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遭遇罕见暴风雪北方出现5次沙尘天气
2024年寒潮天气的防护与应急知识(三篇)

2024年寒潮天气的防护与应急知识一、什么是寒潮指北方寒冷气团迅猛南下的现象,造成急剧降温,常伴有大风、雨、雪天气,会出现冰冻、沙尘暴、暴风雪天气,对农牧业和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危害,还会损害人们的健康,常引发冻伤以及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最低气温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最低气温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0℃,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最低气温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1、准备机织防水外套、手套、帽子、围巾、口罩。
2、检查暖气设备、火炉、烟囱等确保正常使用;燃煤、柴等储备充足。
3、节约能源、资源,室温不要过高。
4、注意汽车防冻。
三、应急措施寒潮发生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紧急状况警报。
多穿几层轻、宽、舒适并暖和的衣服;尽量留在室内。
注意饮食规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避免过度劳累。
警惕冻伤信号:手指、脚趾、耳垂及鼻头失去知觉或出现泛苍白色。
如出现类似症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医。
可使用暖水袋或热宝取暖,但小心被灼伤。
尽量不开车外出。
夜间要打开车里的灯,以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
每小时开动发动机和加热器10分钟以取暖,注意同时要稍打开逆风窗以保证空气流通,还要节约电池。
2024年寒潮天气的防护与应急知识(二)序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中,寒潮天气极寒且严寒,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2024年寒潮天气的防护与应急知识,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主要由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引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严重。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采取有效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
中国北方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沙尘暴发生地之一。
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通常由于低气压的形成和冷暖空气的交汇。
在大范围的干旱地区,全球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沙尘暴的增加。
沙尘暴一般具有持续时间短、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
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对交通、农业、能源等领域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应对沙尘暴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
沙尘暴的发生通常有一定的前兆,通过及时监测并提前发出预警,可以有效减少人民的损失。
同时,我们应加强对沙尘暴的研究,深入了解沙尘暴的成因和规律,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其次,我们应加强土地保护和生态建设。
沙尘暴的发生与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有密切关系。
因此,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防护林建设、开展草地恢复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同时,我们应加大力度宣传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大众重视土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洁净、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另外,我们应加强交通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沙尘暴的发生对交通运输带来严重影响,给人们的出行和物流造成极大不便。
因此,我们应加强交通管理,及时关闭或限制暴风等恶劣天气下的公路和航空运输,确保人们的安全。
同时,我们还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防沙设施,减少沙尘暴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解决沙尘暴问题的重要途径。
沙尘暴是跨境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对中国北方地区造成影响,也对周边国家和全球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经验、资源和技术,共同应对沙尘暴的挑战。
中国的气象灾害

我国的旱灾以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
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 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 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 持续性干旱。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 业发达,用水量大。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 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 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 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探究活动:
结合图、文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 防治措施。
提示: (1)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2)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 ——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 ——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 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 、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以减小风速、增加湿 度、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基本条件条件。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 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 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
3、路径: 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 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 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 的国家之一。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一次东北冷涡过程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分析一、引言东北冷涡是指冷空气锐势槽南移至东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它常常带来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于东北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等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就一次东北冷涡过程中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该现象对东北地区天气的影响与演变规律。
二、气象背景本次东北冷涡过程发生于X月X日至X月X日,属于冬季转春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段,东北地区气温普遍较低,且出现了多次冷空气活动。
而在X月X日前,东北地区气温较为温和,降水较少,属于晴冷天气。
三、天气发展过程(一)开始阶段X月X日起,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降水过程,天气逐渐转阴。
这是冷空气南移过程开始的标志。
同时,低层的暖湿气流也开始向东北地区输送,导致了较强的水汽输送条件。
(二)冷空气影响X月X日晚至X日凌晨,冷空气锋面逐渐移入东北地区,导致气温迅速下降并伴随明显的降雨。
此阶段的降水以小雨为主,但雨量较为持续。
(三)冷涡形成随着冷空气锋面的南移,东北地区开始形成东北冷涡。
冷涡通常在冷空气锋面之后形成,并且具有较强的气旋性质。
在该过程中,东北地区降雨加剧,呈现出暴雨的特点。
同时,由于冷涡的存在,上层大气对流条件逐渐变得不稳定,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四)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月X日下午,东北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
天空阴沉,雷电交加,伴有强风和冰雹。
这是由于冷涡的对流不稳定性及水汽的积聚导致的。
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
四、影响分析(一)降雨量该次东北冷涡过程中的降雨量较大。
根据当地气象台的观测数据,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东北地区的平均降雨量超过了正常水平的X倍。
降雨主要集中在冷涡形成之后的X日内,其中较大范围的暴雨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
(二)对农业的影响这次暴雨对当地农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方面,降雨过多导致一些旱地农作物泡水、倒伏等损失。
常见自然灾害与防治汇总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总汇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心理方面;(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2、财产损失:(1)、文物古迹(2)、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2、台风的形成:A.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提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
3、台风的结构:可分为台风眼、涡旋区和大风区三部分。
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
4、台风主要的危害有: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摧毁力。
5、台风发生地时间:多发于夏秋季节。
6、台风的分布: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二》、干旱1、干旱: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旱灾的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
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三》、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末暴发的寒潮和初春寒潮带来的大风和降温天气,容易使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晚秋作物和春播作物倒伏和受冻;在北方草原地区,暴风雪不仅覆盖草场而断绝牲畜食物来源,破坏作用。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2章第4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气象灾害多发区
华北地区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区,主要气象灾 害是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 冻等。原因如下图所示:
【拓展延伸】
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 概 念 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 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产生需要 ①大风一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②地面的 的三个基 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③不 本条件 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基础自主梳理
一、旱灾 最广 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______、频次高、持续时 间______的_______气象灾害。 最长 渐发性 2.区域差异 (1)旱灾多发中心 多发中心 多发季节 华北 春季 华南 夏秋季 西南 四季 江淮 夏季
(2)不同区域,旱灾特点不同
时间上交替 3.时空特点:与涝灾 空间上交错
5.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 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 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 城市十分缺水。 【拓展延伸】 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 因。
例1 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
【拓展延伸】 雪灾 雪灾是由降雪过多、积雪过厚或雪层维持时间过 久引起的灾害,雪灾除阻塞交通、危害通信、输 电设施外,主要对牧区产生严重危害——造成大 量牲畜死亡,牧民因疾病、断炊等发生严重的生 活困难。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大牧 区,几乎每年秋冬春季都有不同程度的雪灾发生, 在草原放牧区的雪灾又称“白灾”。雪灾高发区 冬季主要在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东部及新疆北 部的阿勒泰地区一带,春季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 东部,此外,西藏的西南地区也会在11~4月份发 生雪灾。
认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认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东北地区是指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坐落在中国东北部,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地区。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东北地区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当地居民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情况,详细了解一下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一、暴风雪暴风雪是东北地区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东北地区地处寒冷地带,冬季寒潮非常频繁,而暴风雪往往是寒潮到来的前奏。
暴风雪给东北地区的交通、农业、电力等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交通方面,暴风雪可能会导致公路封锁、列车停运、机场关闭等情况,给民众带来不便。
在农业方面,暴风雪可能导致作物冻死、家禽离奇死亡等,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电力方面,暴风雪可能会导致电线被压断,给供电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停电的情况发生。
二、地震地震是东北地区自然灾害中最为致命的一种。
由于东北地区处于地震频发地带,这里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震。
最近的一次大地震是2024年的吉林松原地震,震级为6.4级,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损坏。
地震不仅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洪水洪水是东北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东北地区地形多为山区,但在夏季降雨极易出现,一旦降雨过于集中,就有可能导致山洪和河水暴涨,引发洪水成灾。
洪水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荒漠化荒漠化是一个较为潜在的自然灾害,但它对东北地区的环境和经济造成的危害同样不可忽视。
东北地区经常遭受干旱的侵扰,外加过度开垦的农业活动和工业污染,使得绿地面积不断减少,最终导致荒漠化的发生。
荒漠化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
东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很多,虽然大多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保意识等,以便更好地保障东北地区的人民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老天爷怎么了?——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启示

老天爷怎么了?——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的启示摘要:最近几年,全球天气恶化,伴随着暴风雪,暴雨,海啸等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全球变暖话题再次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焦点。
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那就是人类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与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而不是亲手毁了它。
关键词:极端天气频繁全球变暖环保正文:近几年来,诸如寒流、热浪、暴雨、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大幅度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
印度遭严重高温干旱,最高气温逼近50℃;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北半球”;近40年来最严重高温干旱引发俄罗斯森林大火;热浪席卷北半球多国;强风暴“辛加”横扫欧洲;大范围泥石流夺乌干达百条人命;严重雪崩肆虐亚洲中南部;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巴基斯坦1800人死亡;强台风“鲇鱼”横行东南亚;巴西里约热内卢大暴雨创新记录。
1998年至今,北京地区持续受到沙尘暴的侵袭与威胁,严重破坏了北京的生态环境;2008年全国百年难得一遇的“雪灾”,造成全国17个省级电网超负荷,几近瘫痪; 2010年广州“5·7”特大暴雨依然历历在目,影响范围之广、降水强度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
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
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
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现在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过量,是什么引起的呢?汽车尾气的排放,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
人口的增多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资源问题。
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也被称之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会导致气候的变暖,进一步会使海平面上升,对那些地势低的沿海地区来说,会意味着灭顶之灾。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则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以及工业原因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遭遇罕见暴风雪北方出现5次沙尘天气
———2007年3月———
赵珊珊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3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5℃,比常年同
期偏高1.3℃;月内气温起伏变化大。
上中旬,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下旬,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
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1.5mm,较常年同期略偏多;北方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南方大部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
月内,东北遭遇罕见暴风雪灾害;西南部分地区发生春旱;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5次沙尘天气过程。
上旬,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安徽、江苏等地的局部地区遭受低温冷冻害;贵州、山东、江苏等地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雾天气频繁,湖北、安徽、广西等地发生暴雨、洪涝及滑坡等灾害。
1 东北遭遇罕见暴风雪灾害
2—5日,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其中辽、吉、黑、鲁等地出现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强的暴风雪(雨)天气;山东省渤海湾、莱州湾出现自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温带风暴潮过程。
东北东部、华北东部、黄淮等地累计降水量普遍在30mm以上;其中,辽宁中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和半岛地区有50~100mm。
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共873.3万人受灾,死亡22人,失踪7人,倒塌房屋6783间,损坏房屋1.69万间。
2 西南部分地区发生春旱
3月份,重庆、四川大部、贵州中西部降水量不足50mm,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同期气温偏高,致使四川大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中西部有轻到中等程度干旱。
川、渝两地受2006年严重夏伏旱的后续影响,缺水的局面仍较严重。
川、渝的部分地区小春作物产量受到影响,水果品质和产量也受到明显影响,大春播种育苗进度缓慢。
干旱还造成两地病虫害严重,森林火灾频发,江河水位在低值区徘徊。
据统计,川渝地区的春旱造成735.1万人、763.7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7.8×104hm2。
2月下旬到3月下旬,云南大部地区的降水量不足10mm,较常年同期偏少5~9成。
2月21日至3月31日云南省区域平均降水量只有10.1mm,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加之气温偏高,致使全省大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
据统计,3月份干旱造成重庆、四川、海南、甘肃、宁夏等省(市、区)共43.4×104hm2农作物受灾,绝收1.8×104hm2;有882.3万人、781.1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3 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天气
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5次沙尘天气过程,比2000~2006年同期平均偏多1次。
24—25日,内蒙古中西部和吉林西部出
第33卷,第6期2007年6月
气 象
METEOROLOGICALMONTHLY
Vol.33 No.6
June, 2007
现大风和沙尘天气,其中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以及吉林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能见度为300~400m。
26日,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以及宁夏中东部的局部出现了扬沙天气。
27—29日,甘肃、内蒙古西部偏南地区,宁夏北部、陕西中北部和山西南部出现了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其中,内蒙古西部偏南地区、宁夏北部、甘肃河西东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能见度为300~900m。
30—31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
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偏南地区、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北部、辽宁西部等地出现了浮尘或扬沙天气,其中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局部地区出现了强沙尘暴。
3月31日至4月1日,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出现扬沙天气。
4 安徽、江苏等地的局部地区遭受低温冷冻害
月内,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两次明显降温过程,其中上旬前期降温幅度较大。
4日,江苏省徐州市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8~9℃,6日,最低气温降至-4.5~-5.5℃。
低温冻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02.2×104hm2,成灾面积22.1×104hm2,绝收面积8000hm2。
6日,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冷冻灾害,造成8.9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9100hm2,绝收533hm2。
5 贵、鲁、苏等地遭受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袭击
4日,江苏无锡市太湖镇遭受大风袭击,造成1人死亡,12条船沉没。
4—5日,湖北神农架林区下谷乡、九湖乡遭受风雹袭击,造成1500人受灾。
17日,贵州省贵阳、铜仁、毕节、黔东南和黔南等市(州)的16个县市遭受风雹灾害。
据统计,共有36.3万人受灾,1人死亡(雷击致死)。
23日,贵州省安顺市的西秀、紫云、镇宁、普定,黔南州的长顺、惠水6个县(区)不同程度发生风雹灾害。
据统计,共有10.2万人受灾。
30日,山东烟台市大部分地区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莱阳市、莱州市共16.8万人受灾。
6 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雾天气频繁
3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
辽宁南部、山东西北部、江苏东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福建大部等地的雾日数有3~7天,福建东部的部分地区在7天以上。
20日,江苏省泰州靖江境内的广靖高速公路因大雾发生17辆车连环相撞事故,3人死亡,8人受伤。
24日,湖北省发生能见度不足100m的大雾,京珠高速孝感段连发4起连环追尾车祸,4人死亡,19人受伤。
25日,安徽省合徐高速公路大雾引发多起多车连环追尾事故,11人死亡,约30人受伤。
25日,海南省西线高速公路临高县路段因大雾发生3起交通事故,3人死亡,2人受伤。
7 湖北、安徽、广西等地发生暴雨、洪涝及滑坡等灾害
月内,湖北、安徽、广西等省(区)的局部地区出现了暴雨、洪涝及滑坡等灾害。
2—3日,湖北省出现中到大雨,局部降暴雨;3日,十堰市茅箭区发生山体垮塌,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
3—4日,安徽省桐城市遭受大风、暴雨袭击,造成7.1万人受灾。
5
2
1
第6期 赵珊珊等:东北遭遇罕见暴风雪 北方出现5次沙尘天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