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5篇推荐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热度: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5篇热度: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热度: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热度:《蒿庵闲话》有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嘉庆重刻本;山东书局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蒿庵闲话》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书稿成于康熙九年(1670),为笔录读书所得,也有议论考据之作。
卷末蒋因培的《附记》中有云:“此书自叙谓无关经学不切世务,故命为闲话,然书中教人以说闲话、看闲书、管闲事为当戒,先生邃于经学,达于世务,凡所礼记皆多精义,固非闲话之比。
”其中考辨“三礼”,解释名物,多有可取。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丧礼主人不得升堂”条即引述《蒿庵闲话》说法。
诗文部分举韩愈《送文畅序》、《送高闲序》和《送文畅北游》诗为例批评韩愈“不类儒者”:“韩文公《送文畅序》有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之语,盖以学佛者为墨,亦据其普度之说而以此名归之。
今观其学,止是摄炼精神,使之不灭,方将弃伦常割恩爱,以求证悟,而谓之兼爱可乎。
又其《送文畅北游》诗,大以富贵相夸诱,至云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与世俗惑溺人何异。
优秀读书笔记摘抄5篇九年级上册

优秀读书笔记摘抄5篇九年级上册在九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阅读了许多优秀的书籍,并进行了详细的读书笔记。
下面,我将汇总其中五篇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
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
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豪华繁华的贾府,以及贾府内部各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理解到了家族伦理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人性的揭示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启迪。
2. 《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小说。
其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是一个具有非凡能力的猴子,他的冒险故事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学到了孙悟空身上的敬业精神和勇气,这使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时间简史》《时间简史》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著。
这本书对诸多物理学的难题进行了探索和阐述,同时也谈到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宇宙和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从中学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思考。
4. 《狮子,女巫,魔衣橱》《狮子,女巫,魔衣橱》是英国作家C.S. 路易斯的一部儿童奇幻小说。
这个故事架构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讲述了四个孩子在尼亚国的冒险旅程。
通过读这本书,我领略到了奇幻世界的魅力和想象力。
我从故事中学到了团队合作和坚持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5. 《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反映了人性的困境和宿命。
读这本书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时间、命运和爱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五本书,我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时常回顾这些读书笔记,不断应用其中的启示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阅读是一种舒适而有益的活动,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知识和智慧带来的愉悦。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

中国古代文学类笔记5篇《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邓渼刻本,两淮马裕家藏本;丛书集成初编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学林》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0卷,亦称《学林新编》,王观国撰。
王观国,字不详,长沙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前后在世。
绍兴中,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动农公事兼兵马监押。
《学林》10卷,凡358则。
这部书专门考辨六经史传以及其它书中的字体、字音、字义,并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之文以前人诗歌,广采《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参校异同,加以订正。
附带兼及词语、解释名物。
资料收集详备,辨析精赅,是宋人笔迹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种。
其它如谈沈括论杜诗之拘泥,谈双声叠韵之分别亦甚精到。
解释名物者,如说琥珀乃松脂凝结入地而成,驳斥琥珀生于地中,为龙血入地而成的缪说,也表现了作者的见识通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
《学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庆十四年(1809),萧山陈春将此书收入《湖海楼丛书》;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东轩笔录》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十五卷。
北宋魏泰撰。
魏泰,字道辅,襄阳人。
出身世族。
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
魏泰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
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
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
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
徽宗崇观年间,(1102-1110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
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
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
以本人名则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东轩笔录》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场见闻,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与上层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内情,所记当时历史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相关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史读书笔记【篇一:古代文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
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
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
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
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
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
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
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
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
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
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

2020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EDUCATION WORD读书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_0802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笔记。
孙�ぷ�。
孙�ぃ�字文威,自号无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中和(889)前后在世。
曾官侍御史及中书舍人。
一说曾为翰林学士,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以为此说不可信。
著有《北里志》一卷,写成于中和四年(884)。
《北里志》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
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
孙光宪以为�ひ庠诩サ笔痹紫嗦�杞。
书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诗歌作品,为后来编集唐诗者所采录。
《北里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载娼妓的专著。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市井妓女这一历史群体发展的整体特点,以及市井妓业逐渐成为一门行业所反映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在整个唐代社会及由唐入宋的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
如“东回三曲”一则所记妓女的级别、来源、老鸨与妓女的关系、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国娼妓史”和“中国社会史”提供原始资料:“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
妓中有铮铮者,多在南曲、中曲。
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
其南曲中曲,门前通十字街,初登馆阁者,多于此窃游焉。
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事。
前后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
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记诸帝后忌日”。
“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涑水记闻》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南唐近事江南余载》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
北宋郑文宝撰。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
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
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
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
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
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
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
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
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
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
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
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
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
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
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
”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
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xx年版。
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唐语林》历史轶事故实笔记,专记唐代历史轶事、风俗民情、名物。
刻舟求剑读书笔记

刻舟求剑读书笔记刻舟求剑读书笔记篇1《刻舟求剑》是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船上刻下了自己的剑,当船到岸后,他寻找自己刻下的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们反思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适应变化,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这个故事强调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断地适应变化。
在这个故事中,那个人在船上刻下自己的剑后,当船到岸时,他寻找自己刻下的剑,但最终没有找到。
这是因为船已经移动了,剑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不断地适应变化,否则我们的经验和知识也会过时。
其次,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过分依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个故事中,那个人的经验是他曾经见过剑,但他没有想到船会移动。
这告诉我们,我们的经验和知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最后,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在这个故事中,那个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事情,没有想到船会移动。
这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和不断发展。
总之,《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让我们反思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适应变化,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这个故事强调了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断地适应变化,不要过分依赖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以及需要开放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刻舟求剑读书笔记篇2《刻舟求剑》读书笔记背景概述:《刻舟求剑》是一篇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有一个楚国人过江时把自己的剑掉入水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准备捞回自己的剑。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需要适应环境变化,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
深入分析:这个故事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固定思维模式的反思。
故事中的楚国人因为坚持在船上刻下的记号,而无法找到掉入水的剑。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灵活变通,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中国古代文学水浒传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水浒传读书笔记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水浒传读书笔记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水浒传读书笔记1《水浒传》是一部十分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
《水浒传》它真实地描述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
它以杰出的艺术描述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状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
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用心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
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
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
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最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
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齐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
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
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
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齐。
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十分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5篇《五杂俎》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
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
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
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
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
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
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
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
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
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
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
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
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
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
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
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
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XX年版;《五杂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丹铅杂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几部笔记。
杨慎撰。
杨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杨升庵集》。
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笔记以杨慎撰述的为最多。
其中著名的有《谭苑醍醐》八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铅》为名的《丹铅杂录》十卷和《丹铅续录》八卷。
《丹铅杂录》和《丹铅续录》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其内容非常广泛,举凡经史子集均有涉猎。
如指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并非柳氏独创,而是来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绿水平潭,清洁澄深。
俯视游鱼,类若乘空”。
杨慎崇经黜史,重视音韵训诂;敢于对宋儒进行大胆批评;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
杨慎重视史书的文采,强调修史要秉笔直书,反对官修史书,提倡个人独立修史;评价历史人物能不落窠臼,有自己独立的观点。
杨慎读书广泛,对过去不为人注意的子部书籍进行了探索、讨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谭苑醍醐》亦皆考证之语,与《丹铅录》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
引《水经注》载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攻琰营,臣作桥越水射之。
桥成,遂驰去”。
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不载,可补史阙。
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李白,亦好杜甫,对李白的身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
又辨李白为蜀之彰明人,历引其《上裴长史书》与《悲清秋赋》及诸诗句,以证《唐书》称白为陇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类,考订辨论,亦多获新解。
杨慎虽然渊博,但其笔记中考证疏误,记忆错误处也不少。
陈耀文曾撰《正杨》四卷,纠正杨慎之讹;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内《丹铅新录》和《艺林学山》两部分,亦专门驳杨慎的引证和论辩。
今有:《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俗言》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上海书店1886年版。
《艺林伐山》商务印书馆1937初版;《艺林伐山》中华书局1985版;《艺林伐山》上海书店,丛书集成本,1986年版。
《枣林杂俎》本书是一部明代史料笔记,作者谈迁。
谈迁(1593—1657)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马桥人。
明诸生。
一生未曾做官,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维生。
自幼刻苦好学,于经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着力,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清史稿》有传。
《枣林杂俎全》分为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十八门,其中“土司”一门有目无文,实有十七门。
书中逸典、先正、流闻等门对南明弘光朝、明代典章制度及户帖式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对明代科举、民俗、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也有详细的描述。
本书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中也杂有神怪灵异等荒诞传闻。
今有:《枣林杂俎》罗仲辉胡明校点,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XX年版;《枣林杂俎》齐鲁书社1997年版;《枣林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板桥杂记》明末清初一部记载南京秦淮河一带歌妓生活的笔记,三卷,类似唐代孙棨的《北里志》。
余怀撰。
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
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熟读经史,学识渊博,有匡世之志,文名震南都。
为国子监生,受到国子监司业的吴伟业的赏识。
崇祯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二十五、六岁的余怀被南京兵部尚书的范景文邀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并掌管文书。
清军占领南京,余怀化妆成道士流亡他乡,开始长期颠沛流离生活。
从顺治年间直到康熙初年,他经常奔走于南京、苏州、嘉兴一带,以游览为名,联络志同道合者,进行抗清复明的活动。
从康熙八年(1669)起,余怀隐居吴门,以卖文为生,民族气节始终不移。
同时,精力集中于学术著作方面。
他晚年自号鬘持老人。
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
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
《板桥杂记》亦作于晚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除笔记《板桥杂记》外,还著有诗文《甲申集》七卷,《余子说史》十卷,《东山谈苑》八卷,记明末党争之事的《汗青余语》多卷,《四莲花斋杂录》八卷,《砚林》一卷,《茶史补》一卷《妇人鞋袜考》一卷《宫闺小名录》一卷等。
《板桥杂记》三卷,署三山人撰。
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
收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
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
其中上卷为雅游,描写明末清初金陵秦淮河畔的梨园,秦淮河灯船,妓院和江南贡院;中卷为丽品,记金陵诸名妓情况,以旧院为主,珠市附之;下卷为轶事,杂记旧院诸狎客之奇闻逸事。
卷首有余怀自识:“此即一代之兴衰,亦千秋之感慨所系,非徒挟邪之是述,艳治之实传。
”《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文章凄缛,足以导欲增悲,亦唐人北里志之类。
然律以名教,则风雅之罪人矣。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自明至清,作者尤伙,清余怀之《板桥杂记》尤有名。
”今有:《板桥杂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板桥杂记》刘如溪点评,青岛出版社20XX年版;《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年版。
《日知录》清代著名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十二卷,顾炎武撰。
顾炎武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顾林亭集》。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大儒,学问渊博,见识通达,《日知录》是他积累三十多年的笔记,与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杂事,无所不谈;许多条目,全都原原本本,考证详明。
《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
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
书前有其学生潘耒做的序。
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潘耒强调《日知录》的经世意义,认为此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
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日知录》中,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
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
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还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
在卷三十二中,作者还特别指出学界“座主门生”与朋党之祸的关系。
指出唐代的进士,以主考为“主座”,自称“门生”。
以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
并指出明代主考与进士,公然称“座师”与“门生”,朋党之祸,也不减于唐宋。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
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
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后辈学者对这部笔记多推崇备至李慈铭称赞《日知录》这部笔记,“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出自于《通考》之外”;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