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忆赏析课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例文

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例文

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例文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例文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范文一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

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

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

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

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

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

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

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

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茶文化学习心得感悟范文二因为各种原因结缘茶艺,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获得了跟龙龙老师学习茶艺的大好机会。

通过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本期的茶艺学习已经告一段落,在这半个月的时间,我对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通过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在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实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艺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密切相关。

高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空洞的玄学,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

在还没有学习茶艺之前,我只懂得绿茶.红茶.茉莉花茶.龙井茶等少数的几种茶,并且除了茶名之外我什么都不了解。

茶道学习心得(精选3篇)

茶道学习心得(精选3篇)

茶道学习心得(精选3篇)茶道学习心得篇1这学期,抱着对茶文化的强烈兴趣,我选修了校选课“中国茶文化”。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

任课老师运用幻灯片和自身专业知识详实地讲解了茶的文化及分类、茶具的发展、茶艺与茶馆经营。

对我来说,最受用的就是学习了茶叶的分类以及各类茶的特性。

(一) 茶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 、白茶、黄茶和黑茶。

根据季节的不同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根据熏花种类的不同分为:素茶和花茶。

茶叶的制造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2)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

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

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

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3)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

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

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

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①,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茶文化鉴赏心得的文章

茶文化鉴赏心得的文章

茶文化鉴赏心得的文章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鉴赏心得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鉴赏心得的文章1感受茶文化初见心茗,是在五月底红红来深的时候。

我和红红是同窗好友,她和红红是志趣相投、秉性相似的一对师生。

一起去大梅沙,一起在一家湘菜馆小聚,印象里,心茗,是位小巧玲珑、娴静温柔的女子。

红红当日离深赴广州,这之后,心茗几次邀约我去她的茶室饮茶,虽然相距不远,但一直没有成行。

也不是因为忙,实在,总是浮躁,无法静心,这样的心境,如何适宜品茗?闲散的周六,晚饭后,散着步应邀前往茶室。

出电梯,右手旁,便见满墙琳琅满目的普洱茶饼排列,柔和的音乐从洞开的门里涓涓流出。

虽是第一次来,我也知道,这便是心茗的汇贤居了。

进门,心茗静静地坐在一角。

见我们到了,盈盈地起身相迎。

环顾茶室,不大,但干净、齐整、有序,足见主人是个品味不凡且用心生活的女子。

说起茶文化,心茗如数家珍。

冲茶的壶,足有七八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都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并有很大的年纪了;煮茶的壶,是台湾的产品,黑色,样子也各不相同;煮水的不锈钢壶,和普通的水壶也不一样,烧出来的水没有丝毫腥味。

心茗着一中式长装,端坐案前,娴熟地取出普洱,逐一冲泡着熟茶、生茶,又燃上特制的炉火,煮泡熟茶,还不时介绍着茶叶的品质品种,普洱好在何处,如何品,如何鉴定,如何查看色泽……耳畔,是邓丽君怀旧的老歌轻轻流淌;眼前,是一盏盏盛在白瓷细杯中色泽明亮的茶汤。

心茗,一位对茶文化有着独到研究的年轻女子,优雅、娴静、知性、独立、阳光、幸福,就这样在我眼前越来越丰满、鲜活。

有美好的音乐,美好的茶汤,美好的朋友,一种令人窒息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令我好几次不想说话,就那样望向茶盏望向茶汤,然后,轻轻地微闭双眼深深地呼吸……心中,慢慢有一种感觉,原来,品茶的过程,其实就是放缓生活节奏,享受愉悦的过程;就是沉静自己,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就是提升生活品质,感受优雅与娴静的过程……茶香氤氲,有些微醺……从茶室出来,已有些晚。

茶艺学习心得体会,DOC

茶艺学习心得体会,DOC

茶艺学习心得体会,D O C(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茶艺与茶道学习心得体会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

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

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

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

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篇二:茶艺培训心得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

茶艺学习心得(共5篇)

茶艺学习心得(共5篇)

茶艺学习心得(共5篇)第一篇:茶艺学习心得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茶艺学习心得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茶艺学习心得范文一“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今天,我们来到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学生劳技中心学习茶艺。

伴随着音箱中的悠悠古琴声,我们走进了茶艺课堂。

桌子上摆着全套茶具,各种茶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来认识茶具”老师的声音不紧不慢。

接着,她向我们介绍了各种茶具的名称及用法,我们的脸上渐渐露出难色,不时有同学悄悄的说:“真麻烦!”老师的桌子上也摆了一套茶具,我们六个组长先和老师一起学习。

第一项工作是暖杯。

只见老师轻轻拿起壶盖绕开茶盘放在固定的茶垫上,接着拿起随手泡高高的向茶壶由里至外冲水,称为“高冲”,最后把盖子绕原路盖回。

左手持茶巾,右手托茶壶,将闻香杯与茶杯用壶自内向外倒上七分满的水,10~15秒后用竹夹将杯里的水一一倒进茶盂。

虽然我们都很认真地学,但终究是第一次接触它,错误接二连三的出现:“咣当”!第三组的茶杯没夹好掉在桌子上了,幸好没有碎。

我正拿起随手泡想要倒水。

“你还没拿开壶盖!”我的组员着急地说。

我吐了一下舌头,放下随手泡,打开壶盖,正当我又一次想往茶杯里倒水时,“茶巾!茶巾!左手持茶巾!”我的组员又一次提醒我。

我只好再一次放下随手泡,拿起茶巾。

心里想:“真麻烦!”其他组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要不就是这一步忘记,或者是那一步出错。

老师一切看在眼里,微笑不语。

接下来是泡茶与敬茶。

我们动作越来越熟练,错误也越来越少。

六个组员轮着来,每个人都有了一次尝试的机会。

喝到自己亲手泡的茶,似乎铁观音那一丝丝苦味也被心中成功的甜蜜所代替了。

喝到茶的那一瞬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时文雅居士们品茶的情景:三次泡茶,唯有最后一次最醇香,最甜美,最入味。

继续教育《茶文化赏析》学后感

继续教育《茶文化赏析》学后感

《茶文化赏析》学后感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

茶文化是以茶道(即德)为核心内容的,同时它也体现出定力、孝心、感感恩心和孝敬心等等。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学习茶文化不仅要学习茶知识,要学习其中的蕴含的高深人生之道。

我性子浮躁,在这一学期的继续教育课中学习了茶文化,于是也试着去动手泡茶,去品尝。

水雾缭绕中,滚烫的茶水注入莹白的茶杯中,瞬间染上了各色,让人赏心悦目。

因为这美感,我爱上泡茶。

而浮躁的心也在一次次水雾缭绕中平静下来。

茶,在于品。

初入门,说不上精通,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愜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

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

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

于我,喝茶最大的情趣在于与朋友共同分享,在那一刻,茶是普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

作为一名老师,也许不一定有机会与学生共喝一壶茶,但是我想,这份品茶的心境,如有机会,还是可以与他们分享一二。

人的一生,经历的人与事,如走马观花,私下却希望自己与每一个学生的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都能藏在心的最深处,历久弥新。

茶艺鉴赏期末总结报告

茶艺鉴赏期末总结报告

茶艺鉴赏期末总结报告一、引言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

茶艺鉴赏作为一门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审美情趣的特殊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期期末,我对茶艺鉴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实践,通过讲解与实践环节,我对于茶艺鉴赏的价值、特点和技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本学期茶艺鉴赏课的总结报告。

二、茶艺鉴赏的价值茶,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茶艺鉴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中华文化:茶艺鉴赏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鉴赏茶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2. 提升审美情趣: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汇了音乐、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欣赏、品鉴茶艺,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3. 增进人际交往:茶艺可以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媒介,通过共同品味茶艺,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和谐。

4. 增加知识面:茶艺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包括茶叶的种类、制作工艺、茶具的品类等等,通过学习和鉴赏茶艺,可以拓宽知识面。

三、茶艺鉴赏的特点茶艺鉴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茶艺涵盖了多种茶叶和茶具的种类,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每种茶具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因此茶艺鉴赏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2. 系统性:茶艺鉴赏是一门比较系统的学问,它包括了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制作过程、茶具的分类和使用方法等等,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3. 融合性:茶艺鉴赏是将茶叶、茶具、水以及艺术表演等多个要素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饮茶、观茶、听茶、玩茶等方式,融合了多种感官的体验。

4. 互动性:茶艺鉴赏常常是一种互动的体验,不仅包括艺术表演的互动,还包括饮茶者之间的互动,通过互动来提升参与者的兴趣和体验。

四、茶艺鉴赏的技法与要点茶艺鉴赏有一系列的技法与要点,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介绍。

1. 茶叶选购:茶叶的选购是影响茶艺鉴赏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购茶叶时,我们需要注意茶叶的品质和年份。

茶课的心得和感想

茶课的心得和感想

茶课的心得和感想哎,说起这茶课啊,心里头那个滋味儿,真是比那刚泡开的龙井还要复杂几分。

一开始吧,我纯粹是图个新鲜,想着这喝茶嘛,不就是烧水倒茶那么简单?结果一上课,嘿,才发现自己真是“井底之蛙”,见识短浅了。

咱们先说说这茶的历史吧,老师一开口,那就是“上下五千年”,从神农尝百草讲到唐宋八大家的茶诗,听得我是云里雾里,但又觉得特别有意思。

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这小小的茶叶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和文化。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茶课,上得值!再来说说泡茶的过程,那可真是个技术活。

以前我泡茶,那就是“牛饮”,一壶水,一把茶叶,咕嘟咕嘟就完事儿了。

现在才知道,原来泡茶还有这么多讲究:水温要适中,高了烫了茶叶,低了又泡不出味儿;茶叶的量也要恰到好处,多了苦涩,少了寡淡。

老师手把手教我们,从选茶、洗茶、泡茶到品茶,每一步都透着讲究和仪式感。

我记得第一次按照老师的方法泡出来的茶,那味道,简直了,清香扑鼻,入口回甘,跟以前喝的完全是两码事儿。

那一刻,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茶如人生,需细细品味”的道理。

当然啦,茶课不仅仅是学泡茶那么简单。

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比如茶道、茶艺、茶礼等等。

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其实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比如茶道吧,它讲究的是“和、敬、清、寂”,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之道。

每次上课,老师都会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这些道理,感觉心灵都得到了净化。

最让我感动的是,茶课还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却因为对茶的热爱而聚在了一起。

每次下课后,我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泡茶心得和品茶感受。

有时候还会互相赠送自己珍藏的好茶,那种纯粹的友谊和分享的快乐,真是让人难以忘怀。

现在回想起来,这茶课真的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

它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茶的知识和技巧,更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每当心情烦躁或者疲惫不堪的时候,我都会泡上一壶好茶,静静地坐在窗前,让茶香和思绪一起飘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道之我见
王晓刚 222011602023107
动物医学系 2011级畜牧兽医方向2班
在写我的体会之前,首先很感谢我们的茶艺赏析课老师,她是我见过的最有礼貌最传统的老师,第一次看到她就觉得她很平易近人,在上了她的课后更觉得她对茶的认识比我想象得要深入得多。

我是重庆人,品茶, 我是个外行,只是在一些书中看到,中国饮茶习俗在唐煮宋点之后基本成形, 现代流行的,撮茶法, 即把茶叶放入有盖或无盖的大杯子中, 多次冲开水饮用, 一直到色淡为止。

虽然也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器具和茶叶品种,但是注重茶的实用功能, 如不喝凉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饮茶等等, 而不是其艺术功能。

至于中国人讲究不同的季节饮不同的茶, 那是纯粹形而下的物质区分, 如春饮花茶, 升发阳气; 夏饮绿茶, 生津止渴; 秋饮青茶, 辛凉益肺; 冬饮红茶, 御寒保暖。

事实上,我对茶的了解很少很浅,之所以报这门选修,对茶有种莫名的感触,在翻看选修表时,无意看到茶文化这三个字,心中便泛起一丝丝的涟漪,说不出为什么,很毅然而然的就报了。

中国人谈心性, 从来不会执迷..喝茶没有时间与季节的限制, 不论雪夜古寺.. 春来茶馆.. 夏日亭台,还是秋月江心, 只要愿意, 随时可以提壶泡茶以茶会友本是雅事, 需要环境, 还要气氛。

然而, 雅、俗是个很可疑的词语, 如果总是喜欢借物发挥, 雅有时是伪雅, 俗倒是真俗。

两相比较, 正如..伪君子不如真小人一样, 今人许多故作姿态的风雅之举, 反不如市井巷陌的粗茶本色..至于弄成了一种负担, 整日为这事担忧,
就像寄禅以诗偿债那样, 雅事就成了俗事了..所以, 千万不要把喝茶弄成阳春白雪的样子, 就像李少红把充满生活气息的红楼梦搞得人鬼不分,戏画不分, 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 堕入大俗大恶了。

我喜欢茶,但但不会品茶,不会欣赏茶,这是我在上这门课前自己觉得自己对茶的看法,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自己连茶是什么都不清楚,真的很惭愧。

我以为,茶叶,就是树叶在机器加工后的产物,茶水,就是,水与茶叶的结合品,或许,茶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品茶可以修身养性,殊不知,从一杯茶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品出人性的美丑。

时常在想:人来到这世上,为了什么?该如何?能如何?时常有些郁闷。

在泡茶时突然想到:人这一生岂非正如茶叶,而生活则是一杯白开水,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翻腾上下,岂不正如人这
一生浮浮沉沉,刚开始时茶色淡,味亦淡,浸泡一会儿,色渐浓,味亦浓,茶叶在上、在下、忽上、忽下,到后来,色越来越淡,味亦越来越淡,直到无色无味,茶叶也沉于杯底,人生不也如此吗?在生活的开水浸泡下,忽上忽下,总是沉的时候多,浮的时候少,即使忽上忽下,也是在随着生活之水起舞而已,但也总是短暂,也总会归于沉寂,再如何有色有味,总会归于平淡!
想想茶叶的一生,刚在茶树上露出小小的嫩芽,即被采摘,被炒制或发酵,制成各种、各色、各味的茶叶,后被开水浸泡至无色、无味,被倒去,茶叶的一生,总是在人的手中、在水中,那由得了自己,至成尘土!人生如何?想想又能如何,生下来,即被生活之水泡制,在生活中浮浮沉沉,最后也是归于沉寂、归于尘土,正如茶叶最后被倾倒,化为尘土,哪里由得了自己啊!浮浮沉沉、上上下下,心的愁苦、烦闷,让躯体发胀,变得沉重,沉于水底,化为尘土!该如何?能如何?即使是在上的兴奋,翻腾的快乐,也只是短暂!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无可奈何,被太多的东西左右,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从不知,自己可以在选修课上感叹人生的无奈。

茶,养身,养生,也养心。

我相信缘分,就像我对茶的认识一样,从以为自己知道不少,到后来发现自己竟对他一无所知,最后,我才略明白,茶,可以对人影响那么深。

小时候看到老人似茶如命,甚是不解,一边饮茶一边谈笑风生,十分惬意,很期待和她们一样,但又怕太沉闷了,慢慢的,我也喜欢喝茶了,慢慢体会个中滋味了,才发现,原来,茶,也可以这么美,品茶,也可以这么优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所以,会品茶的人很享受人生,因为她们可以再茶中寻找人生真谛。

只希望有朝一日我也可以向她们一样,品味茶中人生。

文章的最后,除了要感谢老师以外,还是要先道个歉,因为自己对茶的无知,所以论文写起来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无论如何,在你的课上我收获很多,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同时也希望老师你身体健康,把这些知识传给下一届更多有心人听,我相信,他们到时写的文章肯定比我们写的都要深刻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