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代谢动力学

合集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恒比消除和恒量消除、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等概念。

2.熟悉表观分布容积概念。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

(二)主动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一)吸收 :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给药的途径:1.口服给药: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首关代谢、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从胃肠道进入肠壁细胞和门静脉系统首次通过肝脏时被部分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2.舌下给药:3.直肠给药:4.皮下注射及肌内注射:5.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6.吸入给药:7.皮肤、粘膜给药:(二)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局部器官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值、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三)生物转化(代谢):进入机体内的药物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生物转化的意义:灭活和活化。

2.生物转化的方式:i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n相反应:结合反应。

3.药物生物转化酶系:( 1)微粒体酶( 2)非微粒体酶4.酶诱导与酶抑制( 1)酶诱导:酶活性增强。

药酶诱导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或合成增多的药物。

( 2)酶抑制:酶活性降低。

药酶抑制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四)排泄: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1.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球重吸收。

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肠肝循环):药物随胆汁流入肠腔内重新被吸收入血。

3.乳汁排泄:4.其它:唾液、汗腺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概念:(一)药物消除动力学:1. 恒比消除(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过程,包括药物分子的转化、消除和降解等过程。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剂量、给药方式、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用一些参数和模型描述和评价。

常用的参数包括药物的清除率、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

药物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消除量,可以反映药物代谢的速度。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药物的停留时间。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口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药物与静脉给药下,进入循环系统绝对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可以反映药物在肠道和肝脏的代谢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涉及许多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酰基化、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等。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药物经过肝脏的代谢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促进药物的排泄等。

此外,药物代谢还可以受到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预测药物效果、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可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是指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药物在体内的效力和毒性与其代谢过程密切相关。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这些过程的速率、途径和影响因素。

药物吸收和分布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是药物代谢的第一步。

药物进入体内,首先会通过口腔、胃肠道或皮肤等方式吸收。

其中,胃肠道是主要吸收途径。

吸收过程一般分为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被动扭曲等方式。

药物吸收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整个身体,但不同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低的药物可以更容易地通过血液-脑脊液屏障和胎盘,进入神经组织和胎儿体内。

药物代谢和药物成分药物代谢是安全和有效用药的必要操作。

药物代谢通常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在药物代谢过程中,药物会被转化成一些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类,即生物转化和体内消除。

药物生物转化包括氧化、还原、羟化、脱甲基化、脱乙基化和酰化等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是药物氧化反应,通过这种反应,药物可以被细胞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成水溶性代谢产物。

药物体内消除相当于垃圾清理。

药物体内消除是从体内排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包括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和排泄。

肝脏扮演了药物代谢的主要角色。

药物通过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并由肾脏或胆汁排出体外。

其中,药物代谢产物很少有活性,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身体的毒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因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具有种种影响因素。

考虑到这些因素有助于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

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之一,每个人的生理和代谢过程都有可能不同,这也导致了药物的代谢动力学不同。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的药理学反应与成人不同。

2. 用药途径。

不同的用药途径和方式会对药物吸收和分布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

3.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的口服剂量吸收的百分比。

这个值对于药物的效果和毒性有很大的影响。

4.药物代谢速率。

药物代谢速率指药物体内代谢的速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使用药物,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为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药物有很多来源,它们可以从食物、空气、水、药物等各种渠道进入我们的体内。

因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对于药物的疗效、毒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吸收、分布和消除。

吸收是指药物吸收到人体内的过程。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血液和其他液态组织的输送,从而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消除是指药物经过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被从人体内清除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主要是由肝脏和肾脏来完成的。

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它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化学反应将药物代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是无活性或具有活性,有时它们可能具有比药物本身更强的效力或毒性。

肾脏则通过尿液排泄药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与许多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进入通道、药物的代谢酶和其他因素。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不仅对于药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也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设计药物,并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不仅如此,药物代谢动力学还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个体的代谢剖面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

总之,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学中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对药物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的研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药物,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代谢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36
人类细胞色素P450家族
目前已证实的人CYP家族:
CYP 1-5, 7, 8, 11, 17, 19, 21, 24, 26, 27, 39, 46, 51
功能:
CYP 1, 2A, 2B, 2C, 2D, 2E, 3 外来物代谢 CYP 2G1, 7, 8B1, 11, 17, 19, 21, 27A1, 46, 51 内源性类固醇 激素的代谢 CYP 2J2, 4, 5, 8A1 脂肪酸代谢
8
解离性和离子障 (ion trapping)现象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非离子型药物疏 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容易吸收。 离子型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障(ion trapping)现象。 临床应用的药物多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 药物,它们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的解离状态 不同。
P.O 门静脉入肝脏 如硝酸甘油不宜口服 药物浓度
首过效应愈强,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 浓度也愈低,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19
药物的首过效应
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到达肝脏,一部分药物将在代 谢酶作用下被代谢
20


① ②
舌下给药(sublingual) 直肠给药(per rectum) 注射给药 静注(intravenous injection,iv) 静滴(intravenous infusion)
30
四、药物代谢
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 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 导致药物化学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称生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发生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此外 肠黏膜、肾、肺、体液和血液等组织的酶参 与某些递质和药物的转化或灭活作用。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05
$item5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06
$item6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时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的 现象。
细胞培养法
通过使用特定的细胞系或组织细胞,模拟药物在体内 的代谢过程。
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房室模型法
将体内药物分布看作是一个或多 个房室,通过数学模型描述药物 的动态变化。
统计矩法
通过计算药物的分布容积、清除 率等统计矩参数,了解药物在体 内的动力学特征。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

结合生理学参数和药代动力学参 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预测药物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 表现。
特点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涉及多 个学科领域,如药理学、生理学、生 物化学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新药研发和临床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为患者提 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 时间,是衡量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的重要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Vd)
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容量,是 衡量药物分布广窄的重要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
表示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是衡 量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参数。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 ATP:Na+:K+=1:3:2
当细胞内[Na+]升高或细胞外[K+]升高时,钠泵被激活。 分解ATP供能,将Na+泵出细胞,同时将K+泵入细胞.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又称二次性主动转运。即不直 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 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 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这种转运使物质 跨膜转运的最普遍方式。
三、代谢(生物转化, metabolism, biotransformation)
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转 化后的大多数药物药物活性降低或失去 药理活性,极性增加,易于排泄。
部位:主要在肝脏,
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简 称“肝药酶”)催化。
药物氧化代谢 (Oxidation) 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CYP)
需特异性载体。
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K+、 Ca2+等)的吸收。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不能逆浓度梯度 转运。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 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上山运动。
主动转运的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药物跨膜转运速度符合Fick定律
通透量(分子数/min) =(C1-C2)× 膜面积×通透系数
膜厚度
C1-C2 为药物浓度差,通透系数即 药物分子的脂溶度
(二)药物转运体
药物转运体(transporter)是跨膜转运蛋白,是 药物载体的一种。转运体可分为: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少数药物消除形式
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血中积累药物总药量
t1/2数
给药后的
经过半衰期药量
1
100% A0
50% A0
2
150% A0
75% A0
3
175% A0
87.5% A0
4
187.5% A0
93.8% A0
5
193.8% A0
96.9% A0
6
196.9% A0
98.4% A0
7
198.4% A0
99.2% A0
常用药动学参数
1..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in Conc.-Time Curve)
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Half-Lif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rid the body of half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三、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体液pH; 4.组织亲和力; 5.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c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可饱和性(Saturable)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Blood Brain Barrier
四、生物转化 (transformation / metabolism)
又称为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 化学变化,药物经转化后成为极性高的 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药物动力学方法在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制剂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提示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中药制剂达到“三效”、“三小”的要求,实现中药制剂研究与生产的现代化。

根据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药物发现阶段和药物开发阶段,药物代谢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新药研发、药理学、中药现代化、毒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研究等应用领域,。

本文将针对目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在各个阶段的应用和进展作综述。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研发;中药现代化;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phamraeokineties,PK)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及规律的一门学科[1]。

理想的药物要有优良而持久的药效和较低的毒副作用,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药动学性质,即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合适的药物半衰期。

回顾药物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药物研究已经由初始的经验性、偶然性研究发展到现今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研究[2]。

1945一1995年间,药物研究遵循“分子库一活性筛选一传统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一ADME/PK研究一毒性(oTx)研究一侯选药物”的垂直模式;而1995年至今,则遵循“分子库一平行筛选(包括活性、ADME/Tox等)-ADME/Tox模型一合成分子一平行筛选一侯选药物”的平行过程,使药物发现和开发变的更加快捷和有效[3]。

然而,据资料报道,在进人临床试验后大约有40%左右的候选化合物由于其药动学方面的原因而功亏一签[4,5]。

因此如何让药代动力学尽早介人到新药的研发过程,在药物开发的早期即帮助发现药代参数不理想或代谢特征不佳的候选化合物,从而缩短药物开发时间,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药代动力学在新药发现阶段中的应用针对前面所提及的药物在开发后期由于药动学行为不佳而被淘汰的问题,目前已有人提出在药物设计的最初过程,提前对药物的ADME性质和毒性进行预测评估,遵循“不行即止,降低成本(ifahgnfast,butfailing。

heap)”的原则[4],以减少药物开发成本[3,6-8]。

创新药物设计和筛选一般包括先导化合物的产生(leaddiseove)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opti-mization)两个阶段。

先导化合物的产生可有多种途径,包括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如动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体内活性成分以及矿物质有效成分;组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化合物库;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如与疾病有关酶系的底物、受体和配体等;基于生物大分子例如核酸、酶、受体、生物膜的三维结构而进行的分子设计,基于生物大分子与配体小分子作用机制而进行的分子设计等。

然后对得到的先导化合物进行筛选,或者进行结构的修饰和改造,从而得到需要的候选化合物。

近年来,组合化学方法制备化合物库,辅以自动化或高通量筛选(highthorughputseerening)已经成为寻找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一种新的且有效的途径。

组合化学是将一些称之为构建模块的基本分子(如氨基酸、核昔酸、单糖及化学小分子)通过化学或生物合成的手段,将它们系统的装配成不同的组合,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具有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分子,从而建立化学分子库,然后使用体外和体内高通量筛选,快速的从数以万计的化学分子库中筛选出药效持久、毒性较小、药代动力学属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或者根据体内体外筛选得到的信息,进一步指导组合化学的药物设计和优化。

因此,在新药的设计和筛选阶段如何提高筛选的高通量,如何能够在较短短的时间内得到足够的相对准确的反馈信息,成为当今比较关注的问题。

新药设计阶段的ADME筛选包括计算机辅助药物虚拟筛选v(irtualscerenign),体外筛选和体内高通量筛选。

2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药物产生药理效应,必须分布到靶部位,维持一定的浓度,并与作用部位产生受体-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效应。

通过PK-PD研究可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评价新药或新制剂开发研究的前景,也有利于研究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9]。

药理作用强度多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有关,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比剂量关系更密切;不同个体要达到相同血药浓度所需剂量有很大差异;正常动物对某种药物和受体部位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小,血药浓度相同,在不同动物出现的作用亦相似。

速尿利尿作用强度与血药浓度、尿流量和Na+排出量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水杨酸的血药浓度在50~100mg/L出现镇痛作用;大于250mg/L则有抗风湿作用;在350~400mg/L具有抗炎作用;达到500mg/L则出现毒性;当达到1600~1800mg/L则引起中毒死亡。

因此药物治疗的关键就在于使用部位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以上和最低中毒浓度以下。

维生素D3被摄入体内以后,首先是在肝脏中通过羟化酶在25-位引入1个羟基,然后又在肾脏中在分子的1-位引入第2个羟基,成为骨化三醇才具有活性的。

手性药物单体S-布洛芬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而R-对映体则没有活性,药代研究表明口服消旋体布洛芬后,R-对映体在胃肠内可部分转化为S-布洛芬,发挥药理作用,且在胃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转化程度越大,实验也证实体内两对映体的比率与药物从制剂中的吸收速率呈显著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肠壁异构酶参与了吸收过程。

如果没有药代的参与,得出的结论与疗效或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时不一致,甚至会错误地指导临床用药。

3药物代谢动力学在制剂学研究中的应用理想的药物剂型是有效、安全、稳定、均匀和适用性的统一;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有效的评价和筛选药物剂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10]。

药物缓、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已成为国内外为研究的热点,具有减少用药次数、维持稳定的有效治疗药物浓度、或靶向到效应部位和降低毒副作用的优点,通过对制剂代谢动力学研究,可有效的评价各种剂型是否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是根据药物的扩张、溶出、渗透及离子交换等理化性质和胃肠道的生理特性,用制剂的手段延缓药物的释药速率,使药物在体内保持较长的有效治疗浓度,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靶向制剂是利用脂质体、微球、抗体和糖基体等载体[26],把药物靶向输送到特定器官,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环境,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改变药物的动力学性质,使靶部位的药物浓度提高,并维持较长的时间,以获得缓慢释放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4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方剂是中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药的特色。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动态变化规律,有助于阐明方剂组方原理,如方剂配伍的增效减毒,归经与药物组织分布的关系等;有助于说明某些中药的作用机理,如茵陈的药酶诱导作用与解毒、保肝功效的关系。

中药中每一味药物本身就是一个复方,其作用实际上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协同作用,对于复方更是如此。

复方的治疗作用,可以认为是各药的协同作用的总作用,其众多的活性成分可视为“活性分子群”,与中医用药的“君、臣、佐、使”原则认识单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有相似之处。

药物口服以后,经过胃酸、各种消化酶和体内菌群和机体的代谢作用,真正起药效作用的物质不一定是原来存在于中药或单味药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是代谢转化后的新化学物质。

对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来说,要认识真正的有效成分的作用,必须设法阐明活性成分在吸收、分布、代谢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

近年来发展的血清药理学研究是一种研究中药活性物质的新方法,通过测定血中或靶器官中主要药效成分或毒性成分,考察不同配伍的“君、臣、佐、使”关系,考察不同配伍对靶组织分布的影响,以说明组方原理或为优化组方提供依据。

通过血清全指纹图谱分析,比较不同拆方对指纹图谱的影响,分析不同味药在血清峰群的贡献以及峰群与药理效应的关系[11]。

直接研究用药后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会使研究过程简化、发现有效成分的机率提高,对复方药物的活性物质研究可能更为适宜。

5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毒性试验相结合,探讨药物毒性或不良作用发生和规律。

毒代动力学伴随毒性实验,应用毒性作用剂量,定性或定量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变化规律[28]。

药物毒代动力学作为非临床和临床试验间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提供毒代动力学数据和比较全身暴露、毒性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重点解释毒性试验结果。

许多毒理研究表明,全身暴露程度与它们的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相关性比效应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好得多。

通过毒代动力学研究可以阐明重复给药的暴露延长对代谢过程的影响,包括对代谢酶的影响(如药物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12];描述在毒性试验条件下所达到的全身暴露与毒理发现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动物与人的全身暴露将有助于评价这些毒理发现与临床安全性的关系;解释药物在毒性试验中的毒理学发现或改变[13-15]。

为临床前毒性试验设计(动物种属、剂量、剂型、给药途径与频率的选择)提供依据;分析动物毒性表现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价值,如药物蓄积引起的肝毒性或肾脏损害,可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信息。

结合PK试验结果,可求得有效浓度/中毒浓度的安全范围。

提示可能毒性靶器官,例如在组织分布研究中发现骨髓蓄积,则应考虑骨髓可能是毒性靶器官,在后续毒理试验中要相应增加对造血功能、血细胞形态学的考察指标;代谢产物研究可能提示毒性作用机制,例如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肝坏死,代谢研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代谢产物是羟基化产物,该羟基化产物与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但在过量的情况下,剩余的羟基化产物还会与肝细胞内的酶和调节蛋白结合,从而导致肝损伤;也有助于评价药物在不同种属、性别、年龄、身体状态如疾病或怀孕的毒性反应,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

6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临床用药中的应用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是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

代谢产物动力学研究首先要比较在人体内与动物体内代谢转化是否一致;对人体具有生理活性的主要代谢产物,应同时进行其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阐明新药在治疗相关适应症的条件下,药物相互作用对其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的影响[1]。

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规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亦是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科学基础,还可以预测毒性反应的发生[33-35]。

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药物剂量的确定,多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均需要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能做出正确回答。

若给药剂量太小,则无效;剂量太大,则容易引起中毒;给药间隔时间长则不能保持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若给药时间过短,容易造成体内药物蓄积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