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1课时)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焓变反应热

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焓变反应热

角度——从物质内能上认识 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1)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 __降__低______ , 故 ΔH_____<___( 填 “ <” 或 “ >”)0 , 即 ΔH 为 ____-____(填“+”或“-”)。
提示 ④⑥
化学 选修4
新知学案导学
随堂学情检测
1.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图示(以放热反应为例)
其中 ΔH=E′ 1 -E2′
化学 选修4
新知学案导学
随堂学情检测
2.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比较
类型 比较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与化学 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 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
键强弱 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 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
化学 选修4
新知学案导学
随堂学情检测
(2)键能是指断裂或形成 1mol 化学键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某些物质化学键的键能(kJ·mol-1)如下表:
键 H—H Br—Br I—I Cl—Cl H—Cl H—I H—Br
键能 436 193 151 247 431 299 366
①1 mol H2 在 2 mol Cl2 中 燃 烧 的 反 应 热 ΔH = 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 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
图示
化学 选修4
新知学案导学
随堂学情检测
类型 比较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绝大多数化合反应;所 多数分解反应;铵盐与碱的
有燃烧反应;所有中和 反应,如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反应热 教案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反应热 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响的热效应第一节反响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响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响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根底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响物和生成物的量。

3、了解反响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5、了解燃烧热的概念,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化学反响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

〔2〕学会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响的反响热及焓变。

〔3〕理解中和热和燃烧热的概念。

2.难点:〔1〕吸热反响与放热反响的判断。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展示图片:开矿爆破、乙炔与氧气反响放出的热量用于切割金属。

[导入]化学反响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图〕,那么,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如何定量地描述化学反响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呢?带着问题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来测定反响热。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反响热及其测定[教师活动]以盐酸与氢氧化钠的放热反响为例,请学生们设计实验测定此反响的反响热,选择最正确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分析实验误差,提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验结论]大量实验测得,在25 C和101 kPa下,强酸的稀溶液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响生成1 mol H2O时,放出57.3kJ的热量。

[思考]在上述过程中,考前须知有哪些?[投影并讲解]考前须知:〔1〕要使用同一支温度计: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温度时,测定一种溶液温度后温度计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2〕减少热量损失:在量热的过程中,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盖板上的两个孔不要开得过大,只要能正好使温度计和玻璃搅拌棒通过即可。

要一次性、迅速地将NaOH溶液倒进装有盐酸的容器里〔注意不要洒到外面〕,并立即用杯盖盖好及时观察温度上升情况〔3〕操作标准、读数准确①所配溶液的浓度要准确,所用NaOH溶液最好是新配制的,久置的NaOH溶液往往由于吸收空气中的CO2,导致浓度不准,影响实验结果。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新课标)】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2(新课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课时◆本章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1)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

同时,本章内容又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其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

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与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引入新型化学电池开发与利用的知识,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学习与讨论,学生将对化学反应的条件有更深的认识。

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及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在此只点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其主要原因,并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不予深究。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或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课件系列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1课时
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1
焓变 反应热
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2
焓变 反应热
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3
焓变 反应热
这是一幅幅多么撩人的自然美景,然而, 如今的地球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大气 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 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温室效应、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等。归根结底,都和化学反应有着 密切的关系,我们这一章研究的主要是物质的 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以热能、电能、光 能等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共同学习、研究化 学反应与能量,做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工 作。
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22
焓变 反应热
【例 2】 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
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生成 NH3的反应热为 -92KJ/mol ,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 -30.6KJ/mol 分析:N2(g)+3H2(g)=2NH3(g),因拆开 lmol N-H键和 生成 lmol N-H键吸收和释放出的能量相等,所以此反应 的反应热计算如下: △H =(946kJ/mol+3×436kJ/mol)- 2×3×391kJ/mol =-92kJ/mol 而 lmol H2只与 1/3 mol N2反应.所以此题lmolN2生成NH3 的反应热△H= -92kJ/mol。 lmolH2生成NH3的反应热 △H= -30.67kJ/mol。
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 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能层能级与构造原理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能层能级与构造原理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化学:第一课时能层、能级与构造原理 [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一至七能层的符号分别为K、L、M、N、O、P、Q,各能层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

2.s、p、d、f能级中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2、6、10、14。

3.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4.构造原理是指电子进入能级的排布顺序。

即: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7p。

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1.原子的诞生及宇宙中的元素组成2.能层与能级(1)能层:根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能层用n表示,n值越大,能量越高。

(2)能级①根据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的能量不同,将它们分成不同能级。

②能级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s、p、d、f组合在一起来表示,如n能层的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为n s、n p、n d、n f等。

③能层、能级与其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由上表可推知:a .能层序数等于该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如第三能层有能级3s 、3p 、3d 。

b .s 、p 、d 、f 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1、3、5、7的2倍。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级就是电子层B .每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C .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D .不同能层中的s 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解析:选B 同一能层中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是E (n s)<E (n p)<E (n d)<E (n f)……,不同能层,能级符号相同,n 越大,能量越高,如1s<2s<3s<4s……。

2.下列能级符号表示错误的是( ) A .6s B .3d C .3fD .5p解析:选C 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 能级开始,第一能层的能级数等于该能层的序数;第三能层只有3s 、3p 和3d 三个能级,没有3f 能级,故C 项错误。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第一节 反应热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学习目标导航学习任务1 探究反应热及其测定NO.1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体系与环境(以研究盐酸与NaOH 溶液之间的反应为例)2.体系与环境的热量交换——反应热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3.实验探究: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1)测定原理环境温度不变时,根据测得的体系的温度变化和有关物质的比热容等来计算反应热。

即利用公式Q=cmΔt进行计算。

(2)实验装置、步骤及结论微点拨:(1)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 K。

(2)热容(c)与比热容(比热)的关系:比热=热容质量(3)常温下,液态水的比热为4.18 kJ·K-1·kg-1。

NO.2互动探究·提升能力在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探究反应热的测定问题1:用50 mL 0.50 mol·L-1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1的NaOH 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分别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测定的结果是否相同?哪个结果更接近真实值?为什么?提示:两种装置测定的结果不同。

用图2装置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更接近真实值。

因为图2装置热量损失少。

问题2:若用同浓度的KOH溶液代替NaOH 溶液,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吗?为什么?提示:无影响。

因为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 H2O(l)时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与用KOH溶液还是NaOH 溶液以及酸碱的用量无关。

问题3:若用浓硫酸代替盐酸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用醋酸代替盐酸呢?若用稀硫酸和稀Ba(OH)2溶液测定中和反应反应热,又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提示: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所测反应热的数值偏大;弱酸、弱碱电离吸热,因此用醋酸所测反应热的数值偏小;若用稀硫酸和稀Ba(OH)2溶液测定反应热,因生成BaSO4沉淀还会多放出一部分热量,使所测反应热的数值偏大。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

力 核
(2)测定方法:利用 量热计直接测定。
分 层





·
返 首 页
6
·


备 知
3.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基 达


自 主
(1)实验装置
·
随 堂






键 能










返 首 页
·
7
·


备 知
(2)实验测量数据
基 达


·
自 主
①反应物温度(t1)的测量: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必 化学键
备 知 识
自 主
H—H


Cl—Cl
15
反应中能量变化
1 mol A—B 化学键 吸收 436 kJ 吸收 243 kJ

反应中能量变化
基 达

·

共吸收 679 kJ
堂 检

·
·
关 键
H—Cl

放出 431 kJ
共放出 862 kJ 课 时
力 核
结论
H2(g)+Cl2(g)===2HCl(g)的反应热 ΔH=-183 kJ·mol-1
0.50
mol·L-1
随 堂


习 盐酸,打开杯盖,倒入量热计的内筒,盖上杯盖,插入温度计,测 测
关 键
量并记录盐酸的温度。用水把温度计上的酸冲洗干净,擦干备用;

课 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第1课时(课后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第1课时(课后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A组·基础达标1.下列图像表述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A.平面镜成像B.霓红灯广告C.蜡烛燃烧D.燃放焰火【答案】A【解析】平面镜成像只是光的反射,与电子的跃迁无关。

2.在M能层中,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A.2 B.8C.18 D.32【答案】C【解析】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M能层的序数为3,故最多能容纳18个电子。

3.下列能级中,可容纳电子数最多的是()A.6s B.4pC.3d D.4f【答案】D【解析】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n s能级为2个,n p能级为6个,n d能级为10个,n f能级为14个。

4.某基态原子第四能层中有2个电子,该原子M能层中的电子数为()A.8 B.18C.8~18 D.18~32【答案】C【解析】M能层为第三能层,当M能层为原子的次外层时,对应能级分别为3s、3p、3d,4s已填充电子,则3s、3p肯定填满,故该能层电子数为8~18。

5.构造原理揭示的能级顺序,实质上是各能级能量高低顺序。

以下各式表示的能量关系正确的是()A.E(3s)>E(2s)>E(1s) B.E(3s)>E(3p)>E(3d)C.E(4f)>E(4s)>E(3d) D.E(5s)>E(4s)>E(4f)【答案】A6.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到()A.电子的运动轨迹图像B.原子的吸收光谱C.电子体积大小的图像D.原子的发射光谱【答案】B【解析】由于4p能级的能量要高于3d能级的能量,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需要吸收能量,故得到的是原子的吸收光谱。

7.某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该元素最可能的化合价为()A.+1 B.+3C.+5 D.-5【答案】B【解析】根据该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该原子的最外能层上有3个电子,故该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3个电子表现+3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课本反应热与焓变,初步知道反应热与焓变的概念,了解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二预习内容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
2、符号:
3、单位: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反应;△H为“一”或△H<0时为?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三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填空。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记住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会用反应热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会用反应热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反应热和焓变
1、对于放热反应: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
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2、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3、△H<0时反应热
△H >0时反应热
4、如何理解课本P3中△H =-184.6kJ/mol中的“/mol
5、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三、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2、△H<0时反应热△H >0时反应热
3、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H=
△H=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
D.放热反应发生时不需加热
2.下列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在生石灰中加水 B.硝酸铵溶于水
C.浓硫酸加水稀释 D.用石灰石煅烧石灰
3.(2006•上海)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D.伴随着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关于化学反应的实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
B.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键的生成的过程
D.化学反应的发生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
2.“焓”是指()
A.物质所具有的能量 B.反应热的变化
C.化学键所具有的能量D.物质的一种化学性质
3.下列变化过程中,是吸热的反应的是()
A.H +H → H2 B.H +Cl → HCl
C.I2 → I +I D.S +O2 → S O2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B.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化学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吸收的热量
D.化学反应中放出的热才是反应热
5.已知1mol白磷变成1mol红磷放出18.39kJ的热量。

下列两个方程式: 4P(白磷,s)+5O2(g)=2P2O5(s);△H1
4P(红磷,s)+5O2(g)=2P2O5(s);△H2
则△H1和△H2的关系正确的是()
A.△H1 =△H2 B.△H1 >△H2
C.△H1 <△H2 D.不能确定
6.氢气(H2)、一氧化碳(CO)、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1/2 O2(g)=H2O(l);△H = -285.8kJ•mol-1
CO(g)+1/2O2(g)= CO2(g);△H = -283.3kJ•mol-1
C8H18(l)+ 25/ 2O2(g)= 8CO2(g)+9H2O(l);△H = -5518kJ•mol-1
CH4(g)+ 2O2(g)= CO2(g)+2H2O(l);△H = -890.3kJ•mol-1
相同质量的H2、CO、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7.已知反应:X +Y =M +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X的能量一定高于M的能量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的能量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反应
六、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反应热和焓变
3、放吸
三、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Ⅰ.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Ⅱ. 酸碱中和反应。

Ⅲ.燃烧反应。

Ⅳ.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Ⅰ.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Ⅱ. 大多数持续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Ⅲ. 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
2、放、吸
四、当堂检测
1. CD 2. D 3.A 4.C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C 2.A 3. C 4. B 5.C 6.CO 7.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