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实录.doc

合集下载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附教后感】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用眼看、用心读《劝学》——《劝学》教学实录

用眼看、用心读《劝学》——《劝学》教学实录

别样课堂在课改推行了多年、语文教育正朝着现实生活回归的今天.中小学的文言文课该怎么上?从台湾和大陆相关教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一些新的有益的东西。

两个月前在广东东莞市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国文(文言文)教学研讨”活动,为一线教师展示了精彩课例。

这里,我们将其中的“精粹”整理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文言文教学的营养套餐。

.——编者用眼看\用心读《劝学》——《劝学》教学实录●孑L维勤(台湾孔子学院院长)(执教对象:广东东莞市北师哪一句7 生:学习。

大翰林实验学校高中一年级学生) .生:学不可以已。

师:那么,在第一段里面,我师:各位同学们,我们今天上师:学是整个课文里最重要的们可以了解到通过学习来改变自的这一篇课文是苟子的《劝学》。

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来带读整篇文己,提高自己,从而达到“青取之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是用读.而章。

于蓝而青于蓝”、“木受绳则直,是要用眼睛去看的,就像是欣赏一(学生带读) 金就砺则利”的境界,而只有学习幅图画。

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去领师:本文最重要的是享受它的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最后告诉我们悟到不同的道理。

请问。

同学们在声音之美、文学之美。

更要好好地一个道理:君子博学而Et参省誓;。

生:看到了蚯蚓。

停止的”,那我们就要思考一下:生:君子广博地学习。

而且每乎文章中看到了哪些动物、植物或者体会它的思想精华。

而文章的中心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那么这句其它东西呢? 句是“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看到了千里马。

为什么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从第天对自己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四矩生:看到了蛟龙。

一句里面就给出了答案:青取之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第生:.看到了蟹。

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师:下面我带读,同学们跟读,生:看到了蓝色。

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这就去领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期说明了一个问题:改变。

从中说明师: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师:在文章中,一开始,我们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劝学 课堂实录

劝学  课堂实录

劝学课堂实录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第一组:通假字(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 砺lì参cān省xǐng 跂qì臾yú螯áo2.给本课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劝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自古以来,劝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朱熹所著的《劝学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是一篇极具引导意义的教育文章。

在三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表达和思考能力还存在一些不足。

而《劝学篇》作为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非常适合作为教学内容。

下面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节《劝学篇》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准备在授课之前,应当做好以下准备:1.备好《劝学篇》的原文2.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与本文相关3.备好要进行阅读的中文译文,印在课件上以备演示4.准备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课程设计1.导入环节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本次课的主题是《劝学篇》。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图片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教师用自己的话简要地介绍一下本文的内容和特点。

接着,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2.课文阅读环节首先,教师应当将中文译注放在课件上,以方便学生同步阅读。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读法让学生读一遍,强化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接下来,分段阅读,把每一段的核心意思概括出来并进行讲解。

通过针对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

3.课堂互动环节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例如:为什么朱熹会写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4.总结环节在课堂阶段结束前,总结一下本次学习的成果和经验。

同时,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和思考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随堂测试:通过口头提问在课堂上进行测试2.书面测试: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下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评估,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相关的改进和调整,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doc

文言文《劝学》教学实录[说明]:我的好友魏XX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劝学》师生互动式课堂实录

《劝学》师生互动式课堂实录

《劝学》师生互动式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升入高中,会不会很想念初中同学?我们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给原来的初中同学写一句话作为赠言,不过要求是这句话要从我们今天学习的《劝学》这篇文章中选取,等会我找同学说一下你选择这句话作为赠言的理由和想法,好不好?生1:我的赠言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我想送给我初三的一个室友。

他这个人平常学习一般,但特别喜欢军事方面的东西,每次一聊就是几十分钟,这样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

师:送这句话给他,你想表达什么?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博学”,君子要广博地学习,不能只固守某一个方面,并且每天一定要检验、反省自己。

师:嗯,检验、反省,用孔门弟子曾子的话说,就是“吾日三省吾身”。

接下来他是怎么说的啊?众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师:对。

学习要“参省乎己”“三省吾身”,在座的同学也要共勉啊。

如果那个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也就能像你一样坐到这里来上课了,是不是?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知明而行无过矣”,他就能“知明”了,“知”是什么意思?众生:智慧。

师:什么现象?众生:通假。

师:请坐。

我们继续分享赠言。

生2:我想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送的这个同学,她平时学习很努力,可是却没有考好,我希望她能够继续努力,不要放弃。

师:把你的赠言再读一下。

生2: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师:读得很有节奏感。

再请你翻译一下。

生2: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朽木,你也刻不动它。

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那么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师:理解得很透彻,不过翻译时最好逐字逐句逐序来翻译,你刚才个别地方没有做到这一点,比如“半途而废”;还有,翻译时尽量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比如对“朽木”就没有这样处理;另外,“刻不动”的说法也不准确。

请你按照我提示的要求重新翻译一下。

生2:雕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刻断;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那么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够雕刻成功。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前言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有哪些误区?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这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方法——“劝学法”,并分享一次“劝学教学”的实录。

什么是“劝学法”“劝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调整学生的行为态度和学习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追求学生获得最高的分数,而是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升学习效果。

实录背景这是我老师在一节高三班级的历史课上使用了“劝学法”。

过程老师进入教室后,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又让每位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

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彼此间的合作意识,为接下来的讨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接着,老师简要讲解了这一节课的主题,并引导同学们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对相关材料进行研读。

在学生的研读中,老师认真聆听并及时纠正同学们的错误理解,帮助同学们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在研读过程中,老师让每位学生自由发言,先说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然后根据课上的讲解进行补充和修正。

最后,老师再次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不可片面理解问题。

在自由讨论后,老师开始进行个别“劝学”,即通过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调整他们的情感态度。

老师首先对几位特别自卑和怯懦的学生进行劝说,让他们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为他们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老师接着针对一些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进行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劝诫,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巩固和引导。

比如,老师提醒学生要避免抄袭、记忆性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和方法,注重学习的思考和总结。

效果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得到了积极的调整和提升。

同学们参与度高,积极发言,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了给定任务。

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的判断和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劝学》课堂实录26

《劝学》课堂实录26

《劝学》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入课题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一位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位儒家的大师,他的名字是?生(齐):荀子。

师:接下来我们看屏幕上,请读:生(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曰:“人生也有涯,而生也无涯”荀子曰:?师:荀子说什么?两个字?生(齐):劝学!由此引入今天的课文《劝学》。

二、正课:文本研讨(一)复习解题,积累知识师:课题《劝学》“劝”的意思是?“学”的意思是?合起来意思是?生(齐):勉励,学习,合起来意思是劝勉学习。

师生(齐):就是告诉我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我们今天有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师:荀子很早以前就告诉大家要努力学习,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荀子是怎样劝学的?请大家读全文一遍,能背诵的关书背诵!生:齐读全文。

师:“生”读什么?注意这是一个通假字。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测试,关于文言文的基本常识的。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我们需要积累一些言的基本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常见实词虚词、出自本文的成语等。

师问、生齐答:词类活用:实词: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名词做动词,游泳登高而招高:形作名高处君子生非异也生:生通性,资质,禀性重点实词虚词:须臾之所学须臾:片刻跂而望跂:踮起脚后跟博见博:广闻者彰彰:清楚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致千里致:到达绝江河绝:横渡虚词:而跂而望表修饰而致千里表专折古今异义(古/今)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疾病;快2、假舆马者假:借助、利用/不真3、绝江河绝:横渡/断绝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二)课文结构研讨师:“学不可以已”,是什意思?它是全文的什么?生(齐):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实录《劝学》,是高一新生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让他们一下子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何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给予突破。

附:学文言文之前,已经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一些语法知识,以帮助解读文言文。

【教学实录】今天是语文早读,任务是背诵和默写《劝学》。

早读结束,开始上语文课,师生互问礼毕。

师:同学们,我想调查一下你们在初中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请大家毫不保留地说一说。

生:基本上都是背。

师:背是要背的,翻译是如何处理的?生:是老师念一句,我们抄一句,然后背下来。

师:这种死记硬背能行吗?过一段时间不就全忘了?生:是的。

现在已经都忘了,中考前背了好多好多。

师:那中考考的文言文是书本上的吗?生:是的。

师:怪不得,原来背是有效果的。

看谁背得牢,谁就进梁丰了?(学生笑)生:我们这届是考书上的,下届就考课外的了。

(露出庆幸的神态)师:哦?你们真幸运,你们要为自己考进梁丰好好庆祝一下!(我边说边笑。

这几天跟学生开了不少玩笑,学生也习惯了)但是高中可不能这样学习文言文了,大家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对文言文建构认识。

我知道,从一种旧习惯到一种新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甚至会遭到反对,但不管你适应快还是适应慢,你们都得改变,只有改变,才有进步。

前面我跟大家讲了些语法知识,请大家一定要掌握好,这也是用来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如果我还看见有同学像初中那样学文言文,我定会批评他(她)的。

文言文的学习,主要靠的是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力,有了能力,你才能学好任何一篇文言文。

我这个作老师的也很失败,失败在这些年里,没有教出一个能完完全全翻译一篇课外文言文的人。

我想在你们身上能有所表现。

能做到吗?生:能。

师: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首先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用的语言,那我们要能明白古人语言的特点,其中包括许多的文言现象,这些在讲解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分类整理;另外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致趣,还有行文的方式。

说这些,可能太抽象,我们还是接触文言文来具体感知吧。

请大家打开必修一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劝学》。

请问“劝学”的“劝”字是什么意思?生:劝告。

师:不对。

它原本不是劝告之义,而是勉励、鼓励之义,这是它的本义。

“劝学”就是勉励学习的意思。

比如这个“劝”字就是我们要记录下来的,因为你们刚才解释错了;“学”字就不要记录了,因为谁都知道它的意思。

下面请大家把文章的第一段齐背一遍。

生背,发现其中有一字读错。

师:“虽有槁暴”中的“有”字应读通假的音,即读成“又”。

“君子曰”三字中“曰”字人人都知道它的意思了,还要记录下来吗?显然没必要!那“君子”要不要记录呢?“君子”在我们的意识里就是那些有品德有学养的人,而且现在也说“君子”,所以“君子曰”就简单了,不要你记录一个字。

这就是与初中学文言文的区别。

不过,有的文言文里的“君子”可不都是指有品德有学养的人,也可指“您的儿子”,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辩别,不要一见“君子”就以为是品行高尚有学养的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我们只要理解哪个字就可以了呢?生齐应:“已”字。

师:对,大家一下子就从初中的状态转变过来了。

那么“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下面有注解,是停止的意思。

师:这句话的翻译大家说一下!生齐应:学习不可以停止。

师:嗯,掌握得非常快,还有谁不能懂呢!这个“已”字的意思请大家记录下来!其实,如果今后遇得多了,见惯了“已”字的意思,这里也不要记录了。

这是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它是作停止讲,如是在其它语言环境里,它还有别的意思,我在这里就不延伸了,希望大家去积累吧。

请问“学习不可以停止”是什么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生:祈使句。

师:祈使句往往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不要破坏校园环境”等。

生:表达一个人的观点的,也有劝告作用。

师:非常正确!表达观点的语句还有判断句、否定句,如“你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你不是一个坏人”,这些都是发表的看法,是观点型的语句。

照这么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观点了。

生:对。

师:好。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大家觉得句中哪些词是重要的词。

生回答不一,有人说“青”,有人说“之”,有人说“于”,有人说“而”,等。

师:看一下注解吧,“青”是一种染料,名叫“靛青”,看来这是个事物的名称,难度不大,可以不记录,与之相同的还有一个“蓝”字,是蓝草之意,也不用记录;“取”是提取之意,难度也不大;“之”是代词,代指“靛青”;“于”是外语中的“from”,“从”的意思,这是前“于”。

“青于蓝”的“青”是表示颜色的深度的,是个形容词;“于”用在形容词后,如“好于我”是“比我好”之意,所以“于”就是“比”的意思,表比较;“蓝”就不用多讲了。

那么这句话的译文就是:“靛青,提取靛青从蓝草中而青比蓝草。

”大家觉得这样译对吗?生:不对。

(学生笑)师:那怎么译呢?生: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还要青。

师:嗯,这样听上去,非常顺耳。

这就是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的“达”,就是要通达、通畅。

那这个“而”如何译成但是的呢?生:“而”字前后的意思有点相反,所以译成但是。

师:对,这也是语感,说明你们的语感也很强。

还有一个地方,原文“取之于蓝”“青于蓝”在翻译的时候,为什么要把“于蓝”都拿到前面去呢?生:这是介宾后置或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放到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去。

师:对,在前面我们讲过这样的语法知识,大家记得非常牢,很不错!其实,这些就是古人的语言现象,大有点象我们所学的外语,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把地点状语放在后面,译成中文的时候却要提前。

用外语一对照,大家就明白文言文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这里,我讲得非常细,也非常慢,目的是让他们慢慢掌握文言文特点,提升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好,大家再看下面一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与上一句有什么特点?生:是骈句。

(我有点纳闷:骈句大家都知道?!)师:对,是骈句。

所谓“骈”,你们看是“马”“并”在一起,多整齐!骈句就是把整齐的句子放在一起,读起来有节奏感,有力量,有气势。

既然与上一句整齐了,那你们来翻译一下这一句。

生:冰,是水结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

师:非常正确!看来大家真是聪明,一学就会了。

我在这里补充一下,骈句是古人最常用的语言现象,以后遇到这样的句子,大家完全可以从互译的角度来翻译文言文。

我们在这里先停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观点是“学不可以已”,而后面却说“靛青”“冰”什么的,这与“学习”有关系吗?卞明延同学。

卞:是说靛青、冰怎么来的?师:我是问靛青、冰与学习有什么联系?卞:不知道。

师:芮天琦同学。

芮:感觉是说经过了提炼,靛青就超越了原来的蓝草;经过冷却,冰就超越了水。

所以说人只要经过学习也就能超越原来的自我。

师:大家说他理解的对不?生齐应:对。

师:非常正确!其实作者在这里没有紧承学习直接议论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却是利用比喻来说明学习能够提高人,可以超越原来的自我,证明后天学习的重要。

芮天琦同学的理解能力很强嘛。

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那样。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木直中绳……糅使之然也”。

请大家先对照下面的注解把这一长句中的词意弄清楚,然后翻译一遍,可做适当的记录。

(这里我想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了)生:木头直得与墨绳相合……(学生的翻译很好,只是省略的地方没把握好)师:“糅以为轮”句是个省略句,大家试着给它补出来。

生:糅之以为轮。

师:还有一处。

生:糅之以之为轮。

师:正确。

这里的“以为”与我们的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不一样的。

今天的“以为”就是认为的意思,文言文中的“以为”一般来说各是一个词。

请把这一句翻译一下。

生:把木头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弯曲并把它作为车轮。

师:嗯,很好。

那么这里又用“木头”来说明什么呢?邹丹同学。

邹:表面是说直木经过弯曲后能作为有用的车轮,实质是说人,一个像木头一样的人(学生笑)只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就能成为一个有用、高素质的人才,如果这时再让他回到木头状态,就不可能了,这是“学使之然也”。

师:说得相当好,只补充一句,这也是作喻。

现在只剩下“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请大家来翻译一遍。

生译,出现的问题是:“就”,两个“而”,“乎”译得不是很准确。

师:我们生病了,要就医,“就”是什么意思?生:到……去,靠近,走近。

师:这里的“就”,也是靠近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直译,要意译才恰当,其实,注解上的翻译就非常恰当了。

请大家记住:如果在直译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就要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意译,如“金城千里”不能译作“金子做的城墙有一千里长”,而要译成“坚固的城防有一千里长”或“钢铁般的城防有一千里长”:这就是意译。

两个“而”,前“而”用在“博学”和“日参省乎己”之间,也就是用在两种活动之间,请大家来看看这两种活动,前后有什么关系?生: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目的关系……师: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释为“并且”;如果是递进关系,则可译为“而且”;如果是目的关系,表明后一活动是前一活动的目的,可不译。

到底是哪种关系呢?生:递进关系!师:为什么?生:这句的意思是说“不但要博学,还要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

师:对,这种理解我赞同,那就译为“而且”。

那后“而”呢?生:并列关系。

师:何以见得?生:“知明”和“行无过”是两个并行的结果,所以是并列。

师:我也赞同了,译为“并且”。

看来“而”字的意思,是要根据它前后的关系来确定,还如前面的“而青于蓝”“而寒于水”是表转折,会了吗?生:会了。

师:那好,我们在下文还会遇到“而”字,到时请你们来解释。

那么“乎”这个词就不难了吧?文言文中的“乎”有两种情况:一种用在句中,一种用在句末。

句中的就相当于“于”,句末的表达疑问,相当于疑问词“吗”。

这里的“乎己”还是介宾后置,也请大家注意。

在这一长句中,又用了“木”,还用了“金”,在这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生:也是设喻。

师:对,是设喻,来说明什么呢?生:如木头、如钝金的人,只要一经学习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就会变成高素质的人了。

师:你们这种说法很形象,理解得很透彻。

看来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确实很好呀,它能把学习说得那样形象生动,具体可感,而且还增加了文章的蕴味。

请问大家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生:议论文。

师:议论文中也能用比喻,它的目的在于化抽象为具体,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样也使文章形象生动,蕴味无穷呀。

希望大家学会这种写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议论文中。

那么从“青,取之于蓝”到“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些文字在说明什么呢?与观点“学不可以已”是什么关系呢?生:这些文字在说明“学习”的重要,论证观点“学不可以已”。

师:它们和观点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呢?生吱唔,可能他们对议论文的写法,行文逻辑不是很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