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学案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3中图版必修3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分析】本节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案例。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这个生态问题。
并能把本节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类似的区域。
会分析生态问题,并能提出解决的措施。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高一时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实是学生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学习时间久远,学生的一些知识遗忘,给本节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水平较低。
另水土流失中,工程措施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师在教学上要思考如何降低这个难度,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
整节课的出发点还是要学生去动手,动脑,动笔,动嘴。
尽量达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程度。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初步掌握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教法、学法】画图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环节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前一歌】《泪蛋蛋泡在沙蒿林里》【导入】黄河入海图片,提问:黄河水和海水的界线为什么明显?【板书】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欣赏《泪蛋蛋泡在沙蒿林里》歌曲。
感受黄土高原景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一首陕北民歌,创设情境。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好的开始。
探究概念【过渡】什么是水土流失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水土流失?【师生讨论】水把土冲走了观察下图,找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思考】如何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
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土流失。
【合作讨论】甲和乙,谁水土流失更严重?哪些因素影响水土流失呢?讨论结果:降水、土质、坡度、植被等。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自主学习』一、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1.环境可持续发展(1)地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01基础。
(2)解决问题:环境污染和□02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有□03水土流失、荒漠化、□04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1)概念:在□05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06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07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分布:多分布在□08山地、丘陵和□09高原地带,以□10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自我探究] 水土流失仅是水土资源的流失。
对吗?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1)自然原因:□01地貌、气候、□02土壤、□03植被等。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04生产建设活动,有□05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06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其他人为活动,如□07战乱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2)降水□10集中,多□11暴雨。
(3)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1)长期农业生产造成植被破坏。
(2)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自我探究]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特征,其表现有哪些?提示 即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这些过渡性特征使得该地区自然条件不稳定,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01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02沟壑发展,威胁□03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04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05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06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01植树种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0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 中图版

第1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对应学生用书第166页)[识记—基础梳理]1.区域可持续发展(1)内容: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2)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3)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4)水土流失地区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2.水土流失的原因[易误点拨]3[图文助记]水土流失将泥沙带入河流,使河流的含沙量升高;随着河流流速的下降,河水中的泥沙在河底沉积,使河床抬升;河床的升高会使河流水位上升,排泄洪水的能力下降,导致洪水灾害多发。
打坝淤地,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各级沟道中打坝拦截汛期洪水,这样既能利用拦截的水资源,又能使洪水携带的泥沙在沟内淤积,直至把整条沟淤积成小平原、小盆地。
[理解—要点突破1.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的土壤组成,是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2)人为原因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人类破坏的部分,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为主。
如图所示:(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水土流失的成因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形区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B地形区的生态问题严重,说明主要是何种生态问题,并说明其成因。
高中地理第3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重点) 3.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重难点)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范围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风力沉积→黄土覆盖。
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地表破碎。
3.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对当地⎩⎪⎨⎪⎧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2)对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易错警示] 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2(1)人地矛盾突出:生产力水平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减少。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制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露天开矿;无计划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3)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易错警示] 轮荒不同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中的轮作。
轮荒是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已盛行的一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一种粗放的、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采取开荒—耕种—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抛弃—迁移—开荒的耕作过程。
轮荒加剧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合理利用土地(1)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
(3)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2.综合治理(1)“三结合”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2)目的:改善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2)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3)生物措施⎩⎪⎨⎪⎧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施乔、灌、草结合——提高地表抗侵蚀能力[易错警示]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是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关键。
黄土高原学案戴申卫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一课时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学习目标】1.能在地图上认读黄土高原的基本位置;2.能说出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及危害概况;3.学会利用各种资料,讨论分析出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4.通过对黄土高原这一区域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初步学会分析“任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5.通过对黄土高原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即“生态、社会及经济”三者的关系,更牢固地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材料】教材、PPT课件、地图册、同步练习【学习过程】<任务一> 学习引入:1.请翻开课本回顾、默读一下: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基本的内涵是什么?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谈谈你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任务二>思考讨论——以下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任务三>读、找、画——黄土高原在哪里?(区域的地理位置)根据教材P50和P51的内容和地图,请图中描画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任务四>快速思考——请分析讨论以下四组实验,并将你的结论写出来。
<任务五>自学探究——“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造成了哪些危害?”1.请自学课本P51-53,分析、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并将关键词填写在下面学案上,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
2.自学结束后,请思考、讨论造成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任务六> 达标测试(独自完成下面练习,然后对照答案相互批改。
得分______ 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B.中上游C.下游D.中下游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A.地势低平 B.地势坦荡 C.沟壑纵横 D.波状起伏3.形成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的沉积 B.流水的侵蚀 C.断裂作用 D.内力作用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 )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是() A.植被的破坏 B.不合理的耕作 C.开矿 D.土质、降水、地质灾害等6.下列说法中,属于黄土高原环境脆弱的表现的是 ( ) A.地下矿产多,地面开矿多 B.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区C.土壤遭到侵蚀后,难以恢复原来的肥力 D.水旱灾害频繁7.露天采矿或其他工程建设的主要危害是() A.浪费资源 B.增加开采难度C.污染环境 D.破坏了地表植被,使土壤抗蚀能力降低8.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 ( ) A.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B.增加了耕地面积C.增加了粮食产量 D.加重了水土流失9.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 D.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10.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D.人类只能减轻或者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二)综合题(20分)环过程。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复习学案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2、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3、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4、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农作物减产(2)黄河泥沙剧增,下游形成“地上悬河”(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5、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位于各地理要素的交错地带,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黄土质地疏松;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和破坏植被。
6、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7、综合治理要坚持的“三结合”原则:林草、工程与耕地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8、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
(2)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3)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鲁尔区位于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下游的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2、鲁尔区兴起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3、鲁尔区煤炭的特点:埋藏深、品种多、煤质好4、鲁尔区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是主导产业5、鲁尔区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基地6、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环境恶化;传统产业衰落7、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经济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8、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3)补充:(调整产业布局;发展科技;完善交通)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2、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于世界第六,(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3、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情况:北方水少地多;南方水多地少。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案鲁教版必修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响?7.植被减少,生态破坏精点点拨根据老师的讲解,学生进一步深入理清水土流失与农业减产、黄河下游地上河、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准确的区别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熟悉本节内容。
引导探究转承:黄土高原上生态进一步恶化、耕地肥力下降、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其罪魁祸首就是水土流失,那么,水土流失是怎么形成的呢?1.我们分析事物发生原因一般是从哪两大方面进行分析?2.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社会环境包括哪些要素?3.自然环境各要素是怎么造成水土流失的?先分小组温故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小实验,总结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5. 读教材图3-1-4“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以及幻灯片回答:(1)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读“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2.自然: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社会:工农业、城市、人口、交通等3.先小组交流,再一起交流分享4.学生能根据是试验轻松总结出降水强度、植被覆盖量、坡度、土质对水土流失得影响。
5.(1)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提高学生总结分析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式的学习。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完整的回答出来学生能根据书上的内容简单的用语。
精品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

【最新】2019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学案1.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水土流失的概念。
2.结合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图,描述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重点)3.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区域可持续发展阅读教材P34,完成下列问题:1.内容2.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方面。
3.水土流失(1)概念: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我国分布: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正误判断:(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2)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
( )(3)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4)南方低山丘陵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 )【提示】(1)×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属于环境污染。
(3)√水土流失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4)×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教材整理2 水土流失的原因阅读教材P34~P36,完成下列问题:1.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1)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致使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2)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填空:(1)黄土高原位于______以西,乌鞘岭以东,________以北,古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班级:姓名:
基础清单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位置及范围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2. 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________,人地矛盾突出。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________、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2)破坏植被:________________、营造宫殿、伐林烧薪、战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原则
(1)_______、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2)_______、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治理与_______相结合。
2.措施:工程措施(________、护坡、________)、农业技术措施、________措施相结合。
3.模式: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治理。
重点训练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据此回答1~3题。
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A.地势低平B.地势坦荡C.沟谷发育D.波状起伏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③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④过度樵采,破坏植被⑤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⑤D.③④⑤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②破坏植被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④黄土土质疏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流域土地利用结构
变化表”,回答4~6题。
4.1980年与2010年相比,有关河流R以下的河段水文
特征说法相符的是()
A.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河流的含沙量大
C.河流的汛期长D.河流结冰期较长
5.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R和T之间的河段的主要治
理措施有()
A.西侧坡植树种草,东侧坡修建梯田B.东侧坡修建梯田,西侧坡地开垦
C.两侧坡都大量植树种草D.两侧坡都大量修建梯田
6.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
C.依托市场优势,发展城郊农业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
7.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山脉,甲代表地形区,乙代表河流,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山脉①,②,③,④,河流乙。
(2)乙河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这是由于甲地区存在着严重的。
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
(3)甲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要以为中心,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
综合发展,其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