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合集下载

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人体微循环与疾病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什么是人体微循环---瘀血证什么是人体微循环---瘀血证微循环是循环系统最基础的单位,是动脉末端和静脉始端,两者之间构成的网状毛细血管结构,其中血流称之为微循环,是人体内各脏器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内脏器功能结构单位。

人体血管加在一起的总长度可达 10 万公里,可以环绕地球两周,除了心脏、主静、动脉的大循环以外,人体的其他机能代谢主要依靠微循环来进行完成,所以微循环也被称作人体的“第二心脏”。

在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维持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所以人体某部分一旦微循环发生障碍,微循环障碍部分也会很容易发生局部病变和坏死。

所以也可以说微循环障碍是人体衰老的信号和百病之源。

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环境、气候,寒冷是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外界因素之一。

衰老和肌体局部病变。

药物和食物污染。

血液粘稠度增加。

微循环与亚健康亚健康是介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多发于 35 岁以上人群。

现代医学证明亚健康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和饮食、环境的污染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亚健康多与血液酸性化和微循环障碍有关,具测试算使用馨波尔量能床垫 2 小时等于有氧运动三万步,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人群运动量不足,免疫力低下的状况,释放出的负离子可以净化血液。

远红外线可以解决人体微循环障碍的难题。

微循环障碍所引发的常见疾病系统 / 器官常见病血液循环系统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供血不足、脑梗塞、静脉曲张。

呼吸系统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肺炎。

运动系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背痛、四肢寒冷。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胆囊炎、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痔疮。

生殖、泌尿系统肾炎、膀胱炎、痛经、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前列腺炎、性功能低下。

什么是微循环

什么是微循环

什么是微循环?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非常长,约9万-11万公里,能绕地球两周半,分布在各个角度无处不有。

微循环的血管非常多,约有300亿支;微循环的血管的管壁非常薄,仅是普通白纸的百分之一,有利于物质交换和白细胞出入,血管的通性大,无主动脉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毛细血管非常细,仅是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毛细血管管腔内压力低,压差小,正常微循环平均压力约为20毫米汞柱。

正因为此,微循环的改善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的眼睛、耳朵、心脏、胃、肾都存在微循环。

坚持长期体育锻炼的人,微循环远远比锻炼少的人丰富,因为长期不锻炼微循环会闭塞,自然界也是一直存在“用进废退”的法则。

现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很多,长期久坐,全身血液循环很不好,就会发生眼皮发紧、发沉、视力模糊的现象;耳朵里的微循环不畅,人们会发现中青年人就常耳鸣,晚上会失眠、多梦;心血管系统如果发生微循环障碍,胸闷、憋气不容易缓解,还有人总觉得心慌、心悸;胃肠部微循环障碍,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引发腹胀、腹痛、便秘;肾部微循环不好,男性会过早出现性功能障碍;四肢如果出现微循环障碍,人们容易发生肢体发麻、无力、冰凉等症状。

毫无疑问,饭局过多,饮食中糖、盐、胆固醇过多以及心理因素都会加重微循环障碍。

在人们发现自己有微循环障碍时,就需要积极去改善了,运动、饮食治疗、药疗可酌情采用。

因为这些微循环障碍如果被放任发展,就会引发血管闭塞、功能丧失,病人失明、失聪,心梗、脑梗就会不期而至,到时治疗不仅是花很多钱的问题,效果也不会太好,直接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人体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杂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瘀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其作用

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其作用

1.微循环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液循环。

⾎液循环最根本的功能是进⾏⾎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这⼀功能就是在微循环部分实现的。

2.微循环的组成: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细⾎管前括约肌、真⽑细⾎管、通⾎⽑细⾎管、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

3.微循环的作⽤ ⾎液流经微循环⾎管时,可通过以下3条通路从微动脉流向微静脉。

(1)迂回通路 ⾎液由微动脉进⼊微循环后,经后微动脉、⽑细⾎管前括约肌、真⽑细⾎管流⼊微静脉。

这⼀通路具有以下特点:①通透性好:这是因为真⽑细⾎管管壁极薄,仅由单层内⽪细胞和基膜组成,总厚度仅为0.5µm,内⽪细胞间尚有间隙存在;②⾎流缓慢;③与组织细胞接触⾯积⼤,据估计全⾝⽑细⾎管(包括有交换功能的微静脉)总的有效交换⾯积将近1000m2.因此,⾎液流经这⼀通路时,⾎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可进⾏充分的物质交换。

所以,这⼀通路⼜称"营养通路". (2)直捷通路 是指⾎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和通⾎⽑细⾎管进⼊微静脉的通路。

直接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且⾎流速度较快。

其主要功能不是进⾏物质交换,⽽是使⼀部分⾎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静脉,以满⾜体循环有⾜够的静脉回⼼⾎量。

(3)动-静脉短路 ⾎液从微动脉经过动-静脉吻合⽀直接流回微静脉。

动-静脉吻合⽀管壁较厚,有完整的平滑肌,能够进⾏舒缩活动,但不能进⾏物质交换。

在⽪肤微循环中,吻合⽀较多,对体温调节有⼀定作⽤。

如环境温度升⾼时,动-静脉吻合⽀开放增多,⽪肤⾎流量增加,⽪肤温度升⾼,有利于发散⾝体热量;环境温度降低时,则动-静脉吻合⽀关闭,⽪肤⾎流量减少,有利于保存体热。

但是,动-静脉吻合⽀的开放,会相对地减少组织对⾎液中氧的摄取。

例如,感染性或中毒性休克时,动-静脉吻合⽀⼤量开放,反⽽会加重组织缺氧。

微循环检测

微循环检测
? 检查甲襞微循环时、手襞位置应与心脏同高; ? 照明光线和甲襞观察面的最佳角度为 45度。
4、甲襞的观察指标
?
?
?
?


























甲襞微循环结构
? 甲襞:是指覆盖在指 甲根部的皮肤皱折。
? 甲襞微循环途径:
小动脉
பைடு நூலகம்
细动脉
毛细血管输入枝
毛细血管输出枝
细静脉
小静脉。
? 管袢呈针尖形: 多见于高血压等。
Ⅱ、管袢的血流状态
? 非常正常:血流快、呈光滑的索条状、无颗粒感; ? 正常:血流较快、连续成线、有颗粒感; ? 不正常:血流较慢呈泥沙状; ? 非常不正常:血流呈前后摆动向前或停滞不前。
Ⅲ、管袢周围的变化
? 乳头:甲襞第一排管袢顶上缘可见到一排波浪 形圆丘、相当于真皮乳头所在;
? 汗腺导管:呈白色扭曲线条状、正常少见; ? 出血:管袢出血以袢顶最常见,应分病理性和
图例解释
? 乳头圆丘消失、变 直: 多见于体质差、 代谢功能差、营养 不足、免疫力差等。
图例解释
? 管袢出血:
生理性:劳动、打球 等;
病理性:中毒、缺氧 过敏等。
图例解释
? 汗滴、汗腺导管(呈白色、 不超过2条如超过2条):
多见于情绪紧张、植物 神经功能紊乱(头昏、呕 吐等)等。
图例解释
? 管袢交叉形成麻花 状: 多见于头痛、头 昏、慢支、哮喘、 动脉硬化、肝病等。
? 呼吸系统: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重者呼 吸困难等。

改善微循环!做好4件事,告别“淤”和“堵”

改善微循环!做好4件事,告别“淤”和“堵”

改善微循环!做好4件事,告别“淤”和“堵”什么是微循环?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它是指人体的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直接参与组织与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物质交换,向各组织细胞输送养料、运走代谢产物。

微循环都是处于身体的外端和远端,这些地方先形成瘀、堵,慢慢再向里蔓延,一般是每年瘀、堵百分之一。

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微循环瘀堵大概达到50%(一半以上),这时候人体开始走向快速衰老。

而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微循环瘀堵到70--80%,基本只有人体的中间部位循环畅通,四肢和远端的微循环都基本不行了,人的生命也就快到了尽头了。

为什么有人能活一百多岁?因为他们的微循环能够保持畅通,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未老先衰”?是因为他们虽然年轻,但微循环瘀堵的却很严重了。

血液循环最容易在哪里瘀堵?关节和毛细血管。

关节处有很多内通外联的缝隙,中医叫穴位,是外邪侵入和内邪外排的“突破口”,大家注意一下就明白了,身体的穴位在关节处最多。

所以大家千万别轻视或忽视关节的异常,这个报警信号最重要,通过按摩和有氧激活运动是向外“祛邪”的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毛细血管都是在微循环上,关节也多是毛细血管,因为一般大、中血管不会堵。

为什么微循环容易堵?1)血液里的杂质,千万不要轻视,身体每天都在创造垃圾。

2)感受“风寒”,一受风寒血管就收缩,而血液也会变粘,就会造成瘀堵。

一是关节、皮肤受寒冷刺激,二是内脏(肠胃)容易受“冷饮、冷食”刺激。

所以,在布满毛细血管丛的微循环是最容易瘀堵的。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微循环的瘀堵都会存在,而且都在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虽然在身体内里,我们看不到,但我们能感觉的到,人越老行动越迟缓,这就是因为年老“血脉不活”的表现。

世上本无癌,只是瘀和堵!堵在血管——叫微循环障碍堵在心脏——叫梗堵在毛细血管——叫瘤堵在肝脏——叫肿瘤堵在子宫——叫肌瘤堵在乳腺——叫增生堵在甲状腺——叫结节堵在脸上——叫痤疮堵在皮肤——叫疙瘩堵在腿上——叫曲张堵在粘膜——叫囊肿堵在颈部——叫颈椎病改善微循环,做好4件事一、多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练瑜伽,爬山等运动,以疏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更好地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ppt课件

微循环ppt课件
节微循环的血流量。
体液调节
激素、生长因子等体液因素通 过与微血管上的受体结合,调
节微循环的血流量。
局部调节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产物可以 局部作用于微血管,调节微循
环的血流量。
整体调节
通过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等 高级中枢对微循环进行整体调
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03
微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的关系
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保证血液中的氧气 和营养物质能够及时输送到组织细胞,同 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调节体温
免疫反应
微循环中的血管舒缩变化可以调节体温, 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和止血过程。
微循环的调节
01
02
03
04
神经调节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 节微动脉的舒缩状态,从而调
环,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04
微循环的检测方法
直接观察法
01
直接观察法是通过肉眼或放大镜 直接观察微循环的变化情况,适 用于表面微循环的观察。
02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低 ,无法观察到微血管内部的血流 情况。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是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微循环进行观察,可 以观察到微血管和红细胞流动情况。
微循环障碍是指微血管网络中的血流不畅,可能导致营养物质和氧气无法充分传输 到组织细胞,同时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
微循环障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
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微循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微循环的变化,可以对某些 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脉和微静脉。
血浆
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氧 气和代谢产物,通过微

微循环

微循环

微循环知识手册第一章微循环的基本概念一、定义: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活动。

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直接进行传递活动,肢节动物是通过组织间隙中的血淋巴进行传递,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如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组织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

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通过微循环显微镜可以直接观测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临床上通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微循环。

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为微循环(田牛教授于1993)。

二、微循环的组成血管系统是连续管道,小动脉进一步分枝成直径为15微米左右的细动脉,细动脉再分枝成直径为5-8微米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汇集注入细静脉(8-30微米),细静脉汇合成小静脉。

微血管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等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从血管壁的结构看,小动脉管壁厚,有内弹力板、一至数层平滑肌细胞;小静脉管腔大、管壁较厚、内压低。

现有材料都证明,不能通过小动脉、小静脉壁进行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壁的基本结构是内皮细胞、基底膜、外周细胞组成。

细静脉管腔增大,外周细胞向平滑肌转化。

细动脉管壁稍厚有一层平滑肌细胞。

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细动脉的管壁结构适合于物质通过。

大量医学实验工作证明,毛细血管、细静脉、细动脉及毛细淋巴管是血液、淋巴液和细胞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血管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与循环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血管部分。

毛细血管是微血管中最细小的部分,位于细动脉和细静脉之间,管径一般在5—9微米,红细胞需要通过变形才能通过管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毛细血管。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的症状他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这个词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如果告诉你,高血压,脑血栓等都是因为它而造成的,你会怎么想,那么想不想要了解什么是微循环,它的一些症状是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微循环障碍的症状。

   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

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   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的现代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

微循环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径小于1001μm。

广义的微循环还包括淋巴微循环在内,因此,近年来有人把血液微循环与淋巴微循环分开。

本节讨论血液微循环。

各个不同的组织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构形,由此组成各自的微循环单位,它是各组织、器官内最小的功能·形态联系单位,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微循环单位组成了体内器官(组织)的最小功能单位。

由于各处微循环单位的构形随脏器、组织不同而异,而它们起的作用却类似。

因此有人把微循环称作是一个结构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匀化”系统。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

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

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

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

进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为组织灌注与细胞灌注。

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决于微血管功能状态、微血流与血液成分。

微循环可以作为很多病理过程和疾病的原发或继发的应答器官,从而出现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与微血流水平发生的功能或器质性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血液灌注的障碍。

此时微循环血液灌注障碍既可有组织、器官灌注障碍,也可有细胞灌注障碍,并导致相应病变。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环灌注障碍,但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灌注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低灌注状态:或称低血流状态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体内重要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注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从而临床出现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症状与体征,故有人称其为低灌注综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 e)。

以严重感染为例,当其发展到出现低灌注综合征时,患者出现严重的乳酸血症、少尿、神志障碍等表现。

2、无复流现象:指局部血管严重痉挛、阻塞时,相应组织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钟),此时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复血流,但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现象称其为无复流。

无复流现象常见于心肌,但也可见于脑、肾、骨骼肌等处。

无复流造成的组织损伤实际上是缺血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程度上
的叠加。

引起无复流的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微血管外间质中由渗出液引起的组织间压增高和血小板聚集与/或白细胞嵌塞引起的微血管堵塞。

3、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缺氧性损伤不仅出现于缺血缺氧的当时,而且可发生于血流再通以后,这就是缺血-再灌注损伤。

对其发生机制至今不清,但是一般认为它与自由基损伤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