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认为比孩子高明多少
家长学校教案教学反思锦集三篇

家长学校教案教学反思锦集三篇家长学校教案教学反思1 各位家长,下午好,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很高兴认识各位家长,也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思考。
今天我想谈谈《如何做合格的家长》,在我们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有许多的学生家长曾向我们的老师咨询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家长和教师之间有许多的沟通,他们有很多的困惑,家庭教育问题是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个严峻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对孩子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
1、启蒙性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
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
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有大得多。
3、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
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但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误区:1、职责不明确许多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自己的角色就是辅导孩子的学习,把孩子培养成有所谓的好学生,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很担心,始终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
尊重孩子感受读后感范文5篇

尊重孩子感受读后感范文5篇尊重孩子感受读后感(精选篇1)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
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
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
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
”此话说得不无道理。
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
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
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
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
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
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
这岂不令人难过?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
”陈鹤琴先生的话,促人深思。
是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
虽然他们年龄小,但同样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
因此,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就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他们看做一个真正的“人”!既为真正的“人”,就应当享有作为“人”的尊严。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沧海一粟》《倒绷孩儿》《蚂蚁缘槐》《辞金蹈海》等成语故事合集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的成语故事晋国公子重耳流亡19年后重新回国执政,成为晋文公。
他对跟随他流亡的人论功行赏。
唯独把割大腿肉熬汤给他喝的介子推给忘了。
介子推很有气节,他称病回家隐居,侍奉老母,靠编草鞋为生,他认为那些受到奖赏的人是在贪上天的功劳。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成语拼音:tān tiān zhī gōng yǐ wéi jǐ lì成语解释:贪: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
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典故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成语例句:沧海一粟的成语故事北宋文人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至黄州,在黄州先后写了两篇《赤壁赋》,感叹世事的变化,当年声势浩大的曹操在赤壁兵败,人是历史大海中的一粒粟米,微乎其微,但每个人要在有生之年奋发进取才能不枉费一生。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沧海一粟成语拼音:cāng hǎi yī sù成语解释:沧海:大海;粟:谷子。
大海中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也作“大海一粟”。
典故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成语例句: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
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的讲话》)倒绷孩儿的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读书人苗振做了几年官然后去朝廷应试,当朝丞相晏殊让他温习功课。
苗振说自己不会倒绷孩儿的。
结果苗振在考试中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写成“普天之下莫非王”而落选。
苗振见晏殊觉得十分羞愧。
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倒绷孩儿成语拼音:dào bēng hái ér成语解释:绷:包扎。
接生婆把初生婴儿裹倒了。
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
典故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晏公闻而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矣。
向孩子学习读书心得(精选7篇)

向孩子学习读书心得〔精选7篇〕向孩子学习读书心得〔精选7篇〕向孩子学习读书心得1初次拿到孙云晓的著作《向孩子学习》,我和大多数人的观点一样,心里想当然的认为:儿童有什么好理解的,有什么可发现的,他们那点儿事,一目了然。
再说我们大人们,毕竟比儿童高明多了,还需要向他们学习吗?可是,读了著作的一局部以后,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认识是浅薄的,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本,关注的只是那些所谓的“尖子”和"精英",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是对人的漠视,是“目中无人",大家关注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很少去考虑长远的开展,更谈不上培育有益于孩子终身的生命机能了!这样无形中是按部就班地把孩子固化成了一部强大的考试机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像所有别的人一样,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
”而现代教育的错误在于经常注意的是儿童的明天,他将来的生活,如今从来没有被严肃地考虑过。
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开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的意义不仅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儿童应该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
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身心的安康开展才有可能,儿童的如今和将来是一个连续发屋的过程,教育不应该为儿童的将来牺牲儿童的如今,而使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应该重视儿童的如今。
孙云晓是一个儿童工作者,她结实树立了一个儿童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本。
读他的作品,我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他对青少年儿童的信任和关爱,感受到他对当代教育深深的忧虑和反思,更可以领悟到,他理论上深入的极其独有的思想魅力。
他在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我们家庭,学校,孩子父母身边的,甚至是我们每日每时都会遇到的。
他所做的分析^p ,也都是我们熟悉的,贴近我们所思所想的。
他给予的指导,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生动详细的。
本着对儿童的信任,关爱,负责以及虚心的向儿童学习的想法。
教养孩子一定要告诉他八句话

家长课堂:教养孩子一定要告诉他八句话童年,决定了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如何给孩子一个完美无憾的童年?教养孩子,你真的做对了吗?今天这篇文章,家里有小孩请务必留着,真的太实用,太全面了!1、旅行比上课重要;2、主见比顺从重要;3、兴趣比成绩重要;4、良知比对错重要;5、幸福比完美重要;6、信仰比崇拜重要;7、成长比赢输重要;8、察己比律人重要。
教育篇: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
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微博]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犹太拉比对于教育的10则忠告

5月是最宜人的季节,也是适合亲子的好时机,我为大家提供3条建议:1、周末带上孩子出去亲密接触大自然,然后晚上晒出各自最得意的照片;2、相约好友在咖啡厅来个人生畅谈,让孩子们拥有更多世交的朋友;3、一家人在书香四溢的图书馆浸泡一天,然后晚上回家各自针对当天的学习进行15分钟的演讲。
犹太民族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为世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这是他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也是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思想。
一、动摇原则就是毁灭孩子;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原则是需要父母,甚至祖父母长辈们坐在一起决议的。
而且一旦决议之后是不能更改的,比如:相信孩子的潜质、重点培养孩子的习性、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待孩子要循循善诱等。
长辈们彼此在决议后的原则之上,会有一系列的相应的教育举措,如果轻易就动摇原则,只会毁灭孩子,因为他(或她)会不知所措,不知道你要什么,进而行为和思想上开始进入“野蛮”、“无序”的生长。
让你再也难以把控!二、让孩子体验自己的主张远比替孩子做主更高明;告诉孩子不要玩儿火,远不如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接触火,毕竟:人只有疼了才会记得!我外甥儿今年读高一,最近总在抱怨功课所授内容根本没用,一心想着创业当老板。
结果遭到父母的一致打压和反对。
恰逢暑假,我想这是个好机会,一个让外甥儿体验自己主张的好机会。
替孩子做主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禁锢和压抑,更会让自己的主张变得急迫,虽然只能深埋在内心里。
我会一步一步、循循善诱,比如:赞成外甥儿当老板,进而问他想要经营什么业务?让他思考盈利模式是怎样的?如果难想明白,可以去关注同行业的佼佼者,进而了解对方一路走来的历程;如果想明白了,我会让他计算需要多少启动资金?如果计算明白了,我会让他学习编写商业计划书,进而吸引投资人。
当顺着孩子的主张,一步步支持他(或她)走下去的时候,他会判断自己的主张对错与否,更能收获有价值的经验。
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孩子面前父母发生争执是对孩子认知最大的污染;太多成年人心理的阴影来自于年幼时父母的争执,如果双方真的爱孩子,是不会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的。
2024年寒假读书《做温暖的教育者》心得分享

寒假读书《做温暖的教育者》心得分享最近读了《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书中讲述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事业,而教育的对象大多却有些急功近利。
怎样才能将这一矛盾智慧地化解呢?最终作者觉得教育智慧应该温柔、平和且能持久,于是他觉得“温暖”这个词比较合适。
自己暖和,别人感到温暖,这才是教育。
书上例举了陶老师与她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留言来往,这些留言里,即使在这严寒的冬季里,也能让我感觉到暖暖的气息。
在学生留言中的称呼写的是“陶妈妈”,她们亲切的话语,真的就像母子间的对话。
我想这就是温暖教育的结果吧!陶老师像他的学生传递了温暖,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带来的幸福感觉,而学生们的这种幸福感也返回到了陶老师身上,这就是幸福的传递吧。
这不由得让我产生思考,我该如何做个温暖的教师呢?面对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颗爱心,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所必要的。
如果没有一颗爱心即使你的学识再渊博,学历再高也永远做不了一个好教师。
做一个温暖的教师应该懂得让活动具有趣味性。
因为孩子们还不太了解知识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只有孩子们觉得有趣了,他们喜欢了,才会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
而他们只有在活动中玩的开心、学的快乐,才会慢慢的感受到温暖。
其次我们要低下身子看孩子,不要认为自己比孩子高明,其实我们有些时候比不了孩子,我们时常犯自以为是的错误。
不要要求学生十全十美,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讲一点世界上的奇不能只教孩子本学科的知识,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和威吓孩子,可以批评孩子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孩子。
我认为,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只要老师低下身子与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在孩子的身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相互学习的,孩子是老师的一堂课,老师是孩子的指向标。
我希望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尝试做一做。
我也希望能经过书上提出的意见,能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好。
在教育者的工作道路上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原文: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是新时期对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王敏

《近现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精粹》——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专业:2007级学前教育学号:***********姓名:***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一、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措施和主张,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
但很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就任为临时大总统。
他上台后立即开始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以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包装的孔孟之道禁锢青年,使他们成为安分守己、不争、不燥、不犯上的顺民。
1915年,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展开了反封建复古教育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教育的变革在新文化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进步人士对旧文化旧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这种抨击中自然会涉及到旧的儿童观和旧教育观。
于五四前后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随感录》以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小说、杂文,表现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抨击各种社会时弊,对儿童命运、儿童教育问题十分关注。
二、鲁迅的生平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他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家。
鲁迅一直非常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他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中国。
他反对用封建思想来教育儿童,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强加于儿童身上的奴化教育,主张通过书本、玩具等手段给儿童以科学知识,对儿童施以爱和美的教育,养成其科学的精神、健康的个性。
作为儿童教育家的鲁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和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
鲁迅1909年从日本回国,到1927年定居上海,其间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工作在教育岗位上,教育工作是鲁迅从事的唯一的社会职业。
早年在绍兴,鲁迅就曾和三弟周建人联名发表《维持小学生之意见》,建议当地政府重视小学教育,设法使绍兴的儿童都能接受小学教育;在教育部工作期间,为推动儿童教育的发展,他亲自筹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历时两月有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轻视孩子的情感
张爱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入木三分: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着和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同样的慷慨。
所以,家长不要轻易和随便的否定孩子,要对孩子的一点一滴进步和努力充满欣喜和认可,甚至充当孩子的粉丝,不要总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
要关心孩子努力的过程,不要总是盯着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那么关心孩子,怎么孩子会那么烦自己呢?我可以明确告诉家长,就是因为家长不会说话,一张嘴,就让孩子十分反感。
家长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总是以质问的口气。
孩子对家长最反感的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做完作业了吗?,第二句话考多少分啊?孩子一听这两句话头就大了!
其实孩子并非不希望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业,但这两句话,问的都是学习结果,做完作业了吗?这是结果,考多少分啊?这也是结果。
孩子更希望家长关注他的学习过程。
孩子关心的家长不问,孩子反感的,你天天问个没完,你说,孩子能不烦你吗?
不要自认为比孩子高明多少
杨懋蓉:家长要明白和孩子沟通是一门艺术,不是主观愿望想把孩子培养好就能实现的。
家长不要自认为比孩子高明多少,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新知家长是不了解的,还需要虚心向孩子请教。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社会的进步主要靠知识与信息传递,而不是靠经验传递,成年人的优势远不及孩子。
试想,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大人知道得多,并形成了许多成年人不具备的观念时,如果家长不懂得平等和尊重,而只是一味的强制,两代人之间怎么对话?
家长在给孩子训话时总喜欢问他你听明白了没有?,家长要考察自己的沟通效果,可以换一个角度和口气,这样问孩子我说明白了没有?这样孩子听起来就很舒服,觉得家长很尊重自己,乐于和家长一起探讨问题,同时这样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有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
引导很重要,而不是强制。
家长要明白,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与自己讲话。
孩子更不喜欢父母笨蛋、废物之类的否定、贬低、侮辱自己的语言。
父母有很多话可能只是随口说说,但这些贬损性的词语,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却很大。
在这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终生难以改变的畸形心理。
小到自暴自弃,大到危害社会。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对话时,至始至终都要带着商量的口吻,不能总是质问孩子,要平等的和孩子进行交流,选取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最健康的亲子关系,最健康的家庭氛围。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家长不用费多大的劲儿,孩子很自然的就会成长为栋梁之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将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列为儿童教育的四大支柱。
如果我们中国的父母把这四点当成教育和沟通的最终目的,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孩子
的学习成绩和命令式的强制孩子听话,相信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肯定有很多共同语言。
代沟是可以沟通的,关键看父母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