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蛮子-Argumentation of My Ideal Parenthood

合集下载

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

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

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英文版Yunnan is a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known for its diverse ethnic groups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mong these ethnic groups, the Han people have a long history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minority groups in the region. One interesting aspect of this cultural exchange is the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ancient texts from minority ethnic groups by Han scholars.The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minority ethnic texts by Han scholars in Yunnan is a fascinating area of study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e region. These translations not only help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minority groups,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y, language, and customs of these communities.One example of this cultural exchange is the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Yi texts by Han scholars in Yunnan. The Yi people are one of the largest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with a rich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 that dates back centuries. Han scholars have taken an interest in translating and annotating these text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as well as to promote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Through the trans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minority ethnic texts, Han scholars in Yunnan are not only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se communities, but also fostering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e region. This cultural exchange is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and diverse cultural landscape of Yunnan,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and celebra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province.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云南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份,以其多样的民族群体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二元对立视角下《藻海无边》人物身份认同的异化

二元对立视角下《藻海无边》人物身份认同的异化

二元对立视角下《藻海无边》人物身份认同的异化1. IntroductionCaribbean author Jean Rhys’ Wide sargasso sea is based on Charlotte Brontë's novel Jane Eyre, which rewrites the story of Antoinette, Mr. Rochester's ex-wife madwoman.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alienation of the identities of Antoinet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nary opposition.2. Antoinette: Black vs. WhiteThe theme of this novel is about "race, gender, and the legacies of West Indian plantation history" (Morrell 181).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the West Indies, a region with the discrimination and hatred between races are still quite strong. Antoinette is of white ancestry, the daughter of the island's slave owners, and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a "white cockroach" by the local natives, because she was born in the West Indies to a Creole mother, she was not considered purely English by the whites and was therefore considered a "white nigger". Antoinette experiences a double identity barrier in her native land,it impossible for her to both identify with the black community and integrate with the white community.The failure to establish an identity with whites deepens Antoinette's identity barriers. After marrying Rochester, a white European male, Antoinette tries to find her identity in him. However, when Rochester receives a letter who told that Antoinette has a familyhistory of neurological problems, and had an affair with her cousin before marriage, Antoinette's identity with whites is further alienated. By forcing to give Antoinette the English name "Bertha," Rochester also denies her the right to look in the mirror. The image of the mirror appears several times in the text, is the basis for Antoinette's identification. Depriving Antoinette of the right to look in the mirror is the same as depriving her of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her own identity; without the mirror, she can't be sure what shereally looks like or who she really is, and that means pushing herinto the insanity of identity collapse.For Antoinette, she is excluded from the center and marginalized; scorned by both the purebred white and the purebred black. She is a marginal figure under binary opposition and faces multiple identity crises, in which her identity gradually alienates and eventually drives her mad and on the road to self-destruction.3. ConclusionIn Wide sargasso sea, Jean Rhys records the tragic life of aflesh-and-blood "madwoman" who loses her mind and dies of insanity during the binary opposition and fails to find her identity. By analyzing the alien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dentities in Wide sargasso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nary opposition,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extreme binary opposition of identity is distorted, such as man vs. woman, heterosexual vs. homosexual, racially dark skin vs. white skin, etc., which are prevalent nowadays...This over-emphasis on binary opposition has caused the labeling of people's identities, thus creating a pide in identity, it helps us to think about how we will find our identity.ReferencesCiolkowski, E. "Navigating the Wide Sargasso Sea: Colonial History, English Fiction, and British Empire." Twentieth CenturyLiterature43.3 (1997): 339-359.Morrell, A. C. "The world of Jean Rhys's short stories." Journalof Postcolonial Writing18.1 (1979): 235-244.Rhys, Jean. "Wide sargasso sea." Reading Fiction: Opening the Text. Palgrave, London, 2001. 145-151.。

论“五四”前后鲁迅对家庭伦理的改革及其困境_

论“五四”前后鲁迅对家庭伦理的改革及其困境_

2024 年第 2 期第 64 卷(总 308 期)No.2 2024Vol.64 General No.308论“五四”前后鲁迅对家庭伦理的改革及其困境 *孙尧天摘要:鲁迅“五四”前后诸多论述围绕家庭问题展开。

根据生物进化原理,他提出“幼者本位”,要求父母建立义务、利他乃至牺牲自我的道德。

这种思路既呼应了“五四”时代浪潮,又展现出特殊的精神气质。

以往研究多关注鲁迅与周作人、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相通之处,忽略了其有关家庭伦理改革表述中的主体性意识,导致难以对“爱”“牺牲”等关键概念的内在原理之异同展开更加深入的辨析。

尽管都呼吁对幼者的“爱”,但他们对“牺牲”均提出相应的保留意见,从而缺乏鲁迅论述中的张力。

鲁迅的思路包含更多切身复杂体会,并由此进一步彰显了“五四”家庭改革的可能与限度。

鲁迅的坚持既与其对自身的历史定位有关,也使得他对进化的表述同时渗透着悲哀之感,而1920年代多次被背叛的经历更导致鲁迅对进化的信仰陷入低谷。

关键词: “五四”; 鲁迅; 家庭伦理; 牺牲; 爱; 进化DOI :10.13471/ki.jsysusse.2024.02.0071918年,鲁迅在钱玄同的劝说下答应为《新青年》写稿,由此加入新文化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鲁迅最初发表的作品中,例如小说《狂人日记》(1918)、长篇论文《我之节烈观》(1918)、《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919)以及“随感录”上的多篇短文,都指向了家庭改革主题。

鲁迅根据生物进化论批判传统伦理的积弊:“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

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① 其所提出改变这种局面的“幼者本位”主张,同样依据“生物学的真理”②。

鲁迅早年深受生物进化论影响,他弃医从文后的首篇文章《人之历史》(1907)即深入介绍了西方进化思想发展史并以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作为集大成者。

阿怒人

阿怒人

分家与新的联合
幼子继承制 分裂过程:核心家庭阶段:父亲、母亲、长子、次子、三子等。 长子结婚并生养孩子,形成一个主干家庭:父亲、母亲、长子、长子妻 子及其儿女(如果有的话)、次子、三子等。 次子结婚生子,长子计划分家,但需要一段时间来准备,家庭处于扩大 家庭阶段:父亲、母亲、长子、长子妻子及其儿女、次子、次子妻及其 儿女(如果可能的话)、三子等。 长子分家后形成一个主干家庭:父亲、母亲、次子、次子妻及其儿女 (如果可能的话)、三子等。注:长子、长子妻子及其儿女分出。 由于三子的结婚生子又一次形成一个扩大家庭:父亲、母亲、次子、次 子妻及其儿女、三子、三子妻及其儿女(如果可能的话)等。 最后次子分家出去,幼子与父母为一户共同生活:父亲、母亲、三子、 三子妻及其儿女等。注:次子、次子妻及其儿女分出。 家庭运动的结果:形成2个核心家庭和1个主干家庭,即一个阿怒式 家族的基本形式,他们虽然是几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但经常作为一个家 庭整体出现。例如,葬礼送礼是以户为单位,而较大的农事活动,如犁 地、播种、收割等几乎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收入按土地的归属权分 别归各户所有。 其它:不嫁长女
家庭与村落
1950年以前 阿怒人的亲属群体以家庭公社为主,一般一个家族单独居住于 一片土地上,只有在家庭人口超过土地承载能力之后,才按照 幼子继承制原则分家,分出的家庭一般会搬迁到很远的地方, 单独开垦一片土地生活。这种共同居住于某一个地方,以血缘 为纽带的家族拥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也是家族、家族的房子 和居住地点的名称,这一名称的取名一般是以地形、树木、石 头、水源以及历史事件为依据,虽然因分家而外迁的一个家庭 都能够记得自己来自某某地或某某家,但分家到外地后都拥有 一个新的名称。由于没有氏族姓氏或父子连名制,分家后的家 族关系仅能维持数代。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

《逻辑学导论(2)》第二章习题解答一、请将下述命题符号化,如果是复合命题,请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联结词,指出是何种复合命题:1.阳光和红霞是好朋友。

【解】:p。

这是一个简单命题,应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2.贝多芬和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

【解】:设p表示“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q表示“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

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3.说西红柿是蔬菜是假的。

【解】:设p表示“西红柿是蔬菜”,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

这是一个负命题。

4.大连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否则,冠军就是国安队。

【解】:设p表示“大连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q表示“国安队将获得今年的甲A冠军”,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 q。

这是一个选言命题。

5.尽管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但仍然有不少人很自私。

【解】:设p表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q表示“有不少人很自私”,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

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6.如果我们再不降低生育率,那我们就会连坐下来的空间都没有了。

【解】:设p表示“我们再不降低生育率”,q表示“我们连坐下来的空间都没有了”,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

这是一个假言命题。

7.即使我们提高税收,财政赤字仍不会减少,除非我们削减政府开支。

【解】:设p表示“我们提高税收”,q表示“财政赤字会减少”,r表示“我们削减政府开支”,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r→⌝(p→q)。

这是一个假言命题。

8.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解】:设p表示“钱不是万能的”,q表示“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则上述命题可表示为:p∧q。

这是一个联言命题。

9.如果你是草,羊会站在你的身上,践踏你,啃食你,不管你是它的亲人还是朋友;如果你是参天大树,羊会仰望你,赞美你,无论你是残疾还是孩子。

【解】:设p1表示“你是草”,q1表示“羊会站在你的身上践踏你”,r1表示“羊会站在你的身上啃食你”,s1表示“你是它的亲人”,t1表示“你是它的朋友”,则上述命题的前半部分可表示为:p1→⌝(s1∨t1→⌝q1∨⌝r1)。

民国时期滇东北彝族上层的民族意识

民国时期滇东北彝族上层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 : 口述 史 ; 彝族 上 层 ; 民族 意识
中图分类号 : K2 9 7 . 7 4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 2 0 1 3 ) O 3 、 O 4 ( 合刊 ) 一 0 0 2 7 — 0 5
民 国时期 滇东北 彝 族形成 龙 、 卢、 安、 禄( 或 为 陇) 等 四大 家族 , 是龙云 、 卢汉 统 治 云 南 时 期 的 军 政 统 治集 团 , 掌 握着 云南 的军 事 、 政治 、 经 济大权 , 影 响着 民国时 期 云南 社 会 的发 展 , 滇 东 北 彝 族 上 层 已逝 , 无 法直 接 了解他 们 的 民族 意识 , 但 其子 女 大都健 在 , 他们 经历 过 民 国时期 云南 的发 展 , 亲 历
第3 5卷 第 3 、 4期
Vo 1 . 3 5 No . 3 、 4
昭通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a o t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2 O 1 3年 8月
Au g. 201 3
● 乌 蒙论 坛
民 国时期 滇 东 北 彝 族 上 层 的 民族 意 识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基 金 西 南边 疆 项 目“ 近 代 滇 东 北 地 区 彝族 上层 社会 口述 史 料 选编 ” ( 7 5 一 ) , 女, 云 南 曲靖 人 , 讲师 ,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中 国西 南 民族 史 , 西 南 民族 文 献 研 究 。 ①《 巧家县志稿》 , 《 昭 通 旧志 汇 编 二 》 , 云 南 人 民 出版 社 2 0 0 6 年版 , 第6 6 3页 。 ②《 鲁 甸 县 民 国地 志资 料 》 , 《 昭 通 旧志 汇编 六 》 , 云 南 人 民 出版 社 2 0 0 6年版 , 第1 8 6 0页 。 ③《 昭通 等 八 县 图说 》 , 《 昭通 旧志 汇 编 二 》 , 云 南 人 民 出版 j 士 . 2 0 0 6年版 , 第4 9 1页 。

英迪拉·戈斯瓦米对印度传统子嗣观的批判

英迪拉·戈斯瓦米对印度传统子嗣观的批判

书林无界世界文化 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同样在印度有着悠久的传统。

身处这一文化传统之中的男人和女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儿子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在回答这一问题方面,文学作品比新闻报道来得更要丰富和生动。

英迪拉·戈斯瓦米的小说用曲折的故事展示了男女两性在这一文化观念的统摄下所经历的悲剧,虽是虚构,却比现实还要真实。

英迪拉·戈斯瓦米(Indira Goswami,1942—2011)是印度著名的阿萨姆语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编辑、学者和政治活动家。

戈斯瓦米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多描写处于社会底层及边缘的人,揭露社会中的阴暗面,尤其关注印度当代女性问题,如女童、寡妇的不幸及婚姻问题。

戈斯瓦米的文学成就十分突出,曾获得“萨提亚阿卡德”奖和印度最高文学奖——格扬比特奖(Jnanpith)。

《后代》(The offspring)是由作家亲自翻译自她的阿萨姆语小说“Xanskar”,讲述了一个低种姓男子皮坦伯为了能生下儿子延续香火,在一个祭司的帮助下与寡妇达摩衍蒂发生性关系,但最终寡妇还是选择流产让他希望落空的故事。

作品反映了当代印度过度重视子嗣的社会现实及其悲剧,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观点的批判。

印度的子嗣崇拜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

作为一个宗教之国,人们重视宗教修行和精神活动,男性可以从苦行静修中达到梵我合一,女性只能通过在婚姻中侍奉丈夫、服务家庭得到宗教解脱。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律《摩奴法典》从宗教、道德等角度建立了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体系,对妇女的地位和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丈夫操行虽可有指责,虽另有所欢和品质不好,但有德的妻子,应经常敬之如神”,“妇女少年时应该从父;青年时从夫;夫死从子;无子从丈夫的近亲族,没有这些近亲族,从国王,妇女始终不应该随意自主。

”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中,妇女并不是作为家庭的主人,而是作为丈夫的附属品为丈夫的需要来服务,没有自主权。

印度传统一向重视子嗣。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苦行者阇罗迦卢仙人一心修梵行,誓不娶妻生子。

改土归流背景下他留人族群传说的话语建构%3f

改土归流背景下他留人族群传说的话语建构%3f

改土归流背景下他留人族群传说的话语建构∗杨晓雯(云南大学国际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㊀要]㊀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彝族支系他留人旧时自称他鲁苏 ,他称 他鲁人 ,近年来统一为 他留人 ㊂ 他鲁 与 他留 作为他留人的指称,先后出现于明㊁清地方志书中㊂关于他留人族源的传说围绕 他鲁 更名为 他留 的缘由形成了不同文本,无论是影响最大的与高土司相关的 铜佛像 传说,还是其他文本,作为一种象征资源,均为 流 与 土 ㊁民间与官方所征用并建构㊂流官政权采取民间话语对土官进行 妖魔化 的表述;土官阶层则借助民间话语形式进行象征性资本的建构,体现出对汉文化的积极认同㊂[关键词]㊀改土归流;他留人;族源传说;话语建构[中图分类号]C95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5110(2016)03-0120-07一㊁引㊀言群山绵延的云南,作为中原王朝的西南边陲,偏于一隅,民族杂居,族群关系错综复杂,地理环境荒远偏僻,因此历代王朝持续在云南推行 边疆内地化 ㊂由于受到 行政成本 与 财政资源 的限制,明清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渗透与扩张需要借助于 土司 作为 国家的代理人 来实现管理,①即通过所谓的 以夷治夷 来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㊂因此,历代土司一直充当着联系土著族群与中央王朝的中间角色,与王朝保持一种既对立又依附的复杂关系㊂不过,这种 代理 只是暂时的,属无奈之举,如清人倪蜕所言: 地居荒远,瘴疠持甚,设流不谙风土,立防兵难免瘴病,运粮米又恐劳民㊂②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在中央王朝逐渐有能力控制的地方,则不断地削弱世袭土司的权力,推行 改土归流 ,设流官对土司政治加以限制;如有条件,则直接推行 改土归流 ,取缔土司政权㊂随着 改土归流 的深化,使得汉人持续迁入云南,改变了当地 夷多汉少 的人口结构,加快了 夷汉融合 的进程㊂不过, 改土归流 是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㊂一方面㊂汉人移民的到来,以 划私田 和 加新租 等方法,使得夷民失去了部分土地;③同时借 改流 对地方盐㊁茶㊁矿产等资源实施控制,直接影响了土司及地方族群的利益,势必引发频繁的族群冲突㊂另一方面, 以夏变夷 也并不容易,明代以前,迁入云南的汉人基本上经历的是 汉人的夷化 的过程;④明代尤其是清代,随着汉人移民的进入而逐渐纳入流官体制中,汉文化对当地 土著的影响成为主流㊂在 改土归流 的推行以及 夷汉融合 的背景下,流官政府㊁地方土司以及草根民众共同卷入以 冲突 为主要特征的族群互动之中;同时,汉族的迁入,还造成当地族群关系及认同的变动㊂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就是明中期以后,当地很多族群的祖源或族源叙事第一次与 华夏 的祖先谱系建立起了联系,呈现出由 夷 转 汉 的特点㊂因此,对移民㊁政府及边疆族群关系㊁族群性的研究一度成为边疆研究的切入点㊂王明珂从边缘研㊀2016年5月第48卷第3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 y ,2016Vol.48No.3㊀∗①②③④[作者简介]杨晓雯,女,云南永胜人,云南大学副教授,云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㊁民族艺术㊂John R.She p herd.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 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Stanford Universit y Press ,1993,pp .408~410.[清]倪蜕.土官说,转引自胡耐安.边政通论[M ].台湾政治大学边政学系,1960:27.李有义.汉夷杂区经济[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18.马曜.马曜学术论著自选辑[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538.究出发,认为氐㊁羌族群边界的确立是 汉文化的扩张而不断漂移 的结果㊂①马健雄对拉祜族的研究则强调 流 与 土 的激烈冲突,认为拉祜族的族群身份正是在 移民 冲突 模式中被 动员 并建构起来的㊂②笔者对于上述讨论的思考,将基于对彝族支系他留人族群的 更名 传说而展开,切入角度为对田野及资料整理中收集到的传说异文而进行㊂笔者认为,他留人传说的异文文本所体现的流与土,官与民,夏与夷的互动,既有流与土激烈冲突的描述,也有流土之间的冲突的激烈的化解㊂二、他留人族源传说的记忆文本本文关注的对象 彝族支系他留人,生活于滇西北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他留山上㊂1956年他留人在国家民族识别中被划归为彝族㊂该乡现有他留人4421人㊂③他留人,自称 tha 31lu 55su 55 ,汉字表述为 他鲁苏 ; 苏 为 人 之意, 他鲁苏 即 外路人 ㊂当地人认为祖先非土著人,系外地迁徙而来㊂旧时他称为 他鲁人 ,近年来统称为 他留人㊂ 他鲁 与 他留 作为对 他留人 的指称,先后出现于不同历史时期㊂ 他鲁 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正德云南志“所附的地图中,应该是一个地名㊂到了清代,在永胜现存的两部地方志书乾隆‘永北府志“和光绪‘永北直隶厅志“中, 他鲁 消失了,却频繁出现了 他留 字样,如 他留汛 ㊁ 他留河 ㊁ 他留村 及他留义学馆 等,指称的应该还是地名㊂为何明代的 他鲁 到了清代悄然变成了 他留 ,史书并无说明㊂不过与传统乡土社会时期的大部分民族村寨相同,没有文字记载并不妨碍民众对他留人族源的记忆与表述㊂或者说,正是 可靠 的文字记录的缺乏,才给了民间各种传说㊁故事等 地方性知识 滋长㊁传播的空间㊂他们以口述方式,为不可理解的历史空白点建构起 合理性 的阐释㊂关于他留人族源的阐释多围绕 他鲁 如何更名为 他留 的核心内容展开,并形成了不同的文本,长期流传于族群内部及与之相关的 他族 之间㊂其中,与当时他留人聚落的实际统治者 土官高土司家族有关的传说影响最大,流传甚广㊂传说1.北宋庆历八年(1048),大理相国高智升使其孙高泰惠(有些版本为 高大慧 ,读音一致,笔者所用版本自高氏族谱)统治善巨郡㊂从此,高氏子孙世代统治北胜州长达800多年㊂据传,明正德(1506~1521)年间,高氏土司在佛教圣地宾川鸡足山兴建传灯寺㊂鸡足山方丈应高氏之请,欲在传灯寺内安放两尊铜佛像,于是飞鸽传书,与四川峨眉山方丈联系请求帮助㊂彼时,峨眉山方丈正好收到两尊来自湖南南岳衡山的两尊铜佛像,于是决定把这两尊铜佛像转赠给鸡足山传灯寺,并派了两位师太护送前往㊂两位师太竭尽全力,翻山越岭,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营盘(今六德乡营盘村)东部山腰时已经是晚上㊂那里是原始森林地带,荒无人烟㊂两位师太疲惫不堪,露宿在原始森林中㊂是夜,突然发生大地震,山崩地裂,倒塌下来的山石把熟睡中的两位师太压住㊂(这座山崩塌后露出红色的泥土,后人将其称为红泥山㊂)一位师太殉难,连同所背负的铜佛像一起被埋到地下;另一位受了伤的师太忍者痛苦,背负着铜佛像离开红泥山继续前行㊂她挣扎着走了两天,来到了崀峨东山岭,因伤势过重,饥寒交迫,最后撒手人寰㊂很多年后,崀峨人在山林中发现了佛像,将其搬到村里寺庙供奉㊂20世纪70年代,这尊佛像在 文化大革命 中遗失,至今下落不明㊂明末清初,高氏土司为与章氏土司争夺地盘,固疆扩土,于是将一批游牧人调集到营盘,实行屯戍,将营盘扩建为兵寨,又将兵寨筑成城堡㊂这些迁移来定居的部落成为 他鲁苏 ㊂一天,当时主持兴建他留城堡的土司高斗光进山打猎,恰好在红泥山下发现了长年历经风吹雨打而露出地面的铜佛像,铜像背面铸有 南岳哈弥佛 5个大字㊂高氏土司世代信佛,对这一发现惊喜万分,认为佛像现金身是天赐机缘,于是令人将铜佛像搬进城堡,筑寺供奉㊂将此地定名为 他留 ,并把佛寺名取为 大德寺 ,城堡取名为 他留城 ,城中人 他鲁苏 改名为 他留人 ㊂ 他留 作为地名即载入清㊃121㊃㊀第3期杨晓雯:㊀改土归流背景下他留人族群传说的话语建构㊀①②③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7.马健雄.再造的祖先:西南边疆的族群动员与拉祜族的历史建构[M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20.永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胜年鉴[Z ].永胜县人民政府主办,2014:55.乾隆三十年成书的‘永北府志“,从此沿用下来㊂①传说2.大德寺铜佛来历不凡,据考证,明正德年间,北胜州高氏土司修建鸡足山传灯寺,两位师太前往峨眉山移供铜佛,该铜佛即为所移供的两尊峨眉铜佛之一㊂两师太各背负一尊铜佛到了他留,遇到了明正德六年(1511)的大地震,被埋到了地下㊂后来,清雍正年间,他留新义学教师张立宁入红泥山打猎发现,迎出修建庙宇供奉,张立宁因谓其 他自己留下 ,故得名为 他留㊂传说3.他留人传说,这尊铜佛背到当地,就再也背不走了,他留话叫作 阿钉啊 ,意思是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了,摇也摇不动,几个人都抬不走,于是认为这是铜佛自己的旨意, 他自己要留下来了 ,所以修建庙宇供奉,因而后来引出了 他留 之名㊂②传说4.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澜沧卫屯军于北胜州永胜境内的南北坝区,大都由五千户所㊁五十白户伍㊁前后马军等屯住㊂从此,湖广㊁江西㊁南京籍等汉族人口便定居于此㊂内地迁入的汉族军士多与本地土著女子婚配,客观上促成了夷汉融合,永胜一带多传 夷娘汉老子 正是对这种情况的反映㊂至于原来住在坝区的少数民族,除了高土司衙门附近的白族外,有的被汉族同化,有的移住到半山区或者河谷地区㊂新中国成立后,有的他留人老人说,其祖先是洪武调卫来到永胜的,和本地人结婚成家以后就不走了,所以老人和男人在炕床上烤火㊁吃饭㊁睡觉,年轻女人在床边服侍㊁照顾,希望男人长期留住下来,因此叫做 他留人 ㊂③这4则传说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留人族源的进行了解释,属于他留人的族源传说记忆㊂无论是哪个版本,几乎都是围绕汉字 他留 ,尤其是 留 的字意来阐释的,都是 留下 之意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故事内核都与远道而来的铜佛像有关,姑且简称 铜佛像 传说:两师太背负铜佛像前往鸡足山,不料在他留山一带遭遇了大地震,深埋于地下㊂后来被不同的人发现后,筑大德寺供佛,因而称之为 他留㊂不过, 铜佛像 传说由于佛像的 发现者 或 留下 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异文版本:一是发现者为当时地方的统治者高土司高斗光,二是当时义学馆的汉人教师张立宁㊂第三个版本在他留人普通民众中流传甚广,认为佛像的 留下 不是外来的不可控作用(如突如其来的大地震④)所致,而是佛像的自愿选择 到了此地,就再也不愿走了㊂这三个版本中,前两个可视为一种类型,即历史事件(地震)+佛像+英雄,差异在于发现佛像的 英雄 不同㊂具体可查的历史事件(地震)与历史人物(高土司和张立宁),给传说增加了不少 可信度 与 历史感 ㊂相形之下,第三个版本则更多地体现了民间智慧的表述,没有什么具体原因,佛像经过此地就不愿走了,自愿留了下来,从而表现出某种 神秘性 与 神圣感㊂第二类传说与明朝 洪武调卫 入永历史事件有关,其内涵基本上是对流传于他留人中间的 洪武调卫 与 夷娘汉老子 的两种历史记忆的联结㊂三㊁ 土 与 流 :权威性的建构与象征资源的征用对于他留人而言,世代相传的族源传说作为族群的集体记忆世代相传,同时,也作为 地方性知识 被不同的群体加以建构㊂与高土司有关的族源传说的出现绝非偶然,如果联系该区域社会的发展来看,该传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正好是当时的北胜州正经历 改土归流 的历史之际㊂他留人所在的永胜县,在宋㊁元㊁明㊁清四个朝代的地方实际统治者都是高氏土司,统治时间达800余年㊂随着 改土归流 的深入,土司作为地方实际的统治者的势力被逐渐削弱,面临着日益激烈的 流 土 之争㊂可以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除了直接的交锋, 流 ㊁ 土 代表的官方与民间都在运用各种象征性资源,以实现自身合㊃221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8卷㊀㊀①②③④简良开.神秘的他留人[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4~25.讲述人:杨如刚,46岁,六德乡六德村腊依箐人,大专文化程度㊂访谈人:杨晓雯,访谈时间:2014年10月5日,访谈地点:杨如刚家㊂;何守伦.他留人族源与姓氏问题探讨[C ].云南省永胜县委员会文史和联络委员会.永胜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Z ].永胜:云南省永胜县委员,2013:82.‘永胜县志“记载,明正德六年(1511),北胜州发生大地震,城北大树坪旧州城全部倾塌,民房被毁5000余间,人口伤亡千余人,土地冲塌㊁淹没1万多亩㊂法性与权威性的建构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察他留人族源传说,可以说,传说在这里成了一种可以征用的象征性资源,不同的群体处于不同的目的,对此予以了征用并建构起新的故事内涵㊂(一) 铜佛像 及其他佛寺传说:土司政治文化资本的建构面对来自中央王朝的 改土归流 政策,土司没有坐以待毙,为了尽量减少 改土归流 对自身利益的侵害,他们从各个方面争取可能的资源,尽力和官方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㊂其一,山高皇帝远,土司作为地方的 土皇帝 ,他们在意的只是全力保住自己的土司职位㊂高氏土司历经宋㊁元㊁明㊁清四个王朝而不倒,其原因不外乎:择胜者而 归 ,尽全力 请袭 ,奉征调而战㊂至少从政策上,高土司对封建王朝是认同的,不是一种与之对抗的态度㊂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随机应变,随波逐流,躲过了各次王朝更迭中的危机㊂其二,永胜高土司对汉文化有着超过其他族群的亲缘性,这与其祖源有关系㊂关于高氏家族的族源,方国瑜先生认为高氏原系中原移民,初居滇东之大姓,后迁徙至洱海区域的 名家大姓 之一㊂唐人纪录谓之 白蛮 ,而 名家大姓 则自称为 僰 ①㊂另一种说法,认为高氏原系大理城西芒溪冲 僰人 ,即今大理白族㊂②高氏家族则自认为永胜㊁姚安㊁鹤庆三地的高氏祖籍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均为蜀汉随武侯征南中入滇的汉族,非白族㊂③不管是汉族也好,白族也好,或是 僰人 ㊁白蛮,高氏土司都与汉文化有着天然的亲缘性,与汉人的文化边界极为模糊㊂因此,历代高土司在重大历史转折中所做的内附㊁归顺㊁投诚,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与权衡,也有源于祖源上的认同以及文化上的亲近㊁仰慕而产生的文化认同因素㊂其三,前文所录的 铜佛像 传说,其故事内核与佛教关系密切㊂他留人由 他鲁 更名为 他留 ,其主要缘由因高土司出猎发现了地震深埋于地下的铜佛像,于是在营盘村建大德寺供奉佛像㊂其实,高氏为佛门世家,屡向中原求取佛经,其下属大都委以佛教徒佐理,而佛教徒又多读儒书㊂明末清初,高斗光尤为信佛,关于他的传说民间流传颇多㊂是否由高斗光发现铜佛像,已经无从也无须考证㊂传说是一种被选择及被建构的历史记忆,重要的不是历史叙述的对象,而是传说建构的过程,即面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叙述㊂这一则传说既解释了 他鲁 向 他留 转变的原因,又为高土司笃信佛教增加了不少象征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高氏家族为争取自身在地域共同体中的合法性地位与象征性资源所做的努力㊂地方社会在建构与高土司相关的传说的过程中,尽其所能地赋予传说中的人物以某种象征资本与灵验隐喻,并使其发挥重要的文化认同与凝聚作用㊂无独有偶,高氏族谱中也记载了一个大理相国高智升的灵异故事:一天,情智(二十八世祖高情智)作祀毕,忽有老人执祭祀果品来云 为汝家报喜,予过客也㊂昨宿大树下,夜半间,忽闻空中呼曰:宋林罗可往享高氏祀㊂树神答以有客,不能如愿㊂至鸡鸣复呼曰:君复享兮,有祭品遗君㊂君如此至诚修备,感动神仙下降,相传言曰:高氏有三斗芝麻官㊂ 后生智升(二十九世祖高智升),其人非常,父母恐惧,置之岩洞,遂生石乳㊂其人渐大,方才收回,后段氏擢用,大有功,遂建石乳寺于大理㊂④高氏家族自高智升被段氏擢升为大理相国,并委其孙高泰慧辖善巨郡起,在滇西北权重一方,飞黄腾达8百年㊂族谱所记载的这则传说是民间常见的显灵传说㊂从天赋神权的角度为高氏家族自身权力的合法性建构民间话语文本,将其统治民众的权力表述为非单纯的人力争夺所能决定的,而是最终取决于神灵的 自主选择 ㊂由此,高氏家族自我建构的象征性资源便具有了无可置疑的合法性㊁权威性与神圣性㊂㊃321㊃㊀第3期杨晓雯:㊀改土归流背景下他留人族群传说的话语建构㊀①②③④方国瑜.大理古代文化史序[M ].自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49:2.云南省永胜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永胜县志[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1989:662.‘滇西永胜高氏历代宗谱图册“,1999年12月31日,高氏家族内部资料,第9~12页㊂滇西永胜高氏历代宗谱图册[Z ].1999年12月31日,高氏家族内部资料,第19页㊂在乾隆‘永北府志“卷二十三 释仙 还记载了高氏土司高多罗生与金沙江宝积寺的传说:昔土官高多罗生常游猎于金沙江西北金宿峰下,见有神光之异,因建茅庵塑佛,以二僧(玄玄与了了)供奉香火㊂相传佛堂后现一石臼,臼中生宝米以供斋粮,即添三五沙弥亦足用,因名之曰宝积寺㊂后梵刹渐盛,僧众将石臼凿大,宝米不复生㊂历久年深,石臼亦不知所在㊂①这几则高土司的传说均与当地的佛寺有关,尤其是大德寺 铜佛像 传说,既回答了他留人自称 他鲁 向他称 他留 转变的原由,又是土官阶层力图彰显其区域资源优势的隐喻性㊁象征性文本㊂高氏家族关于 铜佛像 的偶然发现佛像的 巧合 ,是对高土司以及他留山与佛天然结缘的话语建构,对高氏家族笃信佛教家风及斗光 慧根 的肯定,也是对他留山区域优势的肯定与认同㊂从这个意义上说,铜佛像对高土司的 佛缘 与 慧根 的 认同 与 喜欢 ,实质上是高氏家族借助于佛的 意志 ,肯定和凸显他留山自身地域优势㊂高氏家族与大理石乳寺㊁金沙江宝积寺的传说无不如此㊂传说有具体时间㊁真实地理历史知识㊁真实人物,尤其是高斗光的传说,可信度颇强㊂不过传说毕竟是传说,柳田国男认为,传说最重要的是 合理化 ,让别人 相信 是它的主要特征,但是这一特征却会产生出另一个特征,即人们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以前轻易相信的东西就会产生怀疑㊂为了使人 相信 ,就需要对传说进行改造㊂改造的方式和口传故事强调情节的荒诞无稽不同,要尽可能地使用实在的年代㊁名称以及根据来增强其可信度㊂柳田国男专门分析了神社和寺院的来源传说㊂他认为 神社和寺院的由来可以说是传说衰退㊁变化或者发展而产生的㊂神社㊁寺院的由来一定故意特别强调本佛的尊贵㊂主持或主事们自己相信,也要别人相信㊂ ②高土司的传说,对于大德寺以及石乳寺的由来,没有强调本佛或寺庙本身的尊贵,而是间接地借助佛像这种象征性资源的重新选择与分配,凸显了高氏家族,尤其是和同区域的其他土司相比,具有的人格优势与家族自豪感㊂(二)土司 妖魔化 传说:流官政权民间话语的表述高氏土司统治永胜的历史,始于段氏大理国时期,相国高智升使其孙高泰惠镇守善巨郡㊂元明两朝,高氏土司几次内附,其统治历史终结于一场关于寺院租金的官司㊂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朝廷 以暴戾恣睢,革云南北胜土知州高长钦职㊂ ④ 暴戾恣睢 只是革职的借口,实际上,光绪年间,流官已经掌握了权力,土司职位成为虚职,永胜具备了彻底 改土归流 的条件㊂纵观历史,高土司统治的兴衰与中国土司制度的变迁息息相关,可以说,永胜高土司的历史,就是中国土司制度变迁的缩影㊂高土司家族的历史变迁看似偶然,其实与中央王朝的 改土归流 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㊂联系区域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高土司统治永胜,在六德营盘村建他留城堡的时期,恰好是当时的北胜州经历 改土归流 的重大历史变革之际㊂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司势力在明代中期以前是最强盛的时期,在明代中期以后渐次减弱㊂封建统治者建立土司制度,其目的是通过暂时的羁縻, 以夷制夷 ,从而达到 改土归流 ,实现封建大一统的目的㊂也正因为如此,在明代初年虽大量设土官,但只要有机可乘,条件稍具,中央王朝便毫不迟疑地实施 改土归流㊂由于 改土归流 直接影响了土司的利益,必然会引起 流 ㊁ 土 双方激烈的冲突和反抗㊂因此, 改土归流 并非易事,时间跨度也较长,终明之世,并未达到封建统治者全境改流的目的㊂内域区十四土府中有七府改流,羁縻区则除个别长官司外,几乎全未改流㊂⑤以永胜的情况来看,明洪武十七年(1384),㊃421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8卷㊀㊀①②③④⑤[清]刘慥纂.乾隆永北府志[M ].云南省永胜县地方志办公室翻印,1993:199.(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M ].王晓葵,王京,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38.当时的永胜县城里寺院如灵源寺㊁无垢庵㊁宝积殿等由高土司家管理,并收取其店铺的租金㊂随着高土司家权势的减弱,租金的归属问题争议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一场官司㊂后来,这场官司打到了县府,判决结果为寺院为公有财产,高土司家不再收取租金㊂由于高长钦在讯堂上出言不逊,当时的流官杨厅丞给省府写了一份报告,要求对高土司彻底实行改土归流㊂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汇编[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42.江应梁.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13.永胜改府为州,就已设流官;但是直至5个多世纪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才彻底改土归流㊂ 改土归流 大多也以激烈冲突的方式完成,如对北胜州土州同章天锡的 改土归流:光绪十五年己丑,永北直隶厅同知姜瑞鸿以土州同章天锡仇杀羊坪土千总李凤文,禀请各大宪调兵剿办㊂冬十一月,瑞鸿亲临旧衙坪征调各团练,并令摊派经费,又密谕崔玉祥召集死党前往图之,又移会永北营左军守备董义率兵进剿 十六年春正月,瑞鸿诱获天锡及土目王德茂,杀之㊂土目丁洪贵潜逃远方㊂瑞鸿详请 改土归流 ㊂①从封建王朝的角度而言,要巩固流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合法性,就必须要彻底削弱土官政权的影响,为流官取代土官寻找当地民众认同的合法性依据,将是王朝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㊂彼时,土司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夷民不堪其扰,屡屡反抗㊂当时土司除了在云南境内互相杀戮,还出征邻省㊂每次出征,少至百人,多则千人㊂当时人烟稀少,征调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负担极其沉重,得利者土司,受害者人民㊂加之土司三年入京进贡一次,平时,目把㊁伙头㊁粮头等在各村寨派粮,派款,派劳役,派牲畜等常年贡赋,对当地百姓的经济盘剥极为残酷㊂六德乡当年叫 鱼庄 ,是高土司固定的360个庄园之一,为其准备渔利贡赋㊂因此,各民族屡屡揭竿而起,反对土司㊂清代规模㊁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傈僳族为首的两次武装大起义㊂官方利用了土司与民众的这一矛盾,刻意渲染已故土司及其亲眷 妖言煽惑 ,性格乖戾㊂如:十九年姜癸巳冬十月,瑞鸿揭称土目丁洪贵与癫巫谷老四为乱,请官兵讨平之㊂初,谷老四父子以猎兽世其业㊂自谓一日,见一美丽少妇立山脚,相与语㊂少妇言:某月某日,天出七日,晒死下民,惟鱼硐坡有一洞可避,中有金银食物,取之不绝,此天设以活我夷众㊂汉当灭,夷当兴也㊂遂轰传远近,数日间夷民相聚数百,谷老四父子自号金主银主㊂②二十五年,有高氏土目傅添贵㊁陈添培㊁毕得秀妖言煽惑,纠合夷众千余人为乱㊂ 其妻傅谷氏妄称治水娘娘,烧杀无忌,汉民半踞菩萨山,半逃之会理㊁盐源县㊂③地方志中关于已故土司或亲眷会妖术的记载多为虚构㊂但将他留人的族源流传说与北胜州 改土归流 的历史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流 ㊁ 土 代表的官方与民间都在运用各种象征性资源,以实现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的建构㊂有趣的是,由于表述的对象为草根民众,一方面,流官政权采取了非官方形式的民间话语来进行表述,其典型特征就是将土司及其家眷 妖魔化 ;同时把少数民族长期所受的㊁来自各方压榨盘剥,以及流 土 之争造成的侵害都归因于土司,为条件成熟时取代土司的合法性及正义性做了铺垫㊂另一方面,流官政府也尽可能地利用草根阶层的传说,进行文化资本的建构㊂ 铜佛像 传说的第二个版本,认为佛像的发现者为当时他留义学馆的汉人教师张立宁则体现了对传说的征用与建构㊂四、结㊀语对他留人族群来源的两类传说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其传说中, 流 与 土 ㊁官与民㊁夏与夷三种叙述主体出于各自的立场,均参与了族源传说的阐释与建构㊂一方面,族源传说作为 社会叙事 (social narrative )的一种,是关于族群起源㊁村落历史的 地方性知识 与共享的社会记忆㊂在族群内部,记忆与叙述互为支撑,共同建构了动态的口述史,比如 铜佛像传说的第三个版本,以及以 洪武调卫 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传说,则主要在他留人草根民众中流传㊂佛像 自愿 留下的传说不涉及具体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相反,由于淡化了由具体的事件(地震)与人物(高土司和张立宁)建构的 真实性 ,反而使得传说具有某种灵异性与神秘性,符合显灵类传说的特点㊂而 洪武调卫 传说显然是出现较晚的传说,借助历史事件来加深族源记忆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也是符合㊃521㊃㊀第3期杨晓雯:㊀改土归流背景下他留人族群传说的话语建构㊀①②③[清]叶如桐修,刘必苏㊁朱庭珍纂.永北直隶厅志[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76.[清]叶如桐修,刘必苏㊁朱庭珍纂.永北直隶厅志[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76.[清]叶如桐修,刘必苏㊁朱庭珍纂.永北直隶厅志[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6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y ideal parenthood
When it comes to talking about the ideal parenthood, people views on this point vary from one to another. Some people take it consideration of that a good parent should fulfill love of their kids. While others hold that of a ideal parenthood have to be the examples of their Childs in the daily life. In my point of view, a good parenthood should be combinations the two traits for kids are lack of the ability to analysis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young period. The following reasons can be support my point of view.
To begin with, being an enlightenment teacher, parent has to b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in early times.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emarked, if a son is punished results of making the mistake that can not be well educated by their parents, their parents will be strictly condemned by another people. To be a father or a mother, you should burden the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your kids. Because of you are the light of your children in their early times. No one can replace the position of heart in your kids; your behaviors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your kids. Secondly, of course the love is essential to your children for you have to let them feel your heart. They may
love others and do the good for another people. However, to be an ideal parenthood could not spoil their child. Hardly most of kids can distinctive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so the parent should be a guidance of their children as they can not control something in life.
In all, to be an ideal parenthood not a easy work for the people who without any experience in caring their children in a reasonable method. The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should we do something do th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