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情 (4)

合集下载

湘西州州情常识(DOC)

湘西州州情常识(DOC)

行政区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接壤,辖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凤凰、泸溪、古丈7县和吉首1市。

全州共有90个乡、68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1970个村委会、180个社区(居委会)。

其中:龙山县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0个乡;28个社区(居委会)、434个村委会。

永顺县12个镇、18个乡;27个社区(居委会)、300个村委会。

保靖县10个镇、6个乡;17个社区(居委会)、196个村委会。

花垣县8个镇,10个乡;19个社区(居委会)、288个村。

凤凰县9个镇、15个乡;15个社区(居委会)、340个村委会。

泸溪县8个镇、7个乡;16个社区(居委会)、134个村委会。

古丈县5个镇、7个乡;18个社区(居委会)、140个村委会。

吉首市4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7个乡;40个社区(居委会)、138个村委会。

2005年湘西州全面完成了所辖8个县(市)的乡镇村撤并工作,共撤并乡镇56个,乡镇总数由原来的221个减少到164个,撤并幅度为26%。

其中:龙山县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民安镇。

设立民安街道办事处;同意撤销华塘乡,设立华塘街道办事处;同意撤销新城乡,设立新城街道办事处;同意比溪乡与茨岩塘镇合并,设立新的茨岩塘镇;同意西湖乡与红岩溪镇合并,设立新的红岩溪镇;同意坡脚乡与靛房镇合并,设立新的靛房镇;同意凤溪乡与苗儿滩镇合并,设立新的苗儿滩镇;同意八面乡、长潭乡、岩冲乡与里耶镇合并,设立新的里耶镇;同意火岩乡与桂塘镇合并,设立新的桂塘镇;同意辽叶乡、瓦房乡与召市镇合并,设立新的召市镇;同意水沙坪乡与茅坪乡合并,设立新的茅坪乡;同意撤销干溪乡和猛西乡,将干溪乡的细砂坪、木友、耳洞、捞溪、牙龙、扒耳、干溪坪、支家等8个建制村以及猛西乡的水桶建制村划归洗车河镇管辖;将猛西乡的陈庄、邬都、烈坝、高峰、泽果、中寨、矮王、猛西等8个建制村划归洛塔乡管辖。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0个乡,共34个乡镇街道。

黔东南概况

黔东南概况

区域概况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邮编:556000。

代码:522600。

区号:0855。

拼音:Qiandongnan Miaozu Dongzu ZizhiZhou。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凯里经济开发区、1个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

州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

全州总人口441.72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编辑本段自然条件黔东南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

黔东南耕地面积较小,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东部、东南部多为山地,土层肥厚,保水条件好,宜于树木生长。

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 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红 河 州 情 简 介

红 河 州 情 简 介

红河州情简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1º47´~104º16´,北纬22º26´~24º45´,辖区面积32931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最高海拔为金平县西隆山3074米,最低海拔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云南省海拔最低点),山区面积占85%。

辖4市9县(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建水县、石屏县、弥勒市、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135个乡(镇),1285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450.1万人,有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壮族、回族、布衣族、拉祜族、布朗族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52%。

红河州州府设在蒙自市。

早在公元前135年,西汉、东汉王朝在今红河州地区设置牂牁郡和益州郡,开始实施对红河地区的管辖。

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县成立,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

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

1957年11月,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8年将省辖的个旧市划归自治州领导,自治州州府由蒙自迁移个旧。

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红河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蒙自,11月18日,红河州举行了迁移庆典大会,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红河州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

在10多亿年前,曾经是寒冷冰川、汪洋一片,至3000万年前方形成现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地形以红河(元江)为界,分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东面属于滇东高原区,西面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

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

四川省凉山州情简介(2017年9月)

四川省凉山州情简介(2017年9月)

四川省凉山州情简介(2017年9月)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2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15万,其中彝族人口265万、占51.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境内最高海拔5958米,最低海拔325米;常年最高积温6979℃,最低积温4086℃,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州府西昌市城区海拔1510米,平均气温16.9℃,常年积温618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经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败之花,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天空洁净清朗,月亮晶莹皎洁,雅称“月城”,也是闻名中外的“航天城”。

凉山自古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早在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汉司马迁、蜀汉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等都曾在凉山游历、活动。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时,在会理县举行了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并在冕宁县建立了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彝海与当地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迅速通过彝区、胜利抢占安顺场、飞夺泸定桥。

凉山,也因此成为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作出不朽贡献的革命老区。

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州府设在昭觉县;1978年,撤销西昌专区建制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迁至西昌。

凉山是一个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清洁能源富甲天下、战略资源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民族文化资源极具魅力、特色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是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区,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州以来,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凉山,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16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3.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1亿元,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居首位。

怒江州情

怒江州情

怒江州州情一、概况1、怒江州于1954年8月23日成立,每年8月23日为州的成立纪念日。

2、福贡--1949年6月1日和平解放,同年12月25日成立福贡县人民政府。

属丽江专区。

1954年该属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

3、碧江--1949年6月10日和平解放,同年9月25日成立碧江县政务委员会,11月1日成立碧江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1986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碧江县制,分两部分划归泸水县和福贡县。

4、贡山--1949年7月20日和平解放,成立贡山县办事处;1952年改为贡山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

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区。

5、泸水--1950年1月13日和平解放,成立泸水人民临时政务委员会;同年6月1日改置泸水设治局。

1951年2月成立泸水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区。

6、兰坪--1949年5月10日和平解放,同年8月成立中外委员会,1950年4月15日县党政机关设于啦井,属丽江专区;1957年划入南京傈僳族自治州,1985年8月5日县城迁往金顶。

1978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兰坪县,成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7、历史重大事件--清将军杨玉科率领各族英雄儿女严惩法国侵略者,片马人民英雄抗击英国侵略军即片马事件;丙中洛人民愤怒驱逐法国传教士;独龙族人民严惩英国侵略者;泸水人民□日本侵略者;福贡人民愤怒而火烧美国传教士马道民办的木古教堂;怒江州各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等等。

二,地理环境及行政区划1、怒江地处东经98度39分至99度39分,北纬25度33分至28度23分;总面积14307平方千米,最高峰为高黎贡山楚鹿腊卡峰5128米,最低点为泸水县境内的蛮鱼村怒江边738米。

2、边陲明珠---六库,1957年怒江州府从知子罗迁到六库;油桐之乡---上帕福贡县所在地;滇西雨城--丹当贡山县所在地;中国锌都---金顶;雾城茶乡---鲁掌;难忘山城知子罗碧江所在地;桃花盐乡---啦井;省级口岸---片马;滇西古街---营盘。

红河州州情

红河州州情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南部与越南毗邻,总面积32931平方公里,下辖两市、11个县即: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县、建水县、石屏县、弥勒县、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

2008年末全州常驻人口441.2万人,全州户籍总人口为424.2万人。

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6%。

红河州少数民族众多,它们的宗教信仰,民族建筑,服装服饰、音乐舞蹈各有特色。

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住土掌房,衣服多为蓝、黑色,妇女会刺绣挑花,女青年喜爱一银链、银币、银泡为胸饰,能歌善舞,“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

彝族服饰可区别的有近百种。

红河彝族姑娘爱戴鸡冠帽,帽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象征光明和幸福。

瑶族妇女能纺善织,梳圆锥型发式和戴红头巾的,是已婚妇女的标志。

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形以元江为界,元江以东属于滇东高原区,元江以西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

全州最高处为金平县西南部的西隆山,海拔3074米;最低处在河口县南溪河口,海拔76.4米。

河流分属红河、南盘江水系,主要支流有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曲江、甸溪河等。

湖泊有异龙湖、赤瑞湖、三角海、大屯海和长桥海。

红河州是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世界闻名的锡都——个旧。

基本特征是多山区、多民族、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

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类口岸。

主要优势是生物多样、文化多元、资源丰富,北回归线横穿而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全州拥有7500平方公里的热区,各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巨大,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众多。

红河州发展的现状格局是,以红河为界,南北发展差异大、山区坝区生产力水平差距大、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不平衡,在发展层次上属于欠发达地区。

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形以元江为界,元江以东属于滇东高原区,元江以西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

[原创]延边州情简介

[原创]延边州情简介

延边州情简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幅员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个梯度分布,素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说。

2008年末,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642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44.7万人,占总人口的66.2%;农业人口74.0万人,占总人口的33.8%。

人口出生率为7.44‰,死亡率为6.18‰,自然增长率为1.26‰。

年末总人口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全州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6元,比上年增长9.7%;全州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392元,增长22.1%。

全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45.5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342元,增长16.8%。

下辖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6市和汪清、安图2县,首府所在地为延吉市。

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一)民族区域自治。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延边州委、州政府历来都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全州人民的最高利益,作为全州最大的政治,认真践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事业,延边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994、1999、2005年,延边三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30个自治州中唯一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州。

(二)区位得天独厚。

延边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毗邻,濒临日本海,与韩日相望。

边境线长达768.5公里,其中中朝522.5公里,中俄246公里。

有5个边境县市,18个边境乡镇,11处对外开放口岸,年过货能力610万吨,过客能力290万人次。

是中国东北沟通内外的重要“窗口”,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是吉林省对外开放开发和对外经贸的最前沿,是国内企业进军俄、朝的重要桥头堡,区位独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怒江州州情

怒江州州情

怒江州州情(标注色彩部位为考点)一、概况1、怒江州于1954年8月23日成立,每年8月23日为州的成立纪念日。

2、福贡--1949年6月1日和平解放,同年12月25日成立福贡县人民政府。

属丽江专区。

1954年该属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

3、碧江--1949年6月10日和平解放,同年9月25日成立碧江县政务委员会,11月1日成立碧江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1986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碧江县制,分两部分划归泸水县和福贡县。

4、贡山--1949年7月20日和平解放,成立贡山县办事处;1952年改为贡山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

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区。

5、泸水--1950年1月13日和平解放,成立泸水人民临时政务委员会;同年6月1日改置泸水设治局。

1951年2月成立泸水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1954年改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区。

6、兰坪--1949年5月10日和平解放,同年8月成立中外委员会,1950年4月15日县党政机关设于啦井,属丽江专区;1957年划入南京傈僳族自治州,1985年8月5日县城迁往金顶。

1978年1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兰坪县,成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7、历史重大事件--清将军杨玉科率领各族英雄儿女严惩法国侵略者,片马人民英雄抗击英国侵略军即片马事件;丙中洛人民愤怒驱逐法国传教士;独龙族人民严惩英国侵略者;泸水人民□日本侵略者;福贡人民愤怒而火烧美国传教士马道民办的木古教堂;怒江州各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等等。

二,地理环境及行政区划1、怒江地处东经98度39分至99度39分,北纬25度33分至28度23分;总面积14307平方千米,最高峰为高黎贡山楚鹿腊卡峰5128米,最低点为泸水县境内的蛮鱼村怒江边738米。

2、****(怒江最爱考这部分,每年必有一题)边陲明珠---六库,1957年怒江州府从知子罗迁到六库;油桐之乡---上帕福贡县所在地;滇西雨城--丹当贡山县所在地;中国锌都---金顶;雾城茶乡---鲁掌;难忘山城知子罗碧江所在地;桃花盐乡---啦井;省级口岸---片马;滇西古街---营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怒江州州情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群峰巍峨,气势磅礴。

境内“四山”纵列,绵延千里,“三江”纵贯其间,形成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怒江大峡谷素称“东方大峡谷”。

有国家级高黎贡山北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怒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58%,适宜科学考察、探险、旅游。

“三江并流”保护区已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面积最大、景色丰富壮观、民族风情多彩的旅游之地。

建有片马抗英纪念馆、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和片马“驼峰航线”纪念馆。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2%,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兰坪金顶铅锌矿是世界上特大铅锌矿床之一,是中国已探明的最大铅锌矿床;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省总蕴藏量的11.7%。

全州总面积14703平方公里,辖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四个县,下设29个乡镇、258个村民委员会、12个社区。

境内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和白族等22个民族,怒族和独龙族是怒江州独有民族。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傈僳族、藏族、傣族、独龙族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文化极为丰富。

境内多宗教并存,主要有原始宗教以及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佛教(含藏传和汉传)等。

2009年末全州总人口52.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7%,傈僳族为自治州的自治民族。

地理位置: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地处东经98°39'-99°39′、北纬25°33′-28°23'之间。

东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西邻缅甸,南接保山地区,北靠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境内国境线长449.47公里。

全州南北最大纵距32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53公里。

地势北高南低,平均谷深2000米,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40余座,最高峰高黎贡山楚鹿腊卡峰海拔为5128米,有长约3公里的现代悬冰川、冰舌前缘下伸到海拔4000米处;最低点为海拔738米的泸水县境内的蛮云村怒江边。

境内除兰坪县的通甸镇、金顶镇,泸水县的上江乡有少量较为平坦的山间槽地和江河冲积滩地外,多为高山陡坡,可耕地面积少,垦殖系数不足4%。

耕地沿山坡垂直分布,76.6%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可耕地中高山地占28.9%,山区半山区地占63.5%,河谷地占7.6%。

州府泸水县六库镇,距昆明614 公里。

地理气候。

全境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地貌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气候特点,纬度和海拔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由南向北,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南部较热,中部温暖,北部寒冷;从河谷到山巅,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江边炎热,半山温暧,高山寒冷。

气温的垂直差异明显于水平差异。

同一纬度因海拔不同而气温不同,或者同一海拔因纬度不同而气温不同,但相比之下气温的垂直差异大大高于水平差异,形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特点。

全州可分为河谷亚热带、半山温暖带、高山中寒带、高山草原地带等4个气候区域。

海拔800 ─ 1200•米的河谷和半山区属于亚热带和南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6.9 ─ 21℃,≥10℃积温•5454 ─ 7500℃以上,热量资源丰富,基本无霜,是发展粮食生产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及果木的适宜区。

海拔1200米─ 1800米为北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4.4 ─ 16.9℃,≥10℃积温为4600 ─ 545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是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和草果、漆树、油桐、苹果、茶叶的适宜区。

海拔1900 ─ 2300米为南亚温带气候,年均气温11.6─13.8℃,≥10 ℃积温为3280─4420℃,冬春干冷,夏秋季降雨较多,热量不足,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蚕豆、洋芋等,是栽种漆树、药材的适宜区。

海拔2300-3000米属中温带气候,年均气温7.6 ─ 11.6℃,≥10℃积温2040 ─ 3820℃,冬春严寒干冷,夏秋湿大温凉,霜期175天以上,积雪90天以上,热量明显不足,粮食作物以旱粮为主,是种植白芸豆、药材和耐寒果木的适宜区。

海拔3000 ─ 4000米为北温带气候,年均气温2 ─7.6℃,一般不种植粮食作物,只有零星种植的燕麦、青稞,盛产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

怒江州因怒江纵贯其境和境内聚居怒族而得名,建国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历朝历代均隶属于邻近地区。

汉代分属越嶲、益州、永昌等郡。

魏晋时期分属永昌、云南、西河等郡。

唐南诏时分属铁桥、剑川、永昌节度。

宋大理时分属澜沧、胜乡郡。

元代分属临西县、丽江路、永昌府。

明清时期分属丽江、大理、永昌府。

民国时期成立知子罗、上帕、菖蒲桶殖边公署,在兰坪县营盘街设立殖边总局,对上述地区行使军政管辖权。

民国五年,将原属保山、云龙县的一些地方划出合并,成立鲁掌行政公署,各殖边公署改为行政公署。

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二年,各行政公署改为泸水、碧江、福贡、贡山设治局,分属丽江、腾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4年8月23日,建立了包括泸水、碧江、福贡、贡山4县的傈僳族自治区。

1957年1月,改称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并把原属丽江专区的兰坪县划入怒江州。

1956年成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1986年9月24日,撤销碧江建制,所属5个乡分别并入福贡、泸水两县。

1987年11月27日,成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一)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各类金属矿藏28种,矿床点294个,其中小型以上矿床27处。

主要金属矿有铅、锌、银、铜、铁、锡、金、钨、汞、钼、镍、锑等。

铅锌是本州主要矿产,有30多个矿床和矿点,已探明铅锌储量1664万金属吨以上。

兰坪县金顶凤凰山铅锌矿床是中国已探明的最大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特大铅锌矿床之一。

非金属矿主要有硅矿、盐、煤、云母、水晶、绿柱石、玉石、大理石、金钢砂、石膏石等。

大理石资源最为丰富,估计储量43.7亿立方米,主要品种有汉白玉、雪花石、雪里翠、羊脂玉等,质地优良,开采方便。

(二)水能资源。

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水域面积达1.02万公顷。

118条中小河流羽状排列注入怒江,36条中小河流汇入澜沧江,独龙江有13条支流。

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总蕴藏量1226万千瓦,占云南省总蕴藏量的11.7%。

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857万千瓦。

(三)生物资源。

境内植物种类繁多,已知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个科、680余属、300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有42种(多为乔木树种)。

已知中药材资源356种,其中药用植物314种。

全国76个药材资源重点保护品种中怒江州境内就有51种。

珍稀名贵药材有虫草、阁草花、天麻、贝母、癞头参、红景天、鸡足黄莲等。

观赏花卉有鸽子花(珙桐)、杜鹃花、茶花、兰花等上千个品种。

境内脊椎动物488种,其中鸟类138属、284种,有32种为中日保护候鸟,8种为世界濒危种类。

有61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国最珍稀动物有戴帽叶猴、羚羊、赤斑羚、大鼯鼠、黑鹇、灰腹角雉等。

濒危动物有王锦蛇指名亚种、熊猴、滇金丝猴、中国穿山甲、云豹、印支虎、黑麝、菲氏麂、血雉、白腹锦鸡等55种。

被列入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共1500多种。

(四)自然风光。

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担当力卡山、云岭四山夹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相间排列,•形成一江拽两山、两山夹一江的怒江大峡谷、澜沧江大峡谷和独龙江大峡谷等峡谷景观,怒江大峡谷长316公里,高低差5000多米。

滇西北独有的“三江并流”风景区,景区内飞瀑悬天,峡谷幽深,林海苍茫,江河奔泻。

拥有峡谷奇观“石月亮”、怒江第一湾、天然地质剖面•─ 独龙江绝壁、雄伟林立的冰斗雪峰、神秘的溶洞、云岭—兰坪罗锅箐丹霞地貌、板块碰撞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珍稀植物,是大范围、多功能的风景名胜区。

新中国成立前,怒江经济百业凋零,积贫积弱,人民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2009年,全州生产总值完成48.41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完成8.56亿元,下降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下降8.8%;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7.52亿元,增长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9.71元,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1752元,增长2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6亿元,增长34.9%;贷款余额43.48亿元,增长18.8%;人口自然增长率7.8 ‰;单位GDP能耗下降5.3%;全州组织施工项目150个,增长5.6%,其中新开工项目82个,增长41%;全州对外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2.77亿元,增长39%;全州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5.17亿元,增长10%。

(一)农业农村经济成就显著。

新中国成立前,全州农业生产技术极其落后,边三县(贡山、福贡、泸水)大部分地区沿袭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尚未形成。

新中国建立后,怒江州的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的基础上开始起步,逐步实现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近几年来,支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强,扶贫攻坚工作力度逐年加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以“四个百万”(百万亩林果基地、百万头商品畜、百万亩中药材、百万株庭院经济)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2009年,财政投入支农资金10.46亿元;农业总产值9.41亿元,增长4.9%,增加值5.87亿元,增长3.8;累计完成林果产业基地169万亩,庭院经济林153 万株,中药材基地5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7.46万吨,增长2.2%;畜牧业产值3.53亿元,增长10%,肉类总产量3.13万吨,增长8.5%;解决了5.4万人的饮水安全和6.86万头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解决了1.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3.79万农村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二)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州除有少量的家庭作坊,生产自用的生活用品和小农具外,没有近、现代意义的工业。

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怒江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全州工业企业只有拉井盐矿以及几个小农具厂。

改革开放以来,怒江州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矿冶业、中小水电、建材、药材加工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大幅提升,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2亿元,增长8%。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贸易十分落后,特别是边三县,除福贡上帕外,都没有形成集市,没有从事专门经营的民族商人。

1953年起,各县才相继组建民族贸易公司,并建起了一批区乡贸易小组,方便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