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编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时作业19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 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 联,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3.(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参考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 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 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表达了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 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对仗工稳;整首诗歌用语雅丽。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 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 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 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 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 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和谐。这几 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课时作业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课时作业基础检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李之仪②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驾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此诗。
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
③毵毵(sānsān):毛发纷披散乱状。
(1)诗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苏东坡是一个乐观旷达、飘逸潇洒、年事已高的诗人。
首联写苏轼被贬岭南,身处逆境,生活艰辛却甘之如饴。
颈联是作者想象中的东坡,衣袂飘飘,鹤驾清风,很是飘逸。
尾联写东坡雪髯霜鬓,人已老矣。
(2)由悲伤转为欣喜,又由喜悦回归悲伤。
首联作者为东坡先生遭遇党争打击,需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而悲伤;颔联、颈联为老师能够等来皇帝的赦免,重新返京而无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见到他,内心充满渴望;尾联作者想到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师生都已老迈,而感慨万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高三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9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作业十九(时间:60分钟满分:66分)1.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秀道中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
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答案(1)特点:雨大,及时。
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欢欣之情与对农民的关怀。
2.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岩桂朱熹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岩桂曾几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届语文一轮复习19文言翻译题含解析

课时作业19 文言翻译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韦陟字殷卿,京兆万年人。
父安石晚有子,及为并州司马,始生陟及斌,俱少聪敏,颇异常童。
神龙二年,陟始十岁,拜温王府东阁祭酒,累迁秘书太堂丞,有文彩,善隶书..,书有楷.法,辞人、秀士已游其门矣。
开元初,丁父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注,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俱有盛名。
张九龄一代辞宗,为中书令,引陟为中书舍人,时人以为美谈。
后为礼部侍郎。
陟好接后辈,尤鉴于文,虽辞人后生,靡不谙练.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美声盈路。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成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寻移河东太守,充本道采访使。
十二年入考,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尉。
会禄山反,陷洛阳,弟斌为贼所得。
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应,潜令吏卒伺其所居。
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动.肃宗即位于灵武,有诏令陟赴行在..,深器之,拜御史大夫.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
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杜甫上表论房琯有大臣度,辞旨迂诞,肃宗怒,令陟讯之。
陟因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不失谏臣..大体.”上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陟御史大夫,授吏部尚书。
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三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高考研究——鉴往知来,知道高考怎么考一、[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速读批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二、[2020·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
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
③参:领悟,琢磨。
诸方:各地方,各方面。
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速读批注: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4.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课后练习————————————一、[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习题(含解析)

专题规范练十二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的一种。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赏析颔联的“竞”和“闲”二字的妙处。
(2)分析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④契⑤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指乘小车出游。
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③黾勉:殷勤。
④及兹:来此。
⑤契: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北山①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筑室于钟山(今紫金山,又叫北山)的山腰中。
②陂:池塘。
③堑:护城河。
(1)第一句的“输绿”一词别致典雅,试结合诗歌前两句分析该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摊破浣溪沙李璟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1)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一词点明了主旨。
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一句,运用了“青鸟”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2)简要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时间:60分钟满分:66分)1.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秀道中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1)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
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喜雨之情是比较明显的,但诗歌往往卒章显志,最后两句还有悯农之情,不可遗漏。
答案(1)特点:雨大,及时。
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通过稻花应秀色、桐叶最佳音表现及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欢欣之情与对农民的关怀。
2.咏物言志诗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岩桂朱熹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岩桂曾几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注】①木末:指荷花。
②篱边:指菊花。
(1)两诗中的“岩桂”有何共同特点?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简要赏析第一首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通过“黄金蕊”“碧玉枝”“粟玉”等描绘,可以看出天生丽质;通过“香满袖”“浓薰”等描写,可以看出芳香四溢;通过第一首的颔联、颈联和第二首的颈联、尾联,可以看出卓尔不群、顽强不屈。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理解“攀援”“叹息”的本意,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用意。
作者“攀援”是想结识,有仰慕之情;“叹息”是因攀援不到而渴望成为知己,含有赞美之情。
这两个细节说明了作者希望像岩桂一样具有高洁的品格。
答案(1)丽质天成、芳香四溢、卓尔不群、顽强不屈。
(2)诗人因仰慕,故而“攀援”;“叹息”起于赞美之情,进而渴望与之成为知己。
这两个细节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高人格的追求。
3.羁旅行役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注】。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王孙:指游子。
(1)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尾联以景结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这两联中的景和情各指什么,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比如诗歌中诗人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尾联以景结情的言外之意,然后结合诗句及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揣摩全篇后可知,这首七律,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
答案(1)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
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
(2)尾联诗句的言外之意在于抒发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
湘江沿岸,正是屈原足迹所到之处。
屈原身处逆境,尚有一渔父与之对话;而现在诗人的情况却是渔人看见他竟不与之言语,自管吹着长笛回岛去了。
诗人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壮志难酬的慷慨不平,都一一包含其中。
4.赠友送别诗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贺圣朝·留别叶清臣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浪淘沙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1)叶清臣《贺圣朝·留别》中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设想奇特,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
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离别词中的下片,词人都巧妙地借助花来抒写别情,请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
在文学作品中,离别之际的风雨,往往是造景,它象征着纷乱的,充塞着整个空间的离愁别绪和不忍分袂的临歧之泪。
这里写“风雨”,用的正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
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
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离愁别绪。
(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要注意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来进行具体分析。
叶词中,词人以“花开花谢”来比喻人的聚散;而在欧词中,词人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比如结尾两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以惜花写惜别,从而表现了与友人的情谊之深。
答案(1)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
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
而此处的“风雨”,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
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
(2)叶词以“花开花谢”来比喻人的聚散,说明人的长时间聚首不易,揭示出人别易会难的主旨;欧词则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今”、“去”、“明”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从而表现了与友人的情谊之深。
5.咏史怀古诗(2016·广东茂名二模)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注】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这首词写于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
☆(1)“万事一身伤老矣”饱含着词人哪些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请简要分析“戎葵”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分析词句包含的情感,要结合全词来理解,还要注意注释内容,思考历史人物和词人本身的处境。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
“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赋予它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抓住“有向阳特性”的提示来思考分析。
答案(1)①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②对过往岁月的怀旧之情;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2)①词人借戎葵向太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
②词人赋予戎葵人的情感,借“戎葵”这一意象表达出词人悲壮(或豪迈)的爱国情怀,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③用“戎葵凝笑墙东”与“一身伤老”对比,衬托了词人此时心中的冷寂。
6.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唐]常建玉帛①朝回望帝乡,乌孙②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塞下曲[明]苏佑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③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①玉帛:指乌孙使者朝觐汉武帝时携带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