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解决几何综合题问题的几种数学思路

合集下载

解析几何综合题求解思维视角

解析几何综合题求解思维视角
对大家 有所启 发.
I 联 立直 线 与 二 次 曲 线 方 程 。 合 韦达 定 结 理. 是通 行之路
式 为坐标形式 , 及 到 . +X , z 自然 涉 2 2 zY + , 想 到联 立直线 方 程 与椭 圆方 程 , 结 合 根与 再 系数关 系进行 转 化 , 就建 立 了关 于 k的方 这
例 1 已知椭 圆x 2
yZ

一1口 6 O 的 (> > )
左、 右焦点分别为 V , 2离心率 =4 F , 5


识等 . 形式上 涉 及 求点 轨 迹 、 最值 ( 围) 定 范 、
点、 点线是 否存 在 、 某种 关 系 是 否成 立 等 等 , 近年又多 与向量 、 数 、 列 、 导 数 不等 式交汇 , 因 此其综 合性强 , 求解运算 过 程繁琐 , 法也 比 解 较灵 活 , 还蕴 含 丰 富数 学思 想 , 方 程思 想 、 如
第 2 卷第 3 9 期 2 1 0 0年 3月
数学 教 学 研 究
3 3
解析 几何 综合题求 解 思维视 角
王 弟 成
( 江苏 省 连 云港 市 教 育局 教 研 室 2 2 0 ) 2 0 6
解析 几何综 合题是 高考数 学试题 的必考
之路.
内容之一 , 一般一 卷一题 , 难度 不 同位 置也不 同, 时常 出现在最 后一题 压轴题 位置 , 学生 是 惧怕的题 型之一 . 内容 主要 涉及 : 其 直线 、 、 圆 椭圆 、 曲线 、 双 抛物 线 、 次 函数 、 二 平面几何 知
L x= 一 l , ( + 忌 ) 一 2 一 1 0 1 。 忌 — ,

Y - y 一 — —— ’ lt z 2 k - + — z

初中数学综合题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总结

初中数学综合题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总结

初中数学综合题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初中数学综合题是考察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方程(组)思路:对于涉及到数量关系的题目,通常可以引入未知数,建立方程(组),然后求解。

2.函数思路:利用函数关系式或图像解决综合问题。

比如,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利用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3.数形结合思路:通过数与形的结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题的方法。

4.分类讨论思路:对于涉及到多种情况的问题,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逐一解决。

5.转化思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从而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6.整体思路:从全局出发,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7.排除法思路:在解决选择题时,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错误的选项,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8.极端法思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通过极端情况的分析,可以更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9.构造法思路:通过构造适当的模型或函数,帮助解决问题。

比如,在解几何问题时,可以通过构造辅助线或辅助图形来解决问题。

10.反证法思路:对于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反证法来证明其不成立或找到矛盾之处。

以上是初中数学综合题常见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解决综合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几何综合题的命题走向

几何综合题的命题走向

DM F
DNE. .M F=NE.
B F C M
( ) 图形 如 图 5所 示 , 3 MF与 E N相
等的结论仍然成立.
图 5
温 馨 小提 示 : 年 皋 , 种 猜 想 几何 元 素 问的 数 量 关 系的 考题 近 这
频 频 出现 在 中 考试 卷 中 ,主 要 类 型 有 猜 想 角 度 之 间 的数 量 关 系 、
性 问题 等. 年来 , 三角形 ( 直 角 三角尺 ) 对象 , 近 以 或 为 以平 移 、 旋
转 、轴 对 称 等 图形 变 换 为手 段 的探 究 或说 理 类 试 题 受 到命 题 者 知 等 边 三 角 形 A C 中 , D、 F 21 已 B 点 E、
分别 为边 A A B 的中点 , 为 直线 B B、 C、 C C上 一 动 点 , MN 为 AD 等边 三 角 形 ( 点 的位 置 改 变 时 , M 也 随 之 整 体 移 动 ) AD N .
O4 7
( ) 图 1 当 点 在 点 B左 侧 时 , 你 判 断 E 与 MF有 怎 1如 , 请 N
( ) 立. 2成
证 明 : 图 4 连 接 D D 、 N. 如 , E、 F E
・ 。

AA C是 等 边 三 角 形 , B
B= C=BC.

. .
又 ’ E、 .D、 F是 三边 的 中点 ,
・ . .
D D E E、 F、 F为 三 角 形 的 中位 线 .
样 的 数 量关 系 ?点 F是 否 在 直 线 N E上 ?都 请 直 接 写 出结 论 , 必 不
证 明 或说 明理 由 ;
( 如 图 2 当 点 在 B 2) , C上 时 , 他 条 件 不 变 , 1 的 结 论 中 其 ()

北京中考几何综合题方法总结

北京中考几何综合题方法总结

北京中考几何综合题方法总结
几何综合题是中考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考查的是学生对几何概念和几何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题能力。

下面是一些解决几何综合题的方法总结:
1. 理清题意:阅读题目时要仔细理解题意,画出所给图形,并标记出已知条件和待求量。

2. 运用几何性质: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几何性质进行推理,找到与待求量有关的几何关系。

3. 设辅助线:根据题目需要,可以设法引入一个或多个辅助线,从而将题目转化为更简单的几何问题。

4. 利用相似性质: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和条件,判断是否存在相似三角形,从而利用相似性质求解。

5. 利用比例关系:在相似三角形中,可以利用比例关系求解未知量。

6. 利用面积关系:根据题目中给出的面积关系和几何性质,利用面积关系求解未知量。

7. 利用三角关系: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等关系,利用三角关系进行求解。

8. 利用平行线性质:根据平行线和交叉线的性质,利用平行线
性质进行推导和求解。

9. 利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两边或者两个角和一边的关系,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进行求解。

10. 利用勾股定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
边或者一个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边的关系,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总之,在解决几何综合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几何性质、相似性质、比例关系、面积关系、三角关系和平行线性质等知识,善于将题目进行转化和简化,注重思维的灵活运用。

此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假设和辅助线的引入,以帮助解题。

最后,注意检查答案,查漏补缺,确保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归纳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归纳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归纳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学习初中数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数学学习和解题。

一、代数方程的解题思路对于代数方程的解题,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本质。

确定方程中未知数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

2. 列方程。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已知信息,将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归纳问题的关键条件。

3. 解方程。

结合方程的特点,运用代数解方的方法,如配方法、因式分解等,求得方程的解。

4. 检验答案。

将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中,检查是否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二、几何图形解题思路几何题目的解题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图形分析。

仔细观察图形,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质和已知条件。

2. 假设和推理。

根据已知条件假设一些关键信息,并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一些结论或定理。

3. 运用几何性质。

根据已知条件和性质定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寻找关键的几何关系。

4. 证明和推广。

对于一些需要证明的问题,可以运用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方法进行证明。

5. 合理应用计算工具。

当难以准确得出结果时,可以利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辅助计算。

三、函数与方程组的解题思路函数与方程组是初中数学中较为复杂的概念,其解题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函数和方程组的概念。

了解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方程组的解的含义和性质。

2. 分析题目,建立函数或方程组模型。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已知信息,确定函数表达式或方程组。

3. 解方程或方程组。

运用代数方法,如配方法、消元法等,求解函数或方程组的解。

4. 检验结果。

将求得的解代入原函数或方程组中,检查是否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5. 综合运用。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条件,综合运用函数和方程组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统计与概率的解题思路统计与概率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解题步骤如下:1. 分析问题,确定问题所涉及的随机事件和概率。

第二讲 几何综合题的思维方式

第二讲 几何综合题的思维方式

图1-1NM图1-2C图1-3C几何综合题的思维方式1.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E 、F 分别为AB 、AC 、BC 边的中点,M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DMN 为等边三角形(点M 的位置改变时,DMN 也随之整体移动). (1) 如图1-1,当点M 在点B 左侧时,请你判断EN 与M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2) 如图1-2,当点M 在BC 边上,其它条件不变时,(1)的结论中EN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否依然成立?若成立,请利用图1-2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 若点M 在点C 右侧时,请你在图1-3中作出相应的图形(不写作法),(1)结论中EN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2.如图1,在□ABCD 中,AE ⊥BC 于E ,E 恰为BC 的中点,2tan =B .(1)求证:AD =AE ;(2)如图2,点P 在BE 上,作EF ⊥DP 于点F ,连结AF .求证:AF EF DF 2=-;(3)请你在图3中画图探究:当P 为射线E C 上任意一点(P 不与点E 重合)时,作EF ⊥DP 于点F ,连结AF ,线段DF 、EF 与AF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结论.图1EBCAD图3B A D图2CB AFP(如图2)C (如图3)C(如图1)B3.点A 、B 、C 在同一直线上,在直线AC 的同侧作ABE ∆和BCF ∆,连接AF ,CE .取AF 、CE 的中点M 、N ,连接BM ,BN , MN .(1)若A B E ∆和F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090=∠=∠FBC ABE (如图1),则M B N ∆ 是 三角形.(2)在ABE ∆和BCF ∆中,若BA=BE,BC=BF,且α=∠=∠FBC ABE ,(如图2),则MBN ∆是 三角形,且=∠MBN .(3)若将(2)中的ABE ∆绕点B 旋转一定角度,(如同3),其他条件不变,那么(2)中的结论是否成立? 若成立,给出你的证明;若不成立,写出正确的结论并给出证明.4.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ADE =90°,点M 是CE 的中点,连接BM .(1)如图①,点D 在AB 上,连接DM ,并延长DM 交BC 于点N ,可探究得出BD 与BM 的数量关系为 ;(2)如图②,点D 不在AB 上,(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图①图②5.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 和菱形BEFG 中,点A B E ,,在同一条直线上,P 是线段DF 的中点,连结PG PC ,.若60ABC BEF ∠=∠=,探究PG 与PC 的位置关系及PG PC的值.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 交DC 于点H ,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 与PC 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2)将图1中的菱形BEFG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 的对角线BF 恰好与菱形ABCD 的边AB 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若图1中2(090)ABC BEF αα∠=∠=<< ,将菱形BEFG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PGPC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练习. 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为对角线BD 上一点,过E 点作EF ⊥BD 交BC 于F ,连接DF ,G 为DF 中点,连接EG ,CG . (1)求证:EG=CG ; (2)将图①中△BEF 绕B 点逆时针旋转45º,如图②所示,取DF 中点G ,连接EG ,CG .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将图①中△BEF 绕B 点旋转任意角度,如图③所示,再连接相应的线段,问(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通过观察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均不要求证明)DABEF CPG图1DCG P AB EF图2D 图①D 图②图③。

攻克解析几何综合题的几种策略


( ) c 与 Y轴 的交 点为 ,过 坐标原 点 0的直线 z C 2设 2 与
相 交 于 点 A、日,直 线 M A、MB 分别 与 C 相 交 于 点 D、E 。 .
① 证 明 :MD上ME .
② 记 AMA B、AMD E的面 积分 别是 S 、S,问 :是否存 在 :
直线 l ,使得 1=— ?请说 明理 由. 5
考研 究专 家,主要从 事 中学数 学教 育与高考研 究.
37
又直线 MB的斜率为一 1 一 k l

例 2 (0 1 浙江卷 ‘ 2) 如 图 2 21年 理 1 , 已知抛物线 C : z , : , C: : ( 一 ):1 ,圆 2 + y 4
)i
同理可得 点B的 坐标为 1, 一 1— ) 1.

直线 z C相交问题. 1问易得 C、C 的方程分别为莩 + 与 : 第() 。 :

1, Y =
1 .

全面审题 ,分部转化
第 () 2 问② ,通过审 图形 、审条件 ,抓住问题 的本质是 直线
与 2 由于解析几 何综合 题具有 信息量 大 、字母 符号 多 、图形 复 z c 相交于点 A、曰,实施 如下转化 即可使 问题获得解决 :
可 以 说 ,这 几 乎 是 所 有 学 生 的 一 个 难 点 ,很 多 学 生 对 其 有 惧 怕
图 1 椭圆 c: +善 = > > ) , 1 b0
0一

二= 二

的离心率为


, 轴被曲线 C :Y : =

// ; /

b截得 的线段长等于 C 的长半轴长. ( ) C 、C 的方程 ; 1求 。 z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一)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一)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几何综合题是高考数学中难度较大的题型之一,它通常由多个几何图形组合而成,要求我们根据图形的性质和条件来解答问题。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以下是一些解题策略供大家参考:确定图形在开始解题前,需要先确定题目所提供的几何图形究竟是什么,是三角形还是矩形?是正方形还是圆形?只有正确地确定图形,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几何知识解答问题。

此外,还需注意图形的数量,是只有一个图形还是多个图形组合而成。

刻画图形性质一旦确定了图形,接下来就要对每个图形进行性质的刻画。

我们需要看看这个三角形或者矩形是否是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是否存在内切圆或外接圆等,同时需要刻画图形的角度大小、边长等信息。

建立方程在刻画了图形性质后,就需要建立方程。

通过图形性质的刻画,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条件式,如勾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等。

我们需要根据条件式建立出方程,并结合所求的未知量来解答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方程的数学性质,如方程的次数、根的情况等。

运用几何关系在建立方程后,我们需要再次重温几何关系,如图形的相似性、共线性、重合性等,来看看是否能够得出更多的条件式。

通过这些条件式,我们能够得出更加精确的答案。

综合思考解题要点还不止于此。

有时我们还需要综合上述步骤来进行思考,如通过已知的图形性质和条件式,推出原本不是条件式的一些信息,再来解答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灵活运用代数公式、三角函数等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特殊问题。

通过以上几点,相信大家对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练习几何综合题时,一定要耐心思考、仔细分析,相信高考难不倒我们!注意事项虽然有了上述的解题策略,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全面、准确理解问题的含义。

•注意画图,清晰地描绘出各种几何图形,符号的规范性。

•注意符号,符号的使用要准确、清晰,符合几何语言习惯。

•注意步骤,解题过程要有条不紊,分清主次,不漏逻辑,不失严密性。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几何综合题的解题策略
解题几何综合题的策略如下:
1. 画图: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画出几何图形。

可以帮助理清思路,更直观地理解题目。

2. 利用几何定理:根据几何定理,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有用信息,并将其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常用的几何定理包括角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等。

3. 运用代数方法:如果几何定理的运用不够直接或者不够明显,可以尝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方法求解。

例如,可以用未知数表示某个长度或角度,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列方程,解方程求解。

4. 引入辅助线:当题目所给条件不足以解题时,可以尝试引入辅助线。

辅助线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隐藏的几何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5. 利用特殊情况:有时候,将几何综合题中的形状限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进行分析,可以简化问题,找到一般情况下的解法。

6. 反证法:如果直接证明某个结论比较困难,可以尝试使用反证法。

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得出矛盾,从而证明原结论是正确的。

7. 设计实验:有时候,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得到一些几何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8. 总结归纳:在解决几何综合题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归纳已经
使用过的几何性质和解题方法,以便在后续的题目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

以上策略并非绝对适用于所有的几何综合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案例分析

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案例分析1判别式----解题时时显神功案例1 已知双曲线122:22=-x y C ,直线l 过点()0,2A ,斜率为k ,当10<<k 时,双曲线的上支上有且仅有一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试求k 的值及此时点B 的坐标。

分析1: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形结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有且仅有”这个微观入手,对照草图,不难想到:过点B 作与l 平行的直线,必与双曲线C 相切. 而相切的代数表现形式是所构造方程的判别式0=∆. 由此出发,可设计如下解题思路:解题过程略.分析2:如果从代数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应当把距离用代数式表达,即所谓“有且仅有一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相当于化归的方程有唯一解. 据此设计出如下解题思路:212222=+-+-k kx kx ()10<<k ()*于是,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上关于x 的方程. 由于10<<k ,所以kx x x >>+22,从而有y ,令判别式0=∆l 的距离为2.222222k x kx k x kx +++-=-+-于是关于x 的方程()*⇔)1(22222+=+++-k k x kx⇔()⎪⎩⎪⎨⎧>+-++-+=+02)1(2,)2)1(2(222222kx k k kx k k x⇔()()()⎪⎩⎪⎨⎧>+-+=--++-++-.02)1(2,022)1(22)1(221222222kx k k kkx k k k x k由10<<k 可知: 方程()()()022)1(22)1(22122222=--++-++-k kx k k kx k 的二根同正,故02)1(22>+-+kx k k 恒成立,于是()*等价于()()()022)1(22)1(22122222=--++-++-k kx k k k x k.由如上关于x 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别式0=∆,就可解得 552=k . 点评:上述解法紧扣解题目标,不断进行问题转换,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与整体思维的优越性.2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二者联用显奇效案例2 已知椭圆C:x y 2228+=和点P (4,1),过P 作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在线段AB 上取点Q ,使AP PB AQQB=-,求动点Q 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几何综合题的几种数学思路几何综合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中考的重点考试内容,几何综合题一般以和三角形、四边形相结合的题型见多,那么几何综合题题有哪些解决思路呢,具体有以下几种思路.一运用几何的相关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来解决问题.1.如图,ABCD是一个四边形木框,为了使它保持稳定的形状,需在AC或BD上钉上一根木条,现量得AB=80cm,BC=60cm,CD=40cm,AD=50cm,则所需的木条长度至少要____ _cm(取整数)2.如图,点I为△ABC的内心,AB=4cm,AC=3cm,BC=2cm,将∠ACB平移使其顶点与l重合,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______cm3.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且|b+c﹣2a|+(b+c﹣5)2=0,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4.设α、β、γ是△ABC的三个内角,且β是钝角,化简:︱α-β-γ︱+︱β-α-γ︱+︱α+γ-β︱=_______ .5.已知△ABC是钝角三角形,∠A=500,设∠ABC=α,则α的取值范围是____ ___6.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点A在线段BC和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上,∠BAD=1500,AB=4.(1)AD的长为,(2)∠BCD的度数为 .7.如图,在线段BG上,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DEFG都是正方形,面积分别是7cm2和11cm2,则△CDE的面积为()cm2 A 4 B 7 C 11 D 7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50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A.70° B.20° C.70°或20° D.40°或140°9.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之和是(4+26)cm,斜边上的中线长是2,则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A 5B 2C 4D 1二结合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从形的直观和数的严谨两方面思考问题,拓宽了解题思路,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发现解题思路,而且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实现数形结合,通常有以下途径:(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有序数对与坐标平面(空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3)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运用数形结合研究数学问题,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应用,对于沟通代数与几何的联系,具有指导意义.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要注意培养这种思想意识,做到心中有图,见数想图,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

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每个数学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每一种数学方法的使用也往往有其适用范围,在遇到的数学问题中,有些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确定的,有些问题的结论在解题中不能以统一的形式进行研究,还有些问题的已知量是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给出的,这样字母的取值不同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上述几类问题,就其解题方法及转化手段而言都是一致的,即把所有研究的问题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分成若干类,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来解决,这种按不同情况分类,然后再逐一研究解决的数学思想,称之为分类讨论思想.1.在等腰△ABC中,有一个内角是450,其底边长为102cm,求底边中点到腰的距离(已知数据:2≈1.4,3≈1.7, 5≈2.2, 6≈2.5, 7≈2.7, 8≈2.8)(结果精确到1)2.如图,∠A=∠B=500,P为AB的中点,点M为射线AC上(不与A重合)的任意一点,连接MP,并使MP的延长线交射线BD与点N,设∠BPN=α.(1)求证:△APM≌△BPN;(2)当MN=2BN时,求α的度数;(3)若△BPN 的外心在该三角形的内部,直接写出α的取值范围分析:(1)根据AAS证明:△APM≌△BPN;(2)由(1)中的全等得:MN=2PN,所以PN=BN,由等边对等角可得结论;(3)三角形的外心是外接圆的圆心,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直角顶点上,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只有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所以根据题中的要求可知:△BPN是锐角三角形,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结论.解(1)证明:∵P是AB的中点,∴PA=PB,在△APM和△BPN中,∵∠A=∠B,PA=PB,∠APM=∠BPN,∴△APM≌△BPN(ASA);(2)解:由(1)得:△APM≌△BPN,∴PM=PN,∴MN=2PN,∵MN=2BN,∴BN=PN,∴α=∠B=500;(3)解:∵△BPN的外心在该三角形的内部,∴△BPN是锐角三角形,∵∠B=500,∴400<∠BPN<900,即400<α<900.3.如图,∠BOC=60°,点A是BO延长线上的一点,OA=10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O出发沿OC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当t=s 时,△POQ是等腰三角形;当t=s时,△POQ是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POQ是等腰三角形,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点P在AO上,或点P在BO上;根据△POQ是直角三角形,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PQ⊥AB,或PQ⊥OC,据此进行计算即可.解:如图,当PO=QO时,△POQ是等腰三角形,∵PO=AO﹣AP=10﹣2t,OQ=1t,∴当PO=QO时,10﹣2t=t,解得t=;如图,当PO=QO时,△POQ是等腰三角形∵PO=AP﹣AO=2t﹣10,OQ=1t,∴当PO=QO时,2t﹣10=t,解得t=10;如图,当PQ⊥AB时,△POQ是直角三角形,且QO=2OP,∵PO=AP﹣AO=2t﹣10,OQ=1t,∴当QO=2OP时,t=2×(2t﹣10),解得t=;如图,当PQ⊥OC时,△POQ是直角三角形,且2QO=OP, ∵PO=AP﹣AO=2t﹣10,OQ=1t,∴当2QO=OP时,2t=2t﹣10方程无解.故答案为:或10;4.如图,在▱ABCD中,AB=10,AD=15,tanA=4/3,点P为AD边上任意点,连接PB,将PB绕点P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Q.(1)当∠DPQ=20°时,求∠APB的值.(2)当tan∠ABP:tanA=3:2时,求点Q与点B 间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3)若点Q恰好落在▱ABCD的边所在的直线上,直接写出B、Q两点之间的距离.分析:(1)分两种情形①当点Q在平行四边形ABCD内时,②当点Q在平行四边形ABCD外时,分别求解即可.(2)如图2中,连接BQ,作PE⊥AB于E.在Rt△APE中,tanA==,设PE=4k,则AE=3k,在Rt△PBE中,tan∠ABP==2,推出EB=2k,推出AB=5k=10,可得k=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3)分三种情形:①如图3中,当点Q落在直线BC上时.②如图4中,当点Q落在CD上时.如图5中,当点Q落在AD上时,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解:(1)如图1中,①当点Q在平行四边形ABCD内时,∠AP′B=1800﹣∠Q′P′B﹣∠Q′P′D=1800﹣900﹣100=800,②当点Q在平行四边形ABCD外时,∠APB=1800﹣(∠QPB﹣∠QPD)=1800﹣(900﹣100)=1000,综上所述,当∠DPQ=100时,∠APB的值为800或1000.(2)如图2中,连接BQ,作PE⊥AB于E.∵tan∠ABP:tanA=3:2,tanA=,∴tan∠ABP=2,在Rt△APE 中,tanA==,设PE=4k,则AE=3k,在Rt△PBE中,tan∠ABP==2,∴EB=2k,∴AB=5k=10,∴k=2,∴PE=8,EB=4,∴PB==4,∵△B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Q=PB=4.(3)①如图3中,当点Q落在直线BC上时,作BE⊥AD于E,PF⊥BC于F.则四边形BEPF是矩形.在Rt△AEB 中,∵tanA==,∵AB=10,∴BE=8,AE=6,∴PF=BE=8,∵△B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F⊥BQ,∴PF =BF=FQ=8,∴PB=PQ=8,BQ=PB=16.②如图4中,当点Q落在CD上时,作BE⊥AD于E,QF⊥AD交AD的延长线于F.设PE=x.易证△PBE≌△QPF,∴PE=QF=x,EB=PF=8,∴DF=AE+PE+PF﹣AD=x﹣1,∵CD∥AB,∴∠FDQ=∠A,∴tan∠FDQ=tanA==,∴=,∴x=4,∴PE=4,PB===4,BQ=PB=4.③如图5中,当点Q落在AD上时,易知PB=PQ=8,BQ=8.综上所述,BQ的值为16或4或8.三善于分析,善于运用综合思想解决圆的问题.分析就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已有条件或隐含条件,联系学过的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进行整合压缩,看看题目需要哪些条件,在结合数学思想,添加辅助线,推倒出题目结论.综合就是从已知条件一步一步推到结果,是指运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发挥数学思维,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并能进行思维创造,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到解题实践过程中,解题时步骤严密,逻辑严谨,从中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1.如图,矩形ABCD中,AB=9,AD=4,E为CD边上一点,CE=6.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着边BA向终点A运动,连接PE.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AE的长;(2)当t为何值时,∠PEA 为直角?(3)是否存在这样的t值,使EA恰好平分∠PED?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在直角△ADE中,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2)先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PE2,在Rt△PAE中,根据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等量代换推知:∠PEA=∠EAP,则PE=PA,由此列出关于t的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得相应的t的值即可.解:(1)∵矩形ABCD中,AB=9,AD=4,∴CD=AB=9,∠D=90°,∴DE=9﹣6=3,∴AE===5;(2)如图,过点P作PH⊥PH⊥CD于H,∵四边形ABCD是矩形,∴∠B=∠C=90°,∴四边形BCHP是矩形,∴CH=BP=t,PH=BC=4,∴HE=CE﹣CH=6﹣t,在Rt△PHE中,PE2=HE2+PH2=(6﹣t)2+42,∵∠PEA=90°,在Rt△PEA中,根据勾股定理得,PE2+AE2=AP2,∴(6﹣t)2+42+52=(9﹣t)2,∴t=.(3)存在.理由:∵EA平分∠PED,∴∠PEA=∠DEA.∵CD∥AB,∴∠DEA=∠EAP,∴∠PEA=∠EAP,∴PE=PA,∴(6﹣t)2+42=(9﹣t)2,解得t=.∴满足条件的t存在,此时t=.2.如图1,P是△ABC纸片内一点,沿AP、BP、CP将它剪成三个小三角形纸片,然后将这三个小三角形纸片分别绕点B、C旋转,使A、B、C三点共线,再将其放入矩形EFGH内,线段AA′与EF重合,且点P恰好落在边HG 上(如图2).若∠BAC=800,求∠BPC的度数;若△ABC的面积为24,EF=20,求点P到线段AB的距离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对角线AC=10,边OA=6.(1)求C点的坐标;(2)把矩形OABC沿直线DE对折使点C落在点A处,直线DE与OC、AC、AB的交点分别为D,F,E,求折痕DE的长.分析:(1)运用勾股定理直接求出OC的长度,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作辅助线;由题意得AD=CD=x,则OD=8﹣x;由勾股定理得:x2=62+(8﹣x)2,求出x的值;根据面积公式列出关于DE的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解:(1)∵四边形OABC是矩形,∴∠AOB=90°,而OA=6,AC=10,∴OC2=AC2﹣OA2=64,∴OC=8,点C 的坐标为C(8,0).(2)如图,连接AD、CE;由题意得:AD=CD=x,则OD=8﹣x;由勾股定理得:x2=62+(8﹣x)2,解得:x=;由题意知:AC⊥DE,∴,∴DE===.4.如图,在菱形ABCD中,已知E、F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CE、DF交于点G.若△CGF的面积为2,求菱形ABCD的面积分析:延长DA交CE延长线于点M,则△AME≌△BCE,即可得出FG:GD=CF:DM=1:4,求出△CGD的面积,然后可得出△DFC的面积,从而得出菱形ABCD的面积.解:如图,延长DA交CE延长线于点M,则△AME≌△BCE,∴AM=BC,又∵点F是BC中点,∴CF:DM=FG:GD=1:4,∴S△CFG:S△CGD=1:4,∵△CGF的面积为2,∴△CGD的面积为8,即可得△DFC的面积10,∴菱形ABCD 的面积为405.如图,把矩形纸片O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OA、OC分别落在x轴,y轴上,连结OB,将纸片OABC沿OB对折,使点A落在点E的位置,若OB=,tan∠BOC=,点求E的坐标分析:过点E作ED⊥x轴与点D,根据题意首先求出AB、BC的长度;借助面积公式求出ED、OD的长度,即可解决问题.解:如图,过点E作ED⊥x轴与点D;设ED=x,OD=y;∵四边形ABCO为矩形,∴∠OAB=∠OCB=90°;四边形ABED为梯形;设AB=OC=a,BC=AO=b;∵OB=,tan∠BOC=,∴,解得:a=2,b =1;由题意得:EO=AO=1;△ABO≌△EBO;由勾股定理得:x2+y2=1①,由面积公式得:xy+2××2×1=(x+2)(y+1)②;联立①②并解得:x=,y=,则点E的坐标为(﹣,).6.在图1至图3中,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于点O,∠1=∠2=450.(1)如图1,若AO=OB,请写出AO与BD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将图1中的MN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图2,其中AO=OB.求证:AC=BD,AC⊥BD;(3)将图2中的OB拉长为AO的k倍得到图3,求的值.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2)过点B作BE∥CA交DO于E,通过证明△AOC≌△BOE,得出AC=BE,∠ACO=∠BEO,从而∠DEB=∠2,则BE=BD,等量代换得出AC=BD.延长AC交DB的延长线于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已知得出AC⊥BD;(3)过点B作BE∥CA交DO于E,通过证明△BOE∽△AO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的值.(1)解:AO=BD,AO⊥BD;(2)证明:如图2,过点B作BE∥CA交DO于E,则∠ACO=∠BEO.又∵AO=OB,∠AOC=∠BOE,∴△AOC≌△BOE.∴AC=BE.又∵∠1=45°,∴∠ACO=∠BEO=135°.∴∠DEB=45°.∵∠2=45°,∴BE=BD,∠EBD=90°.∴AC=BD.延长AC交DB的延长线于F,如图.∵BE∥AC,∴∠AFD=90°.∴AC⊥BD.(3)解:如图3,过点B作BE∥CA交DO于E,则∠BEO=∠ACO.又∵∠BOE=∠AOC,∴△BOE∽△AOC.∴.又∵OB=kAO,由(2)的方法易得BE=B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