1多项选择题1,本题主要考核了生产产出的范围和内容。
生产的产出既包括货物也包括服务产出;而生产核算的范围包括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E。
4.综合练习题1判断题第1题,本题主要考核了市场价格的几种形式以及确定。
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是要素价格,而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确定的价格形式。
国民经济核算.doc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指标单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45264457064307046947 48401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957043581474315494665210 76190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 109655 120333135823159878 18232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7214435005556770477 88604(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答: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总产出-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收入法:某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增加值=该机构单位(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营余)(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答: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具体包括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具体包括劳动要素的报酬收入、资本要素的报酬收入。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答: 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91%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1/5=115.32%2. 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2答: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金融资产与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贸易、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二)(第四~六章)参考答案.doc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二)(第四~六章)一、简答题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帐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
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
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
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以下要求填写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478.54+1284.20+786.94+856.41+1682.57+1472.76+1228.91+474.21=12264.54(元)(2)消费率消费率=人均消费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4.54/17175=71.4%(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最终消费总支出=4478.54/12264.54=36.5%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作业点评(二)(第四-六章)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陈海涛
一、简答题
1.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帐户组成。
讲评:本题考查收入分配核算的内容及核算的方法: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
本题的回答要求学生回答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内容,并就两个阶段涉及到的具体的收入分配账户作出说明。
可参考教材p66-67页,并加以归纳说明。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讲评:本题要求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初次分配中账户的关系。
可以回答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概念,记录的内容及作用。
特别是要结合账户中记录的分配流量来说明两个账户之间的承接关系。
可参考教材p71-72页,并加以归纳说明。
3.根据2003、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
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经济意义以及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
讲评:本题考查了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以及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概念。
2003年、2004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社会公报可以在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index.htm)中的统计公报中查找。
可支配收入的概念可参考教材p77页,在我国的统计应用可参考p70页。
恩格尔系数的概念等可以参考教材p89页。
4.简述资本形成同其他核算项目相比有哪些特点。
讲评:本题考查资本形成的特点。
这就需要首先掌握资本形成的概念,从概念出发,与其他核算项目相比较,从而得出资本形成的特性。
具体可参考教材p94页。
5.试依据资本帐户的平衡项(净贷出或净借入)与金融帐户的平衡项(净金融投资或净金融负债)之间的关系,说明金融帐户在经济交易流量核算中所处的位置。
讲评:本题考查金融账户的作用,也就是通过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的平衡项所体现出来的两者的关系。
要注意金融账户的平衡项与资本账户的平衡项数值相同却方向相反。
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后者解释了前者记录的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这就使得所有经济交易账户得以终结。
注意,资产数量其他变化账户和重估价账户也涉及到流量变化,但不是经济交易账户。
交易账户到金融账户就终结了。
可参考教材p108页。
6.国民资产负债表中都有哪些特征和基本平衡关系?
讲评:本题考查资产负债表中的特征和平衡关系。
可结合国民资产负债表的数字关系加以回答。
特别要注意理解。
本题可参考教材p146。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
【第1题】
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
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
讲评:本题考查相关的收入分配账户的指标及编制。
类似这样的题,要求编制账户并求账户中的指标,建议
大家先编制账户,再利用账户的平衡关系求出指标。
在编制账户时,先编制账户的基本形式(不要填入数字),再逐项分析数据是否可用(因为计算分析题往往会有“干扰项”,在题中无须用到),应填入到何处。
本题还需要注意的是,该部门是非金融企业部门,那么就需注意不同的部门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编制上在某些项目上有区别。
例如,对于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的来源方除了起始项总营业盈余之外,只核算财产收入;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的使用方没有最终消费,只有平衡项总储蓄。
本题相对来说较简单。
编制账户的基本形式,然后填入数字即可。
这里注意补助、捐款、缴税等都属于经常转移支出,分别属于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现期收入税等。
另外,生产补贴是负的生产税,要熟记这个公式: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注]本题中的原始收入总额即初次分配总收入。
可参考教材p71页、p72页、p78页、p80页。
【第2题】
1.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
2002
2.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
(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2)消费率
(3)恩格尔系数
讲评:本题考查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及相关指标的概念和计算。
数据资料可从国家统计局网站(网址:/index.htm)中的统计数据中查找。
相关概念及计算可参考教材p81页、p88页、p89页。
【第3题】
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
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
讲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从一国来看,国内各单位之间的资本转移会作为内部流量收支相抵……。
”(教材p97页)解题的思路就是国内各机构部门的资本转移总收入=资本转移总支出。
【第4题】
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
计算:
(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讲评:本题考查了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的指标及编制。
此类题的基本思路同第1题。
此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净金融投资即资金余缺或净贷出/净借入;编制资本账户时,假如没有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以及资本转移时,可以忽略不计;且⑴⑵⑶必须按顺序利用账户的平衡关系或资金流量表的平衡关系计算。
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是通过净金融投资体现的。
可参考教材p86页、p107-108页。
【第5题】
某期企业部门发行股票5000亿元,债券1399亿元,其中居民购买股票560亿元,债券650亿元;企业部门在银行存款970亿元,居民在银行存款8500亿元;居民购买国库券1500亿元,兑换到期债券3890亿元;银
行购买国库券3000亿元,贷款给企业6000亿元。
计算:(1)企业部门的金融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
(2)居民部门的金融资产总额;
(3)银行部门的金融负债总额;
(4)说明哪些部门是净负债部门,哪些部门是资金有余部门。
讲评:本题考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算。
主要的问题在于判断每一具体项目是金融资产还是金融负债,是谁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然后依据资产负债差额判断是资金有余部门或净负债部门。
可参考教材p106页。
【第6题】
已知如下机构部门的资料(单位:万元)
(1)期初资料
非金融资产 2000
现金和存款 300
证券 400
其他金融资产 300
长期贷款 800
商业信用 600
其他负债 400
(2)期内流量资料
实物投资额 200
金融投资
其中:黄金和存款 1680
证券 160
其他金融资产 200
金融负债:
其中:长期贷款 1160
其中:负债 160
(3)重估价资料
非金融资产 220
证券 200
其他金融资产 220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该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表。
讲评:本题考查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关系及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期初存量+期内变化量=期末存量是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关系。
具体在资产负债核算中有如下的关系:
期初资产(负债)+期内由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动
+期内由外生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物量变动
+期内由价格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动(重估价)
=期末资产(负债)
已知期初资产负债表数据,再给出期间资产负债变化数据,即可依据上述资产负债核算的重要公式编制期末资产负债表。
本题还需掌握资产负债表(账户)形式。
可参考教材p137页、p143页。
另外要注意的是:长期贷款、商业信用和其他负债属于金融负债。
【第7题】
设有如下资料(单位:亿元):有形资产4000,非金融无形资产400,金融资产320,对外金融负债360。
计算国民资产负债总额。
讲评:本题考查的是国民财产的计算。
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对外金融投资净额)。
本题需要计算的应是国民财产总额,不是国民资产负债总额。
另外,金融资产前面最好加上“对外”两字,与对外金融负债相对应,相减即可求出国外金融资产净额。
可参考教材p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