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4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5、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6、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7、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
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8、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9、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10、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
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11、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1、总量指标:是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而得到的。
总量指标是用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因此也称为绝对数指标。
2、相对指标: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求得的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
2024年会计专科-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4带答案

2024年会计专科-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增长速度2.抽样分布3.已知商品价格总指数是110%,销售量总指数是105%,则其销售额总指数是()。
A.5%B.15%C.15.5%D.115.5%4.试述我国货币供应总量统计的三个层次。
5.依据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2008—2009)》报告,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是()。
A.0.3B.0.4C.0.5D.0.66.简述估计量优劣的评价标准。
7.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A.家庭人口B.身高E.职工人数8.统计指数按照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A.总指数B.个体指数C.价值类指数D.物量类指数E.物价类指数9.下列选项中,属于实物指标的是()。
A.存款余额B.工资总额C.产品产量D.固定资产余额10.CPI指的是()。
A.产量指数B.股票价格指数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11.次数分布表12.中位数13.将人口划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类,这种测度计量尺度是()。
A.定距尺度B.定序尺度C.定类尺度D.定比尺度14.在劳动力就业统计中,就业人员是指在调查的特定一周内从事过有酬工作或自雇工作至少()。
A.一个小时B.一天C.三天D.再天15.某地区年生产总值2012年为200亿元,2017年为300亿元,则这一时期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
B.50%C.100%D.200%16.简述影响均值估计量标准误的因素。
17.下列属于非随机抽样调查方法的是()。
A.整群抽样B.等距抽样C.分层抽样D.任意抽样18.一天中各个不同时刻相对于0摄氏度的气温,可以用温度计精确地测量得出,这种测度计量尺度是()。
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C.定距尺度D.定比尺度19.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不需要包括的项目是()。
A.劳动者报B.营业盈余C.投资总额D.生产税净额20.数据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
(整理)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第三章 综合指标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00%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3. 比较相对指标=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4.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如果计划规定的任务是降低,计算结果应该愈小愈好) 7. 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 8.简单算术平均数:12nx x x x x nn+++==∑x :算术平均数; x:各单位的标志值 ; n:总体单位数;∑:总和加权算术平均数:11221121......ni in ni nnii x fx f x f x f x f f f f==+++==+++∑∑i f :第i 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9.简单调和平均法:121111...1nnH x x x nx==+++∑H: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法:121212......nn nmm m m H m m m x x x m x+++==+++∑∑m:权数一般用于:已知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计算相对指标的平均数一般方法可概括为: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10. 简单几何平均法:G =G:几何平均数; x :变量值 ;n :变量值个数 加权几何平均法:G f=∑ 适用范围:a 、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 、相乘的各个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11. 组距数列确定众数:下限公式:1012M L d =+•+上限公式:2012M U d =-•+0M :众数; L :众数所在的下限; U :众数所在的上限;1: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d :所在组组距 12.(1)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n +,找出它的对应标志值,即12n e M x +=(用于奇数)或1222n ne x x M ++=(用于偶数)(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f +∑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次数的方法确定中位数所在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且2f ∑表示中位数的位置。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旨在对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统计,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各个领域和部门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系统统计和综合分析的过程。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就业情况、消费水平等。
国民经济统计的分类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统计和微观经济统计两大类。
宏观经济统计宏观经济统计是对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收入分配、物价指数、金融统计等。
宏观经济统计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统计微观经济统计是对各个经济单位的具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主要指标包括企业产量、销售额、利润率、就业人数等。
微观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的竞争情况,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性国民经济统计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状况、消费水平等。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各个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产业和行业的统计分析,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投资者和企业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统计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等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投资和经营的成功率。
最后,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各级政府进行财政预算和资源调配。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政府可以了解税收收入、财政开支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财政规划,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与技术国民经济统计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每章重点

第三章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形式.一、总量指标即绝对数指标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是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的.种类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二、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反应事物内部或事物间数量关系的指标。
它以名数与无名数表现出来,大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种类:结构相对指标(同一总体各组与总体对比)、比例相对指标(同一总体不同部分对比)、比较相对指标(同一时间不同总体的同一指标对比)、强度相对指标(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以名数表示)、动态相对指标(即发展速度,是不同时间的数值对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某一时期完成/计划指标数值.包括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和提高率或降低率相对指标的计划完成程度)。
三、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它分为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两种.本章论述的是静态平均数。
平均指标方法:1、算术平均数权数: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因素:各组标志值和出现次数)2、调和平均数: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称倒数平均数。
3、几何平均数:适用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
4、众数:总体总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5、中位数: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标志变异指标是为了补充平均数的不足,从另一方面说明总体的特征,它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程度,又称标志变动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常用的指标:1、全距2、平均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同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平均差越大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变动程度越大。
3、标准差(均方差)是总体所有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正平方根。
结果大于平均差。
组距分组数列计算标准差:总方差是整个总体的总离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间方差:各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的标准差组内方差:各组内各单位标准与本组平均数计算的方差。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一、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的概念:以搜集、整理、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决策的方法科学论.二、统计学的分类理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是统计学的基础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试、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推断和检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和个体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整体为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个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事物.总体容量: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的容量。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二、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全所组成的子集.样本的特点:每个个体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随机性。
三、变量变量: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为变量四、指标及其测度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第三节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三、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1、设置框架2、确定内涵和外延3、确定计量单位4、确定计算方法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第二章数据的调查与整理第一节数据调查的方式与程序一、数据调查的方式数据调查的概念: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对总体中个体的相应特征进行观测取得数据的工作过程.数据资料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是对统计资料调查的基本要求。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1、简述常用的相对指标的种类。
2、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3、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4、简述相关关系的种类。
5、简述指数的种类。
6、简述等距抽样的特点。
7、简述国民财产的主要分类。
8、简述基本核算表的内容。
9、简述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10、简述商品流通的基本分类。
1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
12、简述国民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中的内容。
13、简述利用移动平均法求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注意事项。
14、简述类型抽样及其分类。
15、简述资金流量统计具有的特点。
16、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7、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18、简述劳动资源的特点。
19、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的意义。
20、简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结构。
21、简述森林资源统计的内容。
22、简述统计的涵义。
23、简述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
24、简述如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5、简述统计调查的意义。
26、简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27、简述对信贷收支差额的收支方法。
28、简述主导产业判定分析的四个指标。
29、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容。
30、简述商品流通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1、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许多种。
常用的相对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统计指标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4)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1)普查: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样三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自考0065】PPT 第四章 时间数列

月人均收入 890 910 910 923 925 (元)
1080 x5 1.039 103 .9% 890
(2)累计法(方程法) 基本要求:从最初水平出发,各期均按 平均速度发展,n期后计算出的各期水 平之和应等于实际的各期水平之和。 主要是反映研究期内各年累计发展水平 的变化程度
商品销售 收入(万 60 元)
a (60 66 70 72 74 78) 70(万元) a
n 6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 (1)连续时点数列 第一种情况:逐日登记
a1 a2 ... an a a n n
第二种情况:数值变动时登记
af a f
(三)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将一系列平均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 列而形成的数列。 反映的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标 志一般水平的发展变动程度。
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
三、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目的: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 其规律性。 基本原则: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 即是否具有可比性 1.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 择,时间长短应一致 2.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 3.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 4.计量单位要统一 5.计算方法相同 6.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
两者关系: 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 展速度。
例4.9 见课本P109
(三)增长速度 也称增长率,根据增长量与基期水平对比 求得,用于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 长了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增长量 增长速度 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 1 基期水平
三、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的概念 与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 和内容
基本结构: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附属 表。 基本核算表的概念 基本核算表包括的内容 国民经济账户的概念 国民经济账号的记账原则 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结构 国外部门账户包括的内容 附属表: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人口资源与 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第四节 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八章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1国民经济和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英国的希克斯把国民经济核算称为经济解剖学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层涵义:一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 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二是 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国民账户体系(SNA)简介
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 展
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义 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指导思想: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总结 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际上科学的核算方法 和有益的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 199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理论、 实践意义 1992年核算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形成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