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血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血证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血证 PPT课件
7
源流
早在《内经》即记载了出血病证,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出血病证的预后有所论述,如《灵 枢·百病始生》日:“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 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大奇论》日:“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 死。”《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 便血的方剂,至今仍在沿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理有较详 细的论述。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载治疗血证的方剂,如犀角地黄汤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血证的病因有“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 辛热,或忧思恚怒”等,病机强调“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 原病式·热类》也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元代朱丹溪强调阴虚火旺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原因。明 代虞抟《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归纳在一起,以“血证”名之。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 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 宜降火”,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对血证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提 纲挈领地将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对临证辨别血证的病因病机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为治疗血证的专著,其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 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目前仍具有指导意义。
3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津液是人体正常水 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 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5.血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六章5.血证

丹毒相鉴别:皮肤灼热肿痛,重者压之不褪 色 ,轻者褪色
病证鉴别—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1)
血证随其出血的病因、病位、原有 疾病的不同,症状及体征有火热亢盛、 阴虚火旺、气虚不摄区分。掌握这三 种症候的特征,对于血证的辨证论治具 有重要意义。
病证鉴别—血证主要类证的鉴别(2)
热盛迫血证:血证初期,起病较急,出血的同 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饮,便秘,尿黄,舌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证的不同:
吐血
尿血
口中吐血
小便出血
咳血
血淋
便血 大便下血 痔疮
痢疾
2.辨脏腑病变之异
在肺
在胃
源流
• 早在《内经》即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 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 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 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 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 血病脉证治》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 个篇章,并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 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
质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或滑数等症。
阴虚火旺证: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迁 延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口干咽燥,颧 红,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苔 少,脉细数等症。
气虚不摄证:病程长久,起病缓慢,反复出血, 伴有精神倦怠,心悸,气短懒言,头晕目眩,食 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弱等证。
三、诊断

一、诊断依据(1)
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 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 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精选中医内科学血证资料85页PPT

精选中医内科学血证资料85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85
精选中医内科学血证资料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便血
肠 脾
便血
大 肠道湿热 肠
脾 气虚不摄
清化湿热、凉血 地榆散合槐
止血
角丸加减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 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 黄土汤 止血
医案赏析
丁左 便血色紫,腑行不实,纳谷衰少,此远血也。 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脏者肝与脾也。血生于 心,而藏统之职,司于肝脾。肝为刚脏,脾为阴土, 肝虚则生热,热迫血以妄行;脾虚则生寒,寒泣血 而失道,藏统失职,血不归经,下渗大肠,则为便 血。便血之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肝虚者柔润 之,脾虚者温运之,一方而擅刚柔温清之长,惟金 匮黄土汤最为合拍,今宗其法图治。 土炒于术(一钱五分) 阿胶珠(二钱) 炒条芩 (一钱五分) 灶心黄土(荷叶包煎,四钱) 陈广皮 (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抱 茯神(三钱) 炮姜炭(五分) 炙远志(一钱) (丁甘仁医案)
临证备要
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临证备要
治吐血三要法(《血证论》)
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
临证备要
辨证与辨病互参
谢谢!
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治火
寒 降 引 阴
治气
清气 降气 补气 理气
治血
敛血 凉血 袪瘀 养血 宁血
证治分类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鼻衄
热邪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迫血妄行 玉女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紫斑
肌衄 葡萄疫 注意与温病发斑的异同
紫斑

《中医内科学血证》课件

《中医内科学血证》课件

血证的概述
1 定义和特点
血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疾病分类,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不同类型。
2 功能和作用
血证与人体机能密切相关,具有调节气血、滋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
常见的血证病症
血虚和贫血
血虚和贫血是血证的常见表现,主要症状 包括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血热和血液疾病
血热和血液Leabharlann 病包括热性疾病和血液相关 疾病,如皮肤疹子、出血倾向等。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增加 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 积极参与运动和调整生活 方式。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 课件
探索中医内科学中的血证,包括其定义、特点、功能和作用。了解常见的血 证病症,如血虚和贫血、血瘀和循环障碍、血热和血液疾病、血症和内分泌 紊乱。深入了解血证的诊断方法,如四诊合参、脉诊和舌诊。探索中医内科 血证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方剂选择、针灸和推拿疗法、饮食和生活 调整。
血瘀和循环障碍
血瘀和循环障碍导致气血不畅,常引发疼 痛、瘀斑、经脉不通等问题。
血症和内分泌紊乱
血症和内分泌紊乱影响体内血液和激素平 衡,易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症。
中医内科学血证的诊断方法
1
四诊合参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
脉诊和舌诊
2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辅助 诊断血证。
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
苔和脉搏的变化,判断血证的类型
和程度。
3
病人个案解析
通过现实病例剖析,探讨血证的诊 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血证的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和方剂 选择
根据血证的具体情况,选 择中药治疗方案,如补血、 活血、清热等。
针灸和推拿疗法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课件
血止之后,应祛除病因,以澄其源,即采用 “宁血”的治疗方法;
善后应补养气血,以扶其正,即采用“补虚” 的治疗方法。因此止血、宁血和补虚三个治疗 方法,常应用在治疗血证的不同阶段中。
血证的初期,应积极采用塞流止血的方法,立即服用
云南白药、十灰散或花蕊石散、血余炭、蒲黄炭等以 求迅速止血。
如证属火热偏盛者,临床多使用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 以水牛角代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临床还可根据病 情,适当选用白茅根、栀子、丹皮、白及、侧柏叶、 茜草根、仙鹤草、地榆、大小蓟等清热凉血之品;
《备急千金要方》则收录了诸如犀角地黄汤等 治疗血证确有其效的著名方剂数首。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 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 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这三种治法, 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
清·唐容川《血证论·吐血》在论及血证的治疗
时则提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 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
(5)旧疾不同:咳血的病人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 心悸等旧疾;而呕血则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臌 胀等既往史。
**2.与肺痈:因肺痈也有咳血表现,故 应加以鉴别。但肺痈初期常可见风热袭 于卫表之症状,当病情进展到成痈期和 溃脓期时则常有壮热、烦渴、咳嗽、胸 痛、咳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舌 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等症状, 而咳血是以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 的病证,与肺痈截然不同。
便血
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 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 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 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 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 断。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风、热、
操、湿热) 损伤下部脉络——尿血、便血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2.情志过极(肝郁化火,血逆于外)
肝火上逆犯肺——衄血、咳血 忧思恼怒过度 肝气郁结化火
肝火横逆犯胃——吐血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3.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嗜食
辛辣厚味
误食
药物
损伤脾胃 脾胃虚衰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 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 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益气固脱, 可用独参场等积极救治。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㈡便 血
便血为胃肠脉络损伤所致。 临床上分为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弱(寒)两类。 其治疗以清热化湿和健脾温阳为基本原则。 便血是本病的重点内容。
病名解释
“血证”这一病名最早出自《医学正传·血证》。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 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于其他病证 的过程中。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 而表现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 紫斑等。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二.历代文献简介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1.胃热壅盛
临床表现
主症:胃中灼热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 伴胃热证:口臭,便秘,大便色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辨证分析
病机:热积于胃,灼伤胃络,迫血妄行。 热伤胃络,胃气失司:吐血色红或紫,大便色 黑。 热结中焦,胃失和降:胃脘灼痛。 胃热于内:口臭,便秘。 胃中实热:舌红,苔黄干,脉数。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 [治法] 清肝泻肺,和络止血。 ❖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侧柏叶、黄芩、山栀
子、生地等。 ❖ [针灸治疗]可选取太冲、肝俞、经渠、太溪、
内关、鱼际,刺灸法以泻为主、补为辅。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三、咯血
阴虚火旺
❖ [证候] 咯血,或痰中带血,咳嗽少痰,口干 咽躁,声音不扬,甚或失音,或兼见潮热,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 [治法] 滋阴降火。 ❖ [方 药] 知柏地黄丸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太溪、合谷穴,用
泻法。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三、咯血
❖ 民咯血为肺络受伤,血溢气道,常伴随咳嗽 而出的病证。
❖ 病变部位:肺。 ❖ 病变性质:多属热证,但有虚实之分和外感
内伤之别。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三、咯血
❖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白茅根、侧柏叶、藕节。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太冲、曲池、印堂、
太阳、通天穴,用泻法。
第五节:血证 为齿衄。
❖ 多为胃热炽盛或阴虚火旺所致。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二、齿衄
燥热犯肺
❖ [证候] 咳嗽喉痒,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咽 干鼻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 宣肺清热,宁络止血。 ❖ [方 药]桑杏汤加白茅根、侧柏叶、藕节、茜
草等。 ❖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鱼际、曲池、迎香、
大椎、孔最,用泻法。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三、咯血
肝火犯肺
❖ [证候] 咯血,兼咳嗽气逆,胸胁引痛,烦躁 易怒,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四、吐血
胃热壅盛
❖ [证候] 吐血鲜红或紫暗,可夹有食物残渣, 兼有胸腹闷痛,口臭唇红,大便秘结,或黑 便,或柏油样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衄
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 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 自外伤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般不再 复发,也无全身症状。
经行衄血: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 关,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内出现,也称逆 经或倒 经。
齿衄
舌衄:出血来自舌面、舌边、舌根或舌 系带处,有时在舌面上可见针尖状出血 点。
咳血 1.与吐血:咳血与吐血均为血液经口而出的病证,但 两者区别明显。
四、辨证备要---治疗原则
3.治血 血证既为出血之证,因此一定要根据 出血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的差异而施以不同的止 血方法。如实火亢盛,扰动血脉者当凉血止血; 气虚失摄,出血不止者当收敛止血;瘀血阻络, 血难归经者当活血止血。
五、辨证论治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
55
热邪犯肺 胃热炽盛 肝火上炎 气血亏虚
景岳全书
上溢于口鼻诸窍; VS 下泄于前后二阴;
渗出于肌肤。
-
5
早在《内经》即对血证所涉及到的衄血、咳血、 呕血、溺血、便血等有关病证就做了论述。 有关血证产生的病因病机,《内经》强调其发 病与饮食、起居、伤力等因素有关。
关于血证的治疗,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惊 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创立了 泻心汤、柏叶汤和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 有效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则收录了诸如犀角地黄汤等 治疗血证确有其效的著名方剂数首。
景岳全书
-
3
不循常道
何谓常道?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营行脉内,卫行脉外;
出于何处?
孔窍; 内脏; 经络; 肌腠;
-
4
出于何处
故妄行于上,则见于七 窍,流注于下,则出乎 二阴,或壅瘀于经络, 则发为痈疽脓血,或郁 结于肠脏,则留为血块 血症 ,或乘风热,则 为斑为疹。或滞阴寒, 则为痛为痹,此皆血病 之证也。
•七、病因
风热燥邪 损伤上部脉络
1、感受外邪
湿热、热 损伤下部脉络
2、情志过极
恼 怒
肝郁化火犯肺胃

灼伤脉络, 迫血妄行

辛 3、饮食不节 辣

湿热滋生 损脾伤气
气虚不摄, 出

血溢脉外

4、劳欲体虚 5、久病之后
气虚 阴虚 阴精耗伤 正气亏损
瘀血阻络, 血不循经
瘀血阻络
出血的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可 以归纳为火热偏盛,迫血妄行和气虚失摄,血 溢脉外这两个方面。
血证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内教研室 周林水
一、概述
(一)概念:凡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 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 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 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统称为血证。也即是说,非生理性 的出 血性疾患,称为血证。
各种原因
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为营气, 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 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 存。
四、辨证备要---治疗原则
1.治火 火热亢盛,迫血妄行,血不归经,溢 于脉外是引起血证最常见的病因病机。由于火 热之邪可分为实火与虚火的不同,故实火当清 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四、辨证备要---治疗原则
2.治气 一则气为血帅,气能统血,气行血行, 气脱血脱;二则气有余便生火,火热偏则扰动 血脉,血不归经。故对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 当补气益气。
紫斑
2.温病发斑:紫斑与温病发斑在肌肤上的改 变很难区别。但临证上温病发斑的发病急骤, 常伴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有时抽 搐,同时可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 质红绛等,其传变迅速、病情险恶;而紫斑常 有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史,但一般无舌质红绛, 也无温病传变迅速的特点。
紫斑 3.丹毒: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 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 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鼻衄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清胃泻火、迫血妄行 玉女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补气摄血
归脾汤
-
56
齿衄
主要与胃肠与肾有关; 胃热、肾虚主要病机 胃热多见
-
57
齿衄
胃火炽盛 阴虚火旺
清胃泻炎、凉血止血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合 泻心汤
六味地黄丸合 茜根散
-
58
咳血
火热之邪中又分实火和虚火,其中外感风热燥 邪、湿热蕴积和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 导致的火旺则为虚火。
气虚之中又分为单纯气虚和气损及阳而致阳气 虚衰等两种情况。
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而由阴虚火旺及气 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
实证可向虚证转化。
血证始为火热偏亢者,若反复发作,阴分必伤, 虚火内生;
或火热伤络,反复发作不愈,出血既多,气亦 不足,气虚阳衰,更难摄血。
四、辨证备要---辨证要点
1.辨病证之不同:血证常有明显的出血证候, 一般容易诊断。但应根据其出血的部位及原因 辨识不同的病证。 如同为口中吐出血液之证,既有吐血和咳血的 不同,又有齿衄和舌衄的不同; 同为小便出血则有尿血与血淋之不同; 同为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痢疾、痔疮之不同。
2.辨病位之不同 同为一种血证,可由不同病变脏腑引起,其病 位是不同的。 如咳血有在肺、在肝的不同; 齿衄有在肺、在胃和在肝的不同; 齿衄则有在胃、在肾的不同;尿血则有在肾、 在脾和在膀胱的不同。
吐血
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 等先兆症状。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 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 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 红色。
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癥积等宿 疾。
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大便潜血试验、上消化道 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和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 诊断。
2.酒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 一则湿热蕴积,损伤胃肠,熏灼血络,化火动 血,而致衄血、吐血、便血。 二则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摄,统血无 权,血溢脉外也可导致出血。
3.情志过极 七情所伤,五志化火,火热内燔,气逆于上, 血随气逆,溢于脉外而致出血。 如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刑金,损伤肺窍 及肺之络脉可致鼻衄和咳血。 郁怒伤肝,肝火偏亢,横逆犯胃,胃络受伤, 以致吐血。
3.辨证候之虚实 血证中的实证,多由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 但火热之证,有实火与虚火之不同。 其实火为火热亢盛,虚火一般由阴虚导致,而 后者属虚中夹实证。 血证中的虚证,一般由气虚失摄,血不归经所 致。此外,初病多实,久病多虚,而久病人络 者,又为虚中夹实。
四、辨证备要---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明代医家张景岳则特别强调“火”与“气”在 血证发病中的作用,他在《景岳全书·杂证 谟·血证》中指出:“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 耳。”对临证辨别血证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宋.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病因病机做了描 述。
明代虞天民在所著的《医学正传·血证》中才 把多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统称为血证。
诊断: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 腔溢出者,都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 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 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红鲜血,间夹涎沫, 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患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疾患的病史。 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Cr检查、支气管镜或 造影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痰细菌 培养、痰抗酸杆菌检查和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等 均有助于明确咳血的原因。
四.病性 有虚有实 实以热、瘀为主 虚为气虚或阴虚火旺
六、病因
外感六淫 酒食不节 情志过极 劳倦过度 大病久病之后 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之于外而导 致血证的发生。
1.外感六淫 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血、 鼻衄; 邪热犯中焦,与肠中湿毒夹杂为患,损伤肠道, 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便血; 热邪留滞,侵及下焦,损伤尿道,络脉受损, 导致尿血。 邪热侵入营血,迫血妄行,血逸脉外,渗与肌 肤之间,则紫癜
紫斑 四肢及躯干部肌肤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 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常反复发作。 临床应做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 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束臂实验等检查,必要 时作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
(二)病证鉴别
1.鼻衄:内科与外伤
内科与倒经
2.齿衄与舌衄
3.咳血:咳血与吐血
咳血与口腔出血
4.吐血与鼻腔口腔出血
4.劳倦过度 心主神明,神劳伤心; 脾主肌肉,身劳伤脾; 肾主藏精,房劳伤肾。 劳倦过度,可致心、脾、肾之气阴损伤。气虚 失摄,阴虚火旺均可致血溢脉外而致衄血、尿 血、紫斑。
5.病后诱发 久病热病之后, 一则可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火迫血行而致 出血; 二则由于正气损伤,气虚失摄,血溢脉外而致 出血; 三则久病人络,瘀血阻滞,血难归经,因而出 血。
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属实的火热之邪引起的 反复不止的出血,可以导致阴虚和气虚的病理 变化;而阴虚和气虚又是导致出血日久不愈和 反复发作的病因。如此循环不已,则是造成某 些血证缠绵难愈的原因。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鼻衄 2.齿衄 3.咳血 4.吐血 5.便血 6.尿血 7.紫斑
尿血 1.血淋:尿血与血淋均为血随尿出,但以
排尿时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即血淋者有尿道 疼痛,而尿血者则尿道不痛。
2.石淋:石淋者可先有小便排出不畅,小 便时断,伴有腰腹绞痛,痛后排出砂石并出现 尿血症状;尿血者尿道不痛,亦无砂石排出。
紫斑 1.出疹:紫斑与出疹均为出现在肌肤的病
变,而紫斑中有点状出血者须与出疹相鉴别。 一般说来,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退色,触之 不碍手;而出疹点则高于皮肤,压之退色,触 之碍手。
便血 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 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疾。 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肠镜检查明确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