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合集下载

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3.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土质疏松
B、垂直节理发育
C、夏季多暴雨
D、人为破坏植被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是( D )
A、植被的破坏
B、不合理的耕作
C、开矿
D、土质、降水、地形等
3、有关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不正确的是( B )
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B、从森林向荒漠过渡
成因探究:1、过渡性位置 生态环境脆弱400毫米
地形: 气候干湿地区: 植被: 农业生产方式:
山地高原 干旱区
草原
平原 湿润区
森林 脆弱的生态环境
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
黄土特性
2、土壤质地—疏松、直立性强。
直立性强,但 极易遭受流水
侵蚀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降水集中在夏季,强度 大,多暴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
研习要点一: 黄土高原概况
【探究一】 1.黄土高原的位置 2.黄土高原的范围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50~51的黄土高原的概况的内容,扮 演导游的角色,对黄土高原从位置、范围、地貌特点等几方 面做简单的介绍。
研习要点三: 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探究三】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哪些?
探究实验一: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
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 规律是什么?
A
B
C
探究实验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
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规律是什么?
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 人类活动: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长期的人类活动对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和过度耕种等导致了植被覆盖度下降和土壤的质量下降。

2. 自然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另外,高原地形的存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 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油料和棉花为主,在土地利用中往往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 植被恢复:首先要加强植被恢复工作,增加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

实行草、林、果等多种经济林带,不仅可以提供商品林产品,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2. 土地整治: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差,需要加强土壤改良工作。

例如,采用灰化法、胶凝剂等技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3.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如防风林、沟槽、坎地、塘坝等,强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减少水土流失。

4. 治理措施的落实: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管理,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和推行。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这片神奇而又脆弱的土地,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却也深陷水土流失的困境。

这里的土壤,原本是孕育生命的沃土,如今却在风雨的摧残中逐渐消逝。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有那些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首先得从自然因素说起。

气候干旱,是这里最大的敌人。

说实话,黄土高原的雨水就像是稀有的宝石,来得少,走得快。

秋冬季节,风一吹,土就飞了。

强烈的阳光照射,更是加速了水分的蒸发。

还有,那些不规则的降雨,来得又急又猛,瞬间把土冲走,留下一片狼藉。

想象一下,原本丰饶的土地,现在却是满目疮痍,真让人心疼。

当然,人类活动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耕作方式简单粗暴,大片土地被翻耕,土壤失去了保护。

种植单一作物,根系不够深,无法稳住土壤。

再加上放牧过度,牲畜们在地上踩得稀烂,原本的植被被摧毁,土地裸露,风一来,土壤就成了流动的沙。

看着这些曾经的绿洲,如今变得荒芜,真是感慨万千。

接着,咱们说说治理措施。

首先,得进行科学的植被恢复。

恢复草木的生命力,让绿色重新覆盖大地。

种植一些深根植物,不仅能固定土壤,还能改善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比如说,可以种一些羊草、紫花苜蓿,这些植物根系深,能扎根土壤,帮助稳住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尤其是沟渠和梯田。

沟渠能有效引导雨水,减少径流。

而梯田的修建,可以有效地截留水分,让水分慢慢渗入土壤。

想想看,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既美观又实用。

农民们在这里耕作,心情也会变得愉悦,毕竟看着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谁不心动呢?还有,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告诉他们科学的耕作方式,教他们怎样进行轮作,合理施肥。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他们明白水土流失的危害,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

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植被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再者,推广小水利工程,增加灌溉设施。

黄土高原水资源紧缺,合理利用每一滴水,尤为重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一)气候因素黄土高原虽属季风气候区,但距海洋较远,大陆性气候又有一定的表现。

由东南向西北大陆性程度逐渐增强,东南属半湿润气候,中部为半干旱气候类型,西北部属干旱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的特点主要是位于西风带内的地面低压系统活动频繁,从而造成多暴雨天气。

夏秋降雨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雨量及降雨强度均大。

暴雨多、强度大的这种气候特点,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二)土壤因素黄土是典型的粉砂沉积物,其主要成分是粉砂,尤其是粗粉砂,其次还含有一定量的极细砂及粘粒,使黄土的抗冲性很差。

黄土的空隙度虽较大,但空隙很小,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都属于毛管空隙,雨滴击溅后极易堵塞,很不利于黄土的透水入渗,易产生超渗产流,导致水土流失。

(三)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黄土高原大体上可分为陇西高原、陕北高原和山西高原三个部分。

以六盘山为界,东西分异明显。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

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四)毁坏植被,陡坡耕种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五)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2。

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六)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

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也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

然而,长期以来,黄土高原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造成的。

自然因素包括降水不足、地形陡峭、土壤肥力低等。

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量少,且大部分为暴雨,导致水分难以渗透土壤,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同时,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地形陡峭,土壤容易被冲刷。

此外,黄土高原的土壤肥力低,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

人为活动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的几十年里,黄土高原地区的大规模开垦、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

大规模的开垦活动破坏了植被覆盖,使土壤暴露在风雨的侵蚀下。

过度放牧导致草地过度消耗,无法恢复,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此外,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

植被对于水土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应大力推行植被恢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其次,要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工作。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力低,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侵蚀。

因此,应采取措施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

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石灰等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农田排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此外,应加强农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技术培训。

农民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从业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水土流失的程度。

因此,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推广科学的农业耕作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他们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壤的伤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
气候(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A
B
降水集中在夏季(7-8月),且以暴雨为主。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
降水: 土壤:
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地形:
地形坡度较大,滑坡、塌陷、泥石流等灾害频繁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人为因素
归纳总结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
影响因素

降水

地形

植物

土壤
特点 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
坡度较大,物质不稳定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影响
水 土 流 失
营造宫殿、过度樵采、

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垦过牧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
提高复种指数(改善土质、改造地形、提高植被覆盖率)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 域,它在黄土高原上多达百万条以上。
重点——保持水土
保塬、护坡、固沟
工程措施(平整土地【保塬】)
黄土塬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护坡】)
坡 面 水

坡 面 水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黄土土质 地表植被 降水强度 地形坡度
水 土 流 失
自然因素
第一组实验:
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 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 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
土壤(地面组成物质)
A
B
第二组实验:
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 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 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指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形成的水土资源大量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业基地之一,但由于近年来种种原因造成了水土流失现象,已经严重到影响到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

首先,当地气候条件不适宜。

黄土高原南北横贯,沿线干旱并加重干旱程度,平均降水量低,无法满足土壤的水分需求,形成水土流失的背景。

其次,缺乏适当的补救措施。

植被破坏、人为挖沟暴沙、滥伐林木等人类活动形式更加加重了水土蜕变的现象。

此外,环境保护不力也是一个原因。

污染、园林建设和资源开发等行为进一步损害土壤结构,加剧水土流失状况。

为了缓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对土地要有正确的开发和保育观念,积极进行护土工程。

其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力,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体系,这将是一个有效的补救措施。

此外,应该加强环境保护,禁止违法开采和滥砍滥伐,建立合理的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总而言之,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除了运用技术措施,建立国家完善的法律制度机制,更重要的是加强科学教育,全面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根除现有问题,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典型案例分析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案例
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 合治理方式,成功控制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 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案例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 过拦截泥沙、淤地造田,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农 业生产能力。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水土流失治理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和政策扶持。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05 治理成效评价及存在问题
治理成效评价
1 2
植被覆盖度提高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有效减少了水 土流失。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 原为例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 治理措施与技术手段 • 治理成效评价及存在问题 • 未来发展趋势与策略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水 土流失的现状、成因 及危害
提出进一步加强水土 流失治理的建议和展 望
分析当前水土流失治 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黄土高原地区概况
01
02
03
04
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地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及河南等省区
气候特点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 中且多暴雨,蒸发量大
地貌特征
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 失严重
土壤特性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 被侵蚀
02 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水土流失现状
01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56
88.75
16.51
27.89
0
60
50.83
9.17
123.07
0
0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增大而增大
B.入渗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
C.径流产生量随入渗量减少而增大
D.产沙总量随入渗量增大而增大
解析:依据表格数据,径流产生量随植被覆盖率减小而增大,随入渗量减小而增大。
A.a B.b
C.1020米等高线D.1010米等高线
解析:图中甲地是沟谷,可以采用打坝淤地的方式;乙地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
丙为塬地,应平整土地;丁为陡坡,应种植被护坡。若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
随着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塬面很可能会后退。沟谷位置应该侵蚀更严重,塬面后退程
度最大。
答案:3.A4.B
A.采用轮荒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B.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植树造林是重要的工程措施
D.生物措施的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解析:轮荒耕作会加重水土流失,降低土地生产力。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
答案:B
2009年6月19日上午9时30分,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调水调沙,这是自2002年以来黄河小浪底的第九次调水调沙。据此完成8~9题。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13.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B.土壤类型C.坡向D.物质组成
解析:
答案:12.B13.A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反映出()
答案:C
(2008·海南地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10~11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111
0.1
155
答案:C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读图回答3~4题。
3.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甲地打坝淤地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如果不施加人为措施,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随植被覆盖率减小入渗量减小,产沙量增大。
答案:C
6.在植被覆盖率变化幅度相同的条件下,对减流减沙效益影响最大的植被覆盖率变化范围
是()
A.20%~40% B.40%~60%C.60%~70% D.70%~85%
解析:60%~70%段减流减沙效益变化最大。
答案:C
7.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解析: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农业历史悠久,长期的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严
重。土质、降水、干旱、大风均属自然原因。
答案:A
2.陕西省六道沟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
A.保水、保土、保肥B.防洪治涝、降低地下水位
C.保塬、护坡、固沟D.开沟引水、扩大灌溉
解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
解析:从表中各种覆被下的泥沙量数据可直接得出答案。
答案:D
11.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混交林地和荒草地多属于60
9.77
50.23
0.85
80.78
99.3
85
60
20.46
39.54
1.52
59.75
98.77
70
60
27.31
32.69
4.34
46.27
96.48
60
60
38.24
21.76
24.11
24.77
80.41
40
60
41.91
18.09
57.29
17.53
53.45
20
60
42.44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10.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从表中数据看出,选项①是正确的。坡耕地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均大于其他覆被地,
由此说明选项②是错误的。从混交林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③是正确的。
从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的数据比较得出选项④是错误的。
答案:B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12~13题。
1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8.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时间选择在此时段,是因为此时()
A.黄河正值汛期,有充足的水量
B.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前,降低库容可为防汛作好准备
C.夏季是旅游旺季,利于游客观赏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拍岸的奇观
D.下游泥沙淤积最严重,冲沙减淤的效果最佳
解析:黄河汛期在7、8月份,冬春季节水量小,泥沙淤积严重。
答案:B
(2010·黑龙江哈九中)采用小流域为单位的整体模型试验,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规划的合理性。据下表数据完成5~7题。
不同植被覆盖率林草措施减流减沙效益表
植被覆
盖率(%)
降水量(mm/30 min)
径流产生量(mm/30 min)
入渗量(mm/30 min)
产沙总量(g)
减流效益(%)
减沙效益(%)
9.下列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的建议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B.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C.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D.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解析:黄河上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丰富,不具备调水条件。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选择题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