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小时候读书学习的故事 袁隆平的童年故事
袁隆平一生从小到大经历详细介绍作文

袁隆平一生从小到大经历详细介绍作文
作文一
《了不起的袁隆平爷爷》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位超级厉害的爷爷,他叫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小时候,他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特别喜欢在田野里玩耍。
上学后,袁隆平爷爷很勤奋努力,他一直想着怎么能让大家都吃饱饭。
那时候,很多人都吃不饱,这让他心里很难过。
有一次,下了很大很大的雨,袁隆平爷爷为了保护他的水稻,不顾自己被淋湿,一直在田里忙碌。
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袁隆平爷爷终于成功啦!他研究出的超级水稻,让好多好多人都能吃饱饭。
袁隆平爷爷一辈子都在为我们能吃饱饭努力,他是我们的大英雄!
作文二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袁隆平爷爷吗?
袁隆平爷爷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他看到农民们辛苦种地,可收获的粮食却不多,很多人还饿着肚子。
他心里就想:“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大家都能吃饱。
”于是,袁隆平爷爷努力学习,长大后专门研究怎么种水稻。
有一回,袁隆平爷爷发现了一株特别的水稻,他可高兴啦,就像找到了宝贝一样。
他细心地照顾它,希望能从它身上找到让水稻增产的秘密。
袁隆平爷爷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一直在稻田里工作。
他的皮肤晒得黑黑的,手也变得很粗糙,但是他一点都不在乎。
因为袁隆平爷爷的坚持和努力,我们现在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啦!我们要记住袁隆平爷爷,感谢他的付出!。
袁隆平的故事15则

袁隆平的故事15则袁隆平,中国农业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也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
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对农业事业的热爱与责任心。
下面是袁隆平的故事15则,展示了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故事1:梦想初萌袁隆平生于1930年,他出生在中国湖南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贫困的家境中,袁隆平上学的机会非常有限。
然而他从小就心怀梦想,渴望改变农民生活的困境。
这个梦想扎根于他的心灵,成为他一生努力的动力和目标。
故事2:科研之路的艰辛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并不平坦。
他曾经多次面临研究项目资金不足、科研条件简陋等种种困难。
然而,袁隆平从不放弃,他始终坚持在农田里亲自动手,一遍遍地进行试验,不断探索和改进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
故事3:精益求精的态度袁隆平对科研工作充满了敬畏之心,他从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追求更加卓越的目标。
无论是研究项目还是实验结果,他总是追求尽善尽美。
他的一句名言:“要做到世界一流!”故事4:艰苦奋斗1956年,袁隆平在湖南师范学院完成学业后,来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在那个年代,物质条件极为困难,但袁隆平调整好心态,安然面对,并且以坚定的信念进行科研工作。
为了开展农业科研,他亲自动手种植杂交水稻,并亲自动手培育,不惜付出艰辛和努力。
故事5:对杂交水稻的追求袁隆平坚信杂交水稻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973年,他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并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突破。
故事6:科技兴农袁隆平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个为农业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他倡导科技兴农,提倡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广大农民受益。
他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7:扎根农田尽管袁隆平已经成为一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
袁隆平小时候读书学习的故事 袁隆平的童年故事

袁隆平小时候读书学习的故事袁隆平的童年故事爱提问的学生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故事二:游泳夺冠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
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
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
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
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
袁隆平 小故事

《袁隆平小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一讲袁隆平爷爷的小故事。
袁隆平爷爷呀,他特别喜欢在田地里干活。
有一次,天气特别热,太阳火辣辣的,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想出门。
可是袁隆平爷爷却戴着草帽,在稻田里仔细地观察水稻。
他看到有的水稻长得不好,就皱起眉头想办法;看到有的水稻长得壮实,就开心得像个孩子。
还有一次,袁隆平爷爷为了研究一种新的水稻品种,天天都待在实验室里。
有时候忙得连饭都忘记吃啦。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袁隆平爷爷终于成功种出了好多好多的水稻,让我们都能吃饱饭。
小朋友们,袁隆平爷爷是不是很厉害呀?《袁隆平小故事》小朋友们,咱们又来讲故事啦!今天还是关于袁隆平爷爷的哟。
袁隆平爷爷有一片自己的稻田,他把稻田当成宝贝。
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雨,稻田里积了好多水。
袁隆平爷爷可着急啦,他穿着雨衣就跑到田里去排水。
还有一回,袁隆平爷爷发现了一株特别不一样的水稻,他特别兴奋,就像找到了宝贝一样。
他小心翼翼地把这株水稻带回去,仔细研究。
因为袁隆平爷爷的努力,我们才有香喷喷的米饭吃,不用挨饿。
小朋友,咱们要谢谢袁隆平爷爷哟!《袁隆平小故事》亲爱的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新故事咯!今天还是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参加农业会议。
在会上,他认真地听别人讲话,还把重要的东西记在小本子上。
回来以后,他就按照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稻田里做实验。
袁隆平爷爷不怕辛苦,不管是大热天还是大冷天,都在为种出更多更好的水稻努力着。
小朋友们,我们能吃得饱饱的,可多亏了袁隆平爷爷呀!。
有关袁隆平的小故事

有关袁隆平的小故事袁隆平,那个让我们饭碗里装满米饭的伟人,他的故事可太有意思啦!你知道吗,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啊,就对水稻有着特别的热爱。
那时候,大家都没怎么关注这个小小的水稻,可他不,他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整天钻在稻田里。
别人都笑他,说他在干些没啥用的事儿,可他才不管呢,他就认定了水稻能改变世界。
就好像一个小孩子执着地追求自己喜欢的玩具一样,袁隆平执着地研究着水稻。
他不怕辛苦,不怕困难,哪怕一次次失败,他也从不放弃。
这要是换了别人,可能早就不干了吧,但他不,他就是要和水稻较较劲。
他为了找到最好的稻种,那可是跑遍了好多地方啊!就跟我们到处找好吃的一样,只不过他找的不是美食,而是能让我们吃饱饭的宝贝。
有时候,他在稻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太阳晒得他黑黑的,可他还乐在其中呢。
有一次啊,他发现了一株特别不一样的水稻,那高兴的样子,就像我们突然得到了一个超级大惊喜。
他小心翼翼地把它带回去研究,就像爱护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一样。
你说袁隆平是不是很了不起?他让我们不再担心饿肚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他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只不过他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那些小小的水稻种子。
想想看,如果没有袁隆平,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呢?可能还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呢。
他的贡献可不是一般的大呀,简直就是无法估量。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决心,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哪怕是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不能退缩。
袁隆平不就是这样吗?他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创造出这么伟大的成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袁隆平,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的人。
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为这个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他的故事,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向他学习吗?不应该珍惜他带给我们的一切吗?所以啊,让我们一起向袁隆平致敬,感谢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让我们也像他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这个世界增添更多的美好吧!。
《袁隆平的故事》书籍故事内容

《袁隆平的故事》书籍故事内容
《袁隆平的故事》是一本讲述袁隆平生平事迹的书籍,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童年经历:袁隆平的童年时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随父母颠沛流离,辗转于祖国各地,受尽苦难。
他对吃饭的重视和“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同胞们免受饥饿之苦”的誓言,成为了他后来投身农业研究的动力。
2. 学业与职业选择:袁隆平立志学农,毕业后在安江农校开始了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生活。
他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3. 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意识到,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这是他研究杂交水稻的重要突破。
4.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袁隆平的科学精神体现在他对真理的追求和不断自我突破的态度上。
他致力于提高水稻的产量,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社会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5. 个人生活与成就:袁隆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
他喜欢听故事、勤学好问、积极向上。
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使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故事》通过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等,表现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于真实处打动人心。
此外,本书也注重英雄偶像人物的榜样化,同时区别于其他同类图书,注重这些偶像的平民性和亲和力。
袁隆平爱学习作文

袁隆平爱学习作文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但你知道吗,他的成功可离不开他那热爱学习的劲儿。
记得有一次,我在查阅关于袁隆平的资料时,看到了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那是在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别说是先进的实验设备了,就连基本的科研资料都十分匮乏。
可袁隆平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他常常一头扎进图书馆。
那时候的图书馆可不像现在,环境舒适,还有空调。
那是一个简陋的小屋子,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空气也不怎么流通,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又冷得让人直跺脚。
但袁隆平不在乎,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图书馆,找一个角落坐下,然后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珍贵的书籍。
他看书的时候,那叫一个专注。
眼睛紧紧地盯着书页,仿佛要把每一个字都刻在脑子里。
有时候,他会因为看到一个关键的知识点而兴奋得眼睛放光,忍不住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快速地记录下来;有时候,又会因为遇到一个难题而眉头紧皱,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有一次,图书馆新进了一批国外关于农业科学的书籍。
这对于袁隆平来说,简直就是如获至宝。
可是,这些书都是英文的,这可难不倒袁隆平。
他为了能读懂这些书,开始自学英语。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做实验,剩下的时间几乎都用来背单词、学语法。
早上,天还没亮,他就已经起床,坐在窗前,大声朗读着英语课文。
那声音,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晚上,别人都已经进入了梦乡,他还在台灯下,对照着字典,一句一句地翻译着那些英文书籍。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袁隆平终于能够顺利地阅读那些英文的农业科学书籍了。
他从中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为他的杂交水稻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田间地头,袁隆平也是学习的模范。
他经常向农民请教,了解他们在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他从不觉得向农民请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反而认为这是获取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一回,他在田间遇到了一位种了几十年水稻的老农。
他立刻凑过去,蹲在田埂边,和老农拉起了家常。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

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之父,因其杰出的贡献和卓越的科学成就被誉为“水稻之父”。
他在农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不仅仅在于水稻,还包括了其他谷物作物和棉花等。
袁隆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奋斗,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袁隆平的简短小故事。
聪慧的少年时代袁隆平于1930年被生于湖南嘉禾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在他非常小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
他聪明的头脑使他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让他获得入读湖南农学院的机会。
对农业的执着热爱袁隆平年轻时就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观察农田中的作物,并试图寻找改良的方法。
袁隆平认为,通过改良作物的品种,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从而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
水稻之父的诞生袁隆平与他的团队在长期的研究中逐渐发展出了水稻的杂交育种技术。
他们通过选择具有具有优良特性的亲本品种,进行不同的杂交组合,从而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这一新的品种。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改善了水稻的品质,对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产生了巨大影响。
袁隆平因此被誉为“水稻之父”。
不懈的努力和艰辛袁隆平的研究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的研究团队在杂交育种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长期的科研实践和不懈的努力使得袁隆平的研究逐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面对困难和挫折,袁隆平始终坚持不懈,从不放弃。
深爱故乡,乡土情怀袁隆平深爱着自己的故乡湖南,他一直将自己的杂交水稻技术普及到湖南的农田中,使得湖南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
他的贡献为湖南乃至全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深爱着他所从事的农业科研事业,他坚信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解决粮食问题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获得的荣誉与奖项袁隆平凭借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和出色的贡献,获得了许多国际和国内的荣誉及奖项。
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等。
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也获得了国际认可,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引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小时候读书学习的故事袁隆平的童年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袁隆平小时候读书学习的故事,欢迎借鉴参考。
故事一:爱提问的学生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
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
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
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故事二:游泳夺冠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
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
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
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
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
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
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
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这件事给予袁隆平很多启迪:凡符合实际的“不服气”思想,不一定是消极因素,有时可以变成积极因素。
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催他积极进取,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去争取胜利。
也正是这种“不服气”的思想,在他科研实验中遇到更大困难时,总是给他精神力量,促使他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攀登高峰!
故事三:立志学农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
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
第二,想赴重庆求学。
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
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