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知识
关于中国航天的知识资料

关于中国航天的知识资料中国航天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的一系列载人航天、卫星发射、深空探测等活动。
以下是关于中国航天的知识资料:1. 中国航天史中国航天始于 1956 年,当时中国开始了第一次火箭发射试验。
自那以后,中国的航天事业一直在不断发展。
1960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的国家。
此后,中国的航天技术逐渐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包括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月球探测器等。
2. 载人航天中国是第三个拥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自 2003 年开始,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七次载人航天任务,其中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和神舟八号四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
在载人航天任务中,中国成功地开展了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关键技术的实验和研究。
3. 卫星发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卫星发射国之一。
自 1970 年开始,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成千上万颗卫星,包括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
近年来,中国的卫星发射活动更加频繁,包括成功发射遥感卫星五号、北斗卫星组网任务等。
4. 深空探测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也在逐渐发展壮大。
2013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区,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此后,中国还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探测器,实现了月球正面登陆和采样返回等重大任务。
5. 未来计划中国的航天未来计划仍然心勃勃。
其中,最重要的计划是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命名为“天舟空间站”。
此外,中国还计划开展进一步的载人航天任务,如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等。
中国将继续加强航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小知识

中国航天小知识中国航天小知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国家之一,中国一直致力于航天领域的发展和研究。
中国航天事业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航天的小知识。
一、中国航天的起步中国航天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195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防御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个机构被认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
中国在这个机构的推动下开始了航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二、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标志着中国成功进入了航天俱乐部,并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自主航天能力的国家。
三、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2003年,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的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被称为“飞天工程”,目前已经成功实施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中国的飞天工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四、中国的火箭技术中国的火箭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航天的两个主要火箭系列是长征系列和快舟系列。
长征火箭是中国最主要的火箭系列之一,其代表作品包括长征二号和长征五号。
长征系列火箭不仅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还可用于发射载人航天器和国际合作任务。
快舟火箭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小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
快舟一号是中国第一次使用固体火箭发射物质的载人航天器。
五、中国空间站计划中国目前正在推进建设自己的空间站计划。
这个空间站计划被称为中国空间站(CSS)。
中国计划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实现常驻在轨运营。
中国空间站将提供一个实验室和工作空间,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航天技术研究。
六、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中国也有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卫星,这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月球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成功地进行了月球表面的探测和样品返回任务,为月球的科学研究和未来的登月计划做了重要贡献。
中国航空航天常识

中国航空航天常识一、中国航空发展历程中国的航空事业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上世纪初。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空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在早期,中国航空工业主要依靠引进和仿制国外飞机。
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中国逐渐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如今,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具备了从设计、研发、制造到服役的完整产业链,并已跻身世界航空工业的重要一极。
二、航空器的种类与用途航空器是指在大气层中飞行的飞行器,可分为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几种类型。
其中,固定翼飞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航空器,可应用于民用运输、军用战斗机、民用客机等领域;直升机则主要用于空中作业、救援、运输等;无人机则因其便捷性和自主性在军事侦察、民用航拍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三、中国航空工业概况中国的航空工业主要由政府主导,涉及的领域包括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
其中,中国的军用飞机研制已取得显著成果,如歼-20、运-20等先进战机;在民用飞机领域,中国的C919大型客机已取得适航证并投入商业运营,ARJ21支线客机也已交付多家航空公司。
此外,中国还在直升机、无人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四、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步快跑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航天科技研究最初是为了国家的国防安全而设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航天科技的应用领域已拓展到通讯、气象观测、导航定位、科研等多个方面。
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并且在卫星发射、月球探测等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五、航天器的种类与用途航天器是指在太空中飞行的飞行器,可分为卫星、宇宙飞船和火箭等几种类型。
卫星可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执行通讯、气象观测、导航定位等任务;宇宙飞船则主要用于载人航天飞行;火箭则主要用于将卫星和宇宙飞船送入太空轨道。
六、中国航天科技的应用中国航天科技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盘点25个中国航天专业知识

盘点25个中国航天专业知识1.火箭推进:火箭推进是航天发射中的关键技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速气体,推动火箭升空。
2.航天器轨道:航天器轨道是描述航天器在太空中的运动路径,包括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和双曲线形等。
3.航天器发射窗口:航天器发射窗口是指航天器发射时合适的时间范围,要考虑地球位置、太阳辐射压和其他因素。
4.航天器测控:航天器测控是通过地面测控站对航天器进行跟踪、监测和控制,确保航天器正常运行。
5.空间环境:空间环境是指太空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物质,包括真空、辐射、微流星体等,对航天器的影响。
6.航天员训练:航天员训练是为航天员提供的全面培训,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技术训练等。
7.航天医学:航天医学是研究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学科。
8.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是通过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对地面进行定位和导航,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领域。
9.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通过地球轨道上的卫星进行无线电信号传输,实现远距离通信。
10.空间探测:空间探测是对太空中的天体、空间环境和现象进行探测和研究,包括无人探测和载人探测。
11.载人航天:载人航天是指人类进入太空并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医学和心理学问题。
12.火箭回收:火箭回收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使用过的火箭返回地球,进行维修和重复使用,降低航天发射成本。
13.太空垃圾:太空垃圾是指在太空中漂浮的废弃物和碎片,对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构成威胁。
14.空间站建设:空间站建设是指在地球轨道上建立长期运行的载人航天设施,用于科研、实验和探索等任务。
15.月球探测:月球探测是对月球进行的探测和研究,包括无人探测和载人探测。
16.火星探测:火星探测是对火星进行的探测和研究,包括无人探测和载人探测。
17.小行星探测:小行星探测是对太空中小型天体进行的探测和研究,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18.太阳探测:太阳探测是对太阳进行的探测和研究,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中国航天小知识摘抄

中国航天小知识摘抄1.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中国的航天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比其他航天大国起步较晚。
然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强国之一。
2.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把自己的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
3. 中国飞船的发展:中国发展了一系列的载人和货物运送飞船,包括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
神舟飞船于2003年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并多次成功进行了载人飞行任务。
4. 中国登月计划:中国于2007年启动了自己的登月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将中国的航天器送上月球。
中国已经成功进行了多次探月任务,包括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
5. 中国空间站计划:中国正在计划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以进一步开展载人航天活动。
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完成空间站的建设。
6. 中国火箭技术:中国开发了多种型号的火箭,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和运载火箭。
中国的长征五号火箭是该国最大的运载火箭,能够将重达25吨的货物送入近地轨道。
7. 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开发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称为北斗导航系统。
这一系统目前已经在中国境内和周边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并计划在未来全球范围内提供导航服务。
8. 中国航天产业的商业化:中国的航天产业正逐渐向商业化方向发展。
中国的航天公司和研究机构已经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商业卫星发射和其他航天服务提供支持。
9. 中国航天发展的目标:中国的航天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注重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积极探索太空资源开发、深空探测和航天交通等领域,努力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
10. 中国航天的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航天技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这种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国航天技术水平,加强全球航天合作与交流。
中国航天小知识

中国航天小知识第一篇:中国航天小知识(上)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航天探索之旅。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成就。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航天的小知识。
一、第一颗卫星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
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4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这颗卫星主要用于太空科学和地球物理探测。
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火箭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突破。
从1970年第一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开始,中国不断改进长征系列火箭的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出长征一号~长征八号等多种型号。
其中,长征二号F/G/H型和长征三号B/C/D/E型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商业运载火箭之一。
三、中国载人飞船中国载人飞船被称为“神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一艘“神舟”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第3个完成载人飞行任务的国家。
至今,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5艘“神舟”飞船。
四、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随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多个探月任务,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五、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该空间站分为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并拥有配套的货物飞船和载人飞船。
中国计划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并正式开始常驻空间站任务。
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提供全球卫星导航服务。
该系统共分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目前已经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航天的小知识。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我们会有更多更加惊人的成就和突破出现。
第二篇:中国航天小知识(下)在第一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国航天的一些小知识。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

航天知识科普材料一、航天知识1、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的“东方红一号”2、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4、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航天员是:杨利伟5、中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有两层含义: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飞船)”的意思6、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7、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8、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9、航天包含哪些内容?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把航天活动归纳为航天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
航天技术是手段;空间应用是目的,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空间科学则属于认识宇宙的范畴。
10、人类已研制出几种载人航天器?人类现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3种载人航天器。
11、载人航天器各有什么用途?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主要用于接送航天员和货物,且在太空飞行时间一般不超过20天,又可称为天地往返运输器;空间站在太空长期运行,不返回地面,主要用于观天看地、研究空间科学、太空生产和在轨服务等。
12、我国的神舟号飞船由几个舱段组成?神舟号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采用“三舱一段”构型,即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推进舱和轨道舱上各有一对太阳能帆板。
推进舱在飞船的最下部,返回舱在中间,轨道舱在上部,附加段在飞船的最顶端。
13、神舟号飞船“三舱一段”的作用是什么?推进舱是飞船在空间运行及返回地面时的动力装置;返回舱是飞船起飞、飞行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是为将来与另一艘飞船或空间站交会对接做准备的。
在载人飞行交会对接前,它也可以安装各种仪器用于空间探测。
14、飞船返回地面时,是所有舱段都返回吗?不是。
中国航天科技的知识

中国航天科技的知识
一、航天器制造与发射
航天器是指在大气层外的太空中飞行的飞行器,包括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和发射了多款航天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
这些航天器的制造涉及了材料科学、热力学、控制工程等多个领域,发射过程则需要精密的计划和操作。
二、航天器运行与管理
航天器的运行与管理是指在地面指挥和控制中心对航天器进行跟踪、监测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通过这些操作,可以确保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各种故障,保证航天器的安全和有效运行。
三、空间科学探测
空间科学探测是指利用航天器进行空间环境的探测和研究,包括地球大气、太阳辐射、宇宙射线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多颗科学卫星,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研究,为人类更好地了解空间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成果。
四、载人航天技术
载人航天技术是指将人类送入太空并在太空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技术。
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多艘“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实现了航天员的天地往返和在轨驻留。
这些成果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
五、导航卫星系统
导航卫星系统是指利用卫星信号进行定位和导航的系统。
中国已经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可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
六、深空探测与星际探索
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的探测和研究。
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多颗深空探测器,开展了多项深空探测任务,如“嫦娥”探月工程等。
这些任务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未来的星际探索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
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
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
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
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
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
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
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
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
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
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
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
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