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题库标准答案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

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

”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

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之欧阳地创编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之欧阳地创编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1.2.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

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

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3.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

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

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

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

尔雅课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尔雅课中西文化比较期末考试答案

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中原文化取向的:1.0 分A、大帮择主B、强化王权C、帮派主义D、契约分权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2中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会采用()的形式。

1.0 分A、以礼规范B、以道规范C、礼法结合D、道法结合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西方文化中的征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为西方工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

1.0 分A、制造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军事工业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释迦摩尼提出的五蕴是()。

1.0 分A、色、受、想、行、智B、色、受、智、行、识C、色、受、想、行、识D、色、智、想、行、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5相较于中国的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强调的是()。

1.0 分A、思维原型C、理论D、精神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6解释文化的三把主要钥匙不包括:0.0 分A、环境B、语言文字C、社会D、人口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7《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1.0 分A、天地B、阴阳C、男女D、日月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8道家作为验证真理的工具的是()。

1.0 分A、社会的反应B、流行的理论C、自己的身体D、外部的环境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9提出学道者须先明了万物与我为一体之理,不重视观察外物的是()。

1.0 分A、程颢B、杨时C、陆九渊张载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0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是:1.0 分A、礼B、和C、衷D、孝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1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资源,哪种文化形式成了中华民族必然的选择:1.0 分A、农耕文化B、工业文化C、商业文化D、产业文化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2印欧语系在语义上的特点是()。

1.0 分A、一音多义,多分类义B、多义字少,模糊义多C、字义简洁,多综合义D、多清晰义,可选择的音节多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13受到语法的影响,印欧语系语言具有()的特点。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1“中国实现了圣君与良臣政治”这句话出自()。

(1.0分)1.0 分A、尼采B、亚里士多德C、黑格尔D、柏拉图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嫂溺而不援之以手,是豺狼也”是()之言。

(1.0分)1.0 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墨子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3索绪尔在其语言学教程中提到“必须承认语言文字的(),这是一切语言学的根本”。

(1.0分)1.0 分A、必然性B、文字性C、任意性D、情境性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受到()思想的影响,所以没有产生大量奴隶。

(1.0分)1.0 分A、安居乐业B、个人主义C、天下太平D、家族主义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五四时期,中国的全盘西化派提倡()类型的诗歌。

(1.0分)1.0 分A、B、白话诗C、二者都是D、二者都不是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6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其实就是()。

(1.0分)1.0 分A、精英政治B、帮主政治C、阶级政治D、人民政治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7与庄子的思想最为接近的是()的思想。

(1.0分)1.0 分A、康德B、叔本华C、法耶尔阿本德D、黑格尔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8中国古代社会能够产生最好的统治者的原因是()。

(1.0分)1.0 分A、科举制度的合理运用B、大家族社会结构的影响C、集权制度发展完善D、官本位思想的极端发展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9就中国来说,古代文化主要的边缘地是在()。

(1.0分)1.0 分A、中原B、高原C、D、山地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0印欧语系语言受到语法的影响,具有()的特点。

(1.0分)1.0 分A、直观综合,一语中的B、定位功能,比类条分C、用词严谨,使用灵活D、活用功能,词达理清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1得武力者得天下是()的主流文化逻辑。

(1.0分)1.0 分A、中国B、西方C、以上都不是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2“政府是人类智慧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而建立的一种聪明的设置”是()的思想。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之欧阳文创编

《中西文化比较》题库答案之欧阳文创编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1.2.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

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

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3.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

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

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

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

《中西文化比较》题集

《中西文化比较》题集

《中西文化比较》题集题集注意事项:•请在90分钟内完成所有题目。

•答题前请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意。

•答题时请保持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第一大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重要倡导者是: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孟子2.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A. 古希腊B. 古埃及C. 古巴比伦D. 古印度3.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中国的“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4.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是:A. 《蒙娜丽莎》B. 《清明上河图》C. 《富春山居图》D. 《步辇图》5.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6.下列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康德B. 黑格尔C. 萨特D. 尼采7.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主要习俗不包括:A. 贴春联B. 吃月饼C. 放鞭炮D. 拜年8.西方国家的“感恩节”起源于: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加拿大9.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包括: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蒸汽机10.下列哪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A. 《哈姆雷特》B. 《悲惨世界》C. 《人间喜剧》D. 《唐璜》第二大题: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______和______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2.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和______文化。

3.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______。

4.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指的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______。

5.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是赏月和吃______。

6.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为了庆祝______的诞生。

7.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______。

8.古希腊哲学家______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著名命题。

9.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誉为“闭月羞花”的是______。

《中西文化比较》汇总题库规范标准答案

《中西文化比较》汇总题库规范标准答案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

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

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

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

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

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

【参考借鉴】尔雅-中西文化比较全部习题答案.doc

【参考借鉴】尔雅-中西文化比较全部习题答案.doc

【尔雅】中西文化比较“国粹”一词是从文革时期开始盛行的。

答案:错关于人对事物的好恶,说法错误的是()。

A、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B、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C、人的好恶是无法被自身控制的D、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答案:C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更具有内在的高度。

A、格律诗B、白话诗C、古体诗D、现代诗答案:A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同时持有排斥态度。

A、五四时期B、改革开放时期C、新生活运动时期D、文革时期答案:D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更加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这样才能更加展示创作的独特性。

()答案:×通过长期的宣传形式,外加上经济的因素、军事的因素等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可以转移你的审美观。

答案:√对于审美的改变,说法错误的是()。

A、审美是可以改变的B、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C、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D、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答案:D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是为()服务的。

A、大众B、精英C、个人D、特定人群答案:A长期来看,人对于事物的喜好,最容易被()影响。

A、事物的外表B、蕴含的意义C、接触的频率D、他人的喜好答案:C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答案:×世界文化是相互作用、互进互退的。

答案:√《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不包括()。

A、天地B、阴阳C、男女D、日月答案:D村山节和浅井降的《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是()年一转折。

A、300.0B、600.0C、800.0D、1200.0答案:C从大体上看,中国文化的兴盛往往意味着西方文化的衰落。

()答案:√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在欧洲出现的时间要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答案:×解释文化的三把钥匙是:环境、语文、社会。

答案:√中西文化演进的七大律不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比较》题库答案
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作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涵
盖人类有史以来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性活动及成果,既包含人类所有的历史遗产,也包括还在不断演化和创造中的整个文化进程。

从形态入手对文化加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等几大块。

倘若从意义层面对文化进行剖析,又可以将文化分为表层文化现象和深层文化要素。

无论对文化作怎样的阐述和分类,我们仍然需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它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从。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往往强烈地体现着此种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

而思
维方式因人而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其差异更为明显。

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的体现,它将世界视为独立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不重视对客体一般本质的抽象及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而讲究结合理智、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来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体验。

此种体验中虽然包含认知的因素,但更多采用的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无需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序和思维规律,即一种直觉思维。

西方哲学既遵循“主客二分”模式,相应地就需要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的逻辑思维,借助理性,从感性、现象、个别的材料中抽取本质、一般的东西,从而越过客体之现象,抵达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也即普遍真理。

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

与直觉思维方式相关,中国哲学在把握客观世界是表现出瞬息而现、灵活多样的特点,注重定性而非定量分析,也即运用的是模糊思维。

相比之下,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

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既不把世界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纯粹客体,也不抛弃对象的感性及个别存在,同时也不停留或执著于感性存在,它是理智、情
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制合为一体对人生、对世界进行的体验,一种整体性而非分解式的把握,与对象由外至内融为一体。

西方“主客二分”的框架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主体和客体相对立,主体的任务在于解释客体的“是”和“何以是”,所以需要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

3.中西方哲学侧重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重现实与尚抽象。

中国
哲学本于“天人合一”,重精神之探求,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主体,人自身。

重现实人生由是成为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中国文化思想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既讲究“主客二分”,重在认识和研究区别,对立于人的自然,故此种认识及研究的终极目的即探求真理,以便用真理来指导自己改变、征服自然。

第二,重宁静与尚动态。

“天人合一”之根本在于追求一种永恒的整体和谐,而此整体和谐就意味着必须防止出现随着时间延续可能导致的天赋,所以,最稳妥的方式便是视时间为环形模式,这样,历史也便得以在循环往复之中实现和谐。

“主客二分”执着于求索真理实则已对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所表现出的动态做了规定。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一切皆流,无物常新”。

第三,重逍遥与尚拯救。

中国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人无论道家,还是儒家均说明了人必须顺承于天,把两者并列来看,能为我们勾勒出一条中国思想的基本线索,那就是如何自儒而道,从政治失意经摸索、辨认而重新确立精神方向,寻觅到“逍遥”这条充满逸情之道的线索。

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模式,在认识论上对现象与本体截然的分割、对立,也为虚构的上帝、神、天国、来世等等超验的彼岸世界与经验的此岸世界、现世和来世的分割提供了依据,而这种对两个世界的分割概念,正是宗教及神学思想产生的重要根源。

4.中西宗教的主要差异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阐述:第一,中西宗教的主导思想不
同。

中国宗教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宗教,以人或自然为中心;西方宗教是信仰超越的宗教,以神为中心。

第二,中西宗教的出发点及目标不同。

中国宗教以现世现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西方宗教以彼岸世界为现世人生价值的目标。

第三,中西宗教的内外差别不同。

中国宗教是“内在超越”
的宗教,西方宗教则是“外在超越”的宗教。

中国宗教有天人同一之说,超越者是内在于人当中,为人的心、性。

而西方宗教则是“外在超越”的宗教,超越者是外在于人及世界之外的人格神——上帝。

前者天人圆融,后者神人对峙;前者的天亲切,后者的上帝高高在上;前者天人同一或不即不离,后者神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泾渭分明。

5.中西宗教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范畴说明。

1)罪与乐。

西方宗教以“罪”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