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古代宋夏之间的走私贸易探究1论文
南宋时期宋金走私贸易及其政府管控

南宋时期宋金走私贸易及其政府管控 ∗ 收稿日期:2022-11-01; 修订日期:2022-12-29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战略下滇西南跨境交通发展史研究”(2019JS008);用友基金会“商的长城”重点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商路风险应对研究”(2021-Z09)作者简介:魏定飞,女,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 加藤繁分析宋金榷场贸易中的走私大宗货物,《宋代和金国的贸易》《宋金贸易中的茶、钱和绢》载《中国经济史考证》卷2,商务印书馆,1963年。
全汉升重点研究宋金各种物品的走私情况,《宋金的走私贸易》载《台北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4年第11期。
乔幼梅着重分析宋金走私中的铜钱,《宋金贸易中争夺铜币的斗争》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勒华探讨宋金榷场贸易中走私情况及民间走私,《宋、金榷场贸易的特点》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试析宋往金界的走私》载《北方论丛》1993年第2期,《嘉定议和后的宋金关系》载《北方论丛》2002年第6期。
李辉论述宋金交聘制度中信使的走私,《宋金交聘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魏定飞(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昆明650091)摘 要:宋金走私贸易长达百年之久,南宋政府加以管控并形成严密完备的缉私制度。
走私贸易是宋金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宋初兴起,绍兴和议后趋于泛滥。
宋金以茶盐为主的商品具有需求互补性并形成依赖,以及金朝对特殊物资的需求,无法通过正常贸易获得满足,走私贸易因此兴起并持续,影响南宋官课收入和政治稳定。
南宋政府为此实施官民联防、告赏、边境地带分级管控、惩罚缉私不力官员进行管控。
尽管未彻底阻断走私贸易,但南宋形成的缉私制度对走私贸易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官课收入和政治稳定,对保障南宋经济发展及维护国家利益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南宋; 金; 边境走私; 缉私制度; 商品经济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23)03-0079-08宋金政权常年对峙,但从未阻断双方经济交往,这种经济互动主要表现为宋金在沿边地带设置榷场进行贸易往来。
古代贸易路线的考古证据与分析

古代贸易路线的考古证据与分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贸易路线如同纵横交错的脉络,连接着不同的文明与地域,促进了文化、物资和技术的交流与传播。
这些贸易路线不仅是经济活动的通道,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纽带。
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能够找到丰富的证据,揭示古代贸易的规模、范围和特点,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世界提供了珍贵的窗口。
考古学家们在众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来自远方的物品,这是古代贸易存在的直接证明。
例如,在中国的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来自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玻璃器皿、金银饰品和香料等。
这些外来物品的出现,表明当时的贸易活动已经跨越了漫长的距离,将不同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样,在古罗马的遗址中,也发现了来自中国的丝绸和印度的香料,这无疑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的有力证据。
货币的发现也是研究古代贸易的重要线索。
不同地区的货币在其他地方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贸易的进行。
比如,在古代地中海地区,希腊的货币在埃及和小亚细亚等地被广泛使用,这反映了该地区贸易的频繁与活跃。
在中国的一些港口城市遗址,出土了外国的货币,如波斯银币,这显示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
除了实物证据,古代的文字记载也为我们了解贸易路线提供了重要参考。
例如,中国古代的史籍中就有关于丝绸之路贸易的详细描述,包括贸易的商品种类、交易方式以及途经的城市和国家。
古罗马的文献也记录了与东方贸易的情况,包括对丝绸、香料等商品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文字资料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勾勒出古代贸易的轮廓。
港口和驿站的遗迹是古代贸易路线的重要节点。
在沿海地区,一些古代港口的遗址显示了其曾经的繁忙景象。
比如,位于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其残存的码头、仓库和灯塔等设施,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船只往来穿梭、货物装卸繁忙的场景。
在陆路贸易路线上,驿站的发现则表明了当时为了保障贸易的顺利进行,政府或相关组织建立了完善的服务设施,为商队提供休息、补给和换乘等服务。
古代贸易路线的开辟和发展往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北宋与西夏商业贸易的特点探析

第28卷第4期2012年8月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Vol.28No.4Aug.2012北宋与西夏商业贸易的特点探析郭延成,马孟娟(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摘要:在北宋与西夏对峙的167年间,双方的商业贸易既不同于传统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商业贸易,又不同于它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商业贸易,且呈现出新的特点。
择其要者有四:商业贸易物品种类繁多,商业贸易的不连续性和间断性,商业贸易的有限性,走私活动屡禁不止。
关键词:北宋;西夏;商业贸易;特点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491(2012)04-0069-03漆侠先生在其论著《宋代经济史》一书中指出:“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研究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探索和发掘中国封建经济制度演变的规律是极关重要的。
”[1]作为社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宋夏商业贸易,当然,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宋夏商业贸易开展的基本状况地处西北的党项贵族建立的西夏王朝同地处内地的中原王朝有着由来已久的商业贸易关系。
早在唐未五代之际,既已开始。
北宋建立后,夏州统治者为了同北宋建立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巩固双边,主动向宋提供战马“彝兴闻北汉兵常扰麟州,知中国需要马匹遣使以良马三百匹入献”(卷486)[2]。
此后双方的经济贸易往来继续存在并不断扩大,两国间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方式更具多样化,对双方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综合考察北宋与西夏的商业贸易明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
主要有使节贸易、榷场贸易、边民贸易三种类型。
关于宋夏商业贸易的类型和产品种类,杜建录[3]和陈炳应[4]两先生已有详细论述。
在此笔者不再赘述,只对不同形式的宋夏贸易状况简述于下,以便对宋夏商业贸易的特点加以归纳探讨:1.1使节贸易使节贸易即西夏派遣贡使前往北宋的京师,将商品以贡物方式出售,北宋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偿付,因此也称贡使贸易。
试论明中期的海外走私贸易

试论明中期的海外走私贸易
明宣德以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走私贸易,其贯穿于整个明中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起来,在明嘉靖时期,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它是明朝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海禁政策相冲突的产物。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对明朝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以明、清人所著史书、笔记、文集等史料为基础,并参照前人研究的相关论著,对明中期走私贸易出现的历史背景、走私概况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做出客观的评价。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明中期海外走私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获得空前的发展,这就要求其后继王朝延续这一历史趋势。
同时,明代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造船技术的进步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然而,明朝统治者却逆历史的潮流而动,实行海禁政策,严禁私人海外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只能以走私的形式出现了。
第二部分,论述明中期海外走私贸易的概况。
文章先将整个明中期分成正统至天顺、成化至正德、嘉靖朝三个阶段进行论述,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分析不同阶段的概况所呈现出的走私贸易逐渐发展的趋势。
并集中论述走私贸易在整个明中期表现出的特点。
第三部分,论述明中期海外走私贸易的影响。
明中期海外走私贸易是海禁政策的直接后果,因此它具有反海禁、要求发展海外贸易的性质,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迫使
明统治者开放海禁,也促使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当然它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方面,私商勾引倭寇引发倭乱,破坏了社会生产;另一方面,它也助长了贿赂腐化等不良的社会风气。
隋朝大运河与宋代海外贸易小作文

隋朝大运河与宋代海外贸易小作文众所周知,北方是属于草原荒漠,驰骋沙场的豪放,南方是细水长流,江河湖海的温柔,在交通方面,就是南船北马,这也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和运输方式,南北不同之处。
在经济重心南迁的宋朝时期,水陆交通在陆路丝绸之路被影响之后有了很快的发展,宋朝之所以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经济最繁荣的时代,这与国家的水路运输和海上贸易有很大的关系。
在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几乎将整个欧洲都联系到了一起,这对于宋朝的商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推动的作用。
当然,有很多因素综合作用之下,才让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到鼎盛。
一、国内贸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切都在持续发展在很多的诗词歌赋当中,对于江河湖海的描述不在少数,一叶扁舟,可以越过千山,这也就表明了水路对于交通和发展的作用。
路上运输车马时间过长,翻山越岭,代价太大。
水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管是在运输的距离、运输的数量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者,这可以说在宋朝时期影响巨大。
宋朝借助南方的温润气候,摆脱了北方江河湖海在旱季的时候几乎无法启用,淮河以南的地区几乎常年司机都是温润的气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让宋朝的统治者看到了希望。
二、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商业经济也快速发展起来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建立宋朝,统一国家,建国之后,对于国家内部进行了强硬的整理后,恢复了和平,建国之后,宋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的战争矛盾一直没有彻底解决。
但宋朝自从建国开始一直发展商业经济,在财政收入方面比较客观,这样以来,给少数民族很多钱财来解决战争问题,稳定国内和平。
国家经济有限,陆路丝绸之路又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无奈之下,只能另辟道路,政府就将目光放在了对外贸易上。
海上贸易的发展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压力。
三、利用了运河资源开始发展水路经济隋朝时期的大运河自开辟以来,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至宋朝时期,依然是国家的黄金渠道。
北宋在此之上开辟了“漕运四渠”,这样一来,几乎连接到全国各地,辐射范围很广。
最新浅谈唐代海外贸易管理1论文

浅谈唐代海外贸易管理(1)论文论文摘要:大体说来,唐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主要包括唐政府对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的管理两个方面。
以下依据有关史料,分别予以探讨。
论文关键词:唐代;海外贸易;管理Abstract: Speaking generally,Tang Dynasty ultramarine trade's management, mainly includes the Tang government to pay tribute the trade and the city ship trade management two aspects. The following basis related historical data, gives to discuss separately.key word: Tang Dynasty; Ultramarine trade; Management(一)朝贡贸易的管理唐政府不仅与其周边诸少数族政权之间存有朝贡贸易,与海外诸国之间也存有朝贡贸易,同样在政权关系的政治色彩的光环下,进行着实际上的物与物的商品交换。
史料表明,在朝贡使的礼仪接待和贡物的回赠酬答方面,唐政府对海外诸国也实行着与对周边诸蕃相同的制度和规定。
《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传》赞语称唐对朝贡使“有报赠、册吊、程粮、传驿之费,东至高丽,南至真腊,西至波斯、吐蕃、坚昆,北至突厥、契丹、靺鞨,谓之‘八蕃’,其外谓之‘绝域’,视地远近而给费”。
就对朝贡物品的酬答而言,唐政府也有着一套较为细致的制度,其详见前文民族贸易的管理部分,兹不赘述。
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在朝贡使团入京觐见人数的控制上,唐政府对海外诸国使团的限制,要比对周边诸蕃使团的限制严格得多。
《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鸿胪寺》载云:“海外诸蕃朝贺进贡使有下从,留其半于境;由海路朝者,广州择首领一人、左右二人入朝。
”规定由陆路而来的海外诸国朝贡使团,入境时边地政府部门要将其使团人数的一半留于边境安置,只准许另一半人员随同使者入京觐见;对由海路经广州入境的,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对海外诸国朝贡使团的入京人数有着明文限制。
论北宋与西夏的贸易

作者: 霍升平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中州学刊
页码: 121-125页
主题词: 北宋;通商贸易;文化比较;政治经济;经济形态;西北部;贸易发展;经济交流;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
摘要: <正>北宋与辽、夏对峙的一百六十七年间,宋夏间既兵戎相见,干戈不息,又通商贸易、互通有无。
宋夏贸易发展状况如何,以及是什么原因促使双方长期进行通商?贸易通商对宋夏双方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笔者就此问题试作些粗浅的论述。
一、宋夏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结构客观上需要通商贸易实现经济交流 北宋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夏。
但是考查北宋经济,不难看出是一种以种植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辽、夏相继崛起,占据我国北部与西北部地区的广袤。
古代文献的经济与贸易研究

古代文献的经济与贸易研究古代文献是我们了解历史、经济和贸易的重要窗口之一。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经济与贸易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商业活动的特点以及物质交流的模式。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中经济与贸易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意义古代文献中的经济与贸易内容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证据和参考资料。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揭示贸易活动的规模和篇幅,分析商业网络的构建和拓展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经济现象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1. 文献搜集与整理研究古代经济与贸易需要广泛搜集和整理各种古代文献,如历史记载、诗词歌赋、商朝甲骨文、秦简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细致分析,可以找到与经济与贸易有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
2. 文献解读与考证在研究古代文献中,需要对文献进行解读与考证。
通过对文献中的经济与贸易内容进行解码和翻译,分析其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还原出其本身所代表的经济现象和商业活动。
同时,对文献中的信息、时间、地点等进行考证,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除了对文献内容的解读,还需要对文献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文献中的时间、地点、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商业制度和市场环境等。
这些分析可以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研究成果1. 经济模式与市场体系的探索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模式和市场体系各有特点。
例如,商代的贡贸制度、秦汉时期的货币经济、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古代经济结构和商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2. 商业网络与商队活动的分析古代的贸易活动通常涉及商队和商业网络的建立与发展。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商队组织形式、商业网络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商业交流的方式、范围和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古代宋夏之间的走私贸易探究(1)论文论文摘要:宋夏之间长期存在着走私贸易。
走私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以横山为界的宋夏边界。
走私者包括商人、西夏的外交官员、宋朝的沿边官吏、边防士兵、沿边属户等。
走私的商品包括马匹、食盐、武器、货币、人口等。
走私活动在西夏的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走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西夏经济欠发达,对宋朝的经济依赖性很强;宋朝关闭榷场等正常贸易的渠道,吏促进了走私活动的盛行;自隋唐以来,南北经济互相交通,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政治上人为的分割并不能切断南北之间经济上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宋夏之间北宋西夏走私贸易Abstract: Between Song summer long-standing smuggling trade. The smuggling place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ake Hengshan as Song Xia boundary. The smuggler including the merchant, the Xixia diplomat, the Song Dynasty trims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the border defense soldier, to trim is the household and so on. Smuggling commodity including horses, table salt,weapon, currency, population and so on. The smuggling activity has the vital role in the Xixia economic life. The smuggling reason is various,the main reason is the Xixia economy owes developed, is very strong to Song Dynasty's economical dependence; The Song Dynasty closed discusses the field and so on normal trade the channel, the government official promoted smuggling activity being in vogue; Sinc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north and south economy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a whole graduallymutually, in politics the artificial division cannot shut off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in the economical relation.key word: Between Song summer Northern Song Dynasty Xixia smuggling trade 引言关于宋夏之间合法贸易的情形,学者论述较详细。
吴天墀《西夏史稿》第四章简略介绍了宋夏之间正常贸易的情形,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对这一问题给予更详尽的探讨,杜建录《西夏经济史稿》一书利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汉译本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并附带提及宋夏之间走私贸易的情况。
①但以上诸家对宋夏之间的走私贸易或未论述,或语焉不详。
有关宋夏之间走私贸易的材料并不多,但就问题的重要性而言,宋夏之间的走私贸易对宋夏双方,尤其对西夏的政治经济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拟根据现有的材料来探讨宋夏之间走私贸易的情形,希望对宋夏贸易问题的论述有所补充。
一、宋夏之间的正常贸易从时间上考察,宋、夏之间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北宋时期。
西夏王朝后期同南宋几不接壤,双方贸易很少,这一时期西夏主要同金进行贸易活动。
——————————————① 详见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190页;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2北宋时期宋夏双方以横山为界,东起麟、府,西尽秦、陇,边界线达二千余里,宋夏之间在边界地区设置了两国的贸易市场。
最大一级的市场是榷场,进行大宗货物的交换,宋夏之间的榷场最早设立于何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北宋政府应赵德明的请求在保安军置榷场,恢复互市,德明又乞求在麟州西设立榷场,宋朝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说明榷场的设立比这个时间要早。
吴天墀认为宋夏榷场最早设立于景德四年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①宋夏战争爆发后,为了从经济上制裁西夏,北宋关闭榷场。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宋夏战争爆发,此年十二月甲戌宋仁宗下诏:“陕西、河东缘边旧与元昊互市处,皆禁绝之。
”②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二月戊子又“废保安军榷场”③。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议和,西夏请立榷场,“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寨”④,吴天墀《西夏史稿》认为保安军榷场和镇戎军高平寨榷场的设置是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实误。
庆历六年北宋只是把保安军榷场迁于顺宁砦。
⑤宋夏沿边交易规模较榷场小的合法市场,宋人叫做“和市”。
北宋在河东路、陕西路沿宋夏边境一带的重要堡栅如久良津、吴堡、银星、金汤、白豹、虾麻、折姜、浊轮谷、顺宁砦、赤沙川、橐驼口设和市,此外,见于史籍记载的和市还有并州、代州、东胜、绥州、麟州西、石州、秦州、环州、兰州等处。
榷场与和市是宋夏双方设置的合法市场,有固定场址,由官方派官员管理市场,稽查进出口货物,防止违禁品的进出口;双方各自征收商税,北宋参知政事文彦博记载:“自来蕃汉客旅博易往还之处,相度设和市,须至两界首开置市场。
差官监辖蕃汉客旅,除违禁物色外,令取便交相博易。
宫中止量收汉人税钱,西界自收蕃客税例。
”⑥榷场和互市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宋夏双方共同管理的边境市场。
宋夏之间的正常贸易主要是通过榷场与和市贸易,市场规模较小,交易量少,并且受宋夏战争的影响,以及北宋政府对夏政策的变化而废置不常。
此外,贡使贸易也是宋夏之间合法贸易的一种惯常形式。
西夏使者“人贡至京者纵其为市”⑦,终北宋一代都是如此但贡使贸易同样受宋夏双方关系的影响,一旦双方关系恶化,贡使贸易也随之停止。
西夏同北宋除了以上三种正常的合法贸易外,长期存在着走私贸易,并且,交易量大,持续时间长,对西夏人的社会生活更具影响。
————————————① 吴天墀:《西夏史稿》,第181页。
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二二,宋仁宗宝元元年十二月甲戌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6页。
③ 《长编》卷一二三,仁宗宝元二年二月戊子条,第1109页。
④ 《长编》卷一五三,仁宗庆历四年十一月乙未条,第1422页。
⑤ 吴天墀:《西夏史稿》,第181页。
⑥ 文彦博:《奏西夏誓诏事》,载《潞公文集》卷一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39册,第698页。
⑦ 脱脱:《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互市舶法,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63页。
二、走私的路线西夏前期宋夏之间的边境线以横山为界,宋夏之间的走私贸易主要集中在横山一线。
《宋会要辑稿》:“四月二十二日诏:枢密院累降约束,河东、陕西诸路经略司,严行禁断沿边蕃汉人户不得与西贼私相交易。
访闻尚不尊禀,可重立赏格告捕。
自今有违经略司并所管官吏,当刻罪重断。
并委转运司常切觉察。
”①这里的“西贼”指的是西夏,私相交易的商品主要是西夏所产的青白盐。
北宋政府对走私的量刑采取轻罪重刑的原则有很现实的考虑。
唐末以来,伴随着食盐专卖法而产生的盐的走私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走私犯罪,对走私盐的犯罪行为处罚十分严酷。
如果从道德的角度观察,贩卖私盐只是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应是极轻的犯罪行为,不应科以重刑。
但如果从政府的财政立场考虑问题,假若私盐横行、高价官盐则难以售出,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蒙受沉重的打击;如果再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西夏青白盐通过走私进入北宋市场冲击北宋盐政的同时,自然会破坏北宋从经济上制裁西夏使之不战而届的对夏策略。
因此,对走私盐犯科以与杀人、伤人同罪的重刑,以确保政府财政体系的完善与安全以及对夏战略的稳妥实施就显得十分必要。
②如果走私不是非常严重,断不会郑重其事的累降约束。
同时,应该注意到西夏对危及自身统治安全以及财政利益的走私行为也和北宋一样予以严厉打击。
例如,《天盛旧改新定律令》规定:“一等牛、骆驼、马不论大小及铠甲、军披等到敌人中去卖时,庶人造意斩,从犯当得无期、长期徒刑,有官当以官品当。
”③又“诸人买敌之曲自用时,当比造私曲罪减一等,曲当罚没纳入官”④。
按西夏法律私造曲量刑最重者,二十缗以上主犯处以无期徒刑,从犯徒十二年,西夏对走私的处罚也采取了轻罪重罚的原则。
《西夏律令》有关走私的其它处罚情形,下文还会论及。
DIV 三、走私者的类别走私者中商人是其中最具活力的人物。
但是走私贸易的经营者并不限于商人。
除商人外还有专门利用他们素有的便利机会从事走私贸易的走私者。
第一种是西夏出使宋朝的外交官员及其随从人员。
他们常利用出使北宋的机会进行走私活动,例如:“(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乙丑,诏奉使夏州私觌之物,前后名品不等,自今令定数,官给其直。
”⑤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十月)庚戌,诏夏州进奉外,有以私物贸易,久而不售者,自今官为收市。
”⑥ ————————① 徐松:《宋会要辑稿》(以下简称《宋会要》)兵二八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273页。
② [日]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收入刘俊文主编,姚荣涛、余世虹翻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论著选》第八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3页。
③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以下简称《天盛律令》)卷七《敕禁门》.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页。
④ 《天盛律令》卷一八《杂曲门》,第565页。
⑤ 《长编》卷七二,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乙丑条,第633页。
⑥ 《长编》卷七二,大中祥符二年十月庚戌条,第635页。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丙辰,诏:如闻夏州贡奉人在道市物,颇或扰民,宜令所在有司,严示约束。
”①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乙未,鄘延路钤辖张继能言:赵德明进奉人,挟带私物,规免市征,望行条约。
上曰:戎人远来,获利无几,第如旧制可也。
”② “赵元昊每遣吏至京师请奉予,吏因市禁物,隐关算为奸利,(薛)奎廉得状,请留蜀道缣帛于关中,转致给之。
”③ “大观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夏国遣使人贡,五月四日,诏曰:‘诸西人人贡,诸色人私有交易编栏,使臣不觉察者,徒二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