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2018092601204

合集下载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

尤其是那些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

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以另一项非遗项目,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刘宁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今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文科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文科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文)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cos π12-sin π12)(cos π12+sin π12)等于( ) A .-32 B .-12 C.12 D.322.若函数f (x )=sin 2x -12(x ∈R ),则f (x )是( ) A .最小正周期为π2的奇函数 B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奇函数 C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偶函数 D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偶函数3.在△ABC 中,若a =52b ,A =2B ,则cos B 等于( ) A.53 B.54 C.55 D.564.已知△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是3,a =3,则A 等于( )A.30°或150°B.30°或60°C.60°或120°D.60°或150°5.y =sin ⎝⎛⎭⎫2x -π3-sin2x 的一个单调递增区间是( ) A.⎣⎡⎦⎤-π6,π3 B.⎣⎡⎦⎤π12,7π12 C.⎣⎡⎦⎤5π12,13π12 D.⎣⎡⎦⎤π3,5π6 6.在△ABC 中,acos ⎝⎛⎭⎫π2-A =bcos ⎝⎛⎭⎫π2-B ,则△ABC 的形状是(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7.在△ABC 中,已知a =5,b =15,A =30°,则c 等于( )A.2 5B. 5C.25或 5D.以上都不对8.设a =sin17°cos45°+cos17°sin45°,b =2cos 213°-1,c =32,则有( ) A .c <a <b B .b <c <a C .a <b <c D .b <a <c9.化简1+sin4α-cos4α1+sin4α+cos4α的结果是( ) A. 1tan2α B .tan2α C. 1tan αD .tan α 10. 要得到函数y=2sin2x 的图像,只需将y=sin2x -cos2x 的图像( )A.向左平移π/8个单位长度B.向左平移π/4个单位长度C.向右平移π/8个单位长度D.向右平移π/4个单位长度11.根据下列情况,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A.a =8,b =16,A =30°,有两解B.b =18,c =20,B =60°,有一解C.a =5,c =2,A =90°,无解D.a =30,b =25,A =150°,有一解12.在△ABC 中,AB =7,AC =6,M 是BC 的中点,AM =4,则BC 等于( ) A.21 B.106 C.69 D.154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卷

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68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李雄飞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

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

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

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

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

但战乱频发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

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

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

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

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

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

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

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从《唐诗风云会》到《最爱是中华》,近来,多档主打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热播,引发社会关注。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让舆论惊呼传统文化正在勃兴。

②为什么似乎在一夜之间,传统文化节目就火起来了?其实,这些节目并不是最近开播的,不少都播出一些年头了。

传统文化节目的产品供给,可以说一直都在持续。

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内容输出,极大地拉低了社会需求的下限。

电视剧里,抗战雷剧、谈情说爱的戏码、婆媳育儿剧、古装玄幻剧,已经开始让大家厌倦了,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精品剧目。

综艺节目要么音乐选秀扎堆,要么明星真人秀扎堆,真正有文化内涵的节目也是少之又少。

③被乌七八糟的事物包围太久,观众势必会自发地生出一种反动。

套用文青的话就是,谁的内心没有诗和远方?这种需求没有被满足,成为一种强制储蓄,一直在寻找突破口。

④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国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宣布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点。

⑤在看惯了网红脸、听多了鸡汤话的当下,与其让播放平台被烂节目占据,不如用充满诗香的节目占据。

这些传统文化节目的坚持,终于等来了社会需求的转向,终于等来了更多人的关注。

⑥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传播基础的部分,也就是说有可能广为传播的部分,莫过于古诗词。

其实,传统文化的重镇在子学,在经学,在小学,但是门槛太高。

而唐诗宋词,我们从小就背,接受面广。

所以,传统文化节目的落脚点几乎无一不是如此,这也是从传播规律出发考虑的。

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语文解析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中学2018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

【语文解析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中学2018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

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 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2018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的士人阶层,或置产、或传学、或立德、或垂训,为“使子弟佳”大费苦心,诉诸文字,便形成了丰厚的“家训”遗产。

最早成系统的“家训”之作,当推东汉著名学者班昭的《女诫》。

该书提出了妇女的“四行”,即德、言、容、功,并解释说:“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

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

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这就是后世备受批判的“四德”了。

其实平心而论,这“四德”在它的时代背景,并不显得苛刻;甚至大部分仍然切合当今社会对女性的一般期待,比动辄以“女汉子” “吃货”自居的怪风,不知雅正多少。

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女性不妨看看《女诫》,择其善者而从之。

须知女性对家风的养成,作用恐怕要大于男性。

《颜氏家训》一般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家训”著作,作者颜之推。

内容分为子弟教育、家庭关系、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讨论学问等方方面面。

其论教子:“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谈学习经验,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他举自己的例子:“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总之,谆谆善诱,论理通达,常举所知所见之事以为例证,足见其用心之敦厚,我们学其事理,更可学其敦厚。

《了凡四训》在“家训”类著作中知名度最高,充满了正能量。

其作者袁黄,号了凡,幼逢异人,算定某年应某试、得第几、任何官、某岁寿终、竟无子嗣,因为一一效验,所以便安分守己,不多贪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

不管《内篇》是否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括来使用,却始于《庄子》。

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

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

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

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

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也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形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付,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的嘲笑。

斥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

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所以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

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

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灵龟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

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

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他生物。

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

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自《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1.下列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庄子把《逍遥游》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但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内涵相差很大。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是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乌乎纪事季栋梁天都山还顶着白雪,平地坡山里的雪却已消融了,地气涌动,春意盎然。

羊开始脱毛了,生产队安排铰羊毛。

点了根烟,支书说:“你称上几斤羊毛擀条毡吧,毡这东西隔潮,预防关节炎,别到走的时候弄上一身病,到时埋怨咱乌乎人待你不好。

”我称了十五斤羊毛,支书说:“咱乌乎有毡匠,手艺高着哩,出去搞副业了,等他们回来。

”正说着话,一老汉掮着一张弹棉花一样的大弓沿村巷走来。

后来我知道他叫孙承运。

支书说:“你个老汉,说你你就出现了。

”老孙停下脚步,支书说:“咋放单了,你那口子呢?”老孙说:“回家去了。

”支书说:“这时间咋回来了?”老孙说:“我干大(干爹)救命哩。

”支书说:“回来了别急着出门,给老右擀两条毡,老右炕上没铺的。

”我说:“他的那口子……”支书笑了笑说:“不是婆娘,是他的连手,六队的老哈,是个回回,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

两人从出徒到现在一起擀毡,几十年没分开过,他们是干弟兄。

”过了半月,老孙和老哈才来给我擀毡,我问老人咋样了,老孙说:“没了。

”擀毡这活让我感兴趣的是,从开始铺场子,他们就开始唱。

两人时说时唱,你一句我一句,还合腔。

我说:“他们没有成家?”支书说:“两个都六十多的人了,年轻时候赶上乱世,命都顾不住,活下来都不易哩。

解放了,太平了,可人老了,老孙娶过一个,没过上半年,跑了。

”擀一条毡得三天,待毡的水分蒸发干了,他们用两根小棍子一支,毡直立在那里。

这是显摆他们的手艺。

手艺一般的,擀出的毡这样是站不住的。

一日,公社干部老李来了,是来打前站的,说有个大领导要来视察,忆苦思甜。

老冯、老尚两人忆完,老李不满意。

支书说,再要找忆苷思甜的人难哩。

会计说,把两个毡匠叫来,他们走南闯北眼望一辈子了,该是见过世面的,再说就让他们唱曲儿,哭苦曲儿。

老李说,那叫来先试试。

支书说,先唱一遍听一下,他们就唱了一遍。

老李说再唱一遍,两人又唱了一遍,老李说不错,就这。

过了几日,大干部带着一帮人来了。

开始忆苦思甜,老孙、老哈唱第一首还有些抖,唱第二首顺溜多了,还伴有动作。

领导对随行干部说,忆苦思甜就要这么搞,形式要活泼多样,他们唱得好,以后有忆苦思甜,让他们到省里来唱。

麦收前,支书从公社开会回来,把老孙、老哈叫来说,全县要开忆苦思甜大会,要你们参加,支书说,去了上个心,好好表现,这次是要选拔参加省上忆苦思甜大会的人才,省上选拔上了,回来就把你们拨到县上吃皇粮去,那就跌到福窝窝里了。

然而,不久他们又回来了,支书说:“咋回来了?伙食不好?”老哈说:“要说伙食好得很,一日三顿饭,应时应卯的。

”支书说:“那咋回来了?”老孙说:“弄不了那活么。

”支书说:“咋弄不了?你们嘴能得不是横竖都能说能唱的,就那么说那么唱么。

”老哈说:“唱啥唱,那不合人家心意,人家写了稿子,我们又不识字,人家一句一句教,我们又记不下,人家就吼骂哩,锤头大的娃娃都在你头上戳指头哩。

”老孙说:“也不爱那么说那么唱,就像喊口号一样。

”支书说:“哈,这给你们挣光阴哩,连这点苦都下不了?”老哈说:“也不是下不了苦,不自在么,把人管得,哪里都不让走,上街看个热闹都不成么,坐监一样。

”他们又要出门了,一个掮着大弓,一个背着包裹,一路说唱着穿过街巷,不时跟人们抬几句杠。

支书说:“唉,人不想路,路想人哩,匠人的路在路上哩。

两个老人唱了一辈子,走了一辈子,见过多少世面,谁说他们过的不是好光阴呢,现在让他们干别的,不行呢。

”支书去县上开会,回来说两个人去县上忆苦思甜,人家选上了老孙,没选上老哈,让老哈回,老孙留下来,老孙也不留,回来了,你说老孙留下了,老哈就放单了,咋办呢?擀毡是两个人的活计么。

(节选自小说《乌乎纪事》)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描绘出了一个天气转暖、大地回春的景象,引出下文铰羊毛、擀毛毡的情节,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支书让“我”擀条毡,表明支书怕“我”在乌乎受环境的影响得上一身病,从而影响自己在乌乎村民心目中的威望。

C.领导对老孙、老哈的忆苦思甜很满意,后来得到了一次参加县里忆苦思甜大会的机会,支书对他们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D.匠人的路在路上,基于这个朴素的道理,老孙、老哈选择了回来,继续自己东奔西走的闯荡生活。

5.老孙、老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5分)6. 失去留在县里的机会,你认为老孙、老哈是否过上了自己的好光阴?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年份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单位:元)2016年 3.02亿3651亿2017年 3.44亿4233亿2018年 3.85亿4760亿表1:近三年国家旅游局关于春节假日期间国内旅游市场的统计表材料二:2018年2月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2018年春节假日旅游指南》,对春节假日旅游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和引导。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今年春节旅游市场持续红火。

调查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期间出行。

从出游内容来看,研学游、海岛游、游轮游、冰雪游、乡村游等以家庭游客为服务对象的主题旅游休闲市场热度较高。

而越来越多的游客更看重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对价格的敏感度趋低。

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调查还显示,春节期间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有65.9%选择了国内中长线旅游,比例最高。

游客选择排名前十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三亚、哈尔滨、杭州、厦门、张家界、北京、上海、昆明、成都和重庆。

可见,南下避寒、北上玩雪仍是广大游客春节出行的重要动机。

选择近郊旅游的居民比例达34.5%,表明春节期间探亲团聚、家庭短途游将升温,结合返乡客流高峰,二、三线城市商业街区、博物馆、主题公园、游乐场、动物园、庙会等将迎来大量游客。

材料三:春节假期虽刚结束,但各地返程客流高峰依旧持续。

在最近几天,关于海南离岛“天价机票”的新闻与大量游客被“困”海南岛,相继刷爆朋友圈,引起网友们的广泛热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