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题14
《西游记》名著阅读经典习题汇总(含答案)

《西游记》名著阅读经典习题汇总(含答案)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填空答题。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这段文字节选自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_________》,第六回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的“大圣”是__________,从这段文字中表现了他__________的特征。
2.名著阅读。
(1) 下列对《西游记》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一百二十回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师傅唐僧写下一纸贬书后,径直回花果山,后来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C.唐僧师徒受阻于火焰山,土地公公交代了此山的来历,是当年大圣“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D.取经路上,如来授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
(2) 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
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游记》开头用7回的篇幅让孙悟空进行了充分的表演,为他后面的取景降魔做了铺垫。
小学语文经典阅读题专项训练及答案(25篇)

小学语文经典题(课外阅读)课外1:暖色的梦路边的小花在瑟瑟的寒风中谦卑地开放了仿佛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纤弱的身影投在深黑的土地上沉默的微笑温柔了整个世界那几片单纯的花瓣竟一下子使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开了又枯萎了路边的小花仿佛大地做了又一个小小的梦1.路边的小花开了,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她梦见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如些谦卑的小花,“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认真品读诗歌,体悟诗歌内涵;仔细阅读题目,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1.如:它梦见自己装点着这个世界,人们非常喜欢它。
2.小花默默地吐露芬芳,装点自然,温暖世界,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奉献虽然很小,但她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行者。
课外2: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
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
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
“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
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
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
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
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
(完整版)初中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心中的芦苇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
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
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
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分清高,一分落寞,一分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
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
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
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
像衣香鬃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
泅流中,弄篱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
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
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
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绢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佞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
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祟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答案)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阅读《竹节人》(节选)①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
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使一哄而作鸟兽散。
②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③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④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
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兴致——( ) 搏斗——( ) 识趣——( ) 喧闹——( )2.“一圈黑脑袋”,说明了___ “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说明了_________3.选段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竹节人搏斗得多激烈,但我们可以从围观者的表现看出来,这是()描写。
A.动作B.外貌C.正面D.侧面4.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
这句话是对老师的描写和描写,说明了老师___ ,这里“屏风"一词加了双引号,在文中指的是___ 。
5.“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一句中“破绽"一词的意思是()A.衣物的裂口;B.开裂;C.说话做事时露出的漏洞。
6.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会有所不同。
如果你在阅读课文时把此选段当做阅读重点,那么你的阅读目的是_________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近几年我国生活垃圾产量保持每年5%左右的增长。
2018年全国生活垃圾总量达2.28万吨。
当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垃圾最多的国家。
大量城市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垃圾分类显然很有必要。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答案)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语段,完成试题。
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1.节选语段中哪些句子是小女孩的幻想?请用“——"画出来。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台布( )的盘子( )的墙3.《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国家)作家写的一篇童话。
节选语段写小女孩擦燃火柴看见了_____________,表达了小女孩___的愿望。
阅读《野天鹅》,完成习题。
野天鹅[丹麦]安徒生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十一位王子,还有一位小公主,这位小公主名叫艾丽莎。
王后去世以后,国王决定娶一位新王后做孩子们的妈妈。
新王后答应国王,她会好好照顾孩子们,可是背地里却对王子和公主使坏。
不守信用的坏王后对十一位王子施了魔咒(zhòu),把他们变成了十一只野天鹅,并赶出了王宫。
可怜的小公主艾丽莎发现哥哥们不见了,就四处寻找,她暗下决心说:“我一定要找到我的十一位哥哥。
”一天傍晚,艾丽莎看到十一只野天鹅朝她飞来,飞到她身边就变成了十一个英俊的男孩。
原来,他们就是艾丽莎的哥哥们!哥哥们告诉艾丽莎,他们被坏王后施了魔法,天一亮就要变成野天鹅,等到太阳下山才能变回人形。
艾丽莎说:“我一定要解除这个魔咒。
"晚上,她在梦中听到一位仙女说:“想要解除魔咒,你就必须去来集那些有刺的荨麻,把它们做成麻线,再织成衣服。
哥哥们变成野天鹅的时候,把衣服披在他们身上,魔咒就解除了。
不过,在你织完所有衣服之前,不能说一句话,否则你的哥哥们就再也变不回人了。
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五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3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到得松树边石头上,不见了娘,只见朴刀插在那里。
李逵叫娘喝水,杳无踪迹。
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团团血迹。
李逵见了,一身肉发抖;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
李逵把不住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
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倒把来与你吃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搠那两个小虎儿。
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
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
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
李逵道:“正是你这孽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
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
李逵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
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
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
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
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
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
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
”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
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
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
那大虫不曾再展再扑: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
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1)给这段文字加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含解析)

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含解析)期中阅读理解经典题型-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1.阅读《蟋蟀的住宅》课文片段,完成下列各题。
《蟋蟀的住宅》节选①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②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
(2)用“"画出①段中描写蟋蟀建造住宅时动作的单字词语。
(3)选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①用前足扒土”的“扒"的意思是___________A.抓住,把着。
B.刨开,挖。
C.拨动。
D.脱掉。
②下列说法中对选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A.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表现出他对蟋蟀的喜爱之深。
B.作者能写得这么生动,主要是因为他非常喜爱蟋蟀。
C.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才写得这么生动、详细。
③你从②段中划“”的句子中体会到(多选)A.蟋蟀不辞劳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B.“我"是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C.“我”看蟋蟀时间太长了,看得不耐烦了。
(4)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①蟋蟀的住宅本来是一个小小的洞穴,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___②课文在写法上给我们什么启示?___2.阅读回答。
最有意义的生活小青石得意地想:“我就要到都市里去了!说不定会跟水晶和玛瑙碰头呢。
我将会成为发簪还是纽扣呢?不管成为什么都一样,总之是姑娘和哥儿的朋友了。
喂,快把我也铲起来吧!"果然,小青石和小黑石跟别的小石头一起,被铁铲铲起来了。
在投进小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小黑石掉了下来,滚进了草丛里。
小青石大声喊:“怎么啦,我的朋友?你怎么不一同去呀?”可是一点儿回音也没有。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经典作品阅读。
阅读《乡土中国》相关文字,完成14题。
(5分)
①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
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③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14.结合《乡土中国》,就“差序格局”作简要解释。
(5分)
五、(5分)
14.(5分)答案示例:
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由亲而疏,或由近而远,向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人群发挥影响,越往外影响越小。
评分参考:五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意思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阅读题【14】《谦卑的人有福》及答案
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
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
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
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
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遭的姿态:虔诚、恭顺以及明智的位置选择。
谦卑正是一种姿态。
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非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
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
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谦卑是一种睿知。
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
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谦卑是美。
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
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裕如的冲和。
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
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
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①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②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③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
这种姿态超凡脱俗,使人心仪不已。
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阅读提示】文章从先民对神的膜拜入手,指出他们的膜拜其实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接着进一步分析这种姿态的具体表现,即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是一种睿智,是美。
具备了这三种谦卑的姿态,就是幸福的。
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对待他人、对待荣辱。
【练习】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位置:②恶行:
2.本文题为“谦卑的人有福”,文中从那些方面作了阐述?
3.将下面列举的三则表现人物谦卑的材料与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分别对应。
链接材料:
A、战国时期,赵国功绩显赫的名相蔺相如面对武将廉颇咄咄逼人的为难,坚持避让,“比与争列”,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的安宁。
B、从朝鲜战场载誉回国的彭德怀在一次参加的招待会时,有记者说:“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
”他纠正说:“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
C、有人问球王贝利:“你对自己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
”他回答:“下一个。
”
句①—()句②—()句③—()
4.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的理解。
①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
②(牛顿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捡石子的小孩。
5.作者认为先民造出庙宇叩拜,是对造物主或大自然的谦卑,是明智的位置选择。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6.再读全文,补充一两点你的“谦卑”的看法。
【答案及解析】
1、①承担的责任,担负的工作(职责、岗位)等。
②丑陋(恶劣)的行为(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亦可)
2、谦卑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谦卑是一种睿智;谦卑是美。
3、①C②A③B
4、①人只是大自然机体普通的一部分,不应该把自然环境当作征服的对象。
或:人要善待自然环境,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②科学领域博大深邃,一个科学家的再多发现,也只是其中的点滴,对科学的认识还很幼稚。
(大意相同的理解均可)
5、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以下说法供参考:①同意。
先民由于生产力低下,看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力量有限,于是采取这一做法,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作用的恰当认识。
②不同意。
先民的定做法虽然迫不得已,但他们低估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种做法不可取。
6、只要有一占看法恰当,贴合文意均可。
以下答案供参考:
“谦卑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谦卑是一种崇高的品行”“谦卑是坚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