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本(袁行霈)整理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第四本(袁行霈)整理重点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元曲: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

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人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元曲四大家: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

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

(关王马白/关郑马白)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第一章杰出的戏剧家关汉卿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二)以《拜月亭》、《调风月》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鲁斋郎》权贵鲁斋郎强夺银匠李四、孔目张圭之妻,迫使两家妻离子散,最后包拯将其名字改写为鱼齐即,智斩了鲁斋郎,两家终得团圆。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基础题明代文学一、明代诗文(一)明初诗歌与散文1、诗歌(1)吴中四杰:明初活跃于诗坛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①高启,号青丘子,最有成就、最早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②杨基《眉庵集》(2)袁凯《海叟集》,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2、散文(1)宋濂:明朝开国文臣《宋学士文集》“以道为文”,文道一元论。

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2)刘基:寓言集《郁离子》;《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3、茶陵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怀麓堂集》。

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台阁体:明初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中形成的文风。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内容贫乏,雍容典雅,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二)明代中期文学复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模拟。

作品多写时政题材,体现庶民生活,显露危机感和批判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李梦阳《空同集》、何景明《大复集》等。

*后七子:明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团体,包括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复古主张,相互标榜以致模拟成风。

内容强调法度格调的强化与具体化。

代表作家作品:李攀龙《沧溟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学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提倡唐宋文风,反对师法秦汉,创作上强调文以明道,因拟唐故称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三)晚明诗文1、李贽,价值观念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提出“童心说”2、晚明小品文代表:张岱《西湖七月半》(明代末年游赏之作)3、夏完淳,明末杰出文人,《别云间》为作者遭遇清兵逮捕,临行诀别故乡时所作,明末创新文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1、白话小说就题材内容而言分为:世情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2、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是(《三国志演义》),取材于(《三国志》),最早刊本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年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240回合并成120回。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做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毛本《三国》。

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

清代章学诚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3、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另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

4、历史演义在明清还包括(列国系)、(隋唐系)和时事小说三类,鲁迅称之为(元明以来之讲史)。

5、余邵鱼《列国志传》: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这部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

明末冯梦龙将其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成为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

清代乾隆时,杨庸将其删并,名为《列国志辑要》,同时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后,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最后通行本。

6、《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稍后文学性较强的还有《隋炀帝艳史》(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散步小说以及正史和其他史料编写而成)《隋史遗文》两书。

清代康熙年间。

禇人获将《隋唐两朝志传》《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以及唐代卢肇所撰的《逸史》等剪裁连缀成《隋唐演义》一书。

稍后的《说唐演义全传》虽也取材隋唐故事,但实质上已经属于英雄传奇小说一类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明代文学一:复杂的社会环境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三:明代文学的发展: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后期:高度繁荣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

古代文学第四册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第四册复习重点

古代文学第四册复习重点一、填空1、明清长篇小说的类型:历史演义小说,以《三国演义》为代表;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神魔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世情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才子佳人小说,以《镜花缘》为代表;志怪传奇小说,以《聊斋志异》为代表;讽刺小说,以《儒林外史》为代表。

2、明清主要诗文流派:茶陵派(代表人物:李东阳);前七子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李梦阳);唐宋派(代表人物:归有光,茅坤,唐顺之);后七子复古流派(代表人物:王世贞);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茶陵派(代表人物:谭元春);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姚鼐,刘大魁)3、清中叶诗的中兴:沈德潜主格调说;翁方纲主肌理说;袁枚主性灵说;4、聊斋志异内容及代表作品:(1)、描写黑暗吏治,刺贪刺虐作品:《梦狼》;《促织》(2)、反应科举制度的弊端,亦庄亦谐讽科举:《司文郎》;《考弊司》;《王子安》;《贾奉稚》(3)、花妖狐魅世界中宣扬知己之爱,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突破:《连城》;鼓吹真心挚情的《阿宝》;一见钟情的《王桂庵》;反映封建社会男女观《婴宁》,《小翠》(4)、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作品,对世风民俗的劝诫讽刺:《崂山道士》;《武技》;《画皮》;《骂鸭》。

5、明代优秀杂剧作家:王九思《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开寓言讽刺剧先河;徐渭《四声猿》包括四折:《狂鼓史》《玉婵师》《女状元》《雌木兰》。

6、明中叶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昆曲第一大戏;王士贞《鸣凤记》,开时事政治戏之先河。

7、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形象:(1)、腐儒形象:范进和周进;(2)、乡绅:严监生,严贡生;(3)、迂儒形象:匡超人,马二先生,鲁小姐;(4)、完美形象:杜少卿,沈琼枝。

8、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贾迎春,贾惜春,贾巧,妙玉,王熙凤,史湘云,李纨,秦可卿。

9、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三言二拍冯梦龙:《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第一章辽金文学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

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一:复杂的社会环境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三:明代文学的发展: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后期:高度繁荣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

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

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

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四、明代文学的特点:1文人世俗化,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2作品内容的市民化,文学作品塑造商人新形象。

3艺术审美趋向,世俗之趣。

4文学创作商业化,文人以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

5“心学‘的兴起,自我意识的觉醒;离经叛道,张扬个性。

6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流不息明代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瞿佑《剪灯新话》二、小说《三国演》与《水浒传》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特点:分章叙事,分回标目,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或者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好理想。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1、正邪之辩 2、拥刘反曹的倾向3、人格上的价值取向:恪守忠义4、对仁政的向往5、崇尚智勇6、历史大悲剧(诸葛亮传,书中第三十八回至一百零二回)《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完整细密的宏伟结构2史实基础上的大胆虚构3非凡的叙事才能4描写战争的成就(40多次的战争)5塑造人物形象,类型化。

6语言结构:半文半白,雅俗共赏简洁明快,生动。

四《水浒传》: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作者版本:分为简本和繁本最早版本《忠义水浒传》——百传《水浒传》的思想倾向:1、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2、“替天行道”与“忠义”3、官逼民反。

4、英雄传奇的赞歌。

5、“仗义疏财”的理想自由生活。

二:《水浒传》的艺术成就:1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2“板块”串联的结构。

3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化。

4情节的生动曲折。

补:《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

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五:《西游记》的讲解1成书: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取经史实2作者:吴承恩3两个基本的文学母题:1个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的约制的矛盾处境2历险记,必须经历过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含义4全书的内容构造:一(1-7回)孙悟空大闹天宫放心二(8-12回)被压与五行山下定心三(13-100回)西行取经修成正果,修心。

5、神话艺术形象的塑造:既以现实的人性为基础,又加以作为其原型的各种动物的特征,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

人性,神性与物性的统一:猪八戒:憨直,淳朴,浑厚,呆拙,本色,生活以那种超凡脱俗一切束缚和顾虑,达到忘我地步的天真性格,都非常逗人喜爱。

六:明中期的历史小说1《列国图志》:(金邵鱼:述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2《北宋志佳》: 书写北宋末年杨家将袭击契丹七侵的故事3《英雄传》 :书写朱元璋及其诸位功臣反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过程。

七:《金瓶梅》讲解(明后期小说)1、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2、书名为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的结合3、作者:兰陵笑笑生(作者真实名姓不详)4、版本:1抄本(袁中郎) 2张评本 3洁本5、小说内容提要:第一部:(1-28回)主要写西门庆,得官以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29-54 回)官场得意,暴发户变成有权有钱有势的人。

第三部分(55-79回)写西门庆由于过度放荡纵欲而亡。

第四部分(80-100回)写西门庆死后的世态,人情及西门妻妾的结局。

《金瓶梅》的写实内容与时代特征:1鲜明的晚清时代的特征。

2官商关系和金钱对封建政治的侵略。

3商人与封建政权是出于游离状态的。

4反映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写出了众多无告的沉冤难雪的不平。

5大量描写了那种时代中人性的普通弱点和丑恶,尤其是金钱对人性的扭曲。

6追求物欲与情欲的满足时人性中不可抑制的力量。

7色情描写。

《金瓶梅》的艺术特色与地位:1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世情小说。

2淡化故事情节,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形象。

3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

4语言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口语化、俚语化。

明后期的文言短篇小说;1反映商贾生活的作品增多。

2妓女对爱情的渴望。

3商人对家庭的婚姻波折。

4大量与历史有关“情”的历史故事,笔记及传奇。

5灵异故事。

明代前期的戏剧:戏剧为封建政教服务,点缀开平的娱乐土作和宣扬封建道德的作品。

明中期的杂剧:1、王九思《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冯惟敦《僧尼共犯》,徐渭《四声猿》2、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风记》“三言”的特点:1、大量描写了普通市井人物的凡俗生活。

2、肯定人物按照自身意欲追求生活幸福的权力。

3、“二拍”凌濛初的《初刻拍案传奇》、《二刻拍案惊奇》汤显祖的戏剧观: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互情。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互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

《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柳梦梅1尊情,抑理,尚奇2题材来源,明代活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3通过杜,柳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情与理的冲突,“杜,柳”与封建家庭之间的尖锐矛盾4人物形象:杜丽娘追求爱情,坚持理想,生死以文,敢于斗争性格的三度发展。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1抒情气氛极为浓厚。

2大量的内心独白。

3富赡才华的优美文辞。

清代文学一:概述前期:自清人入关至雍正末年(1644-1735)中期: 自乾隆初年至道光十九年(1736-1839)后期: 自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宣统三年辛亥革命(1840-1911)二、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 独尊程朱理学,加强对读书人和普通人民众的奴化熏陶。

2文化现状: 康熙时庄廷金龙《明史稿》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时吕留良诗文案。

3八股文取士: 编书《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四库全书》4考据之风: “乾隆之学”三、诗歌1钱谦盖:重性情,重学问2吴伟业、王士祯:重真情实感,讲究诗歌的艺术性。

3沈德潜:“格调论”4袁枚“性灵说”5龚自珍:“强烈的自我意识”四:词陈维崧:“阳羡词派”朱彝尊: “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凄婉词派”。

“京华三绝”:纳兰性德、顾贞观、曹贞吉张慧言:“常州词派”五、散文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婉桐域派: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骈文:袁枚、阮元、洪亮吉、汪中、孔星衍六戏文和小说1、金圣叹:“六才子书”《西厢记》、《水浒传》、《庄子》、《离骚》、《史记》、《杜诗》2《聊斋志异》(蒲松龄) 3《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4、《水浒后传》《说岳金传》《儒林外史》《红楼梦》5、李渔《闲情偶寄》《竺翁十种曲》(风情喜剧)《奈何天》、《比目鱼》、《唇中楼》、《怜香伴》、《风筝误》、《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6、李玉“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7、洪昇:《长生殿》8、孔尚任《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采用“正”、“斜”对立来描述政治斗争;悲剧结局:悲凉与幻灭之感。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人物类型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戏剧的结构。

曲辞偏于典雅。

9、《四婵娟》A《咏雪》(谢道韫)、《簪花》(卫茂漪)、《斗茗》(李清照)、《画竹》(管仲姬)“四才女”的故事。

七清代小说1清代前期小说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集》《无声戏》2文言传奇张潮《虐初新志》 20卷3文言小说《聊斋志异》4、《聊斋志异》的特点;篇幅短小而不惧有故事情节,属于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

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多为神鬼,狐妖,花木精灵的传奇故事。

作者的材料来源。

蒲松龄喜人谈鬼,路边闲谈。

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

《聊斋志异》的内容驳杂:1、他才华出众而毕生潦倒,在科举中经历数十年的精神折磨,而又以低贱。

2、攻击科举弊端:《三生》、《王子安》、《司文郎》3、揭露政治黑暗:《席方平》、《促织》、《续黄粱》4、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娇娜》、《青风》、《阿宝》、《香玉》八、《儒林外史》的思想1、以明清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2、情节: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世全书为主旨。

第二回至32回;分别写各地和各类型的儒林人物。

3、内容: 1对科举大力抨击,周进,范进。

2作为儒林群像的画普,反映了在读书人中普遍存在的极端空虚的精神状况,从而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萎靡状态,马二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