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新人教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2.5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天气系统的区别2、使学生掌握形成天气和气候的基本因素;[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及气团、锋面对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和对我国的影响。
[教具方法]:PPT教学结合课堂讨论[课时安排]:1-1.5课时[讲授过程]:[导入新课]:提问:1、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预报?2、请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小结导入: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
下面我们就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讲授新课]:一、锋面系统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界面称为锋面。
(画图表示锋、锋面、锋线)2、锋的形成、分类与天气的关系(1)暖锋:读课本P.46暖锋示意图运用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引入注意比较、判别(锋面交角大小、气流运动方向、降水分布)总结“暖锋”(2)冷锋:读课本P.46暖锋示意图分析“冷锋”结合flash讲述和总结。
注意举例说明:①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②冬季的寒潮 ③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过渡: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如:冬季的寒潮,是冷锋快速南下时形成的;北方的暴雨,也是冷锋形成的锋面雨。
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影响天气的高低气压系统。
补:二 、低压和高压系统气压场(气压类型)读课本p.61“海平面等压线布图”分析: 等压线分布图反映了水平方向上气压分布状况。
1、教师提示:低气压: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气旋:中心气压值低于四周,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 高气压: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反气旋:中心气压值高于四周,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运动 高压脊、低压槽提问:高低气压与气旋和反气旋有何区别?(前者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后者是气流运动状况的描述) 2、导入下一环节:讨论气旋和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绘图分析)(以北半球为主要分析对象)高,狂风暴雨大风沙暴天气水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地形阻挡 阴雨连绵 例: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例:昆明准静止锋(昆晴贵阴)水平气压梯地转偏向风向注意说明:气旋、反气旋与低气压、高气压的关系;气旋和反气旋的不同部位吹的风的方向不同。
高中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锋系统等。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天气图,识别各种天气系统的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常见天气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2. 天气图的识别与分析。
3. 天气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种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难点:天气图的识别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特征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天气现象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系统的种类及其影响。
2. 新课导入:讲解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锋系统的概念、特征及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天气图,让学生识别各种天气系统,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4.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天气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天气系统的了解。
附: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天气系统知识,整理笔记。
2. 收集有关天气系统的图片,分析并描述其特征。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天气系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常见天气系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天气现象的能力。
3. 收集和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天气系统实际应用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
2. 辅助材料:天气图、天气预报视频、相关文章和案例。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第二课时:讲解冷暖锋系统的形成和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3《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3《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1主备人备课成员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3《常见天气系统》2. 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1)班3. 授课时间:2023年2月16日,第3节4. 教学时数:45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种类和特点,如高气压、低气压、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
通过分析不同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解释各种天气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天气系统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天气图,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天气系统,并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中应用常见天气系统。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观察和分析天气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天气系统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4. 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常见天气系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爱护地球、保护生态的责任感。
5. 思维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分析不同天气系统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在讨论和交流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学习者分析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在教学《常见天气系统》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图、地球仪、地形、气候等。
他们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如温度、湿度、风向等。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风等。
这些知识为学习《常见天气系统》奠定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气象知识。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天气现象来推测天气变化。
3.1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2.分层次教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任务驱动: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天气系统的案例分析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以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与天气系统相关的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问答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天气系统的分类和特征:重点讲解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等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天气图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通过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天气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拓展课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气象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事业的发展及其对国家战略的意义。
-组织学生参与气象科普活动,传播气象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解题心得,提高他们分析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各个天气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2.强调天气图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天气现象,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关爱生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等,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基本概念:讲解气团、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定义及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4.设想四:分层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特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变化。
5.设想五: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布置具有思考性和拓展性的作业,如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撰写小论文等。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学生在理解气团、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时,容易出现混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清晰地区分各类天气系统。
3.1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常见天气系统”为主题,紧密结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激发学生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突出重点、难点:针对学生掌握程度不一的情况,明确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如天气系统的特征、天气图分析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5.参考教材和课堂笔记,完成以下练习题:
(1)判断以下天气图中的气旋和反气旋,并说明判断依据。
(2)分析以下锋面移动方向,并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勿抄袭。
2.作业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过程,体现对天气系统的理解。
3.提交作业时,注意字迹清晰,图表整洁,论述有条理。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天气系统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4.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5.强化地理信息解读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地理 2.3 常见天气系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①了解冷暖气团的性质②了解天气变化是不同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及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③理解锋面及高、低气压系统的活动与天气状况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及气团、锋面对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和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讲授过程】:【导入】问:请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大家首先要清楚一个问题天气与气候的区别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
下面我们就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我们在小学、初中语文课中就学过“黄梅时节家家雨,清明时节雨纷纷”等描写天气的诗句,以及我国北方流行“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俗语皆为描绘天气的变化,所以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请同学们想一想天气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答】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归纳一下,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那么下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锋面系统【书】。
而在学习锋面系统之前,我想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概念---气团,何为气团?请看课本课本P.42注释1【讲述】一、气团及分类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各种物理特质也和相似的大团空气。
根据气团的温度差异,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冷空气和暖空气。
【过渡】:气团有位置的移动,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时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尤为剧烈。
高中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团交汇区)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3. 能够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判断所属的天气系统。
二、教学内容1. 天气系统的概念和分类2. 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3. 低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4. 冷暖气团交汇区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5. 实际天气现象的分析与判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团交汇区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 难点:实际天气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判断所属的天气系统。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系统。
2. 新课导入: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暖气团交汇区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判断所属的天气系统。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天气现象。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收集天气预报,分析其中的天气系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逻辑表达能力,以及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天气预报视频:用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天气系统示意图:用于讲解和展示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
3. 实际天气现象案例:用于分析weather systems 的影响。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团的概念、锋面及锋面的分类。
2.描述三种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现象。
利用锋面示意图,根据冷气团移动方向、锋面符号或降水部位等差异判断锋面类型。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三种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及相应的天气状况。
4.了解寒潮的危害,认识其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5.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6.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与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锋面系统的分类;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某地区天气变化规律;锋面系统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冷锋和暖锋的对比区分;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锋及其天气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回忆思考、
湿气流、气压等,
一、气团
1.气团概
念:
2.气团分
类:
PPT展示天气预报图,引出气团
回答问题。
(1)什么是气团?按性质如何划分?
(2)影响气团性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小结给出正确的概念。
读图,分析
图
让学生自主认识
气团的概念
根据学过的物理
知识明确冷气团
温度低、密度大、
“锋面天气”
二、锋面系统:
1.锋面概念:
[过程体验]大气中的冷暖气团我们肉眼看
不见,现在用冷、暖水来演示其交界处的运动
特点。
在一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
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与蓝色冷水,为了使实验效
果显著,将冷水中加入一些盐。
在向上抽出隔
板的数秒内,观察冷暖水之间的移动现象。
(板图)画出锋面
板图边讲边画,引导学生理解锋的形成,
及锋面、锋线、锋的含义。
小结强调:冷暖气团交汇的界面称为锋面,
由于两侧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异较大,
因此在锋面附近天气是多变的。
锋面移动就会
带来某一地区天气的变化。
过渡:当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力发生变化
时锋面就会运动,那么锋面是怎样运动的?
观看实验,
体验大气
运动过程,
分析思考
冷暖气团
运动特点。
学生在学
案上画出
锋面
使学生形象地理
解气团交界面产
生降水的原因。
培养学生绘制简
图的能力,建立锋
面空间概念。
明确
锋的形成以及结
构。
为后面画出冷
锋和暖锋示意图
奠定基础。
2.冷锋系[教师讲解] 如果冷气团势力强大,冷气学生同步通过动手画出锋
3.暖锋系统与天气
[教师讲解] 如果暖气团势力强大,暖气团
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称为暖锋。
(板图)画出冷锋锋面侧视图
[问题引领] 暖锋在移动过程中对天气会
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变化?
[问题引领] 你能举例说出生活中你经历
学生将暖
锋侧视图
画在学案
上。
分析讨论
天气现象
及变化,填
写学案。
学生讨论
回答,填写
通过动手画出锋
面示意图,准确掌
握暖锋的特点,并
为分析暖锋对天
气的影响奠定基
础。
学会分析天气状
况。
引导学生关注生
活中的天气变化
规律和天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