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意识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探究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探究壮族布洛陀文化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独有的一种生态文化,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坚持了“生态一体”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动植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依存,是中国生态文化体系中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进行探究。
壮族布洛陀文化认为,山、水、林、田、石、洞、草、虫、鸟、兽等自然元素都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物质文化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壮族民间传说和神话中,大量的自然元素和人类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壮族神话中的神浛(zhen)王是水神,是壮族的保护神,壮族人民崇拜和依赖于他,他掌管着水的流动,保护着人们的农田和生命财产,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存在。
在壮族布洛陀文化中,自然界被看作是无价之宝,壮族人民尊重和保护自然界,崇尚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生态方面,布洛陀文化把自然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循环性,倡导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且注重最小化影响生态系统的损伤。
此外,壮族布洛陀文化还注重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强调人与自然健康共存,这体现了人心与自然的相互联系。
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方面,壮族人民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五谷为养、山珍海味为辅”的饮食原则,注重营养充足、生态安全,不仅保证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保护自然、减少浪费的作用。
总之,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保障,应该珍惜、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同时,生态文化还强调人心与自然的相互联系,注重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共存。
壮族布洛陀文化平和而且深邃,它的生态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理念,彰显了中国南方文化的博大与深邃。
壮族花婆神职及其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精品文档

壮族花婆神职及其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壮族对于植物始祖――花- 自然的认同,是异于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族源生成特征。
作为神话,它针对女性、自然、关联性、受容性以及私人领域等概念在西方社会中的贬值,出在壮族古代社会展现中,女性不是依附于“更高的”相对物( 男性、文化、理性) 而存在的,同时,它在男女两性的和谐境界中,表现出与现代多元论世界观趋同。
壮族这种侧重女性作用的生态伦理观,展示的是族群从个体的自发状态,走向以氏族、族群为文化叙事单位,最终形成以自然村落为中心,独具有民族性的生态伦理缔结秩序及其独特的文化历程。
本文择取花婆神话为契入点,力图将其生命形态的单一性研究,拓展到对始祖神、床头婆(生育女神)及麽婆三种神职结合起来的境界加以观照,以对壮族神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特征作一个简要的探究。
其目的在于,在反思哲学解构主义思潮的同时,以超越对“普遍物”的关注,转而为对局部的、具有特殊的背景的族群的关注, 触动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诸多偏见, 推出一种发扬女性视野、尊重生态规律的新理性主义,提供一种缓解生态危机的思想途径。
、始祖对花- 自然的认同,营构了壮族群生态女性主义伦理缔结的外部条件与内在机理花婆神话所反映的以自然为认同中心所呈现的亲属制度,是壮族宇宙秩序与社会秩序的营造的核心。
首先,始祖的出世标显了自然法则,在目的论意义上推动着壮族自我源于自然的、带有女性色彩的生态伦理的历史缔结,并通过人与自然的伦理缔结,在人与自然的共感交往基础上形成了壮族的宇宙观。
宇宙间最初只有一团气,旋转成一个蛋形物。
拱屎虫推它转, 螟蛉子钻洞,蛋裂为三,一往上飞成天,一往下沉为水,一留中间成为地。
地长出花,花长出女人米洛甲。
拱屎虫勤,造地大,螟蛉子懒,造天小。
米洛甲抓起大地,鼓的成山,凹的成江河湖海,天地合拢。
米洛甲尿涨,尿湿土地,捏泥造人,草盖泥人四十九天,泥人活,尚无性别。
米洛甲采果撒向人,抓得杨桃的成为女人,抓得辣椒果的称为男人。
《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生态篇

主要内容
一、生态环境与民族智慧 二、生态变迁与生态危机 三、生态文化
一、生态环境与民族智慧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 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 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能够 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的广泛空间、充裕资源和 必要条件,因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 收获禾花鱼 禾花鱼是一
种体色乌黑透亮的鲤鱼品种, 即乌鲤,主要在南部山区一 带稻田中养殖,因采食落水 禾花后上市,鱼肉具有禾花 香味而得名禾花鱼。禾花鱼 食性杂、生长快、繁殖能力 强,刺少肉多,肉质细嫩, 骨软无腥味,蛋白质含量高, 一般体重在50-250克。清 代乾隆盛世曾是宫廷贡品。
第三,投工少而收益大。在侗族稻鱼共生的经营范式中, 由于常年蓄水,田地根本不需要深耕,有时直接插种禾苗即 可,这样可以省去深耕这一环节,从而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 稻田中耕除草在其他地方已用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 但化学除草剂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比一般农药更厉害,并且 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只能单纯收到灭草的效果,不能起到中 耕松土的作用。稻田养鱼后,鱼类摄食杂草代替了人的中 耕除草,效果比人工中耕除草更具经常性和彻底性,还可以 起松土作用。稻田养鱼不仅省去了中耕除草这一项艰苦的 劳作,还可以避免在劳作中伤害水稻秧根,水稻生长会更健 壮。
4、侗族的稻鱼共生农业经营模式
“九山半水、半分田,半分水面加庄园。”是侗族生息区 自然背景的真实写照。侗寨通常位于低山丘陵和河谷坝子间, 地表起伏太大,因而无法建构连片的稻田。即便有小块零星的 河滩平地,也由于森林茂密,加上山岭遮蔽而常感日照不足。在 侗族地区要建构稻田必须与山争水争地才行,并且只能建成小 片带状稻田,而且每块稻田的水、土、光、热各不相同。为了 补救自然背景的不足,他们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修整 措施,合理地配置林、田、房舍、水域、草地。靠人力去建构 一个适合水稻生长的人造河网、“平原”小环境。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文化长廊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罗展鸿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思政部摘 要:壮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并非凭空产生。
自然生态环境、传统的生产方式、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儒家文化的影响都是促使壮族生态伦理思想产生形成的因素。
关键词:壮族;生态伦理;产生条件;作者简介:罗展鸿,男,江西德安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186-02壮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生态观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它的产生与哪些因素相关?本文试作粗浅的探析。
一、自然环境是首要因素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论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归结为三点:一是对生产方式、经济生活发生作用;二是对社会关系、政治制度;三是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地理环境也有精辟的阐述,《管子・水地篇》中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可见,人类的生存生产与思想文化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基础条件。
壮族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社会意识,自然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产生。
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其中以广西居多。
广西位于我国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山地多,平原少,紧挨海洋,其地理环境可精辟地描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
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数亿年前,海底生成的石灰岩由于地壳变动,上升露出地面。
在雨水的长期冲刷和地下水的漫长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不计其数、深邃曲折的窑洞,这些天然的洞穴成为了壮族先民躲风避雨的理想栖息地。
广西属于珠江流域范围,水系发达,拥有左江、右江、郁江、柳江、黔江、桂江等河流。
水源充足、动植物繁多、高温多雨、天然洞穴遍地,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对于远古时期的壮族先民来说是非常优越的。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探究

壮族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思想探究壮族布洛陀文化是中国壮族群众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布洛陀是壮族语言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也是壮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思考和表达方式。
壮族布洛陀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壮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壮族布洛陀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崇拜上。
壮族人民将大自然视为神圣的存在,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灵魂和意志。
在布洛陀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即“布洛陀”。
布洛陀在壮族人民的观念中,是一种能够引导人们正义行为的神秘力量,也是一种维持生态平衡的力量。
壮族人民通过崇拜布洛陀,寄希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
布洛陀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还表现在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上。
壮族人民生活在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深知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民对动植物的保护和繁衍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布洛陀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生态观念,即“布洛陀黑马”和“布洛陀绿驼”。
它们象征着生命的蓬勃和繁衍,同时也是壮族人民对物种多样性保护的一种象征。
壮族布洛陀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还表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珍视和保护上。
壮族人民把自然界的山水、湖泊、森林和草原等自然景观视为宝贵的资源,认为它们是人类生活的根本。
壮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深深的情感和责任。
在布洛陀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布洛陀山水图”和“布洛陀乡土图”。
它们是壮族人民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创作和描绘,也是壮族人民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呵护之情。
壮族布洛陀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壮族布洛陀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界和谐共生。
只有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壮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

摘 要 : 壮族传 统 文化 中蕴含 着丰 富的 生态伦 理 思想 。这种伦 理 思想存 在 于壮 族 的生 产 、 活 生
方 式 以及 自然 崇拜 、 民间信仰 、 神 。 这种 生 态 意 识 对 解 决
2 1世 纪 的生 态环 境 问题 无疑有 重要 的启 迪作 用 。
Ab t a t Th r d t n lZ u n s c lu e i i h i c l g c le h i s t i k n wh c x s s i sr c : e t a i o a h a g ’ u t r s rc n e o o i a t n c h n i g- ih e i t n i
是 社会 的 生 产 方 式 。生 产 力 越 低 下 , 产 方 式 越 简 生 单, 人类 对 大 自然 的依 赖 性 就 越 大 , 地 理 环 境 的制 受
方式 中寻求 解 决之 法 , 而 达到对 人 类总 体行 为方 式 从 的 自觉 。壮族 的传 统 文 化 和 生 存 方式 正 好 为我 们 提
亚 里士 多德 曾说 , 一个 民族 的 禀赋 是 由它所 处 的
地理 环境 所决 定 的 , 少 与 地理 环 境 有 密切 的关 系 。 至 但应 该 说 , 理环 境 只是一 个 民族 禀赋 发展 的客观 因 地 素, 另外 还有 一个 决 定其 禀 赋发 展 的 内在 因素 , 就 那
e o og c le vio c l ia n r nm e . nt
Ke r s:he Zhua gs; c l gia t nis; r d to a ulu e y wo d t n e o o c le h c t a ii n lc t r
生态 环 境 问题 是 困扰 当代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一 个
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

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陈金文㊀㊀摘㊀要:在当前形势下ꎬ从生态环保的视角发掘壮族山水传说的意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ꎮ壮族山水传说中礼赞绿水青山㊁描述人与自然斗争㊁鞭挞人对自然的掠夺等主题的故事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ꎬ有助于增强人们珍惜自然㊁保护自然㊁节约能源的观念与意识ꎮ蕴含于各民族民间口头创作中的传统生态智慧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ꎮ关键词:壮族ꎻ山水传说ꎻ生态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C9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3-6644(2019)06-0171-09作者陈金文ꎬ男ꎬ山东鱼台人ꎬ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广西南宁㊀530006)ꎮ㊀㊀所谓山水传说即与山和水密切相关ꎬ或黏附于山或山之峰峦㊁岩石㊁洞穴等之上ꎻ或是黏附于江河㊁湖泊㊁泉水㊁深潭㊁瀑布㊁水井以及陂塘等之上ꎬ解释其来历㊁名称㊁特点的民间故事ꎮ[1]1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我国学术界在山水传说研究方面陆续取得了一些成绩ꎬ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ꎬ论文如:和钟华撰«云南少数民族山川景物传说刍议»一文ꎬ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山水传说的民族特色[2]ꎻ韩伯泉撰«论黎族山水传说的道德规范»一文ꎬ论述黎族山水传说的道德伦理价值[3]ꎻ黄桂秋撰«山水传说的文化功能及社会价值»[4]«山水传说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4]ꎬ一方面探讨山水传说的发生及其艺术形式方面的特征ꎬ一方面探讨山水传说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功能ꎮ在研究我国民间山水传说的学术论文中ꎬ以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山水传说审美意义的为多ꎬ如:刘映华撰«谈山川之美与山水传说»[5]㊁黄贯群撰«从审美视角谈山水传说的产生和发展»[6]«山水㊀㊀∗㊀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建设经费资助项目ꎮ171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第6期传说与山水美的欣赏»[7]«从山水传说看我国民间的美学思想»[8]«浅谈桂林山水的美学特征»[9]ꎬ张利群撰«桂林山水传说的审美意蕴»[10]等ꎮ刘亚虎撰«广西山水传说探美»[11]一书是一部少有的以山水传说为独立研究对象的著作ꎮ该著运用西方的移情说㊁格式塔心理学㊁莱辛的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理论以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研究广西山水传说ꎬ探讨广西山水传说之美ꎮ笔者在山水传说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ꎬ曾发表«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故事»[12]一文ꎬ探讨壮族山水传说中英雄故事的文化蕴含及叙事模式ꎻ拙著«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13]一书中则设有 壮族山水传说的文化研究 一章ꎬ归纳了壮族山水传说的主题㊁类型ꎬ并将其文本分为言语㊁故事㊁形象㊁意蕴四个层次ꎬ透视其多方面的文化价值ꎮ总之ꎬ我国学术界在山水传说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ꎬ这些研究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的ꎬ其中以从艺术审美角度展开的研究为多ꎮ当前ꎬ我国经历了四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ꎬ在初步走向富裕㊁繁荣的同时ꎬ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ꎮ在这种形势下ꎬ党中央号召大家树立生态保护意识ꎬ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 树立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ꎬ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ꎬ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ꎮ [14]91-92党中央表现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ꎮ山水传说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ꎬ表达人们对祖国山水自然的热爱是其重要主题之一ꎬ无疑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观念ꎮ笔者在本文中从生态环保的视角发掘壮族山水传说的意蕴ꎬ探讨其价值和意义ꎬ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山水传说的内容丰富多彩ꎬ主题复杂多样ꎬ并非全都具有生态环保价值ꎬ具有生态文化意义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ꎬ壮族山水传说也是这样ꎮ笔者以为ꎬ壮族山水传说中礼赞绿水青山㊁描述人与自然的斗争㊁鞭挞人对自然的掠夺这样几类主题的故事具有生态文化价值ꎮ以下ꎬ笔者就对这三类主题的壮族山水传说做介绍与分析ꎬ探讨其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积极意义ꎮ一㊁壮族山水传说中绿水青山故事的生态环保价值黄冠群在«从审美视角谈山水传说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指出: 山水大自然中有美的因素ꎬ可供人们观赏ꎬ然而ꎬ它们往往又是有缺陷的ꎬ不能尽满人意ꎮ [6]黄氏是说ꎬ在自然界有美好的山水景观ꎬ可也有一些山水不那么美好ꎮ就此而言ꎬ山水传说所描 271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绘的也就并非全都是好山好水ꎬ也有可能是丑山丑水ꎮ«中国山川名胜传说故事»一书中的«水生变的秃秃的山»的传说就是拿一座 丑山 来演绎故事ꎮ传说讲ꎬ九嶷山区奇山秀峰林立ꎬ林木郁郁葱葱ꎬ风光欹旎ꎬ但其中有一个小山包很煞风景ꎬ光秃秃的ꎬ人们叫它癞子山ꎮ这座秃山是一个名叫水生的忘恩负义之徒变化的ꎮ因他死时满头癞子ꎬ没有头发ꎬ所以化成的山也丑陋不堪ꎮ[14]«水生变的秃秃的山»的传说自然具有审美意义ꎬ但却不能唤起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ꎮ只有围绕着绿水青山演绎出的山水传说才能够凸显山水之美ꎬ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ꎬ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ꎮ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质构造ꎬ广西山水之美驰名天下ꎬ素有 山青ꎬ水秀ꎬ洞奇ꎬ石巧 [11]3之称ꎬ因而ꎬ壮族山水传说也大多围绕着绿水青山演绎故事ꎬ讲述这些壮丽山川的来历或解释其特征形成的原因ꎬ在表现各种主题的同时ꎬ赞颂山水之美ꎬ抒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ꎮ所谓 山不在高ꎬ有仙则灵 ꎬ壮族山水传说往往把美好的自然归功于神仙的赐予ꎮ«德天瀑布»的传说讲:德天村原本到处都是乱石㊁沙砾ꎮ后来天上来了两个仙女ꎬ一个扔出绿手巾ꎻ一个解下白腰带ꎮ绿手巾变成了使那里四季常青的绿树ꎻ白腰带化作一江流水ꎬ流到德天村ꎮ这就是如今的 德天瀑布 ꎮ[15]«散花仙岭»的传说讲:上雷州土官用州民的血汗钱请人唱经㊁打平安斋ꎮ州民的怒气惊动了吕洞宾ꎮ吕洞宾砸烂了斋门ꎬ并将做斋用的彩纸随手扬起ꎬ彩纸变成五颜六色的鲜花散落在坡岭上ꎮ以后ꎬ每年春节过后ꎬ岭上就开满了鲜花ꎮ[15]这两则山水传说都把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神仙联系了起来ꎮ一些山水传说又往往称某处美丽的风景为神仙的化身ꎮ«美女晒花»的传说讲:海龙王的大女儿厌恶宫中的生活ꎬ来到人间ꎮ在南宁市城郊的柳杨坡结识了一位在田间劳动的小伙ꎮ龙王知道了非常恼火ꎬ把她押回了龙宫ꎮ龙女的妹妹很同情她ꎬ把她偷偷放了出来ꎮ龙女又跑回到柳杨坡等候她的情郎ꎬ不知不觉睡着了ꎬ变成了一座俊俏㊁秀丽的美女山ꎮ人们给她取了个 美女晒花 的名字ꎮ[16]在这则传说中俊俏㊁秀丽的美女山是由龙女化生而成ꎮ另有一些山水传说常把美丽的自然称为英雄的化身ꎮ广西武鸣县境内的大明山峻伟秀丽ꎬ是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ꎬ民间传说称此山是英雄大明的化身ꎮ传说讲:很久以前ꎬ大明山一带的人们白天要给土司种地ꎬ晚上才有时间耕种自己的土地ꎮ一位白发老人告诉大家ꎬ西方有一条大龙ꎬ口含明珠ꎬ光照千里ꎬ如果捉来就不用摸黑种地了ꎮ一位名叫大明的孤女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了大龙ꎬ用长绳牵着龙往回走ꎮ大明因为饥饿㊁劳累昏迷过去ꎻ大龙趁机逃跑ꎮ大明要去追赶ꎬ却挪不动脚步ꎬ化为了高山ꎮ乡亲371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第6期们称它为 大明山 ꎮ[17]流传于宜山县石别乡一带的«草帽山的来历»的传说讲草帽山是一位见义勇为的年轻人的化身ꎮ传说讲:古时候ꎬ石别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善良㊁勇敢的小伙ꎬ他常常戴一顶破烂的草帽ꎬ大伙都叫他 草帽哥 ꎮ一天ꎬ草帽哥上山打柴ꎬ见土司正指挥打手抢一个姑娘ꎬ他把打手打翻在地ꎬ拉起姑娘就跑ꎮ土司带领打手追上来ꎬ小伙子自语道: 我如能变成一座山把这些豺狼压在下面多好 ꎮ话音刚落ꎬ草帽哥变成了一座高大的像草帽一样的山ꎬ把土司和打手压在下面ꎮ[18]以上两则传说都是讲峻秀挺拔的高山是英雄牺牲后的化身ꎮ以上传说主要是解释某座山峰㊁某处山坡或某处瀑布的来历或形成原因ꎮ这些传说往往把某座山峰㊁某处山坡或某处瀑布的来历或形成归因于神仙的行为ꎬ有时则称其是英雄的化身ꎮ黄桂秋在谈到一些有关宗教名山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时说:因为据传说讲这些地方是 神仙居住或来过的地方 所以人们不敢践踏破坏这里的一山一水㊁一草一木ꎬ而且毕恭毕敬㊁虔诚膜拜㊁呵护有加 ꎮ[4]黄桂秋认为一些地方的山水因为在传说中祖先有联系而让人感到神圣ꎬ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生态保护的意识ꎮ笔者以为ꎬ以上所列举的山水传说总是与民间传说相联系或被人们称为英雄的化身ꎬ给自然的山水增添了神秘感或让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崇敬之情ꎬ同样具有增强人们热爱自然㊁珍惜自然㊁保护自然的意识ꎮ山水传说中的绿水青山故事围绕美好的自然景观展开艺术想象ꎬ强化㊁突出了山川景物固有的特征ꎬ使山水之美更加鲜明㊁突出ꎮ人的审美体验的注入ꎬ使自然界的山水具有了内在的灵气与性格ꎬ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和谐统一ꎬ使美丽㊁壮观的自然风光更具内涵ꎬ也更添魅力ꎬ进而激发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㊁珍惜与爱护ꎮ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山水名胜ꎬ因而壮族山水传说中有许许多多绿水青山故事ꎬ这些故事在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同时ꎬ也必然有着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㊁建设美丽家园的愿望的作用ꎮ壮族山水传说中的 绿水青山 故事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ꎮ二㊁壮族山水传说中 人与自然 斗争故事中的生态文化观念刘映华在«谈山川之美与山水传说»一文中指出: 远古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ꎬ自然赐给人类的很少ꎬ生活艰苦ꎮ自然界处处都有夺走人类生命的危险ꎬ人类在自然面前因无法驾驭自然力而显得太渺小了ꎮ其时ꎬ人类对自然界还很不理解ꎬ处于幼年无知的状态ꎬ自然界作为人类的对立物而存在ꎬ它迫使人类服从它的规律ꎬ这对于人类来 471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说ꎬ生存的条件是严酷的ꎬ所以在人类眼中ꎬ自然界形象丑恶可怕ꎮ [5]刘映华是说ꎬ在人类完全不能把握自然规律或驾驭自然的时候ꎬ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属于异己力量ꎬ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感受是畏惧与恐慌ꎮ正如刘氏所说ꎬ在远古时代人类被自然奴役之时ꎬ虽草木葱郁ꎬ鸟兽成群ꎬ也无人称之为美ꎻ今天我们强调尊重自然ꎬ顺应自然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ꎬ这种生态观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一定认识及具有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的基础上ꎮ自然山水进入审美视野ꎬ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ꎬ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自然规律ꎬ具备了抵御自然侵害的能力之后ꎮ就此来讲ꎬ美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大自然的赐予ꎬ也是人类与大自然做斗争的结果ꎮ壮族山水传说中有许多讲述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ꎬ故事中刻画了许多英雄的形象ꎮ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主人公ꎬ往往在自然环境恶化㊁生态遭到破坏ꎬ人类生存出现危机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ꎬ与邪恶的超自然力(实际上是自然灾害的化身)做斗争ꎬ最终ꎬ他们往往付出巨大代价ꎬ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ꎮ«金钟山»讲:很久以前ꎬ金钟山一带山青水秀ꎮ每天早上ꎬ山上都会传来钟声ꎮ一年ꎬ山洪暴发淹死了许多人ꎮ这年金家老汉半百得子ꎬ孩子生下就能讲话ꎬ几个月就长成了壮汉ꎬ大家叫他金哥ꎮ金哥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ꎬ山顶上有条恶龙把神钟弄坏了ꎬ杀掉它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ꎮ金哥打死了许多猛兽来到了山脚下ꎬ这时ꎬ梦中的老者出现了ꎬ送给金哥一个宝杖ꎮ金哥奋不顾身地爬上山顶ꎬ与恶龙打了九天九夜ꎬ恶龙终于被打死了ꎮ金哥用尽力量敲响神钟ꎬ自己却倒下了ꎮ[19]«红水河»讲:很久以前ꎬ大龙一带水流青青ꎬ草木茂盛ꎬ鸟兽出没ꎮ这一带有一条大水沟ꎬ有个叫红河的青年发现有条藤堵住了沟水ꎬ沟的上游全被水淹ꎬ下游连年旱灾ꎮ红河心想这是条妖藤ꎮ红河磨利大刀ꎬ择得吉日ꎬ从北岸龙尾开砍ꎬ不料龙尾一摆ꎬ把红河甩过几座山岭ꎻ又一摆ꎬ沟上游的水倒海翻江冲走了下游的房屋ꎮ红河落到了麒麟山下ꎬ一位白发老人把他抱进洞里养伤ꎬ告诉他要斩妖除怪ꎬ就要到凤凰山上找凤凰姑娘ꎮ红河跋山涉水ꎬ一路艰险找到了凤凰姑娘ꎮ红河按凤凰姑娘的吩咐ꎬ每天卯时下刀ꎬ午时拔刀ꎬ一直砍到第二年九月初九ꎬ终于把 龙头 砍断ꎮ[20]«十里莲塘»讲:田东县祥周乡甘莲村有一口长十里㊁宽半里的池塘ꎬ称作 十里莲塘 ꎮ相传这里原是一片火旱地ꎬ人苦得连水也喝不上ꎮ一家两兄弟一天对母亲说: 我们找个好地方吧? 母亲说: 这里曾经是好地方ꎮ一条龙过这里把水吸干了ꎬ才变成这样子ꎮ龙再来这里ꎬ谁要是骑上去ꎬ这里就变好了ꎮ 一天龙经过这里ꎬ兄弟俩追上去ꎬ铁棒一横拦住了龙ꎬ龙撞断铁棒ꎬ冲了过去ꎮ兄弟俩紧紧抓住了龙尾ꎬ要龙交出抢走的好山好水ꎻ龙大发雷霆ꎬ与兄弟俩大战一场ꎮ龙尾被扯断了ꎬ一阵霹雳闪电ꎬ兄弟俩和龙都不见了ꎬ地上出现了一口长十里㊁宽半里的571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第6期池塘ꎮ这就是现在的十里莲塘ꎮ据说粉红的荷花是兄弟俩的鲜血染成的ꎮ[17]以上故事都是讲ꎬ由于妖龙或其他妖孽的破坏ꎬ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ꎬ生态环境恶化ꎬ在这种形势下ꎬ英雄挺身而出ꎬ与妖龙或其他妖孽展开殊死斗争ꎬ最终获得胜利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以重建ꎮ在传说中ꎬ所谓龙或其他妖孽都是作为超自然力出现的ꎬ其实它们就是大自然中对于人类来说的异己力量ꎬ譬如洪水㊁干旱等自然灾害ꎮ这些山水传说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山水美景并非一种 自在 之美ꎬ它需要人与自然中异己力量的斗争来维护与获得ꎮ正如传说所说ꎬ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自然灾难ꎬ人们也经历了与大自然无数次的斗争ꎬ付出过各种牺牲ꎬ才会有自然山水之美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ꎮ刘亚虎在其«桂林山水传说的美学意义»一文中说: 劳动人民的劳动等社会实践不仅创造了许许多多美的产品ꎬ还改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ꎬ 创造 了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ꎮ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的劳动人民ꎬ终于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欣赏山水了ꎮ他们对山水的观照常常是对自己创造力量的观照ꎬ他们对山水的美感是胜利者的自豪感ꎬ他们的传说是胜利者的凯歌 [2]刘亚虎所说正与山水传说的寓意相契合:山水之美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美ꎬ而是经过了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 改造 ꎬ当然ꎬ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心血与汗水ꎬ有时甚至会牺牲生命ꎮ当明白了这个道理ꎬ人们自然会更加珍爱自然ꎬ珍惜绿水青山ꎮ三㊁壮族山水传说中 神仙与财富 故事的生态文化意蕴在«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一书中ꎬ笔者将壮族山水传说中的一类故事归纳为 神仙与财富 的传说ꎬ并列出了 出米洞 型㊁ 还衣洞 型㊁ 金银洞 型等六个传说类型ꎮ[1]50-52壮族山水传说中的 神仙与财富 故事往往讲ꎬ某山洞里储存着许多财富或某处山泉冒米ꎮ这些财富主要是社会下层群众最需要的粮食和衣物ꎬ也有金银或其他财富ꎮ它们是神仙所赐ꎬ神仙要求人们按需领取或有借有还ꎮ结果ꎬ因为一些人(主要是官家或财主)贪婪或不守信用ꎬ导致洞口关闭㊁山洞坍塌或财富消失ꎮ这一类山水传说以揭示人性贪婪ꎬ鞭挞人对自然的掠夺为主题ꎮ流传于扶绥县的«葫芦八宝洞»讲:古时候陇锦村一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旱灾ꎮ村里的八太公在一个晚上遇到了天神ꎬ向神仙禀明了灾情ꎮ次日午夜ꎬ他在山间小路行走看见后山山洞里金光一片ꎬ八位仙女来到他面前ꎬ每人手中拿着一个宝葫芦ꎬ告诉太公葫芦中有金银财宝ꎬ其中一只盛有圣水ꎬ天亮时人们可以来洞中取宝ꎬ但只许取一 671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样ꎮ在八太公的带领下ꎬ村人取出圣水ꎬ缓解了旱情ꎮ此事被一位财主知道了ꎬ想偷出洞中财宝ꎬ被砸死在洞中ꎮ[15]在扶绥县还流传着«还衣洞»ꎬ该传说讲:渠旧镇南面布沙村有座金猫银老鼠山ꎬ据说很久以前这里的歌圩很热闹ꎬ每年农历四月初三ꎬ附近的勒貌和勒俏就打扮得漂漂亮亮来赶歌圩ꎮ蔓妹家里很穷ꎬ有一年快到歌节为没钱买新衣发愁时ꎬ一只金猫把她带到一个藏满了金银首饰的山洞ꎬ告诉她歌节时可以在此借衣服㊁首饰ꎬ但用完必须归还ꎮ后来蔓妹每年都带许多穷姐妹来借衣服ꎮ后来ꎬ一个贪心的勒俏还衣服时偷拿了洞中一块金砖ꎮ从此ꎬ山洞中的金银财宝和衣服全都不见了ꎮ[15]流传于罗城近洞屯一带的«出米洞»讲:很久以前ꎬ近洞屯一带闹虫灾ꎮ在人们无粮可吃的时候ꎬ一位放牛仔在村边山脚下发现了冒米泉ꎮ冒米泉冒出的米不多不少ꎬ正够屯里人吃ꎮ有个财主ꎬ贪心不足ꎬ想把泉口凿大ꎮ从此ꎬ冒米洞不再冒米了ꎮ[20]以上故事都是讲ꎬ山上某处有神仙赐予的财物ꎬ神仙仅拿这些财物给民众救灾或疗饥济贫ꎬ大部分人都不为财富所动ꎬ只是拿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品ꎬ然而ꎬ总有贪心人想借机发财ꎬ结果贪心人遭到了惩罚或神仙收回了财物ꎮ笔者以为ꎬ这些故事有着很深的哲理寓意ꎮ神仙是不存在的ꎬ世上没有冒米的泉眼ꎬ也没有藏有衣服㊁首饰或金银的山洞ꎬ这一切都不过是象征或隐喻ꎮ这些传说隐喻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的赐予ꎬ然而ꎬ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ꎬ所以ꎬ人类要长期生存或持续发展就要抑制贪欲ꎬ节约和俭省ꎻ然而ꎬ一些人本性贪婪ꎬ他们对自然界的侵吞或掠夺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ꎬ乃至给自己或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ꎮ富裕幸福的生活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ꎬ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却一直不能解决温饱问题ꎮ在很多情况下ꎬ满足温饱往往是下层社会民众终生追求的目标ꎮ因为匮乏而产生幻想ꎬ于是在民众口头也就衍生出许多有关宝物㊁宝藏的故事或传说ꎮ 神仙与财富 传说中讲ꎬ人们消除饥饿或贫困的梦想往往破灭于人性的贪婪或剥削者㊁统治者的索求无度ꎮ笔者认为该主题传说隐喻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一切财富都离不开大自然的赐予ꎬ一餐饭㊁一缕衣无不取之于自然ꎬ而人类在贪欲驱使下对大自然的无止境掠夺ꎬ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匮乏或来自大自然的报复ꎮ显然ꎬ这类传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ꎬ蕴含着正确的生态文化观念ꎬ有助于增强人们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ꎮ四㊁结论广西山多㊁水多ꎬ向有 七山二水一分田 之说ꎻ加上气候和地质方面的原因ꎬ处处771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年第6期山青水秀ꎬ与之相应ꎬ山水传说也格外丰富ꎮ其中赞美绿水青山㊁描述人与自然的斗争㊁鞭挞人对自然的掠夺这样几类主题的传说反映了广大民众积极的生态文化观念ꎮ壮族山水传说中的 绿水青山 故事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ꎬ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环境㊁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与信念ꎻ壮族山水传说中有许多讲述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ꎬ这些山水传说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山水美景并非一种 自在 之美ꎬ它需要人与自然中异己力量的斗争来维护与获得ꎬ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无数次的自然灾害ꎬ正是人们的斗争与牺牲ꎬ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ꎬ也才有山水之美ꎬ这类主题的山水传说让我们更加珍爱自然ꎬ珍惜绿水青山ꎻ壮族山水传说中 神仙与财富 主题的故事隐喻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的赐予ꎬ然而ꎬ大自然的赐予终究是有限的ꎬ人类要节约或俭省ꎬ才能长期生存或持续发展ꎬ人本性的贪婪最终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ꎬ乃至给自身带来毁灭性灾难ꎮ这些传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ꎬ有助于增强人们节约能源㊁珍惜自然㊁保护自然的观念与意识ꎮ习近平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㊁顺应自然ꎬ保护自然ꎮ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ꎬ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ꎬ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ꎮ [15]34国家领导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无疑包含着真知灼见ꎬ关于保护自然的倡议振聋发聩ꎮ笔者以为ꎬ当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ꎬ保护绿水青山的时刻ꎬ重温蕴含于各民族民间口头创作中的传统生态智慧ꎬ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ꎮ参考文献:[1]陈金文.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ꎬ2011.[2]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论研究部.中国民间传说论文集[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ꎬ1986.[3]韩伯泉.论黎族山水传说的道德规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1986(3).[4]黄桂秋.山水传说的文化功能及社会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4(4).[5]刘映华.谈山川之美与山水传说[J].社会科学家ꎬ1986(2).[6]黄贯群.从审美视角谈山水传说的产生和发展[J]学术论坛ꎬ1987(4).[7]黄贯群.山水传说与山水美的欣赏[J].社会科学家ꎬ1988(3).[8]黄贯群.从山水传说看我国民间的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ꎬ1988(1).871。
壮族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生态批评

壮族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生态批评水造就了壮族独有特色的“那”文化。
旱涝频发的典型生产环境,使得人们对水充满了渴求而又恐惧的双重心理。
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中,壮族先民形成了水崇拜文化,水在壮族文化中兼具生殖和丰饶的功能,从而使得水具有生殖崇拜和丰饶崇拜的双重文化意义。
水作为一个原型,在壮族的传统文化中通过各种相关的意象表现出来。
铜鼓和山歌是壮族先民精神世界和宇宙观的缩影,“水”的文化观念在两种典型的传统文化类型中表现为各种纹饰和山歌意象。
这些意象再现了壮族地区稻作生产和与水相关的求雨、水上祭祀等活动的画面,充分体现了壮族稻作文化与水的密切关系,饱含了壮族对水的思想感情。
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性。
壮族对于自然共同体的认同感,表达了一种极具生态意义的审美思想,这在营造人类的生态和谐的精神家园的道路上给了现代的人们一个有力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方式落后 , 主要以“ 刀耕火种” 这种原始耕作方式进行 生产 , 普遍以农业为主 , 兼畜牧和狩猎。 自秦汉 以来 , 随着 中原汉族的迁入 , 民族之间不断融合 , 逐步改变 了刀耕火
种 的 原始耕 作 方 式 , 耕 、 溉 、 料得 到 推广 , 牛 灌 肥 壮族 地 区
以及失去本来面 目的动物形象 。在壮族民间文学 中我们
境复杂, 特殊 的生存 环 境培 育 了壮 乡儿 女 独 特 的生 活方 式 和 民族气 质 。在 长期 的 生产 生 活过 程 中 , 壮族 人 民不 断 探
索 自然规律 ; 在改造和适应生存环境 、 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 相处的实践 中, 切身感受到 自然资源的珍贵和生态环境的
重 要 , 而形 成 具有 鲜 明地 域 特色 和 民族 风 情 的 自然观 。 从 这样 的 自 观 体 现在 文学 中 , 是 生 态意 识 。特 别在 多 姿 然 便 多彩 的 民间文 学 世界 里 , 含 了古 代 壮族 儿 女思 想世 界 中 包 对 大 自然 最朴 素 的理 解 及最 本 真 的生 态意 识 。
惊奇 地 发 现 , 物得 到 了前 所未 有 的表 现 。在这 些 作 品 动
中, 自然的代的文学 地 位 。之所 以产生 如 此繁 多 的动 获
开始了农耕文明。以田为生的人 民, 在生产力极为低下 的 历史时期 , 只能靠天吃饭 , 再加上险恶多变 的自然环境 , 使 得丰歉荒熟不能为人所主宰 。一方面 , 壮族人们意识 到 自 然为人类提供 了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资料 , 人与
们 难 能 可贵 地保 留 着与 大 自然 较 多 的灵性 往 来 , 朦胧 地 也
族人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不但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20 0 9年 1 月 1
金色通道
J NS I ET0NGDA0
NO. 1, 0 1 2 09
( 第 2 期) 总 l
( u lt e , . 1 C mu i l NO 2 ) av y
论 壮族 民间文学 中的生态意识
袁 素敏
( 广西民族 大学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0 0 ) 3 0 6
【 要】 摘 壮族 民间文学悠 久灿 烂 , 中的动物叙 事 、天人 意识 到人 与 自然 的密切 关 系 。壮 族儿 女把 对 大 自然最 原 其 “
合 一 ” 思 想 以及 自然 本 体 意识 等 方 面体 现 了浓 郁 的 生 态意 识 的
始、 最朴素的理解都融化在了神话 、 传说 、 故事 、 歌谣等形
育 意义 。 ” 在 这 多姿 多 彩 的动 物叙 事里 有许 多 生动 有趣 1
的故事 : 保洛陀” 在“ 故事里 , 动物与人对话 , 鸟兽们为了保 护 自己栖息的环境 , 到保洛陀那里去诉苦 , 请求人们搬到 远的地方去;都灵 山” “ 故事里的公鸡和猎狗不但能开 口说 话, 而且为主人排忧解难 , 出谋划策 , 最终战胜 了恶人。类
文 学 是一 种 以语 言 文字 为 手段 塑造 形 象来 反 映社 会
生活 、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人类 的生 产劳动 , 以不同的形式( 或称体裁 ) 来表现一定时期 、 一定
地 域 的 社会 生 活 。民 间文 学作 为 与人 类 的生 产生 活联 系 壮族 是 中国人 口最 多 的少 数 民族 , 布在 广西 、 东 、 分 广
式 的 民间文 学 中。
和独特的 自然观 , 这种 生态意识 和 自然观在 当下有着积极的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 】 壮族 ; 民间文学 ; 生态意识
[ 中图 分 类 号 】 I 9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 章编 号 】 1 7 -8 8 2 0 -0 50 6 3- 3 ( 0 9 1 - 7 - 3 5 J10 -
似 这样 的动物 叙 事在 壮 族 民间 文学 里俯 拾 皆是 , 动物 与 壮
然的民族精神传统。另外 , 壮族聚居地 自然环境优美 , 少
数民族的生活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较好 的融合 , 由于生 产生活皆依赖于 自然 , 因而大 自然在他们 的民族记忆里留
下了最本真的面貌。同时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濡染 , 人
当中。生态意识在壮族 民间文学中的体现主要在 以下几
方面:
首先 , 生动独特的动物叙事 。在 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
园地 里 , 是 毋庸 置 疑 的主 角 ,文学 即 人学 ” 成 了不 变 人 “ 也 的定 论 。虽 然古 今 中外 不 少文 学 作 品没有 忘 记在 自己 的
文学世界里塑造多种多样的动物形象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最为密切的文学样式 , 具有 口头性 、 集体性 、 传承性 、 艺术 性等特点 , 它依凭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流传 , 精
确地 反 映 了不 同时 期 和地 域 的人 们 的生 活和 思想 感情 。 因而, 人类 对 自然 的理解 能够 更 为深 刻 地反 映 在 民间文 学
云南 、 湖南等地。壮族的聚居地多 自然条件优越 , 地理环
自然 必须 和 谐相 处 ; 一 方 面 , 另 人类 在 自然 的面前 深感 自 己 的弱小 , 而 自远 古 时期 就 开 始形 成敬 畏 自然 、 从 崇拜 自
物故事是“ 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动植物 的依赖而产生的亲 切感 , 进入文明社会 , 这种故事往往通过拟人化表达人们 的某种爱憎之情 , 中有一部分升格为寓言, 其 有明显的教
人类 始 终摆 脱 不 了人类 中心 主义 的羁 绊 , 以人 的眼 光观 察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复杂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形成
壮 族 民 间 中文学 生态 意 识 的根 源 。秦汉 以前 , 南地 区 的 岭
动物, 从人 的立场和价值观出发塑造动物。于是 , 在林林
总 总 的文学 作 品里 , 我们 发 现 了作 为 “ 人类 工 具 ” 动物 ,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