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练习(解析版)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练习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
欧洲的航海探险……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这种变化大约开始于() A.14世纪B.16世纪C.18世纪D.20世纪2.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
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A.茶叶、丝绸B.象牙、瓷器C.玉米、烟草D.香料、番薯3.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下列哪些是从欧洲交流到美洲的物种()①玉米②甘蔗③马④骡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传入中国的美洲独有物种中除甘薯、辣椒、花生等之外,还有()A.棉花B.玉米C.小麦D.橄榄5.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
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
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番茄、菠萝等。
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6.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7.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风靡欧洲。
据此可知()A.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D.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8.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
课时作业1: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品种原产地传入欧洲时间传入中国时间产量烟草墨西哥哥伦布航行后17世纪初中国产量世界第一番茄秘鲁16世纪20年代17世纪初中国产量世界第二花生巴西、玻利维亚16世纪初16世纪30年代中国产量世界第一向日葵北美1510年16、17世纪之交中国产量世界第一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的“哥伦布航行后”和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的传播,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项。
2.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答案 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反映了在当时的欧洲,食物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区分,故D项正确。
3.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①玉米②可可③甘蔗④葡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
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练习一、单选题1.在18世纪,由于捏练机及机械压力机的技术革新,通心粉在那不勒斯降级为一种普通的食物。
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农业科学的发展,养殖业的进步,“最精致的海味”牡蛎由贵族餐中食料变成为无产阶级口中之食。
据此可知,食品技术进步()A.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B.淡化了食物的象征意义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D.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2.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
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
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
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A.彻底改变各大洲饮食结构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推动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3.《凤冈陈氏族谱》中记载道,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而《金薯传习录》中记载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由此可知()①越南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作物传入中国①西方殖民者成为明代海防的新问题①海外贸易助力番薯种植区域扩大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4.在我们的餐桌上,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南瓜等都是常见的食物。
它们的原产地在()A.欧洲B.非洲C.亚洲D.美洲5.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如马铃薯从美洲传入欧洲,使欧洲人口在16世纪到19世纪增长25%左右,加速了欧洲城市化进程,并助推工业革命的发生。
由此可知()A.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人口的增长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C.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变化D.工业革命是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前提A.中国耕地面积的扩充B.明朝省际长途贩运活跃C.全球化已影响到中国D.玉米经过海路传入中国7.1750年至1850年期间,小麦取代了其它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
课时作业5: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选择题1.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1661),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1753)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 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2.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
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
该油画可以体现()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3.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①辣椒②水稻③甘蔗④葡萄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
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C.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D.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且共同发展5.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该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
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A.马铃薯B.小麦C.水稻D.牛肉6.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7.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说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则说:你还要感谢()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B.葡萄牙人从亚洲运回了玉米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8.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 案(含解析)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的主要表现,理解食物物种交流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2 .辩证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途径之一。
【学习重难点】1 .美洲物种为什么能在中国传播?这种传播具有哪些特点?2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预习新知】美洲物种的外传一、美洲物种的外传:美洲物种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外传的?简述美洲物种外传的基本概况(注意在中国的种植)。
1、背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2、外传概况(表现):总: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人和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
(1)玉米的传播:①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
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②时期,由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战争前,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2)马铃薯和甘薯:①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推广。
②马铃薯和甘薯也是在时传入中国的。
(3)番茄的传播①由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清朝年间,开始作为蔬菜在农场种植。
(4)辣椒的传播①15世纪末传入。
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②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
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说出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概况。
1、传入美洲的欧亚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
其中和对美洲的影响最大。
・记忆口诀:小麦大麦和水稻,苹果生气打葡萄,甜橙柠檬来劝架,黄瓜甜瓜哭号号,豌豆甘蔗来讲理。
(I)小麦:由欧洲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2)水稻:由人带到美洲。
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O2、传入美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B.新航路的开辟C.世界市场的形成D.贸易中心的转移2.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年间B.乾隆年间C.嘉庆年间D.道光年间3.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
缚作架,最堪观。
来自西番,故名。
”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A.马铃薯B.番茄C.辣椒D.南瓜4.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
《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5.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
玉米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的人们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这( )A.影响了非洲的气候环境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C.推动了当地经贸的发展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6.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
据此可知( )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C.殖民扩张极大改变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7.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8.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习题: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B.新航路的开辟C.世界市场的形成D.贸易中心的转移2.(原创)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年间B.乾隆年间C.嘉庆年间D.道光年间3.(原创)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
缚作架,最堪观。
来自西番,故名。
”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A.马铃薯B.番茄C.辣椒D.南瓜4.(原创)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
《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5.(原创)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
”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题组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6.(2020辽宁沈阳实验中学高一期中)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B.瓷器C.玉米D.葡萄酒,欧洲与亚非的联系扩大,与美洲建立了新的联系,所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故C项正确。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作物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
下列物种中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C.玉米、水稻、牛、马,可知小麦、水稻、牛、马都是由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故A项正确;玉米、,故B、C、D三项均错误。
3.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明朝时,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
这主要得益于() A.黑人奴隶贸易 B.世界市场的出现D.资本的原始积累1765年引入北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于明朝时传入中,可知物种的交流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出现,故选B项;黑人奴隶贸易是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与题干材料中的物种交流无关,排除A项;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领域产生的重大变革,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排除D项。
4.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的交流。
先后传入中国的美洲独有物种除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
这刺激了当时中国()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D.朝贡体制的终结,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玉米和,它们的引进和大量种植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5.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马铃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
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
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B.新航路的开辟C.工厂制的建立D.欧洲价格革命【答案】B【解析】16世纪以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从各民族彼此孤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其范围逐渐遍布全球,故B项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
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
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
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A. 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B. 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C. 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D. 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答案】C【详解】从材料看到“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
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波萝等”说明早期的海外扩张有利于不同大洲之间物种的交流,故C项正确。
材料显示洲际物种交流看不出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种族交流信息,D错误。
3.几百年前某位著名海上探险家认为“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该材料表明海上探险是为了( )A.成为真正的男子汉B.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C.巩固封建王权专制D.传播基督教【答案】D【解析】根据“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可知,海上探险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故选D;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巩固封建王权专制”无关,排除C。
4.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株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反映出(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自然科学家的分类法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是强调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故A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商业革命的其中一种现象,但并不是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不是世界贸易,故D项错误。
5.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
公元4—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17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方面。
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答案】A【解析】从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方面”中可以看出,朝鲜半岛、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朝鲜半岛、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在文明的交流中比较顺利地被接受;而英国属于欧洲文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属于异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故选A项。
B项表述属于历史现象,没有看到其本质,故B项错误;欧洲文明不属于保守性的文明,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交通便利性的作用,故D项错误。
6.随着新航路开辟,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同时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
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南瓜、葡萄【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马铃薯、番茄、南瓜均原产于美洲地区,小麦、水稻、葡萄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是欧洲人的食物,欧洲移民将牛、马传入美洲,故A项正确。
BCD 不符合史实,排除。
7.大体来说,玉米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之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
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与其基本相同。
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人口迁移路向大体一致。
这表明( )A.人口迁移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B.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潮出现了新方向C.高产作物的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人口迁移趋向【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人口迁移路向大体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引进由地狭土薄的丘陵地区向自然条件充裕的河流平原推广,并成为影响明清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错误;题干不能反映明清人口迁移新方向的出现,故B项错误;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养活更多人口,缓和人地矛盾,故C项错误。
8. 十六世纪中期,葡萄牙学者巴洛斯在中国所著的《亚洲史》中,画出了一般航海家所不了解的海岸和中国内部地图,这些都取自于中国地理书籍。
由此可知(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B. 葡萄牙人已能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C. 葡萄牙是人侵中国最早西方国家D. 葡萄牙人开辟了欧洲通往东方的航线【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葡萄牙学者把中国地舆书中录下的中国插入自己绘制的地图中并带回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A正确;16世纪中期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无法体现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最早”,而且与侵略无关,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9. 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
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 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地位B. 使欧洲的物价大幅下降C. 使西欧国家完成社会转型D. 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意大利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这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的表现,D项正确;使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是通过工业革命,而不是新航路开辟,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输入黄金白银,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而不是物价下降,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物价下降相关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的商业革命,没有体现欧洲国家完成转型,并且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
10. 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
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A. 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B. 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C.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D. 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答案】C【解析】C项属于外来因素,而且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引起了清朝人口激增,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故均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辣椒原产自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
1548年由地中海地域推进到英格兰,16世纪末传入中欧。
1542年以前葡萄牙人从巴西把辣椒带到印度,天正十一年辣椒传入日本,16世纪末传入朝鲜,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
……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
大量传入则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开海禁之后。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
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
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与清初的人口大迁移有关。
辣椒原产美洲,但其“外婆家”却没有中国人这样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
这种情结的形成无疑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
……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
此外,辣椒适应性很强,种植成本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和商品意识不强,辣椒主要在食辣区域种植,形成了传统的辣椒生产区。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蔬菜格局变化,辣椒生产出现了适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成千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经济。
——摘编自戴雄泽《漫话辣椒的起源和传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种植、利用辣椒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形成“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这一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答案】 (1)特点:从美洲传入并推广传播;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从区域性种植到全国性种植;从小规模种植到规模化、商品化种植。
作用:丰富了我国民众的餐桌;改变了农作物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辣椒文化。
(2)原因: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辣椒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辣椒的生理特性满足了劳动人民对廉价且有滋味食物的需求;中医的认同;辣椒本身适应性强,种植成本低;劳动人民在食物制作方面的智慧;人口的迁徙。
举例:饮食方面,如多种与辣椒有关的菜名;文学方面,“泼辣”等词语形容有胆量、有魄力、性格火暴的女性;社会生活方面,“辣妹子”形容性格火辣的湖南姑娘;生活谚语方面,“不吃辣椒不革命”“无辣不欢”。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辣椒原产自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地”“可以推测辣椒传入中国应该是明末清初”得出从美洲传入并推广传播;根据“人们常不无戏谑地说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得出传播过程中出现地域差别;根据“其‘外婆家’却没有中国人这样普泛与深重的嗜辣文化”得出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根据“形成了传统的辣椒生产区”“在全国各地逐步发展成千万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经济”得出从区域性种植到全国性种植;根据“辣椒生产出现了适地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得出从小规模种植到规模化、商品化种植。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可从丰富我国民众的餐桌、改变农作物生产结构和形成有本土特色的辣椒文化等角度总结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数省民众都以嗜椒著称”“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辣椒适应性很强,种植成本低”“与清初的人口大迁移有关”等信息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