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给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

东日本大地震对我国的防震启示杜军 赵雁 西安三建建设有限公司摘 要: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23秒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造成大量建筑的损毁,本文主要结合日本此次地震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的工程抗震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隔振;消能减震;建筑法规;鲁棒性东日本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建筑物的损害和财产损失,更引起了巨大海啸以及最高级别的核事故,其引起的次生灾害无论对人类生活还是自然生态都是损失巨大的,但是日本的建筑质量的优良表现展示了人类在灾害面前的智慧,借鉴邻国日本的此次地震经验来审视下我国的防灾和建筑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1震害原因分析1.1 地震客观原因此次地震属于板块边缘地震,属于逆断层地震,此次地震矩释放能量3.6× Nm,Mw=9.0,能量相当于汶川地震30倍,破裂范围:南北长450km,东西宽150km;破裂速度: 2.0km/s,破裂持续时间:300S,比汶川地震多3分钟,最大断层滑移量:18m[1]。

在震源附近K-NET筑馆观测点(宫城县),观测到2933 cm/ s2的强烈加速度。

从茨城县到岩手县南部的广阔的范围内,超过200 cm/s2的强烈加速度传播。

从东北关东地区,结果发现有最大超过5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

特别是仙台平原,也有超过100cm的地震动位移发生[2]。

由图3地震烈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日本大部分地区均达到了6度(相当于我国烈度十度)。

另外此次地震不但是震级高,而且还引发了十米高的海啸,建筑物不仅遭受了地震动,还遭受了海啸的冲击,所以经不起冲击的木结构房屋基本上被夷为平地,而抗冲击能力好的如钢筋混凝土房屋发生整体坍塌的比例小。

(见图11)2.2 隔振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方法是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节点、连接缝或连接件等)设置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消能装置产生摩擦非线性滞回变形耗能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以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3]。

日本3.11地震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

日本3.11地震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

日本3.11地震对中国建筑业的启示在3.11特大地震中,日本虽然损失惨重,但多数坚挺不倒的高层建筑物,在特强地震中岿然不动……在历次中国大地震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建筑物一震就倒,而且毁坏程度相当之高。

很多鲜活的生命都是被坍塌的建筑物夺走的。

鲜明的对比,值得中国建筑业深刻反思。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

在本次强震中,虽然日本损失惨重,但由于地震本身而坍塌的房屋却不多。

被毁的1.3万座房屋集中在岩手、福岛和宫城三个县的沿海地区,95%以上是被海啸摧毁。

很多房子虽然被汹涌的海浪挪出很远,但全然没有散架。

截止2011年4月12日,因地震和海啸死亡13219人,受伤4742人,失踪14274人。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县附近发生8级地震。

汶川地区灾情严重,80%~90%房屋倒塌,其中八个镇被夷为平地,截至2008年9月22日,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

3.11日本地震照片 5.12汶川地震照片日本此次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十倍于汶川地震,且地震后带来了巨大的海啸,但其房屋倒塌情况与人口伤亡情况却远低于汶川地震,答案到底在哪?严苛的建筑法规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因此,“抗震”是日本建筑的首要要求。

1950年,日本颁布《建筑基准法》,由7章105条组成。

根据该法规,新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法律还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

日本地震,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日本地震,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日本地震,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随着日本国地震引起海啸造成重大灾难的发生,世界再次将地震这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1、日本高度重视防震救灾教育,着力提升民众的防震救灾意识、知识和技能。

地震来临时,这些意识、知识和技能在自救互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加强预防上下功夫,把强化防震救灾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如在日本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醒目的地震避难通道指示牌、紧急避难说明书,上面详细说明了避难通道和避难常识。

这说明日本的防震救灾教育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一是全民教育。

每年9月1日是日本防灾日,8月30日至9月5日是日本防灾周。

在防灾日和防灾周,日本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防震演习,不仅使民众增强了防震意识,而且使他们掌握了防震知识和技能。

二是学校教育。

日本的成功做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防震救灾意识和技能。

日本的小学每月都要进行防震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时不但不慌乱,而且懂得如何规避和救助。

三是地震体验。

日本全国各地设有许多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

中心内有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和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供市民亲身体验6级地震的状态。

在京都市民防灾训练中心,我们看到前来参观和接受防灾教育的人群络绎不绝。

正是在这种经常性和专业化的教育之下,日本民众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家里稍高一些的家具,为了防止它们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都有专门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装置。

摆放的音响、电视或容易损坏的工艺品等,在其四角都有可以专门固定防滑的胶皮垫。

与此同时,日本民众的防震技能明显增强,自救和互救水平不断提高。

在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中,约80%的生还者是被当地民众而不是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

2、日本与中国一样,也有"有备无患"这个成语。

“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考察及当代启示——由日本地震事件引发的思考

“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考察及当代启示——由日本地震事件引发的思考
天 人 合 一 ” 想 的 源 头 考 察 及 当 代 启 示 思
— —
由 E本 地 震 事 件 引 发 的 思 考 l
孙 宇 ’ 王 博 北 京 1 07 ; 0 8 1 2北 京 大 学 城 市 与环 境 学 院 北京 1 0 7 ) 0 8 1
( 1北 京 大 学 马 克 思主 义 学 院
想 法 可 以概 括 为 “ 人 合 一 ” 协 调 发 展 思 想 . 在 充 分 发 挥 人 会 组 织 形 式 的合 理 化 转 型 天 的 即 的 主 观 能动 性 的 时候 . 须要 以尊 重 客 观 规 律 为前 提 必 为 了摆 脱 日益 严 重 的 生 态 危 机 . 建 生 态 文 明 的 和谐 家 园 . 构 我 天 思 《 传 . 言 》 张 : 夫 大 人 者 , 天 地 合 其 德 , 日月 合 其 实 现人 类 文 明 形 态 的根 本 变 革 . 们 需 要从 “ 人 合 一 ” 想 中 汲 易 文 主 “ 与 与 明 。 四时 合其 序 。 与 与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先 天 而天 弗 违 , 天 而 奉 天 取 有 益养 料 , 分 挖 掘 其 蕴 含 的 精 神 资 源 和思 想 精 髓 . 挥 其 应 后 充 发 时 ” 这段 话 的 意思 是 说 “ 人与 自然界 要 相互 适 应 . 互 协 调 所 谓 有 的生 态 价 值 。 我们 应 树 立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发 展 观 . 过 加 强 生 相 通 完 加 不 ‘ 先天 ’即为天之前导。 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加 以引导 ; , 在 所谓“ 后 态 教育 、 善制 度 建 设 、 大 监 督 力 度 , 断 深化 人 们 对 生 存 价 值 丰 在 天” 即遵循 自然的变化规律 。 。 从天而动 。” 可见 , ② 作者 意在说明天 和 生 态 环境 的认 识 . 富 人 们 对 生 命 意 义 的体 验 与 感 知 . 全 社 会 形 成 热 爱 自然 、 护 生 态 的 良 好 氛 围 , 生 态 安 全 观 、 态 文 保 使 生 人 合 一 的重 要 意义 . 而且 还 指 导 人 们 如何 才 能 达 到 天 人合 一 怎 样处 理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是 中西 文 化 之 间 的一 个 重 大 区别 明 哲 学 观 、 态 文 明价 值 观 等 多 种 观 念 观 深人 人 心 . 化 为 人 们 生 内 中 国历 来 重 视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统 一 .而 西方 国 家 则 注 重 通 过 征 的 价 值 信 仰 .从 而将 其 转 化 为 构 建 生 态 文 明社 会 的 内 驱 力 和 源

关于地震的人生感悟

关于地震的人生感悟

关于地震的人生感悟
地震作为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带来深刻的触动和启示。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所带来的人生感悟:
1.珍惜当下:地震常常提醒人们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因此,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学会感恩并享受每个当下。

2.团结互助:面对地震,人们往往会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和支持。

这教会了人们重视
团队合作,共同渡过难关。

3.坚韧不拔:地震带给人们沉重的打击,但也培养了人们的坚韧和顽强。

面对逆境,
人们学会坚持和奋斗。

4.重视预防与准备:地震让人们认识到预防灾害的重要性。

因此,人们更注重灾害准
备和提升安全意识。

5.感悟生命的宝贵:地震使人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宝贵。

它教会人们珍惜生命,关爱
他人,更加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6.重建和希望:地震过后,人们为了重建家园和社区而团结一致,这也让人们更加珍
视未来的希望与努力。

地震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损失,但也在悲痛之中带来了对生活、对他人和对自己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人们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坚强、如何团结合作、如何感恩生活的每一刻。

日本神户震害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神户震害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此次震害出现了过去极少发生的现象 , 也是日本首次遇到的情况 , 有多栋 6 ~10 层 的钢筋砼结构建筑在中间一层整体倒塌 , 在 震后宛如少了一层 ,日本专家认为 ,这种现象 清楚地表明以前对剪刀墙的估计是不足的 。 在 1971 年日本结构规范中提出了对抗剪钢 筋的要求 , 并在 1981 年的规范中加以明确 , 结果 ,其后所建造的房屋都没有倒塌 。
·建筑结构·
日本神户震害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杨 琳 牛润生 孔 伟
1 概述 :
1995 年 1 月 17 日在日本兵库县南部大 阪 、神户地区发生里氏 7 .2 级地震 ,这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第 一次遇到的大地震 , 也是日本七十多年以来 所受到的最严重的地震袭击 。它造成了房屋 结构 、高架公路的倒塌 、铁路破坏 ,大面积的 土地淤化及地面下沉 , 并由此导致了大面积 的交通 、水 、煤气 、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的 瘫痪 ,同时又出现了城市火灾 ,上述这一切造 成了 5400 余人死亡 , 约 1500 亿美元的经济 损失 。
3 神户震害给我们的启示
神户地震及所造成的破坏虽然有其特殊 性 ,但它仍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规律性的 东西 , 总结神户震害 ,结合我们的设计工作 , 我们感到设计多层 、高层建筑时 ,应在以下几 个方面加强及完善 。 3 .1 结构竖向应等强
所谓结构竖向等强是指多层及高层建筑 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大致相等 ,其中楼层屈 服强度系数是楼层受剪承载力标准值( 即屈 服剪力) 与结构弹性地震反应楼层剪力的比
33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及砌体填充墙的18建筑结构利用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产生多次往复式冲击造成积累式的破坏如果建筑采用的是单一结构体系仅有一道抗震防线则该防线一旦破坏接踵而来的持续冲击就会促使建筑物倒塌而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就会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第一道防线在强震袭击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及到第三道防线立即接替抵抗后续的地震冲击在遇到建筑物基本周期等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的情况时多道防线结构就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后结构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共振现象得以缓解减轻了地震的破坏

日本巨震对我国建立巨灾保险体制的启示

日本巨震对我国建立巨灾保险体制的启示

巨 灾 保 险 体 系 是 指 对 由 于 突 发 性 的,无 法 预 料 、 法 避 免 且 危 害 特 别 严 重 的如 地震 、 风 、 啸 无 飓 海
等所 引 发 的灾 难 性 事 故 造 成 的 财 产 损 失 和 人 身 伤
A R 环球 公 司 分 析 , 次 地 震 、 啸灾 害 , I 此 海 日本 保 险 业 需 要赔 偿 的金 额 可 能达 到 3 0亿 美 元左 右 ,相 当 5 于 21 0 0年 全球 保 险业 灾 害赔 偿 赔付 总 额 。
在 此 次地 震 中 . 日本 的地 震 巨灾 再保 险体 制 正
再 保 险株 式 会 社 全 额购 买 地震 再 保 险 . 以降 低该 保 险公 司的地 震保 险 风 险 。而 日本 地 震再 保 险株式 会 社 则 将 所 有 保 险 公 司 购买 的 地 震 再 保 险 分 成 3个
部分 , 一部 分 向 日本政 府购 买地 震 “ 再 保 险 ”一 部 再 ;
2 1 年 3月 2 日 日本 政 府 表 示 。 01 3 3月 1 1日发 生 的 9级特 大 地 震 与 引 发 的 海啸 . 计 将 造 成 最 高 估
金 额 的 5 % 。如 果 超 过 3 0 0 3 0亿 日元 ,则 政 府 承担
9 %。 日本 的地 震保 险 计划 将 使 得 日本 政府 成 为主 5 要 的 埋 单 者 , 果 没 有 政 府 承 担责 任 , 部 分 日本 如 大
I 金 经济 融与 21. 015 O
o r a fFia c n o o c u n lo n n ea dEc n mis
日本巨震对我国建立巨灾保险体制的启示
一师 华
9级 大地 震 给 日本 带来 了巨大 的 经济 损 失 , 巨灾 再保 险 体 制 正在 发 挥作 用 。 在 重 的 国家 , 巨灾保 险严 重缺 失 , 灾损 失 补 偿 模 式局 限于 政 府 的 无偿 赈 灾 与救 济 , 险 和再 保 巨 保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汇总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汇总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且处于四大板块接触带的日本,是闻名世界的地震多发国。

虽然陆地面积不及世界的0.3%,但约有10%的世界地震是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日本年均有感地震达1000 次以上。

一次次的地震使日本积累并不断完善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和应对补偿机制,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日本地震保险的产生背景及特点(一)产生背景。

1944—1945 年,根据《战时特殊损失保险法》,日本实施过国家地震保险。

1966年5 月,日本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震保险法》问世,标志着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经营的地震保险制度产生。

1964年新泻地区7.5 级地震促成了这一法律的出台。

该法明确了立法目的:“为了保护受灾地区民众的生活稳定,对遭受地震灾害的民用住宅和家庭财产予以特别保护”,并规定了地震保险对象、费率、承保和再保险等方式,明确了对遭受全部损失的承保对象进行赔偿,是规范日本地震保险运营的基本法。

1980 年,日本对地震保险制度作出修改,增加了对半损也进行赔偿的内容。

1991年,日本再次修改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地震损失赔偿范围。

1995 年,日本阪神发生里氏7.2 级地震,许多受害者都得到了地震保险赔偿,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保险赔偿。

但这次保险赔付也暴露出日本原有地震保险制度的不足,如建筑物和家庭财产保险限额过低,保险金支付比例不合理等。

因此,1996年日本出台了新的地震保险制度。

新制度将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分开,并采取不同的保险政策。

(二)特点。

一是地震保险法律制度比较健全。

在日本,《地震保险法》、《阪神、淡路大地震处置特别财政援助与资助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散见于各种普通法律中的针对地震灾害的专门性规定,共同构成了日趋完善、细致且可操作的地震保险相关法律体系。

这些地震保险制度有利于日本高效应对地震灾害,并在地震发生后,获得国家救济和商业经济补偿。

二是产品因承保对象不同而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大地震启示中国什么
作者:萨苏
这本是一个樱花盛开的季节,但日本国民面对的,却是堪比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现实。

3月11日,里氏9级特大地震降临日本,日本岛内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而其引发的海啸则摧毁了仙台、岩手、宫城、福岛、茨城等地区沿海五公里地带上的几乎一切。

然而,令世人震撼的,并非仅仅是如世界末日般的灾难场面,还有灾难阴影笼罩下的日本国民,在他们脸上,看不到慌乱,只有冷静。

30多年前就为此次地震做准备
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就像一场战争。

当战争真正来临,胜负多已昭然若揭,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就是战前的准备工作。

实际上,早在30多年前,日本就在为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做着准备。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地震学家通过预测得出,日本将在未来30到40年间迎来一场8级以上的大地震,地点大概在以伊豆半岛为中心,半径两百公里的范围内,东京外海的地质断裂带附近。

在日本历史上,因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撞击,类似地震几乎每隔150年就会发生。

在16世纪,这个范围内曾发生安政大地震,数万人遇难。

而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中国北洋政府派出的红十字救援队出现在日本街头并深受好评。

由于地震频发的这条断裂带恰好与日本的交通大动脉“东海道”平行,日本地震学家因此将其命名为“东海大地震”。

3月11日的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断裂带的北端,这印证了他们的预测。

只是因为这次地震的波及范围更广,损失更大,因此在正式命名时,从“东海大地震”变成了“东日本大地震”。

当时的预测结果得出,尽管对地震发生时间段和地点有了一个大致范围的估算,但对更为确切的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的预测,直到各项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依旧可望而不可即。

最终,日本地震学家决定公布关于“东海大地震”的预测结果。

他们甚至进行模拟试验,认为“东海大地震”一旦爆发,死亡人数将在9400人左右,建筑也将损毁16万栋。

这个预测结果,在当时的日本民众心中造成巨大阴影。

他们都知道了东京湾外存在着一个地下恶魔。

但恶魔何时发作,却没有人知道。

也因为这样,在一些影评人看来,无论是《日本沉没》还是《哥斯拉》,这些电影都反映出日本人的末日心态,而这种心态的形成,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对“东海大地震”的恐惧。

不过,正因为关于大地震的预测被公之于众,日本各级政府每年都会积极进行财政拨款,举行针对性的防震演习。

即使是幼儿园或是小学里的孩子,也必须参加学习。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东日本大地震来临时,尽管灾害的强度超出意料,但人们早已将逃生、避险等方法倒背如流,并不慌不忙地将之付诸实践。

其中,最为人们熟记的逃生技能,就是在地震来临时,钻到桌子下面躲藏。

这可谓是无法迅速逃离的高层建筑中,活命率比较高的方法——躲在桌子下面,一来可以避免被地震中晃倒的家具什物砸伤;二来,在日本的每一个公司都会给每名职员配备一只救生箱,里面从饼干到清水,从挖土的手套到保暖的雨衣应有尽有,每两年更换一次,就藏在职员们的桌子下面。

因此,万一建筑倒塌人员被困,人们仍能够靠救生箱存活,以等待救援。

为何大船渡悲剧一再上演
但对防震工作的重视,并未换来日本遇难者数目的减少。

因为相对于内陆国家,这次里氏9级的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挟持着超过10米的巨大海浪滚滚而来,目前已经造成万余人遇难或失踪,而经济损失也难以估量。

其中大船渡市所在的三陆地区,在海啸中损失惨重。

而回溯历史,这并不是大船渡市第一次遭遇海啸的袭击。

1896年6月15日,日本遭到有史以来最大海啸袭击,死亡27000人,重点受灾地域正是大船渡市所在的三陆。

1933年3月3日,三陆外海发生大地震,引发最高达24米海浪的海啸,海岸沿线死亡3000人,大船渡市变成一片废墟。

到了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海啸后,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再次受到冲击,在地震22小时以后,最大波高为25米的海啸传至日本,造成巨大灾害。

同样的惨剧接连上演,人们却没有“吃一堑长一智”的自觉,这让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

而大船渡市的居民
不易地而居,却是由很多因素造成。

毗邻大船渡市的南三陆町的一切,也许可作参考。

1960年,智利大地震触发的海啸致使南三陆町死亡41人。

那次灾难后,南三陆町每年举行避难演习。

由于当年海啸的最高海浪为5.5米,演习均以这一高度为假想规模。

大船渡市的情况与此类似。

不过,“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啸远超当年,最高海浪达到13米,原设置在大船渡市的海啸监测站因极限记录高度为10米,在海啸来临时,记录全部出格。

因此,出现如此损失,直接原因是对灾害程度预料不足。

更为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大船渡市的地理位置。

它坐落在一个喇叭口型的海湾顶端,海啸进入湾口后如同钱塘潮一样被压缩,潮头被抬高,抵达顶端时威力倍增,而大船渡市的城区,却又分布在狭窄的沿海平原上,这种地形使防御海啸越发困难。

这次日本死难人数最多的几个地方,如南三陆町,陆前高田等地都有同样的地形特点。

而由于日本地狭人稠,因此即使明知居住地是危险区域,大船渡的居民依然不得不住在这里。

堡垒和狗窝
在这次的“东日本大地震”之前,让日本损失最大的地震灾难,莫过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它的发生让半个东京化成一片瓦砾。

虽然那次地震的震级与里氏9级相比要小,但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却远远多于本次地震。

虽然这和震中距离有关,但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却是,如今日本建筑的抗震能力已经远超过当年的水准。

日本的建筑都采取了可抗8级以上地震的标准,并严格执行。

一旦房子质量验收不合格,卖不出去事小,建筑设计者甚至会受到法律制裁。

本次地震发生时,日本灾区的大部分高层建筑都没有倒塌。

曾有路人看到面前平行的两座大楼因巨大震荡如跳舞般摇摆,但当一切恢复平静时,这两座大楼却完好无损。

甚至于,即便是在被海啸侵袭最为严重的大船渡市,一座座的海边度假别墅被海浪托举到内陆,平移数百米,也安然无恙,里面的居民因此幸存。

在日本,前者的设计原则被称为“震不倒”,即所谓的“堡垒型”设计,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无论是使用稀土钢建筑材料,还是在楼层下安装缓冲装置,都为保证建筑在遭到地震时有效抵御地震波的袭击。

尽管这样做在建筑成本上会有所增加,但这也是日本防震设计的主流做法。

而在海啸中依旧坚挺的后者,则是家庭用住宅常用的设计,在建筑领域被称为“狗窝型”设计。

日本的个人住宅基本都是采用木板钉合的房子,完全连成一个整体,房体薄而轻,酷似迪斯尼卡通片中的明星狗普鲁托的家。

地震来临时,这样的房子很容易发生位移,甚至翻转,但无论怎样翻来覆去,其完整性始终不会被破坏,因此很少出现房子塌了砸死人的现象。

一刚一柔,却都是实用的手段。

地震这个老师,用一次次血的教训,给日本的建筑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的灵感。

其实,地震教给日本建筑设计师的,远不仅如此。

在日本,如果哪家公司为了修地铁而砍树,不但会被人指责不懂设计,还会冒违反法律的风险。

这是因为,“砍树修地铁”的方法曾让神户的地铁在地震中成为悲剧: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正在运行的地铁车厢直接被挤成压缩饼干状,使神户的地铁成为人员损伤最集中的地方。

原来,阪神大地震之前,日本的地铁普遍采用挖开式施工。

即先将地面挖开,在挖好的壕沟中铺设地铁,再在地铁的顶部回填渣土恢复地面。

这种施工方式价格较低,施工期短,被广泛运用。

然而,阪神大地震的悲剧证明,这种施工方法使神户地铁在地震来临时成为“铁棺材”。

因为挖开地面后回填,会形成不同密度和性质的土层,等于让地铁成为地面的一道伤口。

一旦地震发生,地面极易在此处错开,形成断层挫裂,使地铁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也因为这样,日本的地铁施工如今都改为隧道式挖掘,保留地铁上方完整的地质构造,这大大降低了地铁在地震时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