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范文word版 (4页)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认为,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对了就该表扬,错了就该惩罚。
宽容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它因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内疚和自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然而,宽容的教育方法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在这样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能够成功,在另一个时间、地点、场合可能就不成功;对这样一个学生适合,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不适合;这一个老师用效果好,另一个老师用起来可能就不行。
那么,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苛求教育方法的千篇一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是更符合教育规律?我也深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时刻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
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次课余恳谈,有时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你爱的奉献会得到爱的回报。
但我们细想一下,这样的学生有多少,真正能感悟到你老师的爱的学生,绝对孺子可教也。
常有的是你对他的宽容增加了他的放纵,淡薄了纪律的约束。
今天我们面对的学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风?其实,惩罚于教育,就如法律于社会,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条底线。
当然,我所说的惩罚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
如果学校失去惩罚,只会将惩罚留给社会。
那时,社会和他本人都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当表扬与惩罚相结合时,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因此,当班级里出现越来越多的迟到、旷课的同学,在老师、家长和教练都一起教育不起有效的作用时,学校应该根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供的材料,对这些学生采取一定方式和程度的惩罚,这样才能有效的教育其本人,对其他学生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当然,惩罚一定要慎重。
我认为当我们惩罚学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一错百错,全盘否定。
二.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学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惩罚而惩罚学生,而是为教育学生而惩罚学生,换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应该用其利而避其弊,不应当以其有弊而弃其利。
教育不能滥用惩罚,但也不能没有惩罚。
教育不能拒绝惩罚,教育应时刻保留惩罚权。
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学生受到警示,控制其不良的思想、行为。
它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
教育学中一般认为:惩罚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
合理的惩罚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①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非观念和正义感;④使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⑤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存在价值;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
没有惩罚,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有法但无定法。
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惩罚,教育惩罚就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陈卜瑜03070102惩罚不等于体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句话我个人是挺同意的。
因为这里的惩罚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人觉得难堪,打击自信心。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有奖励而没有惩罚,那么教育将会是软弱无力的。
因此,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然而在当今的家庭中,溺爱孩子已经成为了十分普遍的现象,溺爱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家庭中没有规矩;二是孩子违反了规矩,家长没有及时给予惩罚。
溺爱的后果是孩子在今后难以适应惩罚和挫折,有的甚至因一些小的挫折而萌生自杀的念头。
事实上,社会中充满了惩罚,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经常会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读一书,感慨较多.此书的作者:黄金愈谈到,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成绩那么好?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好,为什么常年在国外的孩子回国后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也出那么多的人才?有一章是讲要不要惩罚孩子的问题,我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
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
前段时间,我去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学校讲课,说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老师们眼睛都直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说现在谁还敢批评、惩罚……在那里,刚有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
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
而且,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并非没有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
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我所说的教育意义上的惩罚。
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
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因为经不住批评的孩子是脆弱的。
对父母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这是孩子成长的人生路标。
因为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也就学不会承担责任。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我一直在强调,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在提倡表扬、奖励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夸奖、表扬孩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如果仅仅是害怕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与举动,而一味地姑息孩子犯下的错误,这将会酿成大错,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
的确,教育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
但是,以表扬为主,并非以表扬为惟一的全部的方法。
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我们需要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有一个学生干部贾华威(化名)带头嘲讽、打击某位同学,使该同学处于孤立的境地。
然而,贾华威在班里很有威信,颇得师生赏识,几乎从未有人批评过他。
那么,如何处理他的错误行为呢?可以说,在学校里这一类学生干部并不少见。
如果对其行为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是不可能起什么作用的,而这往往是一些爱才心切的教师的选择。
其实,贾华威的行为是出自极其恶劣的心态,尽管它在贾华威身上仅仅是个嫩芽,却是一种邪恶的生长。
关于这一点,前苏联著名电影《丑八怪》(又名《稻草人》)揭示得淋漓尽致。
一个一心想当英雄的学生干部,见义勇为保护一个转学来的丑女孩。
可是,当丑女孩因感激他而代其受过之时,当同学们因误解而一时无法原谅丑女孩时,他居然带头折磨丑女孩。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值得借鉴的教育遗产。
但是,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教育规律,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已不再是‚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发展学生的特长教育,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于是,一部分教师便认为:‚对学生要百般的疼爱,千万不能殴打和辱骂学生,哪怕是学生做错了事。
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不能强迫他们学什么。
‛如果真是这样,学生能获得多少知识呢?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根本没有自控的能力,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不在老师的引导下他根本不去学习。
任其发展,有可能一事无成,甚至成年后还有可能生活不能自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那么,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吗?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吗?我们都是为人父母者,哪个不心疼孩子?但是,疼爱孩子要掌握分寸,要‚爱‛与‚严‛相结合。
永远对孩子一张笑脸相迎,无论对错都不加以引导,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含在口里怕化掉、捧在手里怕摔着。
这样,只会使孩子永远成不了大器,甚至误入歧途。
当然,‚严‛也并不是随时板着脸孔,让孩子永远生活在恐惧当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单单的爱孩子,老母鸡也会做,要懂得怎样教育他们,这才是做父母的伟大职责。
‛我认为,老师也跟父母一样,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引导学生做事······当学生做对了应给予表扬,做错了事必须给予惩罚,特别是第一次做错事,千万不能放过。
但惩罚并不等于体罚,我们应耐心正确地加以引导。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父母和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小学生正是学知识、长知识的时候,他们需要教育;他们需要知识;需要懂得对与错、明白是与非;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的帮助;当然也需要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
六年级班主任随笔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六年级班主任随笔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一直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还一味地袒护,不舍得惩罚孩子,导致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是放任自流?还是给予相应的惩戒?我想任何老师都不会对学生放任自流,但是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却是一个难题。
如果仅仅是批评教育,对有些孩子根本不起任何作用,但是如果去惩戒孩子,还害怕被称为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孩子,因为根本没有明确的规定来区别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和变相体罚。
有的孩子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是不写作业,老师该怎么办?有的孩子经常打架,老师该怎么办?有的孩子经常偷东西,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该怎么办?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心理素质好”的同学面对这些批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依旧我行我素,他们已经是有恃无恐了,因为他知道老师顶多批评几句,又不能打他,更不能开除他,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我有个学生原来经常不写作业,给家长发信息家长也不管,后来中午放学我把他留下来,给家长发信息让家长来学校接他,家长什么时候来他才能回家,留了他几次他就能按时完成作业了,现在很少有不写作业的情况出现。
如果仅仅是批评他,我想到现在他依然会经常不写作业。
原来教过一个学生,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却经常偷同学的东西,而且偷的都不是贵重物品,都是学生用过的文具,刚开始我是给她讲道理,每次她都哭的稀里哗啦的,说会改掉这个毛病,谁知道后来又被学生逮住好几次,有一次竟然是把别人的作文本改成自己的名字,我一看里边的作文都不是她写的,她也没法给自己找理由了。
在和她的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是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的,专门拿了200块钱,让买成文具赔给学生,从她的家长赔过钱之后,再没发现她偷过别人的东西。
当时在隔壁班也有个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学生,有一次他拿了别人一个手表,后来班主任查出来是他拿了手表,当时他也承认是自己做的,还说他把表给弄丢了,丢表的学生要求他进行赔偿。
没有惩戒是不完整的教育

缺少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是全能的,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讲是可行的、有效的,但对于个别学生而言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对纪律、规定的轻视,和对法律鄙视。
犯错是正常的,在纠正错误中长大,也是成长的进程,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熟悉到错误并承担责任。
开平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令人气愤,更让人悲哀。
咱们的国家怎么了、咱们的社会怎么了、咱们的家长怎么了、咱们的教育怎么了。
疯狂,简直是疯狂透顶,一枝含苞待放的花朵就此凋落了。
大凡有一丝良心的国人,见此情此景无不为之震惊并谴责此罪罪行径。
当咱们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一、开平之罪,罪在父母:开平之耻,非一日之功,好多做父母的都要反思,在你决定要一个孩子之前,你有无能力去给孩子塑造一个正常的人格。
要求父母将孩子培育成优秀的人材显然是太高了,但要求父母把孩子培育成仁慈,互让,适度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却是应该的,并非是太难的事。
施暴者和受害者的父母,看不到孩子整夜泡网吧,成帮结队鬼混而无论不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咱们却无法将所有的指责都指向那些孩子。
或许孩子毕竟是孩子,就跟子不教父之过一般,咱们更应该从这些孩子的身上寻求咱们自身存在的不足。
二、社会之责,责在舆论:有什麽样的社会现状,决定孩子们的意识状况。
现今社会趋利化现象表现的愈来愈重,当以利字在前。
原有的民族精神,责任意识早已是荡然无存,谁如果旧事重提,当属不识时务者,就该排除在“俊杰”之外。
如此趋利化的偏向,不能不感染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请别低估这些孩子的同意能力。
所以,当其听闻有权有势者,能够保养情人、二奶,花天酒地的过着醉生梦死奢侈生活之时,那为何自己就不能够为自己的好奇、冲动和泄私愤做出过激之举动呢?电影、电视为求得卖点和高的收视率,不吝以捐躯后人为代价,不是渲染江湖情仇,就是凶杀场面。
或而给你来个朦胧,把孩子的心调得不上不下。
咱们的网络所“提倡”的非主流、凶杀游戏,更是让一些学生如云入雾,致使他们不吝泡吧、包夜,即便在现实生活中,也将不三不四作为前卫所追崇。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最近几年,我国教育界普遍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要遏制体罚和变相体罚,强调教师、家长要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对话,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
不过在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今天,真的就学生的某些过失、错误等行为不需要实行强制性的措施了吗?这种强制性措施就是惩戒教育。
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以前说过:“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理解惩戒教育的内涵教育惩戒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惩戒作了这样的解释:“惩戒是严厉的处罚”。
而“体罚”则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的等方式来处罚学生的一种方法。
”惩戒是绝对不等同于体罚的,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我违犯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严重的侵害,它是违背法律,违背师德的。
教育惩戒是对违纪犯错的学生的心理或生理施与一种刺激,从而减退或遏制不良行为的出现,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
惩戒教育大体可分为精神的和行为的两个不同方面的惩戒,前者如扣操行或纪律分,对犯错误严重的学生甚至能够令其反思过错,后者是对学生的某种过失补偿行为。
二、理解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的缩影。
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生,会从事各式各样的行业:工人、教师、警察、商人,也可能走向犯罪道路……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
所以,在学校就要让他们知道将来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需要法律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一个良好的班级需要树立良好的班风,也需要他们自己的“法律”——班规,它和法律一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不是道德的约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学校就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惩戒”措施,适时适度的惩戒具教育既能够使学生理解错误,也能够起到防微杜渐、惩前毖后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
你的自信心。
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
伤害人。
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用鼓励的方
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
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孙云晓: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
前段时间,我去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学校讲课,说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老师们眼睛都直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说现在谁还敢批评、惩罚……在那里,刚有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
记者: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
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
而且,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并非没有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
孙云晓: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我所说的教育意义上的惩罚。
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
度的教育技巧。
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
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
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
教育的前提是
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记者:简单粗暴的虐待、伤害,给孩子可能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孙云晓:这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
生活。
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
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
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
这
种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10岁左右。
这个时候,最可怕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我是坏孩子,我是笨孩子,我是不被喜欢的。
但
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没有足够重视这点。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
一种心理需求。
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
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
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
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
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
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当一个孩子犯了错,
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
比如,对他说你确
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
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记者:怎么叫“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孙云晓:举一个例子吧。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
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
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
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
爸爸问玻璃是
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
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
没有钱,我
借给你,一年后还。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
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
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而我们的父母常常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比如孩子打碎了别人的玻璃,最
常见的,就是让孩子道个歉,然后说走吧,回家写作业去。
都是父母留下来处理,父母掏钱赔。
甚至最典型的,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真讨厌,都是地
不好,把我们弄倒了。
上学的书包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收拾,什么东西没带,
孩子就怪“都是奶奶不好”,奶奶也说,“是我老糊涂了,不怪我孙子”。
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
承担责任的机会。
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
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
代人。
记者:我们知道您有个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上,您有什么实例吗?
孙云晓:那可太多了。
比如吧,我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爱睡懒觉。
早上她
妈妈叫她,“起床啦。
”“待一会儿。
”“该起来了!”“待一小会儿。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