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离骚课堂实录生:你刚才说“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表现了屈原对楚国现状的担心。
师:说得对,这位同学听课很认真,刚讲过就记住了。
生:“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这两句说明当时有很多“党人”,他们应该都是小人,在楚王面前说坏话,所以屈原很担心。
师:大家基本读懂课文之后,把握它的主旨就来得很快。
综合大家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美人迟暮,时光易逝;小人当道,进尽谗言;楚王迁怒,报国路塞(板书)。
师:课文第一段交待了屈原的身世,他与楚怀王同祖,因为是楚王的宗亲,所以被委以重任。
这一点大家度过课文之后就理解了,下面我们重点赏析第二段。
师生齐读第二节。
师:这一次大家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表现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概和报效楚王的迫切心情。
下面请大家讨论几个问题:①找出第二节中提到“香草”的诗句,说说这些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塑造诗人怎样的形象?②屈原最崇高的品质是什么,这一节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品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见解。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
生:用了对偶的手法,说明屈原很喜欢打扮自己。
其他学生大笑。
师:还有其他说法吗?生: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想说的是自己与众不同生:这里应该是象征的手法。
生:这里应该不是对偶,我们的语文老师曾经说过对偶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同,词性相对,这里的几个句子好像不符合这样的条件。
只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有一点像。
师:你对对偶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说得很有道理。
生:作者用这么多香草应该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外在美,这段第一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是说他内在的美好品质很多,那么加上外在美,就成了一个完人了。
生:帅哥!师:“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都是“香草”。
“香草”实际上象征着高尚的品德,美好的事物。
诗人不仅有“内美”而且有“修能”,还有精心打扮的外表,这几句诗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才高八斗,英俊潇洒,内外完美的诗人形象。
《离骚》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
然而,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呢?教学的方法和设计至关重要。
以下是本人所设计的《离骚》教学实录:一、教材选择与思考文本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为《离骚》的相关知识,及其在当时、在今天的意义。
旨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及欣赏文化古典的能力。
对于这种古文,老师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前进行的调研中,我们采取了“互动式阅读”教学法。
即,在学生阅读前,老师以一种轻松愉快而又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学生介绍本文的内容;并且与学生一起分析每段文字的词、句、段,以及段落的整体意思,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参与讨论。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是能否让学生产生兴趣、理解和欣赏《离骚》。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情节,明白太康之死对于整个文化史的特殊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文本的基本阅读策略,包括注视、推理、借助背景知识等,较准确地解读原文。
3. 学生能够较好地参与学习互动,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口语和书面的形式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以上三个目标是综合的。
要达到这些目标,要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整合老师、学生和材料等因素,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流程活动1:《离骚》的介绍本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学生的紧张和教学效应的阻碍。
活动内容:1. 用互动式的方式介绍《离骚》的背景:国家一团糟,楚国危殆,太康死亡,越王勾践失去诸侯的支持,于是落寞地在越国郢城中守望一亿五千年。
2. 让学生自由阅读三个小段落,通过坐凳海、天生我才必有用、楚辞、沉舟、侧身诸篇的精品语句,引导学生体悟,深入了解《离骚》。
活动2:ppt展示在“tianxia”的主题下,我们采用ppt的形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理解“tianxia”的文化内涵。
《离骚》课堂实录

屈原传记与其他研究资料
学生可以阅读关于屈原的传记和研究 资料,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为更好地理解其作品提供背景。
学习建议
1 2
多读、多背、多思考
学生应通过多读、多背、多思考的方式,加深对 《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学生应结合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作品的 主题和思想内涵,探究其现实意义。
采用讲解、诵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 入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02
《离骚》文本解析
主题思想
01
02
03
忧国忧民情怀
《离骚》中诗人表达了对 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同情和 关注。
追求理想
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社 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 实现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 代价的决心。
04 不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 观点,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鼓励。
05
06
时间分配需进一步优化,避免部分环节过 于仓促。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计划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 01 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引入更多与《离骚》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02 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和艺术魅力。
05
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表
达中,提高文学素养。
06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离骚》的 艺术特色,包括象征手法、浪漫主义风格等。
03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课程安排
《离骚》教学实录(集合5篇)

《离骚》教学实录《离骚》教学实录(集合5篇)《离骚》教学实录1巧用紧缩诗句诱导古诗教学——《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要读懂古代的诗歌,有时也离不开一点字词上的翻译。
但是若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的翻译一首诗歌,那实在是有点煞风景了。
如果将古诗翻译成现代诗,倒可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不过这里还涉及到怎么译,译后对原文文气会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处的环境、相关的心理、当时当地的用语习惯的影响下产生的,尽量保留诗文的“原味”是很重要的。
有一种保留诗意的做法是,紧缩诗句——保留简单易记的词句——形成诗歌的主干。
这种方式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教学上一个很好的诱导发点,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理解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避免翻译诗句引起的枯燥乏味。
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中《离骚》节选内容时利用了这种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记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将节选的《离骚》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生:我来改改前面的几句。
我将这些句子压缩了,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
摄提孟陬,庚寅吾降。
皇览余度,锡余嘉名。
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师:大家鼓掌是因为觉得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修改有什么特点?生:他的修改使诗歌更简练了,而且还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生:好象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认为修改后的诗歌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形式上的好坏应该有哪些标准?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需要吧!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生:四言诗比原文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肯定比原诗要快,对于抒发心情而言可能显得比较急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
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要特色,《楚辞》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诗歌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
《离骚》课堂教学实录

《离骚》课堂教学实录(2)《离骚》课堂教学实录生:“皇览余度,锡余嘉名”中的“初”省不得,因为是对前面出生时间等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也是有强调作用的。
“肇”字也得保留,因为它是“开始”的意思,屈原的父亲根据前面那么多不平凡的前提才给屈原起了名,这里用“肇”字可以体现非常郑重的态度。
生:“揆”也很重要,我刚才查了一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览”是“看”的意思,“揆”有“揣测、推理”的意思,由“看”到“推理”是一个过程,它也能体现屈原的父亲给儿子取名和字时的慎重。
师:大家把那些可以翻译的提示必要信息的词的作用都分析出来了,还有别的想法吗?生:我的说法会重复老师前面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我想把其他被删除的字都补回去,因为它们在调节语速、表达语气、准确表达情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才学了课文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修改与比较中,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的含义,了解了屈原的心理。
课下的注释其实已经很详细了,只不过同学们原先不太愿意仔细看,现在看进去了,而且也没有觉得落实字词含义是枯燥的事,我认为大家的收获不小。
希望大家能从剩余的内容中任选一段,也用紧缩的方法,体会字里行间的独特意蕴。
下课!拓展阅读:《离骚》重点句赏析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 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
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离骚(节选)》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杭州学军中学吴慧慧一、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李白的一首诗歌,大家一起来读这首诗。
PPT展示:《笑歌行》李白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生齐读)师:诗仙李白说,可笑啊,真可笑。
可笑什么呢,那些为人圆滑、心曲如钩的人,竟然会封王封侯,而那些为人耿直、心直如弦的人,只会落得惨死道边的结局。
战国时候的纵横家张仪、苏秦深谙此道,于是都极尽谋略,游走于诸侯国之间,最终张仪做到了秦国宰相,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可谓功成名就。
而“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屈平也即是屈原,一生“直如弦”,正道直行,却只能空做得一首《离骚》诗供后人们览读。
李白表面虽在奚落屈原,实则为其鸣不平。
今天就让我们以这首诗歌为开端,一起走近“不解谋此身”的屈原,也走近《离骚》。
二、解题师:诗题为“离骚”,有没有同学试着猜猜看“离骚”是什么意思?【板书:离骚】生1:“离骚”应该是遭受忧愁的意思,师:遭遇忧愁,那么你来分解一下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生:“离”我觉得是分离、分别的意思,“骚”是忧愁的意思。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的猜测已经相当好了。
那我们来看看史学家司马迁是怎么理解的?PPT展示: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师:看这句,我们是不是觉得前面这位同学的理解很到位了。
但是,在司马迁这句话里,离是个通假字,通“罹患”的“罹”。
我们再看看东汉的班固的理解:PPT展示:离,犹遭也。
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班固《<离骚>赞序》师:这样,我们是不是就明确了,“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忧愁的意思。
【板书:忧愁】而关于我们同学猜测“离”是“离别”的意思,其实后世很多楚辞研究者也是持这种观点的。
离骚 课堂实录

《离骚》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会吟诵古诗词,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欣赏诗中的比兴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展示图片师:请大家猜猜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对联: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歌”生:屈原师:因为对联中有一个与屈原死亡密切相关的地点名词“汨罗江”,现在它也成为了一个文化名词。
2000多年前的汨罗江水淹没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缕忠魂,屈原汨罗江上的慷慨赴死,换来了精神世界的高贵永生。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今天王者归来,让我们一起来触摸它的灵魂,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二、请同学们集体朗诵课文三、自主研习1、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恋倾向,太喜欢自己了,说一说屈原自恋自己什么?2、人生易老,面对岁月流逝,青春已不再。
当时已六十出头的屈原又是怎样生活的?3、屈原提升自己要干什么?问题1:师:这样的一位王者在作品中展示了他怎样的形象呢,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恋倾向,说一说屈原自恋自己什么?师:喜欢自己的血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说自己留着的是帝王的血脉,是讲屈原自己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这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老娘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
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老妈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有着强烈的责任心。
师:对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包含了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盼,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
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到此,我们眼前似乎站着这样一个男人,对衣服有着特殊的爱好,善于包装自己,但我总觉得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就不怕背上玩物丧志的恶名吗?是用采集香草来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
离骚实录

《离骚》一课文讲解1.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2、重点提问以下词义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修姱:修洁而美好。
羁:喻指束缚、约束。
谇:谏诤。
怨:恨。
(“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
(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溘:突然。
(“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
(“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
(“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
(“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3、学生说出课文意思。
要求:指名3 —5 人回答;纠正。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
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二、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讨论、概括:§(1-7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8-13 ):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赏析重点诗句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幻灯打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三、分析特色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是一堂让我尴尬又让我兴奋的语文课,有一个平静的开头,却有一个不平静的结尾。
课堂的学习内容为《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节选。
我在讲最后一个课时:从课文的句子中,来看屈原的性情、品行和写作行文。
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而且他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比喻,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看着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我不时地点头赞许,过了一会儿,我将同学们发言的内容总括起来,准备完成对屈原品性的讨论: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楚国和楚地人民付出了很多,也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在他投江之后,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他,表达自己深切的怀念,比如说端午节------ 正当我情绪激昂地要表达我对这位古人的尊敬时,有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己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
” ------ 几个声音从教室不同角落响起,刹时,我无语,这可是我从学习屈原到作品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站在讲台不知从何说起。
台下的同学也受此震撼,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下也听得见,他们也陷入到思考中。
终于,有人说话了:“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以投江的。
”“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这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
”看到台下许多同学不服气,想要畅所欲言的表情,我立刻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学们,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想说的话,那我们现在就开设一个论坛,谈谈‘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现在开始准备。
”教室里顿时不安静起来,自语声、议论声、争论声皆起,还有许多在纸上匆匆记下自己的想法。
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站起来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第二个:“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让自己的心保持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战胜地软弱。
”第三个:“海伦、霍金、张海迪在遭遇命运的不公时,没有倒下,能奋进,最终取得不朽成就;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死,则是战争年代的勇敢行为,是死有所值。
屈原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压,应该做一个反面例子,教育大家珍爱生命。
”第四个:“屈原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他的投江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屈原的这样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可取的。
”激情正在漫延------ 第N个:“屈原他也不想死的,谁不想活着呢,他那么热爱祖国和人民,怎么会轻易抛弃呢?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出路了,他的满腹才情无处可抒,所以不得以为之。
”第N+1个:“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着,而现实太残酷,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差落,就像海子一样,所以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就只能自己了断了。
”第N+2个:“屈原在楚国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又是个极自尊的人,难道要他去为别国的国君服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理想和立场。
”热烈仍在继续------ 第N+N个:“屈原的死抹杀不了他的忠诚与文学成就,我们应该尊敬他;但他生于一个昏君与奸臣当道的社会,苦闷、伤心至及不得已投江,我们应该理解他;不过,我们应该比他更坚强的面对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我们应更好的学习好知识,面对各种挑战,因为世界是我们的!”掌声从四面响起,课堂不再安静,变得活跃无比,我的心也激动不已。
我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自己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从这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我也学到课堂不只是老师教授,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想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