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2013

合集下载

古代农业ppt课件

古代农业ppt课件

(生产关系)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己自足
6
小农经济的影响: 1、 2、 3、是封建文明的物质基础 4、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5、也造成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
7
第一课 中国古代农业
1
中国古代经济成分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2
本课梳理
1、中国早期农业的出现 2、中国传统农业: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 精耕细作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己自足
3
中国早期农业的出现
时间:
春秋战国之前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
耕作方式:
耕种工具:
耕作技术: 作物种类: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经济)
出现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耕作方式:
耕种方法:
耕作制度: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 小农经济的影响:
精耕细作
5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的生产目的: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也有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这些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原始农业阶段(约公元前8000年 - 公元前2000年):在这个时期,人们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向了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大米等,也开始饲养动物,如猪、牛等。

人们使用简单的农具,通过耕种和灌溉等方式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 耕作农业阶段(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200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开始使用耕牛、铁制农具等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力和效率。

农业领域的科技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如农历、畜牧技术、轮耙等的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

3. 土地制度改革阶段(公元前200年 - 公元700年):在这个时期,一些政治改革和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农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郡县制的推行,农田的重新划分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使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识更加明确,激发了他们改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此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增长,对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科技农业阶段(公元700年 - 公元1200年):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唐宋时期,农业生产进入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农业技术有了许多创新,如造纸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传递和记录水平。

并且,种植技术和工具也有了进步,如水力灌溉、畜力耕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

5. 农业产业化阶段(公元1200年 - 1911年):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向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村的商业与手工业也相继发展起来。

同时,农业生产力继续提高,引入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业,如棉花、玉米、茶叶以及家禽等的引种栽培,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耕作农业阶段、土地制度改革阶段、科技农业阶段和农业产业化阶段等发展历程。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1-1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1-1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背景
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 ①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
封 建 土 地 所 有 弊端 确立
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 的两极分化。
3.弱点: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 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山东师大附中 2012 届高三第一次测试,23)北方地区流行 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传 灌溉 统 技术 农 业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耕作技术的
耕 条件 进步。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统治政策的 女 推动。
织 形成 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形成。 的 小 农 特点 经 济 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②生 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 交纳赋税。 ③生产技术: 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
制 对土地兼并的抑制:①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规定 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②明朝政府丈量全国 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①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产生于战国时 期,汉代已比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化,明清时 租佃关系 普遍化 期进一步发展。②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 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 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 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岳麓版)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

历史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进行概述,包括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一、农业起源与农业生产方式的演进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在中国的黄河流域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放牧和采集,人们主要依靠自然环境的资源进行生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农田开垦和耕种技术,开始种植农作物,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中,人们通过插秧、耕种和除草等劳动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牲畜和农具等简单机械进行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此后,农田的大小和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农业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农业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在作物种植方面,人们掌握了旱地耕作和水田耕作的技术,并发展了灌溉设施和农田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在农事活动方面,人们逐渐发展了施肥、灌溉、除虫和除草等农业管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的生长难题。

同时,人们还通过集约化经营、改进农具和引进新作物等方式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在畜牧业方面,人们通过选育和改良畜禽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畜牧业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人民的生活需求,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成为商品,通过贸易和交换活动流通到各个地区,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

国家第一批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3

国家第一批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13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背景: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展了GIAHS(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中国是最早响应和积极参与的国家之一。

截至目前,在全球25个GIAHS试点中,中国的数量达8个,居世界各国之首。

2013年5月21日,中国农业部公布了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概念: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内容:1.传统漏斗架葡萄栽培体系—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

“内方外圆”优美独特的漏斗架,适于观赏和乘凉休闲。

这种种植方式占地面积小,透光透风好,肥源、光源集中,极富观赏价值,适合于庭院栽培,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

2.世界旱作农业源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敖汉谷物和荞麦种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一方面保持了连续的传承,时至今日还有古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和耕作机制的痕迹;粟和黍具有抗旱、早熟、耐瘠、耐盐碱、耐储藏、适应性广等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支柱作物。

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敖汉旗杂粮生产是其优势产业,盛产谷子、糜黍、荞麦、高粱、杂豆等绿色杂粮,其中谷子是第一大杂粮作物。

该地杂粮绝大部分种植在山地或沙地,自然条件较好,极少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杂粮生产的天然特性。

3.南果梨母株所在地—辽宁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依靠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经验,鞍山南果梨皮薄肉厚、果肉细腻多汁、香味浓郁,是中国“四大名梨”之一,被誉为“梨中皇后”,曾荣获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名特优品种、国家种苗基地项目,鞍山南果梨产业开发和推广被科技部列入星火计划。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演变中国是一个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agriculture农业是中国风雨同舟的生命源泉。

从中国最早的神话故事到现代,农业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一、古代农业初步发展中国的农业始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长期居住在大大小小的自然洞穴里,饮食主要是采集天然果实、动物的肉、鱼虾以及根茎类的蔬菜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将石器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用石器制作农具,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发展。

此时,农业主要生产粮食,田地用野生植物取代。

二、区域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商代是中国早期历史的一个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时人们已经普遍开始在田地上用牛和马耕田,并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

此时,人们发现种植某种农作物在某些地区效果较好。

于是人们开始采用区域分工的模式,将生产和加工分配到不同的地区。

其中,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们发现棉花较适合种植在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较适合种植小麦,小麦种植生产,制做粮食是农业工业。

随着商业的兴起,棉花制品在南方制造卖给了北方,而北方则把谷物和烘干过的食品运往南方。

农、工、商三者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体系,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三、汉代时期的农业发展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汉族是在这个时期确立政权并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农业发展特点,汉代也不例外。

在汉代时期,粮食作物发展迅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粮食仍然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这个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水稻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物,尤其是在南方。

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朝时期还创造了许多农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考功法”、“保甲制”等,这些制度为中国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四、唐代的农业发展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期之一,是中国的盛世。

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繁荣繁华的国家。

在唐代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田地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种植谷物和蔬菜外,人们还懂得了栽种柑橘、桔子等水果类,这也成为当时重要的特色产品。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1.原始农业时期(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这个时期是人们开始采集、狩猎、打渔,同时开始了人工种植的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如木耙、木锄等,种植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稻米等。

2. 农业的初步发展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犁、耕牛等农具,种植的农作物也更加丰富,如大豆、蚕豆、荞麦等,同时开始了农业的生产化。

3. 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种植的农作物更加广泛,如棉花、茶叶、甘蔗等,同时开始了农业的商业化。

4.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221年-公元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也逐渐分化,出现了地主、农民等不同的阶层。

5. 近代农业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农业的发展时期,西方农业技术进入中国,人们开始使用机器化农具,种植的农作物更加丰富,如棉花、烟草、油菜等,同时出现了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形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漫长过程,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农业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证据,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边疆地区有很多新的发现。

其发展过程可简分为下列几个时期:原始农业时期;沟洫农业时期(虞、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过渡时期;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一、第一阶段:原始农业时期从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发明开始,至距今四千年前阶级社会形成为止,相当于中国原始社会后期。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并广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

石斧、石锛一类砍伐工具的应用是原始农业的特点之一,与之并存的是播种用的竹木棒和收获用的石刀、石镰。

锄、铲一类翻土工具是稍后出现的,在我国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

耕地开始可能在山地,以后向江河两岸比较代平的地区发展。

实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继之是熟荒耕作制。

这一时期耕作技术的特点是刀耕火种,以后产生了与播种直接相结合的原始的封耕作,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步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

出现了用以掌握农时的原始物侯历。

牲畜野放,后来产生了简单的栏圈。

把野生植物和动物培养、驯化验室栽培植物和家畜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最大成就。

人类现今得用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全部是在原始农业时代栽培和驯化成功的。

这一时代人们栽培和利用的植物比后世多而杂,有所谓“百谷百蔬”之称,后世所谓“五谷”(粟、黍、稻、麦、菽)也包括在内。

在各种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稷)为主,南方以稻为主,麻葛和蚕比则是主要的衣着原料。

这种作物构成延续到唐宋以前仍未根本改变。

牲畜则以猪为主,猪、牛、羊、犬、马、鸡等“六畜”在这时代的后期已经齐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原始社会:大禹治水。 ②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③秦代:灵渠——沟通湘水、漓水 ④汉代:关中—井渠;东汉王景治黄河 ⑤隋代:大运河,沟通南北 ⑥唐朝:设渠堰史;北方-立井水车;南方-高转筒车 ⑦宋代:水转翻车 ⑧明清:风力水车
灌溉技术进步
春秋 桔槔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4、评价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 力发展水平,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体的封建社 会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促进封建政权的巩固;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 发展,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有利条件: 1 生产力——铁器牛耕推广
2 劳动者——拥有一定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 3 技术——精耕细作技术提高 4 政策——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落后性

制约小农经济发展因素(不利条件)
1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 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十分薄弱,只能维持简单 再生产 2 统治者腐朽的统治,沉重剥削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一)起源 (二)发展
原始农业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 和技术 农作物种 类 人们生活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商周农业
出现青铜工具,仍以木制 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 制肥料、治虫灭害 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 已具备
粟、稻等 经常迁徙
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 刻画猪纹黑陶钵
古 代 的 畜 牧 业
河姆渡遗 址出土的 陶猪
刀耕火种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磨
耒器耜耕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西汉: 耦犁、耧车 隋唐: 曲辕犁、犁评
耕作制 度 以连年 种植制 为主
其它
农书 《氾胜之 书》
江南开发,成 《齐民要 都主要粮产区 术》
南方稻 麦复种 制出现
多熟制
农作物品种交流 广泛(占城稻), 《农桑辑 “苏湖熟,天下 要》 足”(南宋)
明清时 期
饼肥、套 耕
引进玉米、甘 《农政全 薯,经济作物 书》 种植面积扩大
2、重视水利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7、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 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刀耕火种 小农经济形成 B.铁犁牛耕 井田制形成 C.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形成 D.土地兼并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8.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古代农业出现 的时间是( )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C
9.汉代以后,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 ( ) C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发明 D.筒车的发明使用 10.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大规模简单 协作的生产方式,这是由于( B ) A.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B.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C.抵御自然灾害的要求 D.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5、破产: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农民和手 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起源: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耒器耜耕-铁犁牛耕的精耕 细作; (4)水利技术: 重视水利,促进农业发展。 (5)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7)赋役: 赋税、徭役繁重,导致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
②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自秦汉至 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 • 隋唐时,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被利用, 适于种植高产稻的圩田很普遍,开垦山地 的现象也很多。 • 明清时,连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沙洼 地也被利用起来。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 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背景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农 特点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经 ●自给自足 济 ●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
评价
为精耕细作作出贡献 ●过度的剥削压榨,易破产 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 换,近代阻碍生产发展
封 建 国 家
轻 徭 薄 赋
徭 役 兵 役 田 赋 人 头 税 田 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 的成就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一)起源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起 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8)培育引进大量农作物,丰富物质生活
(9)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暴动不断发生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因素
1.政治:A、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保障和前提 B、统治者调整政策,如农业政策(休养生息、 重农抑商)、土地制度(授田、垦荒、更名田)、赋役 制度、水利工程建设; 2.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进步); 3.民族关系:经济文化交流;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 4.对外关系:互相交流,作物引种; 5.文化:科技(如天文历法)进步、经验总结推广; 人民辛勤劳动; 6.前代的基础。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 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 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 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 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 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5、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耒耜②青铜农具③铁锄 铁犁④耧车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 6、古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是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B . 土地制度演变的产物 C.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
垄作法、代田法、 耕耙耱、耕耙技术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 熟 水利工程: 都江堰、漕渠等 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等
2.耕作技术 3.水利灌溉
铁犁牛耕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 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 简单
战国
铁犁
耦犁
西 汉 隋唐 耧车 曲辕犁
二牛三人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 种结合在一起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既简便又轻巧
铁器牛耕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战国时期铁犁 头、铁镰刀
铁犁铧冠
汉代的犁和犁壁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 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犁壁
犁评
犁箭
犁铲
唐朝的曲辕犁
代田法 区田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春秋 战国 生产 工具
铁农具 和牛耕 垄作法

小农经济的三个弱点: 一、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二、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三、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便的 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 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 原因。
●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生产力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封建社会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
1. 宋前自耕农经营为主; 2. 宋时租佃式经营仅次于自耕农经营, 3. 明清时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中的主要形 式。
4、劳动组织形式:
集体协作——个体生产
7、规模形态:小农经济 含义: 自然经济
•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
•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 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 “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 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 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
④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a.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 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战国时期铁农县的使用更 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 民所掌握。 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以及耧车。 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⑤农学著作:a.《齐民要求》;b.《农政全书》。
11.春秋以后我国自耕农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 是( ) A.“男耕女织” B.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C.“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D.种植业为主、渔猎为辅
A
两汉
耦犁 (赵过) 代田法
魏晋南北 隋唐 宋朝 朝
曲辕犁 北方耕耙耱、 南方耕耙技 术
明 清
耕作 技术
耕作 制度 农业 灌溉
一年一熟 漕渠、白 渠、龙首 渠 筒车
都江堰
翻车
稻麦轮 作一年 两熟 水力 风力 高转 水车 筒车
精耕细作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