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有关条文的体会

合集下载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二篇)

2024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范文____年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____年的学习中,我参加了一门名为“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且学会了如何进行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

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的总结。

在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抗震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考虑地震力的产生和传递,以及建筑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性能。

通过学习抗震力学和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我对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国内外相关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了解了不同地区和建筑类型的抗震设计要求和方法。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我们学习了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抗震分析是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的过程。

我们学习了静力分析、准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等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通过实例分析和软件模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软件进行抗震分析,包括SAP2000、ETABS等。

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视化界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在课程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减震控制技术。

减震控制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我们学习了传统的减震控制方法,如加筋加固、剪力墙等,以及新兴的减震控制技术,如基础隔震、能量耗散器等。

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演习,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运用和设计原则。

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具有减震控制技术的实际工程,深入了解了减震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掌握了抗震分析和减震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对抗震设计的兴趣,并且为我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几点体会

学习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几点体会

学习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几点体会
蔡丽朋;浮海梅
【期刊名称】《建筑技术开发》
【年(卷),期】2008(035)008
【摘要】通过对新的<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01)与"89"规范的学习和比较,列出了新规范的改进内容和新增内容.
【总页数】3页(P20-21,28)
【作者】蔡丽朋;浮海梅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52
【相关文献】
1.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比较 [J], 孔玉峰;王国彬
2.《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简单对比 [J], 秦东;张志远;边保林
3.中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工程场地类别的对比和换算关系 [J], 周健;李小军;李亚琦;亢川川
4.关于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关内容的局部修改意见 [J],
5.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分析与比较 [J], 白亮;梁兴文;李向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建筑抗震一直是我非常关心和重视的领域。

在2024年度的建筑抗震学习中,我有幸参加了多个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了建筑抗震的理论和实践。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从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在2024年,建筑抗震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

以往的抗震设计主要是依据地震波的水平推力来计算建筑物的受力和抗震能力,而在2024年,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垂直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实践中,各种抗震技术和材料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使得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学习了一些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并了解了一些新的抗震材料和技术,如拉挤钢筋混凝土、阻尼器等。

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使我对建筑抗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使我对地震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只知道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但并不清楚地震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通过参加研讨会和听取专家的讲座,我逐渐了解到地震是地球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释放的能量导致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与板块运动有关,还与地震带、断层、震源和地震波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还了解到地震不仅对建筑物产生水平力,还会导致建筑物的垂直振动和地震波的传播。

这些知识的掌握使我对地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建筑抗震的设计和防灾工作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还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过去的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物被摧毁,而一些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物能够安全地承受住地震的冲击。

因此,建筑抗震不仅是为了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还是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恢复的重要手段。

在2024年的学习中,我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

通过与当地的抗震工程师和专家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

抗震设计体会范文在我的工程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程设计,其目的是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人员的安全。

在抗震设计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抗震设计需要以地震的特点和目标结构的特点为基础。

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其特点为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面运动。

而不同的建筑结构有不同的特点,包括材料的刚度、柔韧性和层高等。

因此,抗震设计需要通过对地震特点和建筑结构特点的深入分析,确定适应性的设计方案。

其次,抗震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

在地震中,建筑物会受到地震的水平和垂直作用力而导致结构变形和损坏。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预测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应力分布。

这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计算,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动力分析是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包括位移、加速度、速度等参数,从而得到合理的设计参考。

另外,抗震设计需要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抗震设计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和结构失效,以保护人员的安全。

为此,需要在设计中采用一系列抗震措施,包括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材料的强度、使用抗震支撑设备等。

同时,在建筑结构的各个部位,如墙体、柱子、梁等,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此外,抗震设计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计算和验算。

在设计中,需要进行结构的计算和验算,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结构计算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形状、荷载和抗震措施等参数,计算结构的承重能力和变形性能。

验算是对计算结果的检查和验证,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结构计算和验算是抗震设计的基础,也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特点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抗震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建筑物的需求。

建筑抗震学期总结范文

建筑抗震学期总结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工程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

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学期,我深入学习了建筑抗震相关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对建筑抗震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现将本学期学习成果总结如下。

二、学习内容1. 建筑抗震基本原理本学期,我重点学习了建筑抗震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震的成因、传播规律、震级、烈度等。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地面震动引起的建筑物倾斜、裂缝、倒塌等。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本学期,我学习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规范,掌握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 建筑抗震措施本学期,我学习了建筑抗震措施,包括地基基础、结构体系、材料选用、施工质量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优化结构、选用优质材料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4. 建筑抗震试验与检测为了验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进行抗震试验与检测。

本学期,我学习了建筑抗震试验与检测的基本方法,包括地震模拟试验、动力试验等。

三、学习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建筑抗震基本原理、设计规范、措施和试验检测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从事建筑抗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实践能力方面在理论学习的指导下,我积极参与了实际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施工和检测工作。

通过实践,我掌握了建筑抗震的实用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思想认识方面本学期,我深刻认识到建筑抗震工作的重要性。

在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不足与展望1. 不足尽管本学期在建筑抗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例如,对部分抗震设计规范的掌握还不够深入,实际操作经验有待提高。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析义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析义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析义《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析义作者:佚名时间:2008-7-10浏览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答根据建设部建标[2001]156号文的通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前,新规范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许多设计人员在学习后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抗震规范管理组提出了许多问题,管理组对所提问题做了逐一解答。

现挑选一些共性的问题汇总如下,以期对有关人员学习掌握新规范有些帮助。

.为什么新规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2年12月31日才废止由于新规范是对89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形成的,在执行中应考虑到设计、管理人员有一个学习、适应和实用过程,为此保留一年的过渡期,这也是规范执行中的通行做法,当初89规范在执行时曾有三年的过渡期。

[返回]2.新规范在过渡期中,一些其他的相关规范尚未公布,配套的计算软件还未升版,在实际使用时应如何操作?新规范与89规范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过渡期内,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验算时,仍可采用依据89规范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但对于不需计算的抗震构造措施则自2002年1月1日起要按新规范执行。

在各地开展的施工图审查也可按此要求开展有关审查工作。

[返回]3.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本次建筑抗震规范的修订,已不包括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内容,此部分内容归入即将修订的《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对于异型柱结构,目前工程抗震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普遍认为异型柱结构属于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未将其列入。

若采用异型柱结构又无地方法规者,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求执行。

[返回]4.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乙类建筑不是特别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筑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条文说明中指出,对一般情况下,原则上能保障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故绝大部分的建筑,均可列为丙类建筑,少数重要的建筑列为乙类建筑。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

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学习心得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学习,我深刻意识到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也对减震控制这一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篇学习心得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是使建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承受地震作用。

通过学习结构力学和地震学的相关知识,我了解了地震的发生原理和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我学会了如何计算地震力和结构的抗震反应,了解了结构的弹性与塑性行为,并掌握了如何设计和构造能够抵御地震作用的建筑。

其次,我学习了减震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减震控制是一种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降低结构对地震作用的敏感度的技术。

我了解了常见的减震控制方法,包括摇摆墩、TMD调谐质量阻尼器和基础隔震等。

通过学习减震控制的原理和实例,我认识到减震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还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开展抗震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我学习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输入参数规范》等,了解了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和相关计算方法。

我也了解了一些地震灾害防治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建筑抗震调查和监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我认识到抗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加强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参与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抗震设计的计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震设计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我学会了使用常用的抗震设计软件,如ETABS、SAP2000等,掌握了对结构进行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的技术。

我还参观了一些现场工地,亲身体验了抗震设计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结构抗震设计概述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破坏性地震造成建筑结构、桥梁结构的损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造成的。

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抗震设计是根据设防要求和规范进行的,而施工要根据设计进行。

抗震设计与施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考虑下述原则:选择坚硬地;结构体形要均匀规整;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设计多道抗震防线;防止脆性和失稳破坏。

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我们学习结构抗震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震级:震级就是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的度量。

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表和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

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变化,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近,地震烈度越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低。

所以烈度是一个综合指标。

一次地震的震级是固定的,随着距离和场地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一样的。

抗震设防三水准:简称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中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受损,但经一般修理仍可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大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为实现上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基于多遇地震作用进行强度和变形以及抗震措施。

第二阶段设计,基于罕遇地震作用进行的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对于大多数比较规则的建筑,一般可只进行第一阶段的设计,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或不规则的结构,除第一阶段的设计外,还应进行第二阶段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设计需要掌握的原则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有关条文的体会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张元坤
3.4.3条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计算模型有特别要求,计算工作量大,计算难度提高;而且,虽然计算手段增多了,但并不能保证其计算结果“准确”,造成结构安全度难以控制。

因此,设计中(特别是建筑设计)应尽量避免采用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尤其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除非该方案的使用功能特殊需要或建筑效果是唯一最好的。

3.4.5条设置防震缝是解决体型复杂、平面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由于变形复杂而避免碰撞的一种好方法。

但对于高层,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而不设防震缝,同时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消除不设防震缝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要注意由于设置了防震缝而形成结构高宽比超限问题。

防震缝同时又能兼作温度缝,对于超长建筑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3.5.3条“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体现在具体设计中,一是注意建筑平面的长宽比不宜过大,二是对于矩形平面,在剪力墙的布置、柱截面bh的摆向以及楼层结构布置中,应采取增强结构横向(短方向)刚度的设计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否则将本已有差距的两主轴动力特性进一步扩大,对结构的杭震不利。

3.7.3抗震设计不是结构专业人员应该或能够全部包办的,其它专业人员也应有抗震设计的意识、责任和能力。

3.8.1条一般的建筑物通常都是采用抗震方法(设置抗震构件、抗震墙)和防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来预防地震灾害的,隔震和减震仅适用于特殊要求和高烈度抗震结构。

3.9.3条由于强调“强剪弱弯”故需改变传统的做法——箍筋只用Ⅰ级钢,现在提倡用Ⅱ、Ⅲ级钢箍;砼强度越高,其脆性越大,抗裂性能越低,所以对砼强度等级的采用是有所限制的,不是越高越好,正确的设计方法是恰当、适用就行。

在附录B中可体会到,采用高强砼时,有关构件剪力、轴压比、柱墙箍筋特征值都比普通砼要求严。

6.1.1条“部分框支抗震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意即不包括高位转换层框支结构,换句话说,即高位转换层结构的最大高度从严控制。

6.1.2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框架,不管设防烈度高低也不管房屋高度如何,其抗震等级最低为二级,不存在三级,意即其结构计算及构造措施要求都较严。

6.1.4条与旧规范不同的是,出现“抗撞墙”的新概念,什么情况下需设置抗撞墙,如何合理设置,规范中都有明确规定。

6.1.8条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刚度要求大,而在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连梁的刚度要求小,两种结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

6.1.14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从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板的配筋率、楼层的侧面刚度等都有具体要求。

此外,从规范条文说明中看到,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层数不宜少于两层,这意味着对高层建筑来说,地下室层数或总深层不仅由地基基础埋深决定,还必须考虑上述因素。

6.2.6条角柱在结构中是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其受力复杂,故在其受弯受剪配筋上都要给予加强。

6.2.12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属于复杂结构之一,故规范附录E1对框支层楼板厚度、砼强度等级、楼板的配筋率等都有特别要求,设计时务必给予满足。

6.3.2条扁梁楼盖的抗震性能并不优于传统梁板结构,因此扁梁楼盖不宜用于一级框架
结构,即扁梁楼盖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制的。

只有当客观条件受到限制,比如房屋总高与层数关系、层高与净高关系等,才考虑采用扁梁楼盖。

6.3.4条框架梁面筋不再使用“贯通筋”名词,但从条文叙述上看,实际上还需有贯通筋,此方面的条文原则新旧规范没有根本区别。

6.3.6条对柱抗剪线刚度的要求不再是其结构尺寸简单比例的“短柱”概念,而是用内力形式—剪跨比λ=MC/VCH0≥2来衡量。

6.3.7条柱的轴压比可以通过加强复合箍筋和加芯柱的办法给予提高,轴压比最高可达1.05,即使是一级的框剪或筒体—框架结构的框架柱,其轴压比可达0.9,这对于缩小柱截面很有现实意义。

6.3.11条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与柱的轴压比,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有并,ρV≥λVfc/fyv,不像旧规范简单的箍筋体积比的计算方法。

6.4.6条抗震墙端部和洞口两侧的边缘构件根据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者的配筋范围和配筋量都有不同的规定,尤其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决定于砼强度等级和箍筋钢筋种类,具体设计时颇为繁琐。

边缘构件的形式除规范中列出的典型截面外,由于建筑平面开门洞的关系,会产生许多异型截面,设计时也颇费周折。

6.5.1条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的周边要设置梁(暗梁)和端柱,这条在设计中容易忽略,应特别注意。

6.6.4条房屋的屋盖和地下一层的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而不宜采用无梁楼(屋)盖。

6.6.5条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承受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另析柱部分承受20%的地震作用,即整体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等于或大于120%。

6.7.1条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楼盖不宜采用板柱体系;加强层的采用有所限制,而不是一遇到侧向刚度太弱就设加强层。

6.7.3条内筒角部应有翼缘,因此内筒角部开门洞应有所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将作为筒体的整体作用。

6.7.4条筒体楼层的结构布置有特别要求,角部不宜布置放谢性楼层梁,也不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后者尤其要避免。

6.7.6条筒体转换层在附录E.2有特别要求:不宜采用二次转换、厚板转换层有限制、转换层楼盖不应有大洞口、转换层的采用有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