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近代民居的类型与特征探析(文稿)

合集下载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一、引言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乡村民居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现当地特色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保护和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从满族文化视域下入手,探讨了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

二、特色乡村民居的现状分析1. 保护现状辽宁省是满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拥有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乡村民居,如辽中满族风情村、葫芦岛富翁庄园等。

辽宁省政府也十分重视乡村民居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特色乡村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2. 发展现状在保护工作的推动下,一些特色乡村民居得到了修缮和开发,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些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为特色乡村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

3. 存在问题尽管特色乡村民居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特色乡村民居的保护工作不够到位,面临着受损和遗失的风险;二是乡村民居的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尽合理和不可持续的现象;三是一些特色乡村民居缺乏有效的传承和利用机制,导致文化价值未能得到有效传承利用。

三、发展对策1. 完善保护机制加强对特色乡村民居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完善相关保护机制,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加大对特色乡村民居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保障乡村民居的建筑结构和文化价值的完整性。

2. 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特色乡村民居的资源,引导和规范当地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加强对乡村民居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乡村民居的利用是可持续的。

3. 加强文化传承加强对特色乡村民居文化价值的传承和挖掘工作,注重挖掘和传承满族文化在乡村民居中的历史和现代价值。

建立健全的文化传承机制,培养和引导当地乡村民居相关的文化传承人才,保障满族文化在乡村民居中的传承和发展。

辽宁满族民间历史文化遗存调查分析

辽宁满族民间历史文化遗存调查分析

辽宁满族民间历史文化遗存调查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辽宁的民间满族民居建筑满族民居老建筑体现出其先民对自然的认知。

为了抗拒北方山区冬季暴雪压顶而引起塌顶的袭扰,祖先采用了人字顶,雪积攒到一定的厚度,在重力作用下,会顺斜而滑下,不会形成大量积雪。

同时雨天和雪化时,水能更顺利快捷的流到地面,流而不积,避免了顶漏。

再者,满族民居的烟囱独立于房子主体而单设,除了防止意外烟火燎着屋顶苫草外,更利于清洁烟道及拔烟助燃。

在最早也是出于对房屋整体结构考虑,而采用的最佳解决方案。

如今,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城里零散的老宅荡然无存。

而农村侥幸留存下的老宅,随着使用的停止,年代的悠长,已经弱不禁风,也将走向消亡。

辽宁满族近代居住房屋多建筑在依山傍水及相对平坦的地势。

普通人家多利用山上的毛石和林木为材料,住房以毛石砌墙,以木柱支撑房梁,房高八尺,屋顶起脊人字型。

庭院以毛石砌矮墙或以胡科植物夹成杖子。

由于这种建筑结构简单,为17至19世纪中期辽宁省满族聚居地区农村较普遍的建筑形式。

它的问题是不同材料间的结合较差,从而导致结构张力不稳,建筑保持年份短。

目前,已经很难见到。

砖结构与毛石结构的效果对比。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相对完整的老式满族民居建筑,多为大户人家的砖瓦式结构。

建筑年限都在百年以上。

结构表现为:房屋四角,把角均有立石,其上横卧三块拉石。

门口两边也有立石与门框交代,使断档处的承重由立石完成。

这种立石承千斤,拉石似圈梁的运用,使房屋结构更加牢固。

这也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结构方式。

建材采用了更加坚硬的花岗岩条石和硬杂木,有些民居在南北立石立面赋以雕刻,这些既提高了建筑质量又提升了建筑艺术的美观效果,经过对满族聚居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岫岩满族自治县现保存的民国前满族老宅子较多。

而这些老宅子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相对偏僻的乡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能存留下来,实属不易。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乡村地区保存着丰富的满族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特色乡村民居逐渐成为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满族文化的视域出发,探讨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情况。

辽宁省满族文化的独特性为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而闻名于世。

辽宁省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满族遗址和文化景观。

这些遗址和景观为特色乡村民居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源泉。

辽宁省著名的满族文化村——清真山满族文化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这些满族文化村的兴建和发展,促进了当地特色乡村民居的建设和发展。

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作为中国的古老文化之一,满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辽宁省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乡村民居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满族文化的元素和特色,提升乡村民居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满族文化活动和展览,如满族传统艺术展、满族服饰秀等,旨在宣传和推广满族文化,提高当地居民对满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近代辽宁民居建筑文化管窥

近代辽宁民居建筑文化管窥
院落式的民居为主, 有四合院 、 三合院, 还有 边门外北侧 ,与生前宅院东西相隔仅里许 。 也有少量的瓦房 。所谓草房就是 “ 椽上盖以 一 的只有单纯正房和院墙。 所用 的建筑材料多 后文忠堂府豪宅渐次衰败 , 至清亡颓倾 。
是 就 地 取 材 , 用 的材 料 有 砖 、 、 材 、 常 瓦 石 土 苇 笆 或 秫 秸 , 覆 稗 草 , 置 平 整 , 经 风 上 铺 久 恒 知 府 宅 第 是 位 于 沈 阳 大 东 关 的 一 处 雨 , 草作黑褐色 , 修洁朴素”18 乡民为了节 [/ 2 。 2 Z
坯、 木材 、 草等 。在地 域 上 , 由于 年 降水 量 不 名 人 居室 。 人恒 泰 , 主 满族 , 旗 人 。道光 省 造 房 成本 有 的用 坯 土 砌墙 , 的房 屋 前 脸 正黄 有 同 ,辽 宁 两 部地 区的 民居 多 以 囤顶 为主 , 墙 年 问拔 贡 , 考 选 知 县 , 本 籍 外 任 为 四JI 用 砖 砌 成 ,而 两 面 山 墙 和 后 墙 则 用 坯 土 砌 后 再 I
大 臣等职。文祥之家几经翻建 , 同治初年 已 炕席 , 没有 年节 的新 衣服 , 但却不缺少大 院
14 爆 发 的 鸦 片 战争 是 中 国社 会 文 经 是 院落 两进 、 朝 南 、 80年 坐北 四周高 墙 、 门两 里 孩 子们 的童乐 童 趣 。 山 大杂 院里 的人 们 吃 的 化 发展 的转 折点 , 多种 文 化元 素 在 近 代 中 国 重 的 豪宅 了 。院 内奇 石 、假 山布 置精 巧 , 丁 是 苞 米 面 、 菜 疙 瘩 、 汤 , 留 给人 们 的 成 白菜 但
为青砖或青砖与毛石合砌 , 木架泥顶 , 多为 成都府知府 。其间, 人在外地 , 家族未迁 , 建 成, 即民间俗称前浪后不 浪的房屋。乡村 民 南炕 , 屋顶上可以晾晒农作物 , 多为五问或 起 了沈阳这处大宅 院。 院落两进 , 出门两重 , 居 的堂 屋 大都 兼 做厨 房 ,灶 台 与 火炕 相 通 , 三间 , 带东两厢房及 门房 , 也有硬山顶 的, 多 坐北朝南 , 以二进院为上 院, 以北房为正房 。 生火做饭的同时 ,可以达到炕热屋暖 的效 分布在西北部 山区 , 数量很少 ; 辽宁的其他 正房 起 建 于石 阶 围砖 石 条 边 的基 座 之 上 , 一 果。 乡村民居的厢房多作 为储存粮食 、 柴草 、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辽宁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其特色乡村民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其中,满族文化则是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发展的重要视域之一。

满族文化是辽宁省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在乡村民居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满族文化是中国五大民族之一。

在明清时期,满族是中国的主宰者,满族文化拥有光荣的历史。

因此,在辽宁省的特色乡村民居发展中,满族文化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视域。

满族文化的特点在于其典型的宗法制度、崇拜祖先的方式、男女平等的观念、尊重老人、注重节日等。

在建筑中,满族文化更是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包括建筑的形式、结构、装饰等各个方面。

辽宁省的特色乡村民居建设在满族文化视域下,其主要的任务是保持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同时,促进这些民居的融合和创新,以推动这些民居的现代化和文化化发展。

在保持传统风格方面,需要通过对民居建筑的历史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例如保留传统建筑的形式、结构,保护传统装饰和建筑材料等。

同时,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当代审美观念和满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民居建筑中,例如可以将当地的工艺品和习俗融入到建筑中,使其更为富有地方特色。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特色乡村民居建设还需要关注当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满族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民居建设中也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和生态保护。

因此,民居建设需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使其更为环保和可持续。

在实践中,辽宁省的特色乡村民居建设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满族文化元素的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了实际的建设中。

例如,在瓦房店市龙王庙村,当地政府将满族文化中的典型元素如“马头墙”、“糖葫芦”等融入到了民居建筑中,使其更有民族特色。

这些建筑不仅符合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而且与现代生活和环境相结合,保持了社区的独特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满族文化视域下的特色乡村民居建设在辽宁省的乡村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保持传统建筑的风格和完整性,同时将现代审美和生态保护融入到建筑中,可以不断发掘和创新特色乡村民居的文化价值,保持其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价值,让乡村更为美丽和富有活力。

辽宁近代民居的类型与特征探析(文稿)

辽宁近代民居的类型与特征探析(文稿)

辽沈近代民居的类型与特征探析[1]汝军红张永锋(1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10168;2沈阳绿萌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100016)摘要:近代东北在文化多元融合的背景下演化发展,尤其在传统地域文化、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及近代工业文明的侵入影响下,近代东北民居建筑发展呈现自律开放、中西融合和多元发展格局,在辽沈地区主要形成地域传统式、中西结合式和西方移植式三种类型。

本文结合近代东北建筑发展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上述民居建筑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近代民居传统建筑洋风建筑西洋古典引言在近代,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各沿海城市的开埠,中西文化在多元融合中滋生和发展,各种要素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近代的中国建筑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与推动下,近代的建筑文化演进历程经过了自律期、开放期和交融期三个不同阶段。

在近代建筑发展蜕变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主要是西方建筑风格的传播与影响,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构成了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

辽沈近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同样呈现出从早期对西方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变异,逐渐发展到后来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交汇与融合。

在自律、模仿与融合中形成地域传统式、中西结合式和西方移植式三种基本民居类型,并各自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1、地域传统式东北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形态是长期受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固有的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下来的,并由此衍生了独具东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

辽沈近代传统民居大多分布在明清时期的古城、重镇,其建筑单元组织主要以院落式为主,根据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有四合院、三合院等,受规模等级限制有一进、两进及多进院落。

单体建筑多为五间或三间;墙为青砖或青砖与毛石合砌,木架瓦顶,室内多为南北炕。

在近代,上述集中在乡村和城市边远区的民居建筑在形态上改变并不大,而在城区内的传统型民居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尤其在生活方式、观念意识及建造技术的改变,出现院落布局变化和内部功能空间的逐步改造。

辽西民居调研报告

辽西民居调研报告

辽西民居调研报告
辽西地区是中国辽宁省西部的一片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辽西民居的建筑特点、文化风貌以及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等相关情况。

通过多方调查和实地考察,我们对辽西民居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首先,辽西地区的民居建筑多样且独特。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辽西的民居建筑主要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主,形式简洁而又典雅。

这些建筑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材料以砖、石、木为主。

同时,辽西地区的民居还注重室内空间的利用,在结构布局上追求合理性和实用性。

其次,辽西地区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民间文化特色。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辽西的民居设计和装饰往往融合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壁画、雕刻等。

这些装饰图案和艺术元素都承载着当地居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是辽西地区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辽西地区的民居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辽西的民居通常以一个小院为单位,院内有居住空间、农耕空间和储藏空间等,以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辽西地区的民居中,往往能看到一些特色的功能区域,比如客厅、饭厅、厨房等。

总的来说,辽西地区的民居独具特色,体现了浓厚的民间文化,同时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通过对辽西民居的调研,我们不仅更加了解了辽西地区的民居建筑和文化,还对当
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也为今后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乡村旅游,寻找原生态、传统文化、淳朴生活的体验。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辽宁省内有许多具有满族民俗特色的乡村民居,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新热点。

本文将从满族文化视域出发,探讨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一、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民居正在迅速消失。

因此,保护传统民居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

辽宁省作为省内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拥有众多的传统满族民居,包括建筑风格、装修风格、文化气息等方面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传统民居,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对其进行保护。

而在保护的同时,特色民居也要进行有效的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发展乡村旅游是当前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积极引导游客,介绍满族文化、宣传特色美食、展示节庆文化等方式,不仅可以为旅游行业注入新的元素,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特色民居的改造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迭代,满族传统民居的样式和功能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满族特色民居也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例如,类似于“原生态农家乐”的满族特色农家客栈等仍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需要在服务、设计、环境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创新,以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

此外,满族特色民居还可以考虑结合文创产业进行发展。

例如,利用特色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创新,生产出具有收藏价值、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品等等,将满族文化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内。

三、特色民居与满族文化的融合满族特色民居是满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满族特有的建筑风格、装修风格、文化气息等的集中体现。

因此,特色民居的保护与创新实际上就是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特色民居与满族文化的融合,使之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满族文化元素融入特色民居的设计和外部环境中,进行满族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良好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沈近代民居的类型与特征探析[1]汝军红张永锋(1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10168;2沈阳绿萌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100016)摘要:近代东北在文化多元融合的背景下演化发展,尤其在传统地域文化、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及近代工业文明的侵入影响下,近代东北民居建筑发展呈现自律开放、中西融合和多元发展格局,在辽沈地区主要形成地域传统式、中西结合式和西方移植式三种类型。

本文结合近代东北建筑发展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上述民居建筑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探讨。

关键词:近代民居传统建筑洋风建筑西洋古典引言在近代,外国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各沿海城市的开埠,中西文化在多元融合中滋生和发展,各种要素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近代的中国建筑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与推动下,近代的建筑文化演进历程经过了自律期、开放期和交融期三个不同阶段。

在近代建筑发展蜕变过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与发展;另一方面主要是西方建筑风格的传播与影响,两种趋势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构成了近代建筑发展的主线。

辽沈近代民居建筑的发展同样呈现出从早期对西方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变异,逐渐发展到后来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交汇与融合。

在自律、模仿与融合中形成地域传统式、中西结合式和西方移植式三种基本民居类型,并各自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1、地域传统式东北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形态是长期受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固有的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下来的,并由此衍生了独具东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

辽沈近代传统民居大多分布在明清时期的古城、重镇,其建筑单元组织主要以院落式为主,根据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有四合院、三合院等,受规模等级限制有一进、两进及多进院落。

单体建筑多为五间或三间;墙为青砖或青砖与毛石合砌,木架瓦顶,室内多为南北炕。

在近代,上述集中在乡村和城市边远区的民居建筑在形态上改变并不大,而在城区内的传统型民居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尤其在生活方式、观念意识及建造技术的改变,出现院落布局变化和内部功能空间的逐步改造。

基金项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14-R2-035)作者简介:汝军红(1972.01~),男,甘肃平凉人,博士、教授。

比较典型的传统式近代民居建筑如铁岭郝浴故居(银冈书院)。

郝浴是移民中的典型代表。

他于清初迁至铁岭,在铁岭城南门右侧择地筑室,教授学徒礼乐诗书,后来他将宅院赠给当地作为书院,取名为“银冈书院”。

典型传统东北二进套院的郝浴故居,面阔三间,房前挂有郝浴自题草书“致知格物之堂”匾额。

外院为合院形式,围合出开阔的空间,内院与前院相互连通,公共空间和建筑整体上轴线清晰。

正房内部空间格局亦呈现出十分清晰的轴线对称形式,仍然受到社会活动及礼制的制约,保持重视中心堂室的姿态。

从郝宅的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图10~11),正房室内空间的划分也是极工整对称的,至于处于内院的厢房建筑已经退化为地方性且生活化的空间形式——重视两边炕面界面而非形式中心,在室内空间的划分上和正房保持了一致。

从外院剖面可以看出两边外屋相对低矮,坡屋顶有利于外院采光,保证了建筑物生活的日照要求(图12),充分体现了严寒地区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立面形态是硬山形式,材料是青砖,屋顶铺瓦,界面整体完整厚实。

在屋顶与山墙交接处有樨头作为衔接,一方面作为挑檐的承重构件;另一方面强调了顶与墙的连续(图13~14)。

这样的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建筑中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2、中西结合式近代中西结合式民居是指在近代开埠城市形成、并受西方古典建筑影响的殖民地居住建筑样式。

主要有传统演化型、“洋风”型、西洋古典型及折中混合型几种样式。

建成于1918 年的沈阳张氏帅府小青楼(见图-1),建筑采用青砖青瓦建造,它是一座传统砖木结构居住建筑,但在风格上受西式建筑影响,采用上下两层五开间砖木结构,是近代传统民居建筑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

小青楼建筑平面呈“U”字形,空间组织紧凑、立面造型独特。

整座楼中间为两层高门楼,其正面朱漆廊柱、雕梁画栋、彩绘雀替,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体现出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而另一方面,二楼设有外廊式阳台,“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

小青楼作为近代官邸建筑,是一座近代中西合璧式传统型建筑,整组构图搭配和谐,布局严谨对称,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和浓郁的中国韵味”[1]。

“洋风”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在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基础上,立面模仿或移植西方古典建筑构图形式而进行的设计,由于工匠仅仅是一种形式的模仿和移植,并不了解其本质,对形式的理解和表现是表面的和随意的,甚至可以加入许多中国传统的装饰。

在沈阳的官邸建筑中,洋风建筑风格的代表是张作霖帅府中的大青楼(图2)。

大青楼是帅府的行政和生活中心,整个建筑以沈阳传统青砖为建筑材料,有拱券、柱式、大门廊、山花和女儿墙,模仿了古罗马建筑风格2[2]。

西洋古典式多层官邸建筑多数采用中轴基本对称的样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或“凸”、“凹”等变异长方形,有较明确的中轴线,使建筑具有庄重感,但内部空间不完全对称,分割自由灵活,使用方便,如杨宇霆公馆(见图-3);采用标准较高的庭院式独立住宅,面积、体量都比较大,建筑的层数增加至二到三层,追求豪华气派。

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是以西方古典建筑为蓝本,往往是多种风格及符号融合在一起,故又被称为“集仿主义”。

以沈阳于济川官邸(见图-4)、张廷栋寓所等建筑为代表。

于济川公馆,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为坐北朝南的砖混结构建筑,地面三层,地下一层。

主楼门厅以对称式十级楼梯弧旋通入楼内,楼体正中上下三层及左右两侧均有宝瓶式的雕空栏杆,十分华美大方,整体建筑大方、美观。

3、西方移植式受近代殖民地影响,辽宁近代西方移植型民居主要有沙俄“木刻楞”式和日式两种,前者主要移植于沙俄的“木刻楞”建筑,它在结构形式上有原木房、木板房和有木雕门窗装饰的板壁抹灰等几种建筑形式。

日式民居主要以满铁附属地社宅和现代“和式”住宅为主。

3.1“木刻楞”建筑“木刻楞”建筑是沙俄式民居的典型代表,沙俄“木刻楞”民居院落总体布局为长方形,平行道路布置。

其庭院为典型的俄国“乌恰式”规划,庭院南北临街设门,建筑与街坊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系统,通过缩小街坊面积以获得更多的临街面和延长街路,带有近代殖民主义城市规划的影响。

在建筑平面布局中,突出以“十字式”布局及两侧设门的特点,这是传统俄罗斯建筑惯用的手法。

目前在大连胜利桥北俄罗斯风情街及旅顺相对保留了较完整的沙俄式住宅。

大连各式沙俄式民居,尤其板壁式尖顶楼房和红砖坡顶建筑存留较多。

沙俄式民居构遵循了沙俄“木刻楞”建筑的制式原则,屋顶采用铁皮瓦大坡屋顶,举架较高。

山墙顶部和屋顶中间设置制式不一的通风天窗,形成沙俄式民居特有的尖顶屋面和老虎窗,并利于采光和通风。

另外,沙俄式民居基础采用石砌地层,下部空间作为储藏室,这样可缩小季节性温差带给建筑的负面影响。

沙俄式“木刻楞”建筑整体结构采用木构架和原木叠剁组成,外观质朴、造型简洁,无华丽装饰。

建筑平面呈品字形,建筑规模不大,但整体结构完整、布局紧凑。

后来的折衷式沙俄住宅结构体系已由木构发展为砖木和砖石混结构,异化后的沙俄折衷式民居在建造中主要有板条抹灰罩面样式和红砖砌筑白色线脚装饰两种样式(图5)。

前者用板条取代壁板,内部圆木立柱支撑形成骨架,外立面木板改成菱形分布宽度不等的灰条。

后者接近西洋古典建筑样式,整体造型保留天窗和大屋顶的传统,建筑轮廓丰富,而建筑外观采用抹灰罩面和红砖砌筑工艺。

此种建筑的门廊和窗口仍保持俄式木构建筑特色[3]3.2日式民居满铁社宅是东北近代最早实行标准化户型设计和施工的住宅群,它们是和式(日本式)和洋式(西洋式)的形式折衷,即室内保留日本传统民居木构建筑下的生活形态,而围护结构,如墙体和屋顶则以现代材料和技术进行建造。

和式民居主要是由来自日本的官员、商贾自主建造,反映出日式建筑的空间特点和外观造型审美。

日式民居主要分布于辽宁、大连等地的“南满洲铁道附属地”,满铁附属地日式住宅的建造实行标准化的类型和建筑构件。

首先在整体布局规划上,以标准型住宅为基本单元,进行多样化的小区规划布局。

通过不同类型的组合,获得了建筑群体风貌的多样化。

在外部空间布局方面,每一栋住宅都有矮墙分隔的庭院,庭院的形状因地形而异(如图10)[4]。

其次在立面及细部装饰上采取各种变化的形式:屋顶采用了悬山顶、硬山顶、小檐顶;窗楣采用了带窗套的、不带窗套的;墙身材料和颜色采用清水墙、混水墙。

同时重视室内细部处理,并表现出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格和精细的材料装饰功能:以白色为基调的四壁和天花,有水平与竖向的深褐色木线,划分细密的格窗、格门,以圆为母题的壁柜把手以及地面铺置的榻榻米等等,无一不流露着和风建筑的特征。

在内部空间布局方面,满铁社宅的平面形式变化不大,表现出集中紧凑的特点。

住宅多为内走廊式,南向房间进深大,北向房间进深小,不同标准的独立式住宅其内部房间数量、大小及样式均有区别。

由于日本人的近代“和洋折中”的起居方式,住宅设计中洋室、和室两种不同风格的空间同时出现。

日式住宅在建造上的共同特点是:采用砖木结构体系,灰色平瓦屋顶,绿色油漆的木质檐口、窗框,水泥砂浆罩面,墙基砌饰石块或面砖,屋顶均为一、二层坡顶组合,地层架空,靠简单的体量变化、凹凸形成丰富的形体。

代表建筑为特甲型满铁社宅(图10),特甲型住宅供社长级别居住,庭院总平面如图8所示。

建筑布置在庭院的一角靠近道路的一侧,建筑四周有石铺甬路环绕。

庭院内配置多样的绿化。

整个庭院空间自然流畅,绿化与建筑有机组织,在城市之中创造出一方密切接触自然,具有良好生态条件的半人工环境。

住宅内部空间组织为走廊式.从外观上看,建筑形体的封闭性较强,而内部空间则非常开敞流动。

特甲型住宅设客厅、餐厅两间洋室,其余为和室。

客厅以壁炉为视觉中心组织空间,壁炉位于墙面的中央,略突出于墙面,没有烟道,这种假壁炉设计精巧。

和室中的“床之间”凹进的小间(其内悬挂字画),小间底面高出室内地坪,所以称之为“床”,其上摆设花瓶等器具,整体空间给人以朴素自然之感,反映了日本人道法自然的哲学观。

另外,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桂林街89-3号(图11,12)的陈云故居也是日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建筑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该建筑为日式砖木结构,建筑整体古朴简洁,高二层。

建筑采用了木头、泥土和纸张等建筑材料,屋顶坡度较大,屋顶甚至比整个房屋高出1/2。

建筑内部装饰以直线型为主,很少采用曲线,没有拱形结构,整体简洁。

平面采用对称式布局形式,运用楼梯间进行建筑内部空间的分隔和联系。

主要的起居空间采用“和式”空间格局,并在空间组合中体现出开放流动的布局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